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地理水文学的研究进展与21世纪展望(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2月28日16:29:4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1 关于地理水文学

    地理水文学(Geographical Hydrology)与水文地理学(Hydro-geography)均属水文
研究的地理学方向,与直接服务于水利工程的工程水文学有所不同。但研究的对象是一致
的。50年代受原苏联学术界的影响,促进了我国区域水文的研究,并且形成了水文地理学
的主题。俄语中的水文地理(гидротафия)与英语中的Hydrography涵义相同。
后者于16世纪在欧洲用于水道(河、海)测量制图的描述[1,2],在中译书刊中有人译
为“水象学”。水利工程专业人员把水文地理作为水利的自然条件来看待,例如,地质、
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等背景,实际上是自然地理因素的特征描述。这里看不出对于
水文与水资源本身规律的研究,不能有效地利用地理学原理深入研究水文现象。为此,我
们强调水文学的地理方向或地理方向的水文研究。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水的问题直接关系
到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的生活,广泛涉及生态与环境等的方方面面[3]。水文地理学已突破
了单纯的水背景研究。实际上,从1978年以后,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的历届全国
水文学术大会上都强调人与水关系的研究[4-6]。

    适应水问题研究发展的需要,并与工程水文学相配合,深化水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地理水文学更可拓宽水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发展内涵,有利于学科研究发挥自己的特色
;促进水文研究与地理科学其它分支科学的横向结合,如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等
,尤其是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结合,形成新的边缘学科领域和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通过
水与资源、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的广泛联系,有利于综合性研究优势的发挥,改变水
文地理研究的传统方法与手段,增加计算技术、遥感遥测与信息系统方法的应用,提高研
究工作的水平。

    地理水文学的提出是一种发展,而不是对水文地理学的否定。两者既属于地理科学也
属于水文科学。

    显然,地理水文学与水文地理学均是地理科学(G)与水文科学(H)的公共部分,即
集合G与H的交,有共同的元素为X,则:

G∩B={X/X∈G,X∈H}

    只是水文地理学靠近地理学,而地理水文学靠近水文学。从我国地理部门的水文研究
来看,针对区域和流域的单纯水文地理研究已相对减少,而水文水资源本身的研究相对发
展。地理水文学在研究领域、深度层次、实际应用等方面均领先于水文地理学。

2 回顾与研究现状

    从3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的研究回顾,见参考文献[1-3」。结合当前,简要概括
如下:我国地理学中现代水文学研究始于30年代末,从吴尚时先生的译著“江河之水文”
为起始。50年代初,谢家泽、郭敬辉、施成熙、罗开富等为推动我国水文研究作出巨大贡
献,50年代中期以后,以河流水文为主的水文研究迅速发展,包括边远地区河流水文调查
与全国水文区划的研究。60年以后,从河流水文(包括河口水文)逐渐扩大到其它陆地水
体,包括冰川、湖泊与沼泽水文及水文过程(如泥石流、洪水与森林水文影响等)的研究
。同时,水文实验,包括定位半定位试验相继发展。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水资源
问题与环境水文研究得以迅速发展。80年代中期以后,“人与水”和涉及全球变化的水文
研究开始兴起,方兴未艾。

    至于研究现状的归纳,择其主要方面分述如下:

    2.1 水循环与水平衡

    作为水文基本理论的水循环与水平衡研究,正在宏观与微观尺度上不断扩展与深化。
在宏观上面向全球。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强调的界面过程研究,正力图把描述全
球物理气候系统的总循环模型(GCMS)与全球水循环模型相耦合。这一研究将提供量化与
描述全球水文过程与未来变化的可能,其中包含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IGBP计划特
别注重植被变化的作用,以便把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这是目前国
际上正在开展的一项巨系统研究。在我国结合IHP-IV计划(大气、陆地和水系统间的界面
过程,气候变化和水文系统的关系,湿润热带、干旱半干旱区水文研究与水资源管理战略
等)已有初步研究,目前正加强我国地理水文学与地学及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水循环研究除在国内已发展的各类流域水文模型外,正深入到单元尺度的细微观测与
计算模拟,尤其是田间水分运动与交换过程的实验与计算研究。相对于宏观尺度的研究,
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如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的研究,发展了多种水
体之间多种形式耦合系统的探讨;结合中国科学院生态台站网络的建立,开展不同地理带
的水循环过程的实验,致力于揭示界面过程中水分、热量交换规律,例如,地下/土壤水
、植物根系吸收、植物冠层辐射平衡、温度、总气孔阻力、边界层阻力、土面蒸发、土壤
热通量等等。水循环或水量平衡研究,既是发展水资源确切评价方法的基础,也是农田节
水调控、农业合理用水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7]。水循环的微观与
宏观的结合表征水文科学理论的逐步完善化和系统化。

    2.2 区域水文与水资源

    2.2.1 区域水文 近年来的主要进展表现在:①定量分析技术手段有所加强,如应用模
糊数学进行区域水文类型的研究,已有黄河流域的水文区划工作;应用有序量最优分割法
,进行河川径流变化的研究;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区水文条件的判读,包括对多时相卫星
遥感图像分析区域水文动态等。②区域水平衡研究进一步深入,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
所进行的全国水量平衡与华北水量平衡的研究;长江流域办公室与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的
长江流域水平衡三要素分布和黄河流域水文要素时空分布及水平衡分析;各省区的水平衡
研究,全国已有一半的省市提出研究报告[5]。在这些研究水平衡的工作中,多采用六要
素的平衡计算方法。③全国水文区划已完成初稿,这项工作开始于1984年,成果即将发表
。④特殊区域的水文研究也取得许多成果。如喀斯特地区、干旱区与半干旱地区、山区、
平原地区、高寒地区与小岛的水文研究均有相当的研究成果发表。

    2.2.2 水资源 从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一直对水文研究起着导向的作用
,而且经久不衰。有人甚至认为一门新的学科——水资源水文学正在兴起。这说明水文与
水资源不可分割的关系。作者认为水资源的研究可以作为水文学延伸与拓广。但水资源学
并不与水文学等同。水资源学与社会、经济有更直接的密切关系。1986年在南宁召开的第4
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以来,水资源的研讨非常热烈:①针对水资源的涵义,杨戊与刘昌明
等分别提出了水资源的定义[8,9]。②在区域水资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对农业生产至
关重要的土壤水的资源评价与利用[10-12]及农业节水的途径。这方面的研究与原苏联学
者李沃维奇曾经展望的“水文学的土壤趋势”相呼应。③在区域水资源研究方面发表了大
量的论著,特别是对边远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水资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成
果[13]。④结合城市水文研究的开展,南京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对城市水资源做了一系
列的工作,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比较突出。⑤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资源重大战略性
工程,对缓解我国地方水危机有重大作用。由于引水线横跨江、淮、河、海4大流域,水资
源的配置与联合利用是亟待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应用水文地理的系统分析取得了
进展[14]。

    2.3 冰川、湖沼水文

    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中的冰川与湖泊水量均由地理部门完成[15]。中科院冰川冻
土研究所计算分析得出全国冰川间积为58651km2,冰川储量为51322×108m3,冰川融水年
径流量为563×108m3。这部分水量构成了我国西部地区水源的重要成分;中科院地理与湖
泊研究所估算了全国湖泊总面积为71787km2,年贮水量为7088×108m3。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理研究所估算出我国沼泽的面积约为10×104km2。

    冰川与湖沼水文的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地理研究单位。在学术上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在施雅风先生的倡导下,我国冰川的研究,取得迅速的发展。除水文调查外,冰川水
的研究已深入到冰川的水量平衡与融水径流形成过程的机制方面,并提出了我国冰川水文
学的研究专著[16]。

    我国湖泊水文研究,在西北与东南地区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
所,提出了亚洲中部湖泊的近期变化[17]的研究成果,为中亚湖泊水资源利用提供了科
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毛锐,在太湖蒸发的长期研究基础上,针对199
1年太湖水灾时期湖水位日变化分析得出排浅阻碍论据,对于世界银行为治灾投入资金的决
策起
了很大作用,显示了研究论文的价值。此外,199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南四湖蒸发
的系统研究成果也通过了科学鉴定,发展了水面蒸发的计算模型[18]。

    沼泽水的研究以东北三江平原的沼泽水文研究为代表,已获得了多年的科学积累[19
]。

    2.4 水文过程与环境水文

    水文过程在自然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应用价值。在水
文过程的驱动下,导致地貌演化,流水造成侵蚀、搬运与沉积,起着地形的塑造作用;携
带地表层化学元素的迁移、沉淀,对化学地理景观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地球表面的主要热
量(太阳能)进行调节与传输,影响到气候的形成与变化;蒸发过程包含着生物界的一个
基本生理过程——蒸腾作用,涉及到植物生长发育。在这个过程中,水与二氧化碳一起是
构成植物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物质;另一方面,水文地理或环境条件又对水文过程发生影响
,成为环境变化研究的命题。水文过程的研究近年来非常活跃。

    2.4.1 水文过程模型 结合各地水文计算的需要,对产流与汇流发展了不同的模型。中
山大学、南京大学、贵阳师大与成都科技大学等单位分别研制了岩溶地区水文模型[20,2
1]。结合流域地貌水系结构,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发展了地貌单位线方法,用于径流
过程的计算。考虑土地利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刘昌明、于静洁提出了森林拦蓄降雨极限
量模型①,用于森林拦蓄降雨的计算问题。 
--
        /        /      \ /     /   _/
      __|           ,   |/         /
    .~  `\   / \ ,  |   /
  .~      `\    `  /  _/   _/
.~          `\  ~~`__/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45.1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