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鱼类的穴居与盲鱼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16日14:48:3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洞穴、井底和其它地下水中,有着一些小型的鱼类生活着。这些洞穴
鱼类以其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适应该环境的独特构造,而成为鱼类辐射进化中的一个分
支。对于洞穴鱼类,无论它们的亲缘关系如何,也无论它们地理隔离的远近,它们的基本
特征是眼睛缩小或缺如;身体无色素,或呈粉红色,或呈半透明,脊椎和内脏清晰可见。
大多数身体细长,常见的只有5-10厘米长。体表鳞片细小,排列稀疏或完全埋在皮下;感
觉灵敏,触须发达或具派生感觉器;故又有盲鱼、无眼鱼或透明鱼之俗称。

  盲鱼的出现与山洞有关。山洞中具有丰富的食物,并且可以为某些动物的生存提供安
全的栖息场所。盲鱼的祖先原是洞外的鱼类,有眼睛,体表也有色彩,
他们对于漆黑的山洞并不喜欢。当它们偶然来到地下湖、地下河或地下潭时,由于不习惯
那里的生活环境,便会迅速离开,返回外面的河川湖潭。但是,如果洞口突然被洞外崩塌
的山石、泥土所堵塞,这些鱼类无法逃逸,便只好安身于黑洞中,它们一代代地生存在着
不见光线的黑暗环境中,由不习惯到慢慢适应,眼睛逐渐退化,以致完全被一层皮褶覆盖
,身体得不到光线的照射,体表的色素也就渐渐消褪,成了半透明的“玻璃鱼”。为了适
应新的生活的环境,它们逐渐获得了新的生存本领,它们对环境温度要求不再严格,能较
长时间忍受饥饿,吻须更加发达和敏感,并能繁衍后代,自成体系地进行生命的周期活动


  盲鱼在世界上的分布比较普通,美洲、欧洲、非洲、亚洲都有发现。首次发现是1842
年在美国记录到的定居性洞穴鱼类――盲鱂。随后古巴、巴西以及非洲、亚洲等地也相继
发现。亚洲广泛分布于伊朗、伊拉克等地。我国自1976年首次报导在云南建水的洞穴中捕
捉到一尾盲鱼后,新的盲鱼接踵而至,其后在广西武鸣、凌云、乐业,云南个旧、宜良,
湖南龙山,贵州等地发现了8种盲鱼。

  鱼类栖息的洞穴多数是由石灰岩或玄武岩构成的,岩体经腐蚀逐渐发展成溶洞。溶洞
和暗流的年龄都比较古老,例如云南宜良的溶洞和地下河分布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前震旦纪
碳酸盐地层中,溶洞是在燕山运动后,断裂促进溶洞的形成。但是洞穴鱼类的年龄要晚得
多,它与洞穴的地质年龄没有直接的联系。鱼类在洞穴中是在无阳光的流水或静水中进行
生命周期活动的,很少有两种以上的鱼类共存。

--
             /   /    /     真怀念那无忧无虑的日子……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25.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