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ee (神雕大侠),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中国地理学一代宗师竺可桢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02日19:28:50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早年留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
1925年创建东南大学地学系并任系主任。中央大学初期再次担任地学系主任。三、四十
年代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
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
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被公认为是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
师”。

创办我国第一个地学系

  竺可桢是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而奠定这个“宗师”称号的基础,正如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施雅风院士所言,是竺可桢“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
学从事的教学工作和科研”。

  1918年秋,竺可桢在获得哈费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美留学期间,竺可桢的父、
兄相继过世,为了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竺可桢应邀去了工资较高的武昌高师。该校学
生大多是湖北、湖南人,几乎都听不懂竺可桢的绍兴口音,要通过讲义才能弄明白课程
内容,竺可桢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去刻印讲义。而且师生间的课内外交流也相当
困难。当时武昌高师的教师又以日本留学生为多,他的许多教育观点和主张也得不到同
事的理解和支持。而云集了一大批留美学者的南高师,正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迹象。
1920年,南高师校长、留美博士郭秉文力邀竺可桢加盟。就在这一年的夏季,竺可桢调
进了南高师,在文史地部教授气象学,同时教授理化部的微积分和农科的地质学。

  当时的南高师文史地部分文学、哲学、历史、地理4系。地理系虽称作是系,专门化
课程却不多,与传统意义上的“舆地科”殊无二致。竺可桢认为,满清政府将台湾割让
给日本,沙皇俄国以720万美元将阿拉斯加贱卖给美国,都是决策者因缺乏地理知识而铸
成的大错。他还向人们举例说,日本人对于中国地理甚是熟稔,出版的中国地理书“指
不胜数”,远胜于中国人自己的研究;当时的美国已有头等测候所200多个,而中国只有
上海、香港等二、三处外国人办的测候所。对此,他深感耻辱,并大声疾呼要“组织机
关,捐募巨款,调查全国之地形、气候、人种(类)及动植物、矿产”。而要完成这一历
史使命,就要创办新型的地学系,培养相当数量的为振兴中国服务的、不受外国人控制
的地学家。

  1920年底,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东南大学以南高师为基础宣告成立。以此为契
机,竺可桢主张突破地理系专业过于狭窄的樊篱,成立一个新型的大地学系。校长郭秉
文、教务主任陶行知等人采纳了他的这一颇有创意和远见的建议,于是我国第一个地学
系在东南大学文理科下正式成立,竺可桢被聘为系主任。

  新地学系和旧地理系相比,所涵盖的领域要宽泛得多。它包括地理、气象、地质、
矿物四个专业,开设有地学通论、气象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世界气候、矿物学、地形测量、地图学、历史地质学、地质考察等新式课程。竺可桢亲
自讲授地学通论、气象学、世界地理、世界气候四门课程。

  新地学系所以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和实验实习的训练。为
了让学生能够进行气象实习,地学系在校内建立了测候所,让学生轮流观察、记录和分
析。为了增强实践环节,竺可桢规定野外实习为地学系各科的必修课程。雨花台、紫金
山、栖霞山、方山、龙潭等地都是地学系师生常去的地方,通常都是走去走回,而走在
最前面的往往就是身材瘦小的竺可桢。他边走边指导学生在野外自行观察、发现、采集
标本。几年之间,师生采集的各种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等标本便已让人应接不暇了。
以此为基础,东大在科学馆建立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质标本室,并通过与国外交
换或购买岩矿、化石等标本,进一步充实了这个标本室。

  竺可桢异常重视学生自学习惯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他和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教授合
作,指导学生成立“史地研究会”,在校内创办《史地学报》,刊登师生的著译作品。
他鼓励学生从中外报刊中摘录地理学最新动态,经他审校,编成《地理新资料》,在《
史地学报》中连续刊出,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师生视野。他指导陈训慈撰写有
关世界石油问题的论文,并推荐给《东方杂志》发表;指导朱炳海翻译美国著名气象学
家威列特的《雾与航空》一文,并介绍给《科学》杂志发表,等等。学生著译文章,凡
经他手的,他都认真校核,细心润饰修改。他自己的名字自然是从来不署的,开始有的
学生还把老师的名字写上——写在最前面,可他从不应允,又怕学生过意不去,便加上
一句“托辞”:“老师怎么能与学生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呢?”。至于考试的形式,则常常
是由专题写作替代“闭卷”考试。他的学生几乎都认为这种“同学自修,课外研究,老
师指导”的教学方法,对他们帮助极大。

  地学系在竺可桢等人的治理下声誉鹊起,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很快便与北京大学
地质系齐名,南北相映,各有千秋,成为当时中国培养地学人才的两处摇篮。譬如,张
其昀、胡焕庸、向达、王庸、吕炯、陈训慈等一批大师级的人物,都是东大地学系这一
时期的毕业生。

“你就做个合聘者吧”

  竺可桢在东南大学时有两个得意门生:一位是中国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后来创办了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张其昀,另一位便是后来做过中央大学教务长的中国人口地理学的
奠基人胡焕庸。

  胡焕庸(1901-1998),1919年考入南高师文史地部第三班。次年,竺可桢来校任教。
竺可桢对胡焕庸很是赏识,精心指导他和张其昀等6位同学翻译了当曾任美国总统威尔
逊的顾问的著名地理学家鲍曼的新书《战后新世界》(《The New World》),并推荐给商
务印书馆出版,以此作为他们的毕业纪念。胡焕庸毕业后,又在竺可桢的帮助下,去法、
德留学,攻读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1928年胡焕庸学成归国。此时的竺可桢,既是中央大学地学系的主任,又是筹建中
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认为大学和研究所都急需胡焕庸这样的俊彦英才。
如何发挥胡焕庸的作用,一下子倒成了竺可桢无法解答的难题。他只好叫胡焕庸自己
作主:“你喜欢在哪边工作就到哪边去吧。”而此时,胡焕庸也正在左右为难:“一切
遵从老师安排就是。”这样一来,竺可桢就更犯难了:“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也,
两者必须兼得!”竺可桢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两者必须兼得”,微微一笑,问胡焕庸:
“你是不是既想到中央大学搞教学,又想到气象研究所搞研究?”“是的,是的。”竺可
桢紧接着又问:“可是你却觉得既不能去中大,也不能去研究所?”“对极,对极!”竺
可桢双手一抬,愉悦地说道:“关键是要两全齐美,这样吧,你在两边工作,半天在系
里,半天在所里,工资各领一半,不偏不倚,你就做第一个合聘者吧。”胡焕庸听完老
师的话,不由笑了。

  一年以后,竺可桢辞去了系主任的职务而去任气象研究所所长,胡焕庸接替了系主
任一职,并将“重心”逐渐过渡到了系里;不过,师生两人仍在继续为“对方”工作,
只是都变成“兼职”了。

www.nju100.edu.cn/people_stories/ anecdotage/note/zhukezhen.htm 


--
 █◤☆◥◤☆◥█ 送星星千百颗...
 █☆☆☆☆☆☆█
 █◣☆☆☆☆◢█ 生命活的精彩灿烂...
 ██◣☆☆◢██
 ███◣◢███ 愿你快乐  ^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3.5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