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book (pdf),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火烧鳊――胭脂鱼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20 21:03:10 2003)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属鲤形目,亚口鱼科,胭脂鱼属。俗称:火烧鳊

、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英文名:Chinese sucker 。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吻钝圆。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富肉

质,上唇与吻皮形成一深沟;下唇向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许多细小的乳突。无

须。下咽骨呈镰刀状,下咽齿单行,数目很多,排列呈梳妆,末端呈钩状。背鳍无硬刺,

基部很长,延伸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短,尾柄细长,尾鳍叉形。鳞大,侧线完全。在

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

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2.5倍;成鱼期

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其体色也随

个体大小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

、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

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胭脂鱼从仔鱼到成鱼的发育过程,

其外部形态及体色的这些变化,过去文献记载相当混乱。一些学者根据大小不同的标本或

另立新种,或记述新亚种,均欠稳妥。实际上我国的胭脂鱼只有一种,其它的种和亚种名

称,均系此种的同物异名。

  胭脂鱼的幼、成鱼不仅形态不同,生态习性也不相同。通常需求的生境,鱼苗和幼鱼

阶段常喜群集于水流较缓的砾石之间生活,多在水体上层活动,游动缓慢,半长成的鱼则

习惯于栖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体中下层,活动迟缓,成鱼多生活于江河上游,水体

的中下层,行动矫健。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均要上溯到上游

,于3-5月在急流中繁殖。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亲鱼产卵后仍在产

卵场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胭脂鱼一般6龄可达性成熟

,体重约10公斤左右。胭脂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亦吃

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本种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

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

目前亦属少见。

  胭脂鱼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15-20公斤,最

大个体重可达30公斤,在长江上游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目前野生状态个体的数量正逐年

趋于下降。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上溯至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产卵

,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

过度,目前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
  (国)灌字准号:1000-007   
    ╔╦╗╔╦╗╔╦╗╔╦╗
    ╠灌╣╠水╣╠许╣╠可╣
    ╚╩╝╚╩╝╚╩╝╚╩╝
       灌水办公室特此签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9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