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hqian (一心一意的革命者),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人与大自然”观念溯源:论“天人合一”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Nov 15 18:31:58 1999) WWW-POST


  中国古代没有“大自然”这个词汇。和这观念相当的应该是“天
”或“天地”。1960 年代中期,我曾讲过多次,并于 1985 年发表
论文,指出《老子》、《庄子》和其他古书里的“自然”一词,都只
表示“自己如此”或“自己是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意思,并非指“自
然界”。我并且提到:这个看法在魏、晋以前早已有人注意到了,而
且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对《老子》书中“自然”一词也
已经有了这种认识。直至唐、宋时代 ,一般作者说的“自然”,似
乎还没有“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意义。我曾举出杜甫的两句诗: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由于下文有“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之句,看来这“自然”近似于身外的自然环境了;可是细看全诗主
题,仍然是在提倡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我不相信这是元朝人虞集所作)中列有“自然”一品,开头两句便是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可见他所说的“自然”决不是身外的客观
环境。宋朝的词人姜夔说:诗有“自然高妙”者,这“自然”也仍是
传统所谓自然而然的用法。

  当然,中国人或华人,不可能不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只
是他们说的只叫做“天、人”或“天、地、人”罢了。过去常常给人
提到的,便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观念。钱穆先生多年以
前就说过:中国文化和思想中最大的特色,无过于“天人合一”的观
念。我认为,所谓“天人合一”并不是“天”和“人”没有区别。几
乎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人早就知道这两者是不同了,商代中叶
的甲骨文中,“天”字和“人”字已显然有别。像《逸周书》中周朝
初年(纪元前十二世纪左右)的几篇文献,都记载有“天地”或“天
”、“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连续的并称
。这书也说到“文王受命之九年”(其实还在商代的末期),对太子
发(即后来的武王)说过“人强胜天”的话。不过当时“顺天”和“
应天顺时”的思想大概还是主流。人可胜天的看法,只有纪元前三世
纪时荀子主张过,他说的“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胡适
甚至说:“这竟是倍根的‘戡天主义’(Conquest of Nature)了
。”到了后来,中国人更有“人定胜天”和“人可回天”种种说法。
但这种思想在中国并不占势力。

  “天人合一”的意义应该是:“人只是宇宙万类之一,不在万类
之外;人是天的一部分,天也是人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在许多原
始民族中本来都有,不限于中国。各原始民族多相信泛神论,祖先和
上帝、神,往往混同;草木鸟兽虫鱼都和人的祖先有不可分的关系,
都可作他们图腾的象征。这应该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原型。中华民
族在古代这种传统十分强烈,古书如《国语》等多有记载。神话和口
传 文学更多有遗留。在这个背景中,商、周之际所发展出来的“天
命”、“天道、地道、人道”,和“道”的观念便非常强调“顺天”
、“应天顺时”,和“通道、通天、以正人”之说了。

  到纪元前六世纪时,由于老子的出现,天人的关系,更发生了革
命性的新说。《道德经》一方面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好像否定了天、人同类的观点;但在另一方面却把“道”说成“无
”,提高到本体的地位,并且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又说:“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还说:“道大,
天大, 地大,人(一作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王)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纵按:即道法自己。
)这样说来,人和天都法于道,应该也都出生于道。这可能更加强了
“天人合一”的说法。

  孔子对于“道”没有像老子那样明白解说成万物之源,即人生之
源。但他常把“道”当成人生应遵守的最高准则,甚至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他似乎把“天”和“命”看得更重要(至少比老子看
得更重要)。他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由于尧是他
最尊重的圣王,当然我们可以借此推论说,他会主张人都应法天。他
又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大概认定
人是受天命主宰的。子夏说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如果说他是
从孔子听来的,也大有可能。这两句话后来对一般人影响深远。《红
楼梦》里的林黛玉和刘姥姥都非常相信。也许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主
张“天人合一”的。

  不过我以为,“天人合一”说影响中国文学最深远的事,大约要
到《庄子》提倡衍化论后才发生。它认为人和物都在天道中衍化运行
,例如他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
‘天’乎?”这是明显的“天人合一”了。魏、晋、南北朝时,这种
“化迁”的说法相当流行。“天人合一”思想也反映在文学和诗歌理
论中。《文心雕龙》在《原道》篇里把文章的采饰和鸟兽的花纹与自
然界一切文采等量齐观。《诗品》序里一方面提出气、物感人的说法
,却又着重说:诗可以感动鬼神。可见天人实相契合。其实中国古代
诗歌创作和欣赏的发展,比、兴是主要观点。因物起兴,正表示天人
的密切不可分割。

  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注重“天人合一”,自适其适,随遇而安。
因此对环境很少改良, 却也很少破坏。近代已受西洋影响,自当别
论了。

  1999年1月13日于美国加州阿巴尼市

--
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
外辘轳声,
敛眉含笑惊。
柳阴烟漠漠,低鬓蝉钗落。
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159.226.92.15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