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Ηermit∵(FΟΤ),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未亡的恐龙:龙鸟之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1 16:19:24 2005), 转信
一八五六年,一位年轻人应邀去参加朋友的圣诞晚会。在圣诞晚宴中他猛然发现,盘子里吃剩的火鸡骨头,竟和自己研究的恐龙骨骼十分相似。刹那间,他闪过一个惊人的假设:地球上的鸟儿难道是恐龙演化而来的?
后来,年轻人又仔细地对比了恐龙与鸟类的骨骼,结果发现它们的确有多个相似之处。不久,就在伦敦地质学会上,他正式提出了“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惊人假说。
这个年轻人就是,一向以发表惊世骇俗观点闻名的,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
公元一九九六年,从遥远东方的中国,突然传出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个发现验证了一百四十年前赫胥黎的猜想。鸟真的是恐龙演变的吗?
一九九六年八月,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八月十二日这天,一位神秘的乡下农民,匆匆地来到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四楼。
当时,还是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的季强博士,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突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这个陌生的乡下农民闯了进来。这个农民对季强博士诡秘地一笑,随后,拉开了编织袋,对季强博士说,这是从他家的园子里挖出来的。
一个沉甸甸地锦盒,放在了季强博士的办公桌。
当季强博士打开锦盒的时候,里面露出大约一块七十厘米长,五十厘米宽的化石,一个奇怪的动物清晰地映入季强博士的眼中。
这个动物大约有家鸡那么大,高高地昂着头,翘着尾巴,就像一只骄傲的公鸡在报晓。这个动物的头很大,满嘴长着带有小锯齿的尖锐牙齿,前肢非常短,尾巴却出奇地长,一副向前奔跑的姿态……
作为一个职业的古生物学家,季强博士对化石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当他看见这件化石标本的时候,一种本能使他感觉到,眼前是一块极其重要的化石。
这块奇特的化石标本,难道就是一百多年来,无数古生物学者一直在寻找的,那种“由恐龙向鸟演变的过渡性生物”吗?它难道就是最早的“原始羽毛”吗?
科学家高度的敏感性,使季强博士变得异常地兴奋起来。但令季强博士非常遗憾的是这块化石的另一半却不知所去。最后,季强博士以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名义,收购了这块化石标本。这个农民揣着六千元人民币高高兴兴地走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季强博士和同事多次来到,发现化石的地方,辽宁省的西部地区进行考察研究。最后,季强博士和他的同事根据这块化石标本的有关资料写了一篇论文,在这年的《中国地质》杂志上发表。
《中国地质》杂志是国家地质部的一个工作月刊,并不是古生物专业的学术刊物。然而,由于这篇文章的发表,一九九六年第十期的《中国地质》杂志,成了它发行历史上最有学术价值的一期。
“中华龙鸟”的横空出世,惊呆了恐龙学家,更让恐龙爱好者发了狂。这一发现很快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国内的各种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中华龙鸟”的发现。但是,奇怪的是,在国内有关“中华龙鸟”的宣传热火朝天的时候,国际上却是一片寂静。
为什么这块不亚于德国始祖鸟化石的发现,国际古生物学界对此却毫无反应呢?
难道“中华龙鸟”的发现不重要吗?原来国外的古生物学家对此发现一无所知。通常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的古生物发现,主要是通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主办的《古脊椎动物学报》,几乎没有人去阅读《中国地质》杂志。
然而,就在《中国地质》杂志发表有关“中华龙鸟”文章的同时。这一年的十月,一位中国学者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时逢“第五十六届北美古脊椎动物年会”在纽约国家自然博物馆召开,他顺路前去参加了这个世界各国古脊椎动物学家的盛会。
陈丕基教授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会议中间休息时,展示的这张照片。不仅使奥斯特罗姆教授激动不已,更让各国的古生物学者大吃一惊,他们立即被这个精美的动物标本惊呆了。
与本次年会毫无关系的中国学者和他带的化石照片,立即成为纽约第五十六届北美古脊椎动物年会上,最大的新闻,最大的热点。
为什么陈丕基教授手中这块“带毛恐龙”的化石与季强博士命名的“中华龙鸟”化石标本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呢?
原来陈丕基教授手中这块“带毛恐龙”的化石标本,与季强博士的“中华龙鸟”化石标本,它们竟然就是同一块化石!!!也就是说,这个“带毛恐龙”化石和“中华龙鸟”化石,二者实际上是同一个个体。
原来,这个化石被辽宁西部的当地农民挖掘出来后,他从化石的中间,沿着岩层的层理分成了两块。随后,这个聪明的农民,把这块化石分开的一正一负两半,分别卖给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发现“长羽毛的恐龙”了,这个消息顿时在西方轰动了。随后,几个月内,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电视和互联网络上,到处充斥着这个“中华龙鸟”化石的各种消息。
突然间,“中华龙鸟”化石标本成了争议的焦点。它到底是龙?还是鸟?成为国内古生物学界和公众媒体关注的焦点,最终,引发出了一场“龙鸟之争”。
在这场是龙还是鸟的学术争论中,给“中华龙鸟”命名的季强博士成为了焦点人物。
侯连海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一位古鸟类学的资深学者。当他看见有关“中华龙鸟”的报道后,他的第一感觉就是“中华龙鸟”的分类位置可能有问题。
关于中华龙鸟身上“皮肤衍生物”的争论,在国内是非常激烈的。那么,为什么季强博士认为中华龙鸟身上的“皮肤衍生物”是一种原始羽毛呢?
季强:“在当时的情况下,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我们认为中华龙鸟应当归于鸟类,而不应该归于恐龙,或者其他的爬行动物。所以我们认为,它绝无可能是毛发,而是一种我们没见过的原始羽毛。”
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积极地在世界各地,寻找鸟类可能的祖先。他们提出了鸟类是从翼龙、鳄鱼、哺乳动物和蜥蜴等进化而来的种种假说。但是,惟一能站得住脚的假说是,鸟类是从恐龙时代的某种未知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那么,鸟类到底是从哪种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呢?关于鸟类的起源问题,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这种争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
十九世纪中期,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报告中,列举出鸟类与恐龙存在三十五处共同解剖学的特征,从而率先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恐龙的了解甚少,许多学者发出诘问:体形庞大的恐龙何以演化为轻捷善飞的鸟类?
二十世纪初,一位德国的牙科医生,古生物业余爱好者赫尔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阐述鸟类进化问题的经典著作《鸟类起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的发表给了赫胥黎的鸟类恐龙起源假说致命的一击。
赫尔曼认为,鸟类不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而是从一类具有锁骨的原始爬行动物直接演化而来的。由于此书极具权威性,影响甚广,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几乎所有涉及鸟类的起源问题的科学论述中,学者们纷纷引用赫尔曼的这一观点。
赫胥黎的鸟类恐龙起源假说遭到了冷遇,而鸟类是从一类具有锁骨的原始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假说既“鸟派”,占据了当时国际古生物学界的主导地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恐龙化石的相继发现。一名耶鲁大学的学者重新引证了赫胥黎的观点,正式提出复活了鸟类起源恐龙的假说,他就是美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教授。
奥斯特罗姆教授在深入研究、对比分析了有关恐爪龙、美颌龙之后,发现恐龙也有叉骨。所以,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赫胥黎是对的,鸟类肯定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
后来,奥斯特罗姆教授重新解释、扩充了赫胥黎的论点,进一步提出鸟类可能起源于小型吃肉的恐龙,也就是起源于小型的兽脚类恐龙的新见解。他成为“恐龙派”的领军人物。
但是,由于“恐龙派”始终没有找到,由恐龙演变到鸟的那种过渡性生物的化石标本。所以,鸟是否由恐龙演变而来,仍然没有结论……
难道“中华龙鸟”真的就是,由恐龙演变到鸟的这种过渡性生物吗?鉴于中国这一惊人发现的重要性,美国费城自然科学院组成,以奥斯特罗姆教授为首的五位,在恐龙与鸟类研究领域,具有国际权威的古生物学专家代表团。准备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探寻,这个具有世界权威性的代表团称为“梦之队”。
一九九七年五月,“梦之队” 代表团来到了春暖花开的北京。不过,隐藏在五彩鲜花当中的古老建筑,并没有吸引“梦之队”成员的目光。
他们首先奔赴中国地质博物馆,观察了“中华龙鸟”正型标本。梦之队代表团带着兴奋和惊喜,又匆匆来到南京,看了保存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的“中华龙鸟”化石。随后,梦之队代表团又到化石产地进行实地考察。
在梦之队代表团既将离开中国的时候,季强博士对代表团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争对“中华龙鸟”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坦诚地说出他们自己的观点。
一九九七年四月,当梦之队代表团回到美国后,他们在美国的费城自然科学院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这时候,“恐龙派”和“鸟派”的代表人物,各自说出了心里话。
季强:“约翰·奥斯特罗姆教授在会上说,我刚从北京考察回来,我观看了中华龙鸟的正型标本,我认为中华龙鸟标本身上长的确实是一种原始羽毛。中华龙鸟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理论;但是美国的马丁教授说,我也刚从北京回来,我也看到了中华龙鸟的标本,但是,我认为中华龙鸟的发现,在鸟类起源研究上不具有任何科学意义,因为中华龙鸟皮肤,据我观察是一种皮下的胶源纤维组织,而不是羽毛,也不是毛发。”
那么,这个新颖而不寻常的动物化石,它最终于是归属于“龙”还是“鸟”呢?
一九九八年一月,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中国学者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自然》杂志来说是一个例外。通常《自然》杂志只刊登科学界最新的发现,“中华龙鸟”显然已经成了旧闻。
然而,这个不寻常的动物实在太重要了。所以,享有世界声誉的《自然》杂志,不得不额外提供了更多的版面,刊登出有关“中华龙鸟”的进一步研究成果。
最终,中华龙鸟归属于恐龙,放在美颌龙科。因为,它的形态特征和身体大小,与德国曾经发现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美颌龙相似,它们被归为一类。
中华龙鸟是两足行走的动物,成年个体可以长到两米左右。科学家基本上把中华龙鸟的时代,确定为侏罗纪后的白垩纪早期,距今大约有一亿三千多万年前。
如果“中华龙鸟”属于鸟类,身体上长着羽毛并不足为奇了,但如果羽毛长在不属于鸟类的其他动物身体上,那就具有非凡的科学意义了。
所以,“中华龙鸟”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标志着恐龙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它为恐龙研究,尤其是为研究鸟类起源方向,提供了关键性的信息,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
虽然,这块化石标本,是以“长羽毛恐龙”而闻名于世的。但化石标本的外围,靠近骨骼处的似毛发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羽毛”,这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争议的焦点。
--
不 矢口 亻十 么 日寸 候
亻奄 口斤 言兑 言仑 土云 有 辶寸 氵虑 敏 感 言司 氵匚 白勺 言兑 氵去
于 是 , 亻奄 学 会 了 扌斥 字
后 来 , 亻奄 米青 礻申 分 歹刂 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