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地理水文学的研究进展与21世纪展望(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2月28日16:30:1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2.4.2 水量转化 近期,在我国平原地区,开展了“三水”(降雨、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
的研究,考虑到土壤水,称为“四水转化”,再进一步联系到植物水分,称为“五水转化
”,这是研究工作的一种循回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方面的研究由于采用了系统
的观点和演绎方法[22],使水量转化过程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进展表现出
对水文过程研究的全面概括和预见性,揭示出界面水文研究的前景,同时,也丰富了自然
地理过程的理论。

    2.4.3 环境水文 主要探讨环境变化(包括自然与人为变化)造成水量与水质过程的变
化,这一研究是以水文过程的理论为基础,计算分析各种水文要素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响应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主要采用鉴定评价法、模拟法以及外推法等[23]。近几年,国内
环境水文的研究大多结合各地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实施进行,如华北地区的水环境与上海市
的水环境[24]。在一些薄弱的领域,如:地下水的污染,也开展了研究[25]。1990年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在北京举行区域大会后,IGU执委会批准在中国建立了区域水文对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响应的二级学术研究组织并推选刘昌明为主席,使环境水文的研究由
较小尺度的研究转向更加宏观的大尺度环境水文研究。1992与1993年分别在美国华盛顿与
中国拉萨举行了国际会议,研讨了全球变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和高寒地区水文水资源
对气候与全球变暖的响应[26]。这些学术活动推动了我国大环境水文的研究。

    2.5 实验水文

    水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必须借助于实验研究。目前,水文的定位观测遍及我国的主要
陆地水体,包括冰川、湖泊、沼泽与小河流的降雨径流、土壤水与地下水。比较著名的台
站可以山东禹城水循环与水平衡试验站、太湖试验站、东北三江平原沼泽试验站与西北天
山冰川试验站为代表,这些实验站纳入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覆盖了我国主要的生
态类型区,为我国地理水文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实验的内容不仅包含
了所有的水文要素的试验观测,而且结合了能量与溶质等不同地理地带的生态与环境条件
的研究。在实验技术与手段方面,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仪器(如普遍配置土壤水分中子仪
,太阳辐射仪等)外,根据实验与模拟的需要还自行研制了室内与野外实验装置[27]。
配合对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C)的观测,设计了多种仪器的综合装置,发展了新的
研究课题。

    2.6 应用性研究

    结合国家与地方的任务,适应市场经济与生产需要,在国土整治、区域发展、城乡规
划、工矿交通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缺水的华北与西北地区的工作如节水农业[29]等。有些研究突出地理学的特色,如在
华北平原进行的古河道调查[30],为区域的水量调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3 21世纪地理水文研究若干问题

    展望未来,地理水文的研究,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密切结合社会各方面对水日益增
长的需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考虑国际学术的发展趋势,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和众多的
机遇,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下面提出的若干方面仅供商榷。

    3.1 水资源仍为研究主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今后应以地理水文与工程水文相结合,为水资源
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水资源水文的科学依据,深入水文规律的研究,创造
新的水文分析方法。由于供水量的不断增长引起废弃水的增加,水质的研究和地下水及一
些新水源利用,将会更加迅速地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或尺度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包括三峡大坝与南水北调等超大型水资源工程的影响,将为地理水文研究提出新课题。

    3.2 全球变化与地理水文

    埃里克·巴伦提出的通用循环模式(GENESIS)进一步发展了全球增暖的认识。对全球
变暖引起的水文水资源变化的研究,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中国是世界大国,幅员辽阔
,大约跨4°-53°N之间,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非常复杂的。主要特点是:①因纬
度带而异;②水文水资源量的响应属非线性(见图2);③水文的变异,包括极值,有随温
度升高而俱增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与管理。因此,必须开展
全国不同地理区或纬度带的水文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并为水资源未来情景
作出预测。

    3.3 全球能量与水循环实验(GEWEX)

    GEWEX是一个跨世纪的国际研究计划,它属于世界气象计划(WCP)的内容,横向与水
文学的研究相结合。研究计划在1990年制定,1995年以前属准备阶段。我国早在50-60年
代已由黄秉维先生提出了与其基本相同的课题,即“热水平衡”的研究。因此,在我国开
展这一工作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目前正在建立的中国科学院生态台站网络,将为
开展GEWEX的研究和国际间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GEWEX的研究需要解决大小尺度空
间系统的耦合问题,今后的研究从我国的实验观测台站来看,存在着小尺度能量与水分运
动的计算,如何在尺度上延伸或升级(Upscale),当然,全球大尺度的模型,也需要考虑
尺度的降级(Downscale)。随着GEWEX研究向21世纪的迈进,水文与气候学在大尺度上的
结合,将会产生出崭新的成果,发展新的前沿。

    3.4 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

    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BAHC是核心计划之一。这与1966年澳大利亚著
名土壤-水文学家菲利浦提出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的研究一脉相承。1992年已在
法国召开了国际学术讨论会,欧洲与北美及澳洲均在开展研究,加拿大国家气候中心立项
作为专题项目。

    BAHC作为IGBP的核心研究项目,将密切配合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研究,旨在通过
植被对水循环实现调控。在我国地球与生命科学的一些研究单位也正从实验的途径开始工
作。由于水循环控制关系到水资源调蓄利用,这项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而且结
合IGBP计划将促进一门新的水文学科——宏观生态水文学的发展。

    3.5 过度或交错带(Ecotones)的水文问题

    Ecotones原意为群落交错带。随着环境变化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的问题,E
cotones是环境水文问题研究的延伸。根据人与生物圈(MAB)的活动计划,1993年7月,在
法国里昂召开国际地下水与地表水交错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议题:
①地下水与地表水界面的作用。②地下水与地表水界面的障碍:原因与评价方法。③地下
水与地表水界面的管理与恢复。在我国Ecotones尚属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水文地
理与化学地理工作者正在着手开展Ecotones的研究,除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交错带外,河湖
与陆地过渡带Ecotones也开始研究,预计未来其它交错带的研究也会逐渐发展,这一研究
作为水文学与环境学的交叉研究课题需于重视。

    3.6 雨水资源化

    雨水资源化顾名思义是雨水利用的问题,80年代以来热衷于这一研究的各国学者已举
行了六届大会和多次区域性会议,1992年10月在日本东京都召开了国际雨水资源化区域会
议。1993年8月初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了第六届会议,说明雨水利用问题深受各国学术界的
重视。

    1989年8月初在菲律宾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大会上,酝酿成立了“国际雨水收集系统协会
”(IRCSA)并推选了美国夏威夷大学水文学家,美籍华人霍雨时为该协会的第一任主席,
该协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着雨水利用的研究。

    雨水利用的研究应用前景广阔,其内容也甚为广泛,特别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农户的供
水、对缺乏河川的渔岛、远离地表水源的山村等有很重要的意义,拓宽的雨水利用还包括
雨云的研究(和人工增雨),屋顶雨水的收集技术以及水质保存的方法、雨洪的调蓄等等
。对于我国缺水的北方与南方石灰岩山区。地表水缺乏的地区,雨水利用的研究可望缓解
局部地区的缺水问题。在我国降雨分配不均的情况下,这一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1985年6
月将由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与组织在我国召开第七届IRCSA大会,可望推动我国的
雨水资源化研究。 
--
露露一到,众口不再难调!


            .-"''-.  _
          .'       `( \
        @/            ')   ,--,_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45.1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