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book (pdf),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洞穴鱼类的起源与演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20 13:42:34 2003)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洞穴鱼类起源于生活在地面上而部分适应了洞穴环境的

祖先。它们在无日光、无绿色植物及无种间竞争的情况下生存着。当地表的种类进入洞穴

之后,眼睛成为无用武之地,随后逐渐退化缩小,直至完全消失,仅留下充满脂肪的眼窝

。有些盲鱼如美国的盲鳉,幼鱼期仍有正常的眼睛,云南个旧的裸腹盲鲃至今在右眼仍残

留有针眼大小的眼点,这都证明了盲鱼是由地表具有正常眼睛的鱼类演化而来的。同样由

于没有光线的原因,用来防止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内脏损伤的色素消褪了,于是身体

呈半透明状,内脏及骨骼也就隐约可见。

  为了补救视觉的衰退,感触觉器官随之变得特别重要和发达。鱼类利用侧线系统感受

外界环境的振荡波,使它在浑浊水质或黑暗的环境中,能够避开障碍、游泳自如。盲鱼除

了在侧线的原有基础上得到加强外,其它的感觉器官也趋于特别发达,在鳉类,头上和身

上的小突起,排列很有规则,在有眼的种类这种突起很不发达,而在全盲的种类中,可以

发达到极点。这种突起在水中能感觉到自身的行动,因而能避开障碍物,并能探索到食物

的所在地。有趣的是生活在洞穴中的有眼鱼类也很少靠视觉来觅食,倘把它们的眼睛移去

,它们也能和有眼时一样,迅速探索到食物的所在地。

  实验证明,这种鱼的味觉、嗅觉和听觉,与别的鱼类完全一样,而补救视觉的消失,

只是侧线感觉的敏感度。在我国已发现的洞穴定居性的鱼类,均具有2或3对格外发达的触

须,个旧盲条鳅的3对触须具有不同的感受器,且含有大量的味蕾和细胞突起,宜良的无眼

金线鲃的头部具有特殊的感觉线。古巴盲鱼具有多而细的敏感须,美国的盲鰕虎则有很多

皮膜感觉器。它们依赖这些特有构造,为在黑暗中进行探索食物,寻找伴侣和控制自身的

行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洞穴鱼类性状的另一个变化是有鳞种类鳞片的缩小,稀疏呈散

状分布,最后完全埋在皮下,这可能是由于洞穴鱼类的活动减弱,渐渐地被加厚的皮肤所

覆盖。

  总的来说,大凡习惯于无光处生活,并且适应于这种环境的鱼类,自从它们侵入洞穴

后,它们的后代就越进越深,在黑暗的洞穴中生活,愈久愈特化。

  洞穴鱼类的价值不能依据传统的食用或味美的尺度来衡量,更不存在资源量的经济价

值。它作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是科学研究、学校直观教学和博物馆科普陈列中不

可多得的珍品。通过对洞穴鱼类的演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物种形成的认识。在实

践中,根据鱼类生命周期活动对水的依赖关系,洞穴鱼类有可能成为寻找地下水源,监测

水质变化的指示生物,为促进农业生产和人类环境学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
  (国)灌字准号:1000-007   
    ╔╦╗╔╦╗╔╦╗╔╦╗
    ╠灌╣╠水╣╠许╣╠可╣
    ╚╩╝╚╩╝╚╩╝╚╩╝
       灌水办公室特此签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9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