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book (pdf),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庐山石鱼――栉鰕虎鱼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20 17:16:22 2003)
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属鲈形目,鰕虎鱼科,鰕虎鱼亚科,栉鰕虎鱼属。
俗称:庐山石鱼(江西九江县)、春鱼(湖北阳新县)、麥鱼(安徽东至县)、琴鱼(安
徽泾县),古称:沙鳁。英文名:Barcheek goby 。
体细长,前部浑圆,后部侧扁,头平扁。吻长,口阔而大,唇厚,上下颌具数排绒毛
状细齿。前鳃盖上的肌肉发达。头部被鳞,胸、腹部裸露无鳞。两个背鳍不相连接,前背
鳍为硬刺组成,后背鳍全是软鳍条。腹鳍在胸部合并成吸盘状。幼鱼体色微白,长至3厘米
左右,开始出现色素。成鱼体色暗灰,有4条黑色分叉的宽斑带横跨背部,在侧面扩散成不
规则的黑色小点。
栉鰕虎鱼喜生活在底质为沙土、砾石、水质清亮而含氧丰富的池塘、湖泊、小河流的
浅水区及山涧小溪中。平时分散居住在石隙里,用强有力的吸盘状腹鳍攀附于石壁,觅食
时才从石隙中外出。成鱼喜吹跳跃,有时跳出水面,有时从一块石上跳往另一块石头。鰕
虎鱼一冬龄达性成熟,每年4-5月,亲鱼开始集群,雌雄鱼互相嬉戏追逐,进行生殖活动,
雌鱼用鳍翻动沙粒,将卵产于沙穴中。1-2厘米的幼鱼喜欢逆水群游。每当暴雨过后,山洪
下泻的两三天内,水温上升至22℃以上,洪水陡涨并转清而流速加快时,幼鱼便于白天纷
纷从湖中擁入小河,与河中幼鱼汇集结群沿着河流两侧逆流向上奋进,并不停地吞食从山
涧冲刷下来的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它们晚上则沉入水底用吸盘吸附于砾石上或躲在石头
缝隙中休息。4厘米以上的成鱼较少有成群溯水的现象。栉鰕虎鱼个体虽小,但性极贪婪凶
残,经常采用袭击的方式吞食底栖性的更小的鱼,或用胸鳍挖掘与翻搅水底泥沙,寻找底
棲无脊椎动物,以便吞食。
栉鰕虎鱼广泛分布于长江至珠江的各水系中,但仅在长江中、下游才构成渔业。具有
商品价值的栉鰕虎鱼,系指1-2厘米长的幼鱼。江西九江县沙河,因地处庐山脚下,所产栉
鰕虎鱼因其形状特殊,味鲜美,别具风味,与庐山同享盛名,故得名“庐山石鱼”。湖北
阳新县富水河的栉鰕虎鱼因其捕捞季节在春末夏初、百花盛开之时,故称为“春鱼”。而
安徽东至县张溪一带以其在麥收时节捕捞,且形同麥子,故称之“麥鱼”。安徽泾县传说
:远在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琴高”的隐士,来到怪石嵯峨的狮子石洞中炼丹,丹渣弃
入溪水之中,便化成了“虎头蛇尾”的小鱼,自那以后,每到午夜,淙淙流水中就有了铮
铮的琴声。后来,人们便把这条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鱼也得名为“琴鱼”。自古以来
,石鱼、春鱼、麥鱼、琴鱼均被列为贡品,故也统称之“贡鱼”。
石鱼除鲜食外,作为商品的均为干制品。通常制法为:将鱼洗净晾干后,放入锅内,
用文火烤干,并放入少量食油翻炒,待呈金黄色时取出,再晒一天即可装袋投放市场。每
5公斤鲜鱼可加工成1公斤干鱼。鱼干的烹饪方法多为泡发后炒蛋、蒸蛋、汆汤或略煮后加
麻油、酱油凉拌成冷盘,一贯被视为席上之珍品。在安徽琴溪一带,它还是名贵的饮茶珍
品。当地群众每年清明前后,把捕捞之小鱼,烧盐开水(伴有茴香、茶叶、食糖等作料)
炝熟,用炭火烘干,制成鱼干后,仍保持栩栩如生的状态:宽嘴微张,小眼圆睁,鳍乍而
尾曲。用琴鱼沏茶,犹如鲜活鱼儿在杯中团团戏游,入口清香味醇,别有一番情趣。
--
(国)灌字准号:1000-007
╔╦╗╔╦╗╔╦╗╔╦╗
╠灌╣╠水╣╠许╣╠可╣
╚╩╝╚╩╝╚╩╝╚╩╝
灌水办公室特此签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9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1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