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热极一时的恐龙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16日16:44:0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提起恐龙蛋,也许很多人并不陌生。前几年在我国河南西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
许多还被化石贩子走私到国外;更有甚者,一些学者还声称从其中的一枚蛋里提取出了恐
龙的DNA(遗传基因)。一时间,恐龙蛋成了各种报刊、各地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竞相炒做
的热门话题。

 
西峡地区发现的恐龙蛋
 
        
  西峡地区发现的大量恐龙蛋确实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反响。其发现的化石地点
遍布西峡县以及相邻的内乡县和淅川县的15个乡镇、57个村。在西峡、内乡两个县的3个乡
镇、4个村,还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和恐龙骨骼化石的覆盖面积达8578平方公里,
发掘出的恐龙蛋超过5000多枚。如此大量的发现在世界上确数奇观。这些恐龙蛋及恐龙骨
骼化石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恐龙及恐龙蛋的分类提供了材料,而且为进一步了解恐龙的繁
殖方式,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地貌、古生态环境以及地层学和埋藏学提供了大量的宝
贵信息。

  但是,从恐龙蛋里提取出了恐龙DNA的报告却在一开始就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怀疑。据
说,提取出恐龙DNA的这枚蛋在一次搬运时不小心摔破了,结果发现蛋壳内的物质是柔软的
絮状物,而不是一般恐龙蛋内部那种由泥岩或砂岩构成的坚硬物质

  因此,有关人士就认为这种柔软的絮状物是原来恐龙蛋里的蛋黄、蛋青等有机物没有
完全分解而形成的产物。据此,他们就在一间原来用于植物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室里进行
了提取工作,提取出了某种DNA的片段。然后,他们用这种DNA片段与一些已知动植物的DNA
进行了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的不同而宣布,他们提取出了某种恐龙的DNA。

  引起许多学者怀疑的是,那些“柔软的絮状物”是蛋黄、蛋青等有机物没有完全分解
而形成的产物吗?要知道,恐龙蛋在地下埋藏了至少已经6500万年的时间,而从西峡地区
的地质状况来看,埋藏恐龙蛋化石的地层均为泥岩或粉砂岩,并没有能够有效保护有机质
免于分解的环境因素,因此,这么长的时间里,恐龙蛋中原来的有机质早已分解殆尽,而
蛋壳内的物质,则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置换作用而充满了与周围的埋藏环境一样的矿物,
而且,已经石化。那“絮状物”很可能是地层中常见方解石矿物在蛋壳内结晶出的晶体。
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面不远处的中国古动物馆来看一看,在二楼展厅内你就可以看到一
枚剖开的恐龙蛋,它的内部因为完全被方解石晶体填充而显得晶莹剔透。而那枚蛋之所以
“柔软”,则很可能是在埋藏在地下时经历了地下水的浸湿,或者是在出土后被水或潮湿
的环境湿润所至。既然这枚蛋可能遭到过水的浸染,而且已经破碎,那么被含有某种DNA成
分的有机质沾染的可能性就是很大的。至于提取者用这种DNA片段与一些已知动植物的DNA
进行了对比,根据对比结果而宣布提取出的是某种恐龙的DNA,结论也不可靠,因为,只有
你将这种DNA片段与所有的已知生物进行了对比而结果不同,你才能说它属于某种已经灭绝
的或是还没有被发现的生物。而离这一步,他们的工作差得太远了。

  后来,有些科学家把那段所谓的“恐龙DNA片段”与更多种生物的DNA进行了对比,发
现其序列竟然与某种低等的藻类植物相类似!

  现在,“恐龙DNA”事件在科学界已经如过眼云烟般地没有任何影响了。但是正常的恐
龙蛋研究依然在不断地深入。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化的仪器对恐龙蛋的蛋壳进行
了超微观的观察以及化学分析研究,知道恐龙蛋壳中大约93%的成分是碳酸钙,由一层有机
质基层和一层方解石质构成。这种双层结构与现代鸟类的蛋壳相似,能够有效地防止蛋内
的水分蒸发,从而保护蛋中的胚胎能够正常发育。由此证明,恐龙在当时可以在十分干燥
的环境里繁殖后代。

  在我国西峡地区和蒙古国的一些地区出土的个别恐龙蛋中,科学家还发现了胚胎或是
小恐龙“婴儿”,这不仅使科学家能够知道这种恐龙蛋是什么恐龙下的,还为他们探索这
种恐龙的发育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近来,我国科学家还在产于广东南雄和山东莱阳的恐龙蛋中发现了蛋壳病变的现象,
从而为研究恐龙大绝灭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依据。

  随着恐龙蛋的继续发现和研究的继续深入,恐龙蛋还将为科学家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迷
作出贡献。



--
露露一到,众口不再难调!


            .-"''-.  _
          .'       `( \
        @/            ')   ,--,_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25.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