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ok (书树草),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森林环境危机现状(转)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0月05日15:16:39 星期四), 站内信件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的森林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
(一)森林的破坏使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气候恶化,
      气温降低
目前全世界森林每年减少1800~2000万公顷,据世界粮油组织统计,1950年以
来,全世界森林已经损失了一半,据一些学者预测,到2000 年森林面积将下
降到21亿公顷,到2020年将下降到18亿公顷,人均木材蓄积量将由80 立方米
下降到40 立方米。但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同,世界各国森林减少的程度也各不
相同,到2000年,北美、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国森林下降率不多,仅减少
0.5%,由1975年的14.64亿公顷减少到2000年的14.57亿公顷,木材蓄积量将从
1560亿立方米少到1490亿立方米,人均木材量由142立方米减少到114立方米。
而亚洲发展中国家森林减少速度快,在同一时期,这些地区森林面积将减少
40%,将由1975年的10.99亿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6.6公顷,木材蓄积量将从
1710亿立方米减少到1040亿立方米,人均木材量由57立方米下降到21亿立方
米,减少61% .
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川西林区,自50年代以来,平均风速逐年加快,到70年代,
松潘地区平均风速增加8%;黑水地区增加20%;茂汶地区增加28%。据有关部
门统计,由于森林的过量采伐引起的气候异常,使四川省的46个县年降雨量
减少15~20%,旱灾日益加剧。四川盆地50年代伏旱一般三年一遇,现在发展
到三年两遇,甚至连年出现。干旱使这个自古雨量充沛的"天府之国"出现了
缺雨少水的情况。而且,无霜期缩短,暴雨、冰雹灾害频繁。长白山是吉林
省的主要江河的发源地,由于采育失调,森林资源减少,引起了区域性气候
失调,河流径流量减少25%,水土流失严重;大兴安岭森林的破坏,使呼伦贝
尔草原的气候恶化,草原气候从湿润少风向着干旱多风的方向发展,严重地
影响了牧草的生长和畜牧业的发展;小兴安岭是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天然
屏障,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多年来森林的破坏使这里的降雨
量减少,风沙量加大,过去很少遭到风沙危害的三江平原,近年来常刮七、
八级大风,含沙量很大 .
(二)森林的破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印度和尼泊尔的森林破坏,很可能是印度和孟加拉国近年来洪水泛滥成灾的
主要原因。仅印度每年防治洪水的费用就达1.4亿美元到7.5亿美元。这种灾
难的典型例子为:1970年印度的阿拉卡曼河泛滥,它是该河首次发生的灾难
性洪水,这场灾难使印度的许多村庄被冲走,大量泥沙在下游淤积,破坏了
印度北方邦平原上的灌溉系统;1988年5~9月,孟加拉国遇到百年来最大的
一次洪水,淹没了2/3的国土,死亡1842人,50多万人感染疾病;8月非洲多
数国家遭到水灾,苏丹喀士穆地区有200万人受害;11月底,泰国南部又暴
雨成灾,淹死数百人;1998年6-8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暴雨造成了历
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冲毁了道路、桥梁,淹没了农田、城镇、工厂和村庄,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三千亿元。
   这些突发性的灾难,虽有其特定的气候因素和地理条件,但科学家们一
致认为,最直接的因素是森林环境被大规模破坏所致。
(三) 森林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由于森林的破坏,每年有大量的肥沃土壤流失。哥伦比亚每年损失土壤4亿
吨;埃塞俄比亚每年损失土壤10亿吨;印度每年损失土壤60亿吨。我国水土
流失情况也很严重,大量泥沙倾入黄河,使黄河的含沙量居世界首位,每立
方米河水的含沙量达37公斤以上;近年来,由于长江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造
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干流和支流岷江的含沙量增加。据长江宜昌站
的资料统计,近几年来长江的平均含沙量由过去的1.16公斤/立方米增加到
1.47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由5.2亿吨增加到6.6亿吨,增加了27%。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分
钟就有10公顷土地变成沙漠,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00年,全世界将
有1/3的土地荒芜,沙漠化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将达到260亿美元。

--
********************************
*我是一棵草,却可以饱尝世之甘露;*
*我是一棵树,却可以为人庇阴挡雨;*
*我是一本书,却让人们读也读不透!*
********************   **********
            留你一条活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cw.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