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vidchang (落叶的季节),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中国建立野生动物生息乐园(转)(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n 26 12:52:31 1999), 转信
大熊猫的乐园
1983年,四川邛崃山脉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使大熊猫失去了赖以生存
的食物,仅平武县就有100多只大熊猫在饥饿中死亡。当时国家拨专款抢救,同时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抢救“国宝”的捐款活动,这期间有许多外国团体和
个人也纷纷解囊相助,令人十分感动。此后,国家分别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建立
了14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其中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位于四川省境内的卧龙
自然保护区,它拥有世界大熊猫总量的10%。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是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
顷。保护对象是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自然生态系统。
卧龙保护区内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采集到的标本统计,区内有植物近40
00种,其中大熊猫可食的竹类有8种,这为大熊猫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
区内的野生动物更是丰富多彩,区内现有高等动物约450种,其中兽类96种,鸟
类283种,两栖类15种,爬行类20种,鱼类6种。昆虫类有1700种。野生
动物不仅丰富,而且区系复杂,既有分布在低海拔和中等海拔的东洋界种类,如猕
猴、云豹、水鹿、灵猫、果子狸、红腹鸡等喜湿的南方动物,也有分布在亚高山针叶
林中,尤其在森林线以上古北界种类,如白唇鹿、岩羊、马麋、雪豹等耐寒的高原和
北方动物。1980年1月该保护区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同年11月与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合作研究保护大熊猫,后来,在保护区内建立了“中
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90年以前,整个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还处于
原始状态。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形态学、生态
学、生理生化和细胞遗传学以及饲养繁殖和兽医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卓有成
效。如“大熊猫主食竹研究”课题组,研究的成果已能使大熊猫主食竹更新期缩短1
0年,冷箭竹开花率下降到95%左右,生笋率成倍提高,可以说大熊猫挨饿的问题
已能够解决了。再如,在人工饲养繁殖大熊猫研究上,取得了产12胎,成活9只幼
仔的突破性成绩。
但是,这并不是说保护大熊猫已没问题了。事实上,大熊猫的生存状态依然很严
峻。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正在不断缩小,分布区被分割成十几个“孤岛”。野生大熊猫
被分割成20多个小群体,有的群体只有3-5只。群体之间基因不能交流而产生近
亲繁殖,使大熊猫种群不断衰退。
为此,林业部从1992年开始实施“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工程”,计划到20
00年完成。它包括:1、完善已建成的14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再建14处自
然保护区;2、建设14条大熊猫保护走廊,使分离的大熊猫群体间可相互来往,为
它们相互交配交换遗传基因创造条件;3、在大熊猫主要分布的22个县各建一个大
熊猫保护管理站;4、加强以大熊猫人工饲养繁殖和生态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为
保护大熊猫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中国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已达到28个,大熊猫的野外种群已基本保持稳
定。中国的大熊猫现存1000只左右,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
===========================================================
能不能把碧绿还给大地
能不能把蔚蓝也还给海洋
梦开始的地方 一切还给自然
※ 来源:·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ns.ace.nju.edu.]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avidchang.bbs@bbs.s]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