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赤潮的元凶—夜光虫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16日10:11:17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夜光虫是一类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鞭毛纲、腰鞭毛目。它们在
夜间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能发光,因而得名。夜光虫的身体为圆球形,直径为1毫毛左右,
颜色发红,细胞质密集于球体的一部分,其内有核,其他部分由细胞质放散成粗网状,在
网眼间充满液体。有两根鞭毛,一根较大,称为触手,另一根较小。它的繁殖为分裂法和
出芽法两种,后者在身体表面生出很多小的个体,脱离母体后发育成新的个体。例如闪光
夜光虫身体的直径为0.5~2毫米,肉眼看到的是一个个晶亮的小球,有透明的细胞膜、网
状分散的细胞质、浓密的细胞核、一根细小的鞭毛以及原生质突起形成的粗大可动的触手
。因其体内含有许多拟脂颗粒,故受到机械刺激时能发光。在海水中生活的夜光虫和其他
一些腰鞭毛虫(如裸甲腰鞭虫等)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近年来由于滩涂海水养鱼、养虾的不断发展,在饲养过程中投下了大量高营养的饲料
,那些未被吃完的残料溶于水中或沉下海底,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加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破坏了水中浮游生物的平衡,大量的工农业和生活污水不断排人海洋,基于这些原因使海
域中营养物质含量不断提高,这样为形成赤潮的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
持续干旱少雨、水温偏高,使得各种条件如水温、溶氧量、pH值等符合之后,腰鞭毛虫类
的原生动物就迅猛繁殖,形成了赤潮。

  赤潮又叫红水,俗称臭水。赤潮发生后,平静的海面常呈现大面积斑块或带状的变色
现象。赤潮生物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覆盖海面,引起海水变色,遮住阳光,造成水体缺氧
,产生大量的粘液粘住鱼鳃,以及产生有害气体和毒素,这样使海中鱼类因见不到阳光,
呼吸不到氧气而窒息,以及中毒而导致大量死亡。入夜船只划过水面时,船桨会泛起火星
而船尾则拖着长长的光带,海浪撞击海岸也会有鳞光闪闪的浪花。几天之后,大量死亡的
鱼、虾、贝类等会腐烂发臭,常常使人咳嗽不止、鼻眼刺痛、难以忍受,有时还会危及人
的生命。

  在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近130种。平时,一个海湾可能有多种赤潮生物,但不一定都
发生赤潮。富营养化虽是赤潮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只有种种因素,适于某
种或某些赤潮生物爆发性繁殖时,才发生赤潮。 近几年,赤潮在我国有发生早、次数多、
面积广、危害大的趋势。据报导,1970年以前,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赤潮有3次。但是,1988
~1991年间却发生了80余次,而且危害之重、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造成了海产养
殖业的大面积减产和大量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已引起我国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且列为
重大攻关课题进行研究。其实,只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态条件,抑制夜光虫等大量繁
殖或用药物杀死它们,或做好预测预报,就完全可以防止赤潮的发生。

--
             /   /    /     真怀念那无忧无虑的日子……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25.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