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nmeimei (不是mm是gg目前状态:封笔ing),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西藏之水救中国| 第十二章 既定的“南水”路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y 11 12:36:46 2006), 转信
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西藏之水救中国| 第十二章 既定的“南水”路线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May 10 17:34:12 2006), 站内
第十二章:既定的“南水”路线
南水北调是中国既定的战略方针,怎样实现这一战略决策?朔天大运河仅是一种设想,
它与水利部提出的南水北调的“三线引水”计划有何不同?
根据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南水北调”
的战略口号。40多年过去了,究竟如何南水北调?水利部提出了“三线引水”的方案。
所谓“三线引水”是指从东、中、西三条路线向北方调水。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江都抽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
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河底岩层,出地面自流入天
津。可调水148亿立方米,需投资1300亿元,工期10年。
这条线路,施工容易,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难点,但有两个重要问题:
淮河严重污染,早已使其下游的洪泽湖变成了鱼虾难以生存的臭湖。京杭运河的残存水
道早已臭味熏人,山东诸湖水质比洪泽湖不相上下。如此严重污染,如何治理?拿淮河来说
,国家虽花大力气加以治理,但长期以来淮水以及沿线水体仍达不到饮用标准。照此下去,
洪泽湖这只承接淮水的大污盆何时才能恢复昔日那眉清目秀的亮丽风光?这笔治污费得花多
少钱?话又说回来,即便不搞东线引水,沿途的治污工作也要毫不动摇地开展下去,若将这
笔开支巨大的治污费统统算作引水工程费用也不尽合理。东线工程的治污工作量是巨大的,
它严重影响整个输水工程的进度和成本。
东线引水还有一个弊端:由低处向高处抽水,一路扬程,得永远地花费电力。所以,许
多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学者认为:修建东线工程没有必要。支持“无必要论”的论据,除了“
污染”和“扬程”,还有一个重要依据:中线工程上马了,丹江口来水在河南注入黄河,可
以直接流到天津和山东,既可冲刷黄河河床以解“悬河”之危,又可避免东线“扬程”、“
污染”之累,一举多得。这就是“无必要论”的主要观点。
以上就是水利部的东线引水工程的概况。
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
,跨淮河、黄河,输水到北京、天津。重点解决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的用水。调
水20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是水利部10年前公布的数据,后来公布的数字逐渐退缩为190亿、
150亿,2002年年底改为130亿立方米,故这里取其最高值)。干渠1257多公里,投资1700亿
元,工期15年。
这条线路的优点是:跨流域调水,自流到北京,水质也好(以后水质好不好很难说)。
缺点有以下三点,争议就在这三条缺点之中:
一是旱灾频繁,渴水难调。中线的气候处于南北两支主要天气变化锋区之间的相对锋消
区内。一年之内,大部分时间比较干旱,易出现干旱和连续性干旱或重旱。比如明末崇祯时
期,中原一带7年(1637-1643年)重大连旱,加上长江流域的首尾同旱,共有9年大旱。
1470-1995年间,中线三个区中出现2个区或全线同步干旱的共有145年。最恶劣的是北、中
、南三区全线干旱,这在近526年中共有47年,平均周期是11.2年。最长的是中区和南区同
步干旱持续6年至8年。这就是说,丹江口地区是旱情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到旱年,自身难保
,哪有水调往别处?
有人说,丹江口水库有汉江来水。据统计,丹江口以上集水面积为95217平方公里,约
占汉江全流域的70%,丹江口水库年平均可调水量约为145亿立方米,丰水年可达200亿立方
米,枯水年为110亿立方米,年平均可调水量占丹江口大坝以上天然径流量的1/3以上。值得
注意的是,连续旱年时,丹江口水库来水水量剧烈下跌,如1964年汉江水丰,丹江口入库水
量783.1亿立方米,而1965年的中等旱情致使1966年的来水量锐减了78%,只剩179.1亿立方
米,不足平均值的1/2。近些年来,连续干旱的势头越来越猛。当地的水还不够用,这就造
成渴水难调的困厄局面。为了保持200亿立米的调水量,只好从长江里朝丹江口提水补充,
所以丹江口引水必须靠后续补水工程才能保证引水量。
由于调水量小,路程远,工期长,造价高,许多人对中线工程的合理性提出了否定或修
改意见。
水利部原工程局蒋本兴局长说,摒弃个人私念,站在国家利益和劳苦大众立场上想想,
我觉得,中线工程不必进京,只要把丹江口20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是当时水利部公布的调
水量——本书作者注)的水送到黄河就行了。河南、山东两省有了这股来水,东线工程就可
以省略。京、冀、津用水可由朔天运河提供。许多报纸以《一条建议价值千亿》为题披露了
此事,引起重大反响。
中线工程的第二弊端是雨洪凶猛,安全难保。中线所经之地正位于中国大地形自东向西
显著抬升的第一个大阶梯之东缘,处于东部平原气候与西部山区气候的交接带上,气候复杂
,降水变率大,是全国暴雨降水量年际变化最大的地区,单站24小时降水量年最大值和最小
值之比可达8—23倍。1天至7天降水2050毫米的最高记录,就出现在河北邢台的獐。不少测
站一次暴雨过程就超过该站多年的年均值。
这种特大暴雨破坏力很大,对贯穿南北的大水渠存在着巨大威胁。据近60年来的气象资
料记载:这种暴雨洪涝的出现常与干旱频多的时段交替出现。几乎每一次严重洪涝均形成了
不同程度的灾害。一些水库、河渠等水利设施反而成了洪涝的帮凶。
中线引水工程的干渠要与360多条大小河道交叉。每过一河,或架渡漕,或穿底而过,
这种交而不汇的铁则(这样的引水线切忌与东西流向的河流交汇),无疑会引来许多避汇工
程,这些避汇工程都是洪水袭击的重点。正如长江中游的荆江大堤水闸一样,54个水闸就是
54个险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存有好几百个险段,得有多少附加工程作保险才会使安全系数
得到保证?谁对沿途百姓和国家财产负责?
现实中的教训太多了,仅河南省,由于水库垮坝,河渠决堤,淹死的人成千上万,却很
少见到责任人受到惩罚。
2005年2月10日傍晚6时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靠近海滨城市伯斯尼的沙迪·科尔大坝因暴雨
而决口,造成50多人死亡,700多人失踪。并冲毁伯斯尼机场跑道和下游的好几座桥梁。
许多业内人士叹曰:“比起中国的垮坝灾难,巴基斯坦垮坝那是小巫见大巫呀!”世界
最大的垮坝惨案就发生在中国河南省的驻马店。
驻马店大灾难发生在1975年8月,简称“75·8”灾难。这次灾难是由水库垮坝引起的。
当时,驻马店的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几十座中小型水库、两个滞洪区相继垮坝溃决
,造成河南省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遭灾,560万间房屋被冲毁,1100万人受灾,死难者
高达85600多人。京广铁路被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中线工程第三弊端是花钱多,引水量小。1700亿元的造价,只引200亿立方米(这是最
高值,2002年公布的数字是130亿立方米、2003年公布的首期引水量为90亿立方米)的水,
不合算。
综上所述,中线工程可用“旱多洪重,引水量少,造价昂贵,安全不保”这16个字来概
括其不足。
虽说中线引水工程有以上缺点,但也有如下优点:一是水质好;二是自流进京;三是跨
流域调水,符合南水北调的战略意图。当朔天运河的宏图实现后,现行的东线和中线引水工
程可以成为全国江河联网中的组成部分。因此说,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目前所付出的代价
是有一定意义的。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筑高坝,逼高水位,把水调入黄河,能
调水195亿立方米,开凿隧洞175公里,其中的一条隧洞长90公里,主体工程即需3900亿元,
工期30多年。据2002年11月份水利部公布的最新资料称,这一西线引水工程要等10年后再去
谈论,所以,现在评论优劣为时尚早。
以上“三线引水”方案都是在长江上做文章,总调水量448亿立米,投资5000亿元。运
营之后,每年将耗费大量的电力和治污费用。不难看出,水利部的“三线引水”与郭开等人
的朔天运河有着以下明显差别:
(1)“三线引水”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向北引水,都是在长江上做文章;而
朔天运河是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出境水的1/3以及长江上游的洪水引向北国。二者
的取水点不一样。
(2)“三线引水”低水高调占有很大比例,费工费电;朔天运河是中国的水塔工程,
全部高水下泄,奉献电能,省力省工。
(3)调水量约4.47∶1,而引水量小的“三线引水”造价却远远大于朔天运河。
(4)获益面相差悬殊,朔天运河可使半个中国获益,“三线引水”获益的只是半个中
国的一小部分。
(5)作用大小天壤之别。朔天运河在拓展生存空间、扼制沙尘暴、改造沙漠、改善生
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开辟就业渠道、抗旱防涝、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所起的巨大
作用是“三线引水”无法相比的。
(6)东线和中线还有可能成为血吸虫向北方“转移之路”。血吸虫,亦称吸血虫,俗
称大肚子病。毛主席曾经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送瘟神》。从此,人们将这种流行病称之为“
瘟神”。资料显示: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水口是血吸虫病流行区,中线工程途经的湖北
省四湖地区也是血吸虫病流行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9个
市、区、县存在极为严重的血吸虫病疫情。该病的传播主要与血吸虫惟一中间宿主钉螺的扩
散有关。即便目前被认为是钉螺非适宜孳生的地区,如北方部分省份,在夏季仍然受血吸虫
毛蚴的攻击,最终造成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此外,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由于长期人为
地大量向北方调用江水,可能使部分钉螺通过自然选择,逐渐进化成适应北方自流环境的地
理种群。
以上看法也许有失偏颇。两种方案到底谁优谁劣,历史将在未来的实践中作出合理的回
答。
话又说回来,“三线引水”方案既然上马了,这也是大好事。俗话说,“吃在碗里,看
在锅里,忙在地里。”如果把“三线引水”比作“碗”,那么,“大西线”方案便是“锅”
或“地”了,碗里、锅里吃完了,不下地行吗?
--
有些时候,只有一点儿味觉也足够了。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151.89.114]
--
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生命不是可以随意播放和停止的唱片
坚持每天做一件好事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6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