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lt (阳光无香),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中国近海生态环境大扫描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9月24日08:08:4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家预言,21世纪人类将重返海洋。有的科学家
描绘:“人类将大规模地在海洋中修建城市、港口。稍长一段时间后,人类会像今天的
鱼一样在海里自由自在地畅游。”
    我国是一个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近300万平方公里
蓝色国土的海洋大国。但是,海洋产业产值尚不足世界总产值的2%,和海洋大国的地
位极不相称。有关资料显示,许多国家都在加紧开发、利用和保护本国管辖海域,世界
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总产值约为1万亿美元。我国要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
题,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走向海洋,实现由海洋资源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的转变。这是
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走之路。
    但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则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海洋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搞好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资源的
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的重大课题。
    重还大海清白 
    落日余晖映红了茫茫东海。空船而归的虞宽红一脸疲惫和沮丧。这位52岁的舟山
市岱山县渔民,16岁就开始打鱼,在东海耕海牧鱼劳作了大半辈子。他说:“二三十
年前,我们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那时候的日子真是开心。如今出海打鱼常常是空船
出空舱归,有时候一网撒下去,捞上的只有两指宽的小杂鱼,甚至还有包装袋、矿泉水
瓶等生活垃圾,去年毛收入只有两万元,扣除渔船维修及各类税费,所剩无几。”
    与此同时,远在北海市涠洲岛,一些游客发现,一片约两公里长、数百米宽的褐红
色漂浮物,在海面上缓慢移动,并伴有刺鼻的腥臭味。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近海环境污染已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大海无渔汛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鱼类产区,但近年来,南海的六大渔汛已相继消失。
    海洋研究专家余国辉指出,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引入以及各类海岸工
程建设的影响,浙江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失衡,传统渔业资源日益衰退以至绝
迹,许多渔场的当家品种形不成渔汛,种群结构恶化;近海和江河入海处鱼、虾、蟹类
回游、栖息和产卵繁育幼体的天然场所遭到破坏。
    渤海的情况更加严峻。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环境保护处孙景茂处长说,过去,对虾
有群体,而现在却看不到了。如今只有一些处在生物链底层的生物还有群体存在,如虾
皮、海蜇、海边小贝类等,处在食物链二级以上的几乎没有。
    这个厅渔业处王振坤副处长也说,黄渤海渔业资源的枯竭程度,从近年来渔业捕捞
产量上能清楚地反映出来。1999年山东海洋捕捞332万吨,2000年降为30
8万吨,2001年则减至278万吨。而且,连续几年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大黄
鱼、小黄鱼和带鱼在我国近海基本捕不到,现在只能吃进口的。去年,山东海洋捕捞中
,鱼是鱼和玉筋鱼等低等鱼约占100多万吨。鲅鱼是以鱼是鱼为食的,前几年鲅鱼被
捕没了,导致鱼是鱼泛滥。曾有人认为,鱼是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谁知到现在鱼是
鱼产量也在下降,前几年建起的不少以鱼是鱼为原料的鱼粉厂,这两年已纷纷转产。鱼
是鱼的身价也由过去的没人要,提升为今天的两元多一公斤。
    在黄海,人工养殖也受到污染的严重威胁。对江苏新沂河入海口附近的养殖户来说
,最担心的事莫过于上游污水下泄,使他们辛苦养殖的海产品遭受“灭顶之灾”,而想
打官司索赔却连“被告”也找不到。
    新沂河是从江苏入黄海的河流之一,随着沂沭泗河流域经济的发展,在污水治理能
力跟不上的情况下,这条河成了江苏连云港及山东部分地区的排污通道。去年入海口附
近海域的养殖业几乎全军覆没,但由于污水来源复杂,既有工业也有生活污染,无法确
定排污染主体,养殖户的损失至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
    我们犯了多大的错误
    在上海海洋水族馆,游客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些鱼儿:游过来时,能看到它的一只眼
睛又圆又亮,游过去,却看到它的另一只眼睛灰蒙蒙一片,像被什么挡了一层……“白
眼睛”鱼究竟得了什么病?
    水族馆副馆长罗振鸿说:“鱼儿的眼睛出现了白色的斑点,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
象,正如人有时会生‘白内障’,引起鱼类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质污染,导致鱼类
被细菌和寄生虫感染,或内脏受到损伤,所以出现了这样的症状。”
    罗先生说,“在我们的缸里看到这样一些病恹恹的鱼儿,不要感到太奇怪。其实,
这正是我们的生态现实!”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就是想让游客看到这样的情况,看
看我们人类对海洋犯了多大的错误。”
    由于多种灾害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红树林面积从历史上的25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5万公顷;珊瑚礁生态
系统破坏严重,海南周围海域80%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已遭到破坏,导致严重的海岸侵
蚀。在海南,80年代以来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了近300米。海洋生态恶化成为制约我
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大户”,国家海洋局日前公布的《2001年中国
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指出,鸭绿江口至庄河附近部分海域、辽河口附近海域、浙江近岸
部分海域、福建北部近岸海域和珠江口附近部分海域养殖区的无机氮、磷酸盐和汞、铅
等指标偏高,已经成为影响养殖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海水环境质量已为这
些地区的海水养殖亮起了“红灯”。
    2001年,全国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73390平方公里。
与2000年相比,2001年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总面积有所减小,但严
重污染海域面积扩大了约400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工
业区集中的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2001年,全海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磷酸盐。
     2001年,全国海域共发现赤潮77次,累计面积达15000多平方公里,比
2000年增加49次,增加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其中,浙江海域发现赤潮26
次,累计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为全国之最;居第二位的辽宁海域发现赤潮17次
,累计面积2800余平方公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保护海洋免受陆基活动危害”的报告中指出,污水是亟待采
取行动的“首要污染物”。
    报告说,每年有250万人因生食受到污水污染的贝类而患上传染性肝炎,约有2
.5万人因此而死亡。 
    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特普费尔说,“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71%,调节地
球气候并为地球提供最终的废物处理系统,然而人类却继续将海洋作为公用的下水道。

    特普费尔说,海洋及海岸生态系统的价值估计为13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国民生
产总值的一半。尽管如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把海岸和海洋作为
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对待。而且,80%的海洋问题源于陆基活动。
    与海洋重谐旧好
    令人欣慰的是,人与海洋重谐旧好的行动在我国已经开始了。
    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使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走
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10年内投资555亿元,旨在改善我国唯一内海生态环境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
》开始付诸实施。该计划由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农业部和海军以及
环渤海的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共同编制。并于2001年得到了国务院的
批复。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05年渤海海域的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陆源COD入海量比2000年削减10%以上,磷
酸盐、无机氮和石油类的入海量分别削减20%;到2010年渤海海域环境质量得到
初步改善,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陆源COD入海量比2005年削减10%以上,
磷酸盐、无机氮的入海量分别削减15%,石油类的入海量削减20%。到2015年
渤海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系统初步改善。
    今后5年我国要减少3万艘捕捞渔船,30多万沿海捕捞渔民将“弃舟登岸”,转
产转业至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及其他非渔产业。
    农业部长杜青林近日在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会议上说,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
海洋渔业国家,海洋渔获量、渔船和渔民数量都居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中日、中韩
、中越双边渔业协定的签署、生效,海洋渔业开始由领海外自由捕捞向专属经济区制度
过渡,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的作业渔场将明显缩小,大量捕捞渔民面临转产转业问题,对
海洋渔业和沿海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据初步统计,3个渔业协定生效后,每年全国约有6000艘渔船要陆续从部分外
海传统渔场撤出,有30多万海洋捕捞渔民和近百万渔业人口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
度的影响。
    杜青林说,渔民转产转业有利于推进我国海洋渔业长期积累的矛盾的解决,把海洋
渔业带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对实现海洋渔业以及沿海渔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据介绍,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研究
    对策,解决渔区面临的问题。中央财政设立了渔民转产转业专项资金,从2000
年至2004年,每年安排2.7亿元用于实施渔船报废和转产转业项目补助。此后,
将根据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国家财力状况,确定进一步的支持措施。
    未来10年我国将在南方沿海地区营造6万公顷红树林,有“海上森林”美誉的红
树林大面积消失衰退的局面将得到扭转。根据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
到2010年南方沿海地区红树林面积将由现在的2.46万公顷恢复发展到8.46
万公顷,初步建成一个分布均匀、结构合理、生态功能比较稳定,具有一定防灾减灾能
力的沿海红树林体系。
    红树林是陆地过渡海洋的特殊森林,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保护重要对
象。红树林系统在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抵御海潮、风浪等自然灾害,
防止近海海洋污染及保护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沿海各地防止海洋污染,保护海洋资源的法律法规和具体行动计划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对海洋的管理仍未形成合力。当前,我国海洋管
理体制上,还存在环保部门、海洋部门、交通部门、渔业部门及部队“五龙管海”的现
象。《海洋环境保护法》并未解决这一体制难题。“五龙管海”的结果是,重复劳动,
管理起来相互扯皮,有人甚至形容为“五龙闹海”。部门权益之争,国家权力部门化的
体制硬伤,必须由国家尽早解决,建立更加权威高效的管理部门,对海洋实行统一管理
。而海洋系统所存在的北海、东海、南海等几大分局,省厅下也有局这种叠床架屋、条
块分割交错的管理机构设置也亟待规范化。
    而最根本的动力,则是国民海洋环境意识的觉醒及自觉行动。 只有当人人都渴望有
一片净海,并为此渴望而付出不懈努力后,我们才有望真正还大海清白。
     新华社 2002年9月17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