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需要保护的麝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31日11:09:4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麝牛又称麝香牛,有一种麝香的气味,特别是在发情期更是如此。

  麝牛在分类上是一种介于牛和羊之间的动物,从其外表来看,更像我国西藏的牦牛。
麝牛高约1米半,长约两米到两米半左右,体重可达400多公斤,雌牛略轻(约为雄牛的3/
4)。其重量主要集中于长有肉峰的前半身,前重后轻,显得格外矫健有力,是北极最大的
食草动物,分布于加拿大、格陵兰和阿拉斯加北部的冰原上,以苔藓、地衣和植物的根、
茎及树皮等为食,俨然是苔原上的主宰。麝牛头上长着一对坚硬无比的角,是防卫及决斗
的有力武器;身披下垂长毛,可一直拖到地上,长毛的下面又生有一层厚厚的优质绒毛,
爱斯基摩人称之为“奎卫特”;耳朵很小,覆盖有浓密的毛;鼻子是唯一裸露的地方;四
肢短小粗壮,一旦受惊,则会狂奔不已。麝牛的身体结构能有效地降低热量散失,可承受
时速96公里的风速和-40℃的低温。但在隆冬季节,温暖的气流光顾北极,带来一场大雨,
淋湿的麝牛经寒风一吹就变成了一个大冰砣子,动弹不得甚至活活冻死。

  在平常情况下,麝牛显得格外温顺,停下来吃一点食物,接着平躺在地上细嚼慢咽,
不一会儿便打起瞌睡来。等稍微清醒时,接着再向前走一段,然后故伎重演,吃食物、反
刍、打瞌睡。其实,麝牛这样做有其目的:即可减少能量的消耗,又可降低食物的需求。
夏季,麝牛主要以新鲜野草为食,从融化了的小溪、池塘、河流中饮水。冬季,麝牛仅吃
少量雪,因消耗热量才能将雪融化成水,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身体需要,而且可以降低能量
的流失。据报道,由于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极高,所以它所需的食物仅占同样大小的牛的1
/6。

  麝牛喜群居,夏时集群较小,觅食矮小柳树的叶子,冬时结成大群多至百余只。通常
幼麝牛和雌麝牛位于队伍中间,身强力壮的雄牛则在四周担任警戒和保护的重任,且雄麝
牛又组成各自独特的小组,每组又有自己的“组长”,但均由一头老麝牛领导(往往是怀
了孕的雌麝牛)。每当队伍前进时,总由一头精明强干的雄麝牛在前面开路,后面则跟着
一群浩浩荡荡的麝牛大军。

  经过夏天的休养生息,麝牛积累了大量的能量。雌性主要为了繁殖,麝牛每两年才繁
殖一次,每胎仅产1仔;雄性也要在入秋的发情期争夺生殖权利。每当此时,雄麝牛脸上的
麝腺分泌出气味强烈的分泌物,经腿部沾到地上的植物上,以此来划出自己的领地,雌麝
牛则被圈在其中,被严格看管和保护,任何别的雄麝牛不得侵占,否则双方就会展开一场
惊心动魄的争夺战。经过激战,被迫认输的一方只好灰溜溜地逃跑,得胜者追击几步,然
后停步朝着逃跑者吼叫数声,也无心恋战,便赶回到雌麝牛群中,因为潜在的危险依然存
在。而它们的争斗,雌麝牛并不在意,仍继续不断地照常采食。

  麝牛性情温顺,即使强敌来临(主要是北极狼群),也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的原则,总是严阵以待而不主动攻击。它们采取集体防御战略,自动围成一圆阵,把弱小
者放在中间,用其庞大的躯体,组成一道有效的防护“墙”,对来犯者怒目而视,竖起那
坚硬如钢叉的犄角,好像以自己的威势使对方屈服。一旦敌人袭来,它们也会拼死抵抗,
决不退缩。

  据出土的化石结合地球的历史分析,麝牛曾是一种在北半球分布极广的动物。远在200
多万年以前,曾发生过巨大的更新世冰川运动,使气候剧变,曾一直蔓延到中纬地区,而
喜欢在冰雪中生活的麝牛亦随之来到此地。比如,在美国中部的肯塔基州曾发现其遗骨;
在法国,石器时代的洞穴中不仅发现其化石,而且岩洞的壁画和雕刻中也有其形象。不过
,石器时代结束时,麝牛便因大量捕杀而从欧亚大陆消失了。由于当时北美大陆尚无人类
居住,麝牛才得以幸存。目前,北极地区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麝牛群,总数约7000多头,已
濒于灭绝的边缘。尽管格陵兰岛、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禁止捕猎麝牛,但仍有不少麝牛遭
到疯狂的捕杀。为了使这种动物能够繁衍下去,许多国家不仅加强了必要的保护拯救措施
,而且已在阿拉斯加、哈德逊湾东北部、格陵兰岛西部,甚至挪威北部等地,开始人工饲
养麝牛了。


--
露露一到,众口不再难调!


            .-"''-.  _
          .'       `( \
        @/            ')   ,--,_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44.8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