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海洋古生物菊石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16日10:05:33 星期四), 站内信件

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软体动物,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
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大约有26
0属3000种,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

  菊石是由鹦鹉螺演化进化而来的,属于头足类动物,运动的器官在头部。体外有一个
硬壳,与鹦鹉螺的形状相似。菊石类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
厘米,最小的仅有一厘米;大的达到2米。

  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的、锥形的和旋转形。旋转形的壳在菊石中占绝大多数
。菊石的壳也分前、后、背、腹。这一点与现代鹦鹉螺是一样的,开口的一方为前方,原
壳处为后方。旋环的外部为腹,与腹部相对应的面为背。

  在头足类的进化过程中,现在惟有鹦鹉螺还背负着一个沉甸甸的硬壳,慢慢地在水中
游动,依靠硬壳保护自己,而其他的种属在进化中已脱掉硬壳,轻装前进。按照鹦鹉螺的
运动方式推断,菊石也是一种游速不快、运动连贯性很差的动物。

  在菊石壳的表面有许多的壳饰。壳饰是生长纹和生长线的总称,与螺口平行。有的是
与壳体的旋卷方向平行的纵纹,有的是与壳体方向垂直的横纹。

  菊石的壳多为平旋的壳,这个外壳由原壳、闭锥和住室组成。原壳常常成球状或桶状
。闭锥由气室组成,内有细小的体管,绝大部分的体管在腹部。住室在壳的最前端,是软
体部分居住的地方,所以叫住室。住室变化很大,有的长些,有的很短。中生代时期的菊
石种类在成年期住室成离心状,使最外一旋环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

  软体部分出口也就是壳口。壳口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圆形、椭圆形,普遍有腹弯。
壳口有盖,被称为口盖。其成分为石灰质或角质。当软体部分收缩进壳以后,口盖将口紧
密盖好以保护软体部分。口盖在泥盆纪的早期才出现,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在三叠纪出现
的单口盖,口盖为一片角质包薄片,它不能完全封闭口部;另一类是在中生代侏罗纪和白
垩纪才出现的双口盖,由一对大致呈三角形微微向外凸出的石灰质片组成。

  我国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有大量的菊石化石,甚至随手可得,因为在2亿多年前,
那里曾经是古喜马拉雅海,由于造山运动,地壳上升,海底变成了高山。因此,生活在海
洋底层的菊石,就呈现在地面上,成为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变化的见证物,同时也为恢复
当地的古生态环境的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
露露一到,众口不再难调!


            .-"''-.  _
          .'       `( \
        @/            ')   ,--,_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25.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