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中国神农架“野人”调查报告》之《山之精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3 12:45:58 2005), 转信
在野人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是在神农架的大山深处,自古就流传着村民进山携带两个竹桶的传说。村民们说,这是以防被“野人”抓住吃掉的缘故。每天竹篓里都搁两个竹筒,碰见野人来了就赶快把竹筒戴起来。戴到这个位置,野人它就抓住这一截。它一下子把你逮住,逮住后就笑,它一笑就把人笑死了。他一笑醒就要吃你,它笑你就让它尽情笑,等它笑的昏死过去了,你赶快把竹筒一褪人就赶快跑了。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守华说:“我们小时候听到的故事中间,就经常讲到野人。中国有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叫狼外婆,北方叫狼外婆在湖北叫野人家家(外婆)。你不听话就把你送到野人嘎嘎(外婆)那里去,当时就有那种传说,这种传说不是无根据的。
在神农架原始森林文化圈中,被学者们誉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神农架古盐道,也有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传说。
眼前这座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小房子,就是当年川鄂古盐道上背盐工休息交易的最大驿站。房前屋后的石板和喂马槽似乎还在见证着当时的热闹;房屋的主人一家世代保存的这个大秤砣更能反映出盐行交易的规模。
据史料记载,神农架古盐道上长年累月活跃着数百名背盐工和马帮。这段台阶人称百步梯,修于清乾隆48年,尽管为此特立的石碑已断为几段,但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客商有险阻,修古道”的字样。
据不完全统计,从乾隆48年到咸丰年间,在神农架不足20公里的路段上就有5座类似的修路修桥纪念碑。背着一百多斤的食盐行走在这样的山间小路上,背盐工的艰辛可想而知。当然,古盐道上留下的除了背盐工的辛酸和汗水,还有许多关于野人的目击和传说。
《黑暗传》整理者胡崇峻告诉我们,有人逮了个野人有意驯养,后来发现它能够背盐,养它的人到市上背盐把它带上,用背篓让它背,发现它能背比普通的人能背几倍重的东西。
神农架的塔坪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当年目睹过野人的年轻背盐工王光明,如今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依然耳不聋,眼不花,除了下地干活,还能唱山歌。我们从山间小路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塔坪,除了了解老人目击野人的故事,还想打听前往对面高山的近路。这座山因当年的寨主姓刘名享而得名刘享寨。
附近的村民一直传说刘享寨存有清代记载目击野人的石碑,但因为山高路陡,当地都很少有人去过,所以至今没有被发现。我们摄制组特意请了两位老乡带路,冒险前往刘享寨。刘享寨的艰险果然名不虚传。海拔高度只有2500多米的山寨我们爬了5个小时才到达山顶。令人失望的是,除了优美的风光和这座不知名的小桥,我们沿途一无所获。
简单的进餐后,摄制组决定天黑前抓紧下山,没想到更是应了那句“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老话。下山的第二天,摄制组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工作。
为了继续寻找神农架存在野人的证据,几天后,我们又向神农架的另一座山峰老君山进发。相传老君山以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在此修行撰写《道德经》而得名,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数百年来老君山道观林立,香火极盛。但是如今找遍四周根本见不到任何道观的遗迹。倒是说变就变的天气,应了东边日头西边雨的那句老话,也为老君山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难道老君山之行又要和刘享寨一样一无所获?就在我们暗中着急的时候,碰巧遇到的几位老乡提供了一条信息:在不远的山包上,他们发现过一尊木制的神像。
道教神像一般都和道观同时存在,那么史料中有没有老君山上存在道观的记载呢?历史上老君山一直隶属兴山县管辖,在兴山县档案馆,我们查找到了一本清朝的《兴山县志》。在这本100多年前的县志上,我们不但看到了“老君山”、“老君寨”这样一些富有道教文化色彩的地名,而且还发现了一段关于野人神秘出现的文字记载:老君山高寒,山上有老君观,观旁有大人足迹,长一尺,广六寸。
老君山过去存在道观已经毫无疑问。县志中所说的“大人”就是人们常说的“野人”。那么老君山真的有过野人出没吗?我们在周围的几个山村展开了小规模的调查。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周兴顶在老君山看到了野人的脚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生产队长毛日照自发组织村民搜山,力图活捉野人,他曾经目睹过这样的一个动物。1995年,彩旗村村民李启兵和表弟到老君山采药,再一次目击到了一个奇异动物。我们找到了正在给人修鞋的李启兵。
在神农架山区梆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当庄稼成熟的季节,山民们常常用它来驱赶偷吃庄稼的野兽。山里人敲梆鼓驱赶的不只是野兽,还包括经常下山偷吃玉米的“野人”。它站着走和人一样,它吃苞谷规规矩矩掰下来撕开,不像野猪连外头的叶子都嚼了,它撕的规规矩矩的,光吃上面的米粒杆子不坏的。你不容易发觉,你不到它吃的位置发觉不了。
1999年10月,奇异珍稀动物探险考察专业委员会的袁振新、王方辰等人来到怀疑是野人偷吃玉米的现场。发现有三十多株的玉米棒子被掰掉,却没有扳倒或弄断一棵玉米秆,被吃的玉米芯像人吃过的一样干净。
从玉米地留下的弃物看,偷吃玉米的家伙,是用手将玉米掰下来剥开皮吃的,能从玉米秆上掰下玉米,这家伙的身高少说也在1.8米以上。按照目击者描述,我们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了野人偷吃玉米的现场。
提起神农架原始身临原始文化圈不能不讲野人文化不能不讲《黑暗传》。2003年9月,摄制组来到《湖北日报》资料室,查找19年前的一篇报道。就是这篇报道又一次让神农架名扬海内外。这个报道是1984年9月21号,发的位置比较靠上,题目是《神农架发现汉族首部创世史诗》。
史诗是一个民族艺术和智慧的标志之一。但长期以来,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许多外国学者都曾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后来经过我国神话学者的长期探索,挖掘出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等少数民族神话史诗。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一直认为汉民族不会有长篇神话史诗存在。1983年前后,神农架林区群众艺术馆的胡崇峻共搜集到八种不同版本的《黑暗传》,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一部流传在神农架林区的长篇神话叙事诗《黑暗传》。《黑暗传》第一个版本一面世,立刻引起我国民间文学组织的重视,著名神话学专家袁柯称这是汉族创世史诗的首次发现。
《黑暗传》之所以被成为汉民族的史诗,是因为符合史诗的主要特征:首先从形式上讲,它是通过歌手演唱的长篇诗歌,其次它反映的内容是整个民族的创世历史。这部长达三千多行的神话史诗唱本分为《先天》、《后天》、《翻天》、《治世》四大部分,内容包括了宇宙和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社会的进化,三皇五帝的来历一直到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就如同一部简易的中国通史。
《黑暗传》唱本目前主要流传于鄂西山区。在神农架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许多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黑暗传》为什么会在神农架发现呢?
历史上神农架一直归房县管辖。房县,因其境内群山“山洞如房”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流放地之一。在众多流放房县的王公大臣帝王将相中,最著名并且对房县历史文化影响最深的当数唐中宗李显。公元686年,李显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流放房县就任庐陵王,修建这座古城墙。与房县成为“流放文化”发祥地一样,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武落钟离山堪称巴楚文化的发祥地。相传巴人首领向王开凿了清江河道后,率巴国将士离开钟离山沿清江向上建立了巴国,其中一部向西北进入神农架。至今神农架的土家族老人还以自己姓向而自豪。
人们发现,神农架不仅是东西南北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交汇地,而且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交汇地,神农架就像一片文化洼地,各种文化溪流在这里汇集交融,以神农架为原点,东有荆楚文化,西有秦汉文化,南有巴蜀文化,北有殷商文化,正好形成了博大神秘的神农架原始森林文化圈。
1995年,一只野山猫的出现,揭开了神农架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发掘的序幕,将关于野人文化的考证,引向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