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book (pdf),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中国淡水鱼起源演化格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20 09:00:40 2003)

我国幅员辽阔,地处古北动物地理区的东南部和东洋动物地理区的北部,是唯一跨越世界

六大动物地理区中两个主要地区的国家。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端,地质历史古老,地

球地质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印度版块与欧亚版块的相撞、青藏高原的隆起等都与我

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动物区系与地理地史方面的特点使我国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建立世

界动物区系演化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重要关键地区之一。

  通过对中国化石鱼类的研究表明,始新世时主要的是绝灭的属、种,部分的亚科已经

产生;到了中新世时已经出现了很多现生的属;到了上新世时,鱼类区系已经和现生的鱼

类区系非常接近。同时,在始新世时,中国鱼类区系就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不同的地

方生物种类不一样的特有性分布,历史生物地理学有2种假说来解释,即扩散假说(disper

sal)和隔离分化假说(vicariance)。扩散假说认为,生物从某一地起源,再越过阻限向其

他地区扩散,从而形成间断的分布格局。隔离分化的观点则认为,生物首先在这些地方形

成了广泛的分布,后来中间出现阻限将它们分开成为间断分布。直至20世纪中期,大陆漂

移学说复活和板快学说的提出,验证了隔离分化假说,以隔离分化假说为中心的泛生物地

理学也得到重视。泛生物地理学认为,将生物的分布范围画到地图上成为一个轨迹,不同

类群的轨迹可能会重合形成普遍轨迹,最普通的轨迹将反映某种共同的地质事件。因此,

现代生物地理学的特点是通过生物的地理分布研究地质事件的发生,通过地质事件来解释

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中国的淡水鱼类属东亚淡水鱼类区系,它是在第三纪后期,特别是第四纪初期,青藏

高原隆升的同时,在东亚地区形成的东亚特有的淡水鱼类类群,它们在地质历史上出现的

时间较晚,在地理分布上仅限于东亚地区,即青藏高原和红河以东的地区,包括中国、日

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

  在第三纪后期至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第三纪后期的全球性气候变冷,由

此引起气候上的冷、热、干、湿和植被的改变。冰期时,海平面下降,中国大陆东部和南

方,曾有许多次和太平洋西部许多岛屿相连接,引起陆生动物的迁移和分布上的改变。由

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全球性气候变冷,对东亚淡水鱼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第四纪冰期

,物种整体向南退缩,各不同水系发生鱼类区系交换。在间冰期,不同的物种分别向北扩

散,造成广布种和孑遗种的存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同时造成了长江等大江、大河上、

中、下游各支流之间鱼类区系的交流,也促成了上、中、下游物种分化事件的发生。我国

南方和北方动物区系的分化,北方的变化较大,南方较小。在北方地区,由于温度的下降

,产生了一些适应冷水的鱼类,如雅罗鱼亚科和鮈亚科鱼类,同时鲑鳟鱼类由极北向南扩

散。另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高原周围地貌出现强烈的切刈,河谷狭窄,比降陡

削,河流落差极大,形成急流环境,产生了野鲮亚科、平鳍鳅科、鮡科、钝头鱼科等适应

急流环境的鱼类。而青藏高原在急剧抬升后,形成特殊的高原高寒环境,产生了裂腹鱼亚

科和条鳅亚科等高原高山喜寒的土著种类。在青藏高原抬升的同时,在我国东部发育了较

范围的冲积平原,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下,江河水位季节变化显著,从?
顺そ邢掠握庋拇蠼⒋蠛淮砹ǖ奶厥馍常缮沓鲻阊强啤Ⅶ堁强啤Ⅵ裱

强啤Ⅶ涽壯强啤ⅥD亚科等鱼类。
  根据化石及现生鱼类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在东亚淡水鱼类的起源演化过程中存在着

南北的差异,存在两个分化中心,在这两个分化中心不断分化出不同的类群。而在分化格

居中南北区系之间的广泛交流,广布类型的存在,从而减少南北的差异。与此同时,在南

北分化中心又演化出不同的新的类群,继续保留着南北差异的存在。从总体上说,鲴亚科

、鮈亚科的地源地可能在北方分化中心,而现生的物种却多是在南方分化中心分化的。鳅

鮀亚科、鳑鲏亚科鱼类在南方和北方分化中心都分化出特有的物种。两大区系的混合地带

在黄河、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一地区有着大量最引人注目的我国特产鱼类。

--
  (国)灌字准号:1000-007   
    ╔╦╗╔╦╗╔╦╗╔╦╗
    ╠灌╣╠水╣╠许╣╠可╣
    ╚╩╝╚╩╝╚╩╝╚╩╝
       灌水办公室特此签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