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人类首登南极冰盖之巅 A计划第3个科考站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Jan 20 16:51:57 2005)
人类首登南极冰盖之巅 A计划第3个科考站
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在南极开凿冰面进行科学考察。新华社发
中国科考队21次南极科考专题
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北京时间18日3时16分,经过一个多星
期的详细勘测和对比,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
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
1秒,海拔4093米。
南极冰盖冰穹A这一亿万年来寒冷孤独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极”,终于有了人类的足
迹,中国人为人类认知南极、认知自然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按照计划,冰盖队将在最高点建立临时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
测冰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并钻取150米到200米的冰芯,进行内
陆站选址调查。
东南极冰盖以冰穹C—冰穹B—冰穹A—冰穹F为分冰岭,其中位于东南极中心的冰
穹A是这一分冰岭和南极冰盖的最高点,也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
科学家介绍,冰穹A作为南极冰盖冰芯钻探仅存的最后一个理想地点和世界上雪冰现
代气候环境观测、大气与气象观测等独一无二的“科学观测站”,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地球
上其他任何科学观测站所无法代替的。冰穹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
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冰穹A地区也是南极
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近期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
继长城站和中山站后,我国计划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考站,冰盖考察的目的之一
就是为此做准备。科学家也将通过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国
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考察任务。
■风景
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夏立民处长粗略计算,约3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除了冰盖队,
再无他人。
■高度
科考队员说,“由于气压低,所以高纬度的海拔4000米就相当于青藏高原460
0米。”
■目标
“长城站建在了南极圈外,中山站进了南极圈,但仍在海岸线上。而这次中国人则一
举登上了冰盖最高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为稼说。
从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到中国极地能力建设的加强,极地科考在中国必将有一个更
加美好的未来。
■专家解读
冰盖最高点并非“南极之巅”
“冰盖最高点并非南极最高点。”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
者采访时解释说。
目前有关南极冰盖科考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误差。这位负责人说,虽然南极95%的
面积被平均厚达2000多米的冰雪所覆盖,但是海拔4000多米的冰盖最高点并非是
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最高点应该是位于西南极洲的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5140米的
文森峰。
“南极冰盖最高点也不固定,而是移动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为稼说,南
极冰盖最高点的测量对科学家来说是一种全新考验,“山峰的最高点肯定是固定的。而南
极冰盖的最高点也许下一场雪就变了,雪假设有半米深,也许原来的最高点就‘让位’于
另外一个点了。”
我国极地考察大事记
■1980年,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起步。
■1983年,全国人大批准加入“南极条约”。
■1984年10月5日,邓小平同志题写了“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1984年11月,我国南极考察队首次进入南极,掀开了我国极地考察的序幕。
■1985年2月,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成了长城站,同年10月取得南极条约协商
国地位。
■1990年,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并在上海成立极地研究所。
■1993年,拥有了“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
■2004年12月12日,冰盖队举行出发仪式,正式向冰穹A挺进。
■2005年1月9日,成功到达了冰穹A的“北高点”,人类首次进入南极冰盖冰
穹A核心区域。
■2005年1月17日,人类首次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区域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
。
■2005年1月18日,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大量测绘后,南极冰盖队确认找到南
极冰盖最高点。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21.11.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