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Ηermit∵(FΟΤ),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未亡的恐龙:白垩纪的呼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1 16:23:29 2005), 转信
这是美国《国家地理》,一九九八年七月刊发的杂志封面,杂志在一篇题为《恐龙长着翅膀》的文章中,它第一次全面详细地向世界公众介绍了来自中国的惊人发现。
时值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前夕,《国家地理》在华盛顿总部为中华龙鸟、尾羽龙等一系列珍稀化石的发现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世界上五十多个新闻机构报道了这次科学盛况。
中国古生物化石的不断发现,一次次震惊着世界。全世界的古生物专家学者、化石爱好者,都把目光定格在中国的辽西地区:一块贫瘠但却曝出惊人发现的土地。
一亿两千多万年前,这里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温润、生命勃发的原始湖。
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空中古生物的叫声不绝于耳。
天空中不时有鸟儿滑翔而过,湖岸上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
霸王龙到湖边喝水时,远方传来阵阵巨响。
忽然,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火山爆发了……
猛烈的火山爆发后,带来大量有毒气体与飞扬的沙尘,几百万吨的火山灰自空中坠下。方圆数千公里内,成千上万的各类生物在弥漫的灰尘中挣扎,最后,终于窒息而死。此地成了无数生灵的葬身墓地,一座被火山灰掩埋的“庞贝古城”。
此史前灾难的地点,就在今日中国,辽宁省西部地区。
对这里的生物来说,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但是,它们却为今天的古生物学家留下了,触及那个时代脉搏的空间。这里的地质岩层,像是一本保存了上亿年的古书,真实的记录着发生在这里的每一段故事。
正是这些一亿两千多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的各门类生物,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热河生物群”。
日本侵占东北期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这一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对这一带进行过地质古生物调查。许多化石就是在这一时期,由日本学者发现并命名的,因而,带有当时的时代痕迹,如矢部龙、满洲龟及满洲鳄等。
解放以后,昔日的热河省被撤消,其西部划归河北省,东部划归辽宁省。原热河动物群化石的经典产地,因此落在了今天辽宁省的西部,即辽西地区。
从这以后,中国科学家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在这一地区的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并且发现了大量不同门类的化石。一九六二年,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发展和完善了美国学者葛利普教授的观点。他进一步把含有“狼鳍鱼”、“东方叶肢介”和“三尾拟蜉蝣”为代表的化石群,通称为“热河生物群”。
由于,含有这套热河生物群的地层,在中国辽宁省西部地区发育和出露的都很好。而且化石丰富,研究历史悠久。因此,辽西地区成为了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经典地区。
虽然,从美国学者葛利普教授开始,中国辽西地区就成为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学家,经常光顾的地方。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除了一些常见的鱼类等化石外,一直都没有其他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
其实,中国辽西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真正引起世界范围的震惊,却是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开始的。
一九七三年三月,当时辽宁省朝阳县胜利公社的农民阎志有,在打井时发现一种动物的骨头。其实,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鹦鹉嘴龙”的恐龙化石,这是辽西地区发现的第一件恐龙化石。
从此,这个执著的阎志有,就成了当地有名的“恐龙谜”和“考古谜”。他经常在农闲时节,自己漫山遍野地找化石。终于,在一九八七年,他发现了辽西地区的第一块鸟类化石。
后经中外专家学者研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古鸟类,它被命名为“三塔中国鸟”。三塔中国鸟,生活在一亿一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它是介于始祖鸟和现代鸟之间的一种生命形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辽西朝阳发现一个处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的鸟类化石,是令人振奋的事情。而更令人振奋惊喜的是,三塔中国鸟发现不久,就在离发现它不到二十公里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与它同一时代的鸟类群。
一九九零年九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年轻的古鱼类学者周忠和。在辽西朝阳一个叫波罗赤的小镇附近,进行古鱼类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三块鸟类化石。随后几年,他们在这一地区又相继发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白垩纪早期的鸟类化石。
经过研究,它们被称为“华夏鸟类群”,这一意外的发现,正式揭开了中国早期古鸟类化石调查研究的大幕。
白垩纪早期的鸟类化石,曾经一度是令古生物学家最感到遗憾的生物进化空白之一。在此之前,古生物界对于鸟类是如何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祖先始祖鸟,演化到距今不到一亿年的较为进步的鸟类,这一过程几乎是一无所知。
而华夏鸟类群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一百多年来,始祖鸟在鸟类起源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这些不同种类的鸟类化石,在种类、数量和保存的精美程度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区。
就在华夏鸟类群带给古生物界的惊喜未已,一九九四年,一个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当古鸟类专家侯连海教授看到这块化石标本时,立即被它那种与始祖鸟十分相像的图形所震惊。激动不已的侯连海教授将此鸟命名为“孔子鸟”,意指“祭祀孔子的鸟”。以此表明它的中国特色和久远的年代。
侯连海:“这个孔子鸟具备了初步的飞行能力,当然主要它是靠爬行、攀岩。因为,它的初级羽毛的确是只有六根。因为在好多标准上面都发现,竖立着就是只有六根初级飞羽。所以,它不可能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在森林里滑翔这完全是可以的。比如它的颚骨上,前颚骨也好,牙齿已经退化,带着而来的脚之翘,就跟现实鸟类可以说完全一致。”
存在于一亿两千万年前的孔子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能够进行远程飞行的最早鸟类,它已经成为知名度仅次于始祖鸟的化石鸟类。这不仅归功于它特有的原始和进步特征的组合,而且还由于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现了成百上千件的化石标本,以及精美的保存。
迄今为止,中国辽西发现的孔子鸟类群和华夏鸟类群,这两大中生代的鸟类群,其种类已超过二十多种。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鸟类起源和进化的认识。这些早期鸟类填补了始祖鸟与现代鸟类之间的化石空白,使中生代的白垩纪早期一跃成为,发现早期鸟类化石最多的地质时期。
如此众多的化石标本和完整的保存,对于鸟类化石来说,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中生代古鸟类化石群在中国的这一系列发现,在世界古生物界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全世界的古生物专家学者,都把目光从德国的索伦霍芬移向中国的辽西地区。
二零零零年五月,第五届世界古鸟类与进化大会首次在亚洲的中国举办。当来自世界各国的上百名古生物学家,在辽西化石产地亲眼目睹一件孔子鸟化石,从地层中发掘出来的景观时,他们一个个感到震惊和欣喜不已。
如果说鸟类化石是辽西化石宝库的经典藏品。那么,大量珍贵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则是这一宝库中的新秀。
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动物张和兽的骨架,它是世界上第一具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兽类的骨架;这是亚洲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中生代蛙类化石,它距今至少一亿二千多万年,为研究蛙类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这是被称为地球上第一枝花的“辽宁古果”,它距今已有一亿二千五百万年,它的发现改写了被子植物起源史。
为什么在中国辽西地区会有如此丰富、种类繁多的化石呢?它们为什么会保存得如此完整、如此精美呢?
热河生物群,实际上是以中国的辽西地区为重点,包括东亚和东北亚地区在内的,中生代晚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生物群。这个生物群生存于一亿两千多万年前,也就是侏罗纪结束之后的白垩纪早期,在这一时期,正处于全球地壳运动激烈、海陆分布格局正在形成。
在中生代晚期,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区都被海水淹没,但亚洲地区却是少有的例外。在当时的亚洲古陆上,许多地区为淡水所覆盖。特别是在中国的辽西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很多山间中、小盆地,形成宁静的湖泊、沼泽等淡水的环境。
这种适宜生物生存发展的气候条件和生态背景,使各类生物可以占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同时,伴随着热河生物群的不断发展演化,辽西地区的火山活动也异常活跃。这里的火山活动可以导致森林大火、温室效应以及空气和水体的污染,使环境发生突变。
公元七十九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的强烈喷发,毁灭了有几百年历史的庞贝城。当人们重新发现这个古城时,这里的人、动物和时间,已经被永远地固结在厚厚的火山灰中。
而中国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的集群死亡,同样是凶猛的火山喷发造成的。于是,许多古生物学者们,把热河生物群化石富集的辽西地区,称为“中生代的庞贝城”。
热河生物群是在火山爆发导致的突发灾变事件中,非正常集群死亡的。它们的尸体经过短距离的湖面悬浮搬运,就被大量地火山灰尘快速沉积埋藏。主要保存在深湖底的灰黑色页岩和泥页岩之中,上面覆盖火山灰沉积。
正是这种特异埋藏,使不少鸟类和恐龙等脊椎动物,除骨骼等硬体部分完整保存外,它们还完整地保存了羽毛、皮肤印痕等结构,一些恐龙甚至还保存了胃部食物残留物及胃石、卵等。所以,只有在中国辽西这种独特的环境背景下,化石才得以完整精美地保存下来。
辽西地区的北票市是一个典型的煤矿城市。使北票这座小城市,名声大振的是这只“中华龙鸟”的出世。
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这些石块就像埋藏在山中的金矿,是他们改善生活的一条捷径。现在,当地农民对产出各种化石的岩层了如指掌。他们对许多富有特征的岩层起了颇具特色的名字,如“大黄线”、“三合板”、“五合板”、和“鸟板”等等。
其实,很多化石标本并不是科学家亲自从岩层中采集得到的,而是由长年累月劳作在这里的农民挖掘出来的。由于常年的挖掘,当地农民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其熟练和准确程度,常常令从事化石发掘的专业人员也感到惊讶。
“摸鸟板”就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一项技巧。“鸟板”实际上是只有四毫米厚的黑色页岩层,因富含鸟化石而得名。由于岩层很薄,鸟化石保存在里面,在挖掘时骨骼并没有露出来。只是在岩层表面显示出凸凹不平的痕迹,这些痕迹起伏很小,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但是,村民们挖得多了,已经达到了“有没有鸟,不用看,一摸就知道”的熟练地步。大量的古鸟化石就是这样被老乡们“摸”出来的。
李荫芳,四合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就是“中华龙鸟”化石标本的发掘者,一位老实而有着经济头脑的农民。
“中华龙鸟”等珍稀化石的出土,使四合屯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出了名。同时,也使村民们意识到自己的田间地头原来还是个聚宝盆。于是,村民们开始了挖掘活动,发掘出的化石转手后,价钱可高达原来的十几倍、甚至几百倍。
由于大量的化石被发现,化石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市场,有些走进了科研机构大门。新属种在不断地发现,假化石也在不断地制作之中。
在人们欢欣鼓舞,祝贺这些化石珍品现身时;也有贪婪的眼睛盯着它,垂涎欲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二十世纪末的最后一年,一个震惊全球的“新物种”横空出世了。
它,就是“辽宁古盗鸟”,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怪物!!!
--
不 矢口 亻十 么 日寸 候
亻奄 口斤 言兑 言仑 土云 有 辶寸 氵虑 敏 感 言司 氵匚 白勺 言兑 氵去
于 是 , 亻奄 学 会 了 扌斥 字
后 来 , 亻奄 米青 礻申 分 歹刂 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6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