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ngcx (水耗子),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三峡蓄水具备诱发地震条件 已发生1000多次微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18日18:00:47 星期三), 站内信件
http://news.tom.com 2003年06月18日14时46分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覃爱玲 北京报道
“6月7日至今,三峡库区已发生1000多次微震,其中最大一次为里氏2.1级。这些微震
对库区和大坝均无影响和损坏。”
6月12日下午,湖北省地震监测预报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许光炳在电话彼端表示,微
震集中于库区巴东一带,属蓄水后的“意料之中”的正常反应。地震监测中心的流动监测
网正密切关注相关地质变化,目前尚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的必要。
面对三峡蓄水诱发地震的疑问,许光炳称,从研究角度看,三峡工程具备诱发地震的
条件。同时,应针对不同的蓄水期分几个阶段来看,近期不会发生大的地震,到2009年三
峡第三期蓄水后,可能会有一些较大的地震,但应不至损坏抗震能力较强的三峡大坝。
三网监测
湖北省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最近格外忙。从6月1日三峡大坝一期正式蓄水开
始,每天早晨8点,他们要向国务院、中国地震局和三峡总公司等相关部门报告前一天三峡
库区的地震活动状况。
“我们实行的是零报告制,即像SARS病例一样,不管发不发生地震,都要进行报告。
”许光炳告诉记者,监测中心的结果主要是根据三套分布在三峡库区的地震监测网络上报
的数据分析处理而来。
其一是三峡工程专用数字无线遥测地震台网,由24个子台组成,具体监测三峡地区0.5
级以上的地震,24时实时监控;其二是地震预报方面的地形变观测网,包括水准观测、重
力观测、GPS观测等,观察三峡大坝蓄水前后地壳的变化情况,根据变化情况随时分析其与
地震活动的关系;三是地下水网,三峡大坝附近打了八口井,最深的达到几百米,主要观
测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和水化学的变化,通过井来观测库水位的渗透情况,如果水井网的资
料发生明显的变化,就说明水库的水向下渗透,水渗透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一些小地震。
三套地震监测系统外,还准备了应急地震监测预案,即一旦发现水库有感地震(含震群
等异常情况),就及时集中设置4到8台组成的临时地震监测台网加密监测。
大坝应能抗震
三峡工程蓄水分为三期:2003年6月1日开始为第一期蓄水,6月15号将达到135米的一
期最高水位;2005年开始第二期蓄水,到2009年将进行第三期蓄水。
据许光炳介绍,随着水位的上升,地震可能会逐步增多,震级则会增强。三峡工程一
期蓄水期间可能发生的地震预计最大在4级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有地震感觉,但
不会造成大的破坏。而到后面的第三期蓄水期,专家研究的结果是,最大地震应不会超过6
-6.5级。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有6个大型水库发生了6级以上的强烈水库地震。许光炳表示
,建水库后是否发生地震,与断裂带和岩石结构有关,三峡大坝之所以比较安全,是因为
它的坝址选建在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岩体上,水不容易渗透,在大坝方圆39公里的范围内没
有活动断层,属相对稳定的地块。
另一方面,库区还有一些断裂带和岩层容易渗透,存在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据专家介
绍,在三峡地区,一般5级地震能达到6度的破坏,高一些能达到7度。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
所和国家地震局对大坝抗震问题进行了4次鉴定,指出由于库区最近的地震断裂处离坝址有
39公里,地震点发生地震并传到坝址,其破坏程度不会超过6度,所以不会危及按照7度防
震设计的大坝。
当问及库区哪里是将来的高强度地震区域时,许光炳表示,现在还只可能有一个大致
的方位,准确度并不高,与蓄水后小震活动的情况相关性很大,只能根据小震的活动情况
,才能判断可能发生大强度地震的震中位置,而目前蓄水刚刚开始,尚没有小震活动的资
料,只能是分析推测。
许光炳认为,就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测仍处于较低水平,有些地震的震中位于地表
以下几十公里深处,而人类认识地球的能力只能到达地表下十几公里,对震中的情况只能
根据经验总结推测,很多理论上的问题仍无法解决,不可能对地震进行准确度很高的预报
,所以目前关于三峡工程地震情况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研究性的工作,至于实
际情况如何,要根据水位上涨后地质情况的实际变化等进一步判断。(原标题:湖北三峡库
区地震监测“零报告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7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