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无欲则刚),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清宫秘档——揭开一个王朝的秘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Sep  5 13:14:44 2004), 转信


  清王朝帝王后妃起居婚恋、你死我活的皇位之争、孝庄皇太后是否下嫁、乾隆皇帝究竟出生在哪里……所有这些故事和紫禁城,和清宫秘档都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紫禁城内的秘档 

  北京的紫禁城,以她金碧辉煌的古代宫殿和90余万件珍贵文物而著称于世。清朝有10位皇帝在这里度过他们的统治生涯,268年的清王朝,给人们留下了多少扑朔迷离的故事和挥之不去的惆怅。 

  现代人在这里流连忘返,他们或惊讶、或感叹、或沉思……仿佛在翻阅一本神奇而又无法读完的大书。经历了明清两朝五百多年沧桑的皇宫,在世人的注目中沉默不语。 

  谁能告诉我们,长期隐藏在这里的无数光荣与梦想、无数悲哀与耻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恰好是解读这座皇城历史最权威的词典。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坐落在故宫的西侧。这里珍藏着记录清王朝真实面目的大内秘档。可是,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红墙内的这个角落,因为它并不在故宫的游览开放路线之中。但是,有幸走进这幢大楼的人,几乎无一不因这巨大的发现而目瞪口呆。 

  这里的历史档案,作为清王朝重要的政治资源,一直深藏于内廷秘府。当时,别说普通百姓,就是贵为九卿的大员,大多也一辈子没有看到过秘档。 

  “八千麻袋”事件 

  清朝灭亡以后,安放档案的内阁大库由于年久失修,档案都暴露在外面。这些档案有的流散出去,有的因日晒雨淋生了霉斑。 

  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曾经把清宫的部分档案装了八千麻袋,共7.5万公斤,卖给了造纸厂作为造纸原料。幸亏有识之士及时得知这一消息,到造纸厂把这些秘档抢救了下来。 

  这件事,就是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当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把这八千麻袋的清宫档案和安阳殷墟甲骨文、西域木简、敦煌汉唐写经一起,并称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四大发现”。 

  1924年11月,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国民党将领冯玉祥驱逐出宫。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点登记清宫的财产和文物。至此,以清内阁大库和宫中各处档案为主的大批珍贵清代官方档案陆续被发现,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下设文献部管理这部分档案,后更名为文献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故宫博物院历史档案馆,1955年,这部分档案划归国家档案局管理,1980年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在档案馆简朴的大楼里,收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268年间的秘密档案,共一千多万件。假如一个人每件档案看一分钟,每天连续不断看8小时,那么全部看完需要60年时间。 

  珍贵的满文木简 

  在这些档案里,有记录了十多万皇室成员生卒年代的皇室族谱,有无数件皇帝的指令和批示,有十多万件历代大案要案、冤案、疑案的卷宗,有皇帝传位的绝密遗谕,有记载着皇帝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每日膳食、医疗病历的档簿,以及丧权辱国条约签订过程的原始记录等等。 

  这里有清朝最早的一种档案,刻有满文的木简。现在这种木简仅存26块,清朝初时,由于战事频繁,又地处关外,纸张极其稀少,于是满族人想到用木简记事。 

  档案中的满文木牌是传递作战消息的,上面记载了清朝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武英郡王阿济格等将领,在与明军作战时追杀敌军的情况。 

  满文是满族人借鉴蒙古文创立的一种拼音文字,入关后又进行了改进。作为清代官方文字之一的满文,皇帝和满族官员必须掌握。现在清代档案中,约有200多万件是用满文或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 

  现在一般满族人都不会讲满语了,满文成了只有专家才能认识的文字。在那些普通人看不懂的满文档案里,也许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 

  览尽河山舆图库 

  档案馆中有一个库房叫舆图库。今天,收藏在这里的明清时期各类古图近万幅,很多都是稀世珍品。 

  《金沙江上下两游图》是现存最长的古代图卷,全长77.4米。这幅图卷画的是金沙江上下游的水利图,江中各滩的距离、沿江集市村镇等都标得清清楚楚。 

  康熙十三年和乾隆二十五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分别绘制过一幅《坤舆全图》,也是稀世珍品。 

  在康熙要求下,中外科学家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珍贵的《皇舆全览图》。这是我国第一套用近代科学方法实地测量绘制的全国地图,这套图共有15幅,是清代中后期绘制全国地图的蓝本,也是后来欧洲绘制亚洲国家和中国地图的基本依据。 

  在《皇舆全览图》基础上,雍正、乾隆时期分别绘制的《十排图》和《十三排图》,扩大了测量范围。《十三排图》实际上是18世纪最先进的亚洲地图。 

  乾隆十五年绘制成的《京城全图》,是我国现存古代城市地图中最大、内容最详细、绘制最精细的一幅,绘有内城九门、外城七门、98条街道、779条胡同、2000多个景观地名。 

  可惜,这些珍贵的地图却被康熙、乾隆的后代束之高阁。就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打进中国时,道光皇帝和群臣竟然不知道英国在什么地方。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那么多地图可以找出来看看。 

  “圣旨”背后的故事 

  “圣旨”是对皇帝发布的各种指令的笼统俗称,通常分为诏书和谕旨等。只有遇到重大政典,如皇帝传位、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等,需要告知全国臣民时,才会颁布诏书。 

  皇帝平时针对某一具体事情或大臣的请示而发的命令批示,都称谕旨,多是由大学士或军机大臣草拟,呈送皇帝审阅、修改,而后发出。 

  诏书、谕旨都是公文,难免官样文章。还有一种皇帝以朱砂笔亲自书写的“朱谕”,许多属于便条,反而更能体现皇帝本人的情感。 

  康熙三十六年亲征噶尔丹时,在宁夏收到手下进呈的瓜果,他叫人带回京分赏后妃们品尝。他为此事写的朱谕,不仅说明了此瓜的来历,还特意交待了吃法。康熙皇帝晚年时给大学士李光地的一份朱谕,真切地反映了康熙作为一位老人的怀旧情感。 

  更有趣的是康熙学数学时的草稿,是目前篇幅最小的皇帝手书档案了,它只有巴掌大小。 

  清帝起居与工作 

  《起居注》和《穿戴档》等档案,是清帝每天重大活动及日常生活的原始记录。从皇帝菜谱可以看到,帝王也并非每日山珍海味。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中央各部门必须将各种事务向他报告,由他亲自裁决施行。 

  档案中的题本,就是按惯例报告的文书。其中乾隆16年刑部汇总全国刑事重案的刑科题本,是档案馆中最长的档案,全长近1000米,开列了上千命案、要案的结案意见,前面的批红就是内阁大臣代皇帝作为最高法官签署的判决书。 

  清代还有一种更为机密的文书———奏折。奏折最早出现于康熙时期,开始时就像君臣间的私人通信。雍正时期,奏折成为正式公文。乾隆初年形成相应文书制度,皇帝朱批后,先交军机处抄录副本备查,原件发还本人阅看后定期缴回宫中保存。档案馆收藏了皇帝批示奏折70余万件,副本达90多万件。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相关题本和奏折都详细叙述了案件经过,案情从一个豆腐店伙计暴病死亡开始,案件审理过程极其曲折,历经数年,县、州、省级许多官员受到处分。杨乃武与葛毕氏也就是小白菜最终被平反。 

  皇室的族谱玉牒 

  玉牒,就是清代皇室的族谱,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历史资料。为维护皇权,清朝皇帝把纂修皇室族谱看作一件大事,规定每十年重修一次。现在档案馆存有各种玉牒2600多册,整整一个库房。 

  清代玉牒以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大宗又分近支和旁支,皇帝的直系亲属都属于近支,称为宗室,近支的玉牒是用黄绫做封面。非直系亲属为旁支,满语叫觉罗,玉牒为红绫封面。每次所修玉牒都要抄成满汉两种文本。清代玉牒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设有专册记录皇族女子,这是清朝以前所有朝代都没有的。 

  每次重修皇室族谱,都要把新生人口添加进去,这样玉牒就越来越厚。1921年,溥仪小朝廷最后一次修订的宗室玉牒共7000页,记录了清代宗室男性10余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谱。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着清朝的大、小“金榜”上百幅,这是极为稀罕的史料。 

  所谓金榜,就是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成绩排名榜,小金榜是送给皇帝看的,大金榜一般长约15米至20米,满汉文合璧。考试结束后,文武科金榜分别悬挂在东西长安门外,昭示天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宫秘档,对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2年,清代《玉牒》、《金榜》、《秘密立储档案》荣登《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档案共24件,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关于它的许多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像“顺治出家”、“孝庄下嫁”……所有这些传说的真相,都会在档案里找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