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地理学版范文]新大陆的发现者(上)(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31日11:31:3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Board 讨论区 】
【 原文由 reise 所发表 】
一、新大陆
美洲,新奇而古老的大陆。
雄伟的落基山和安第斯山,像一道高耸的屋脊纵贯南北,在峻峭的峰峦之巅,
不时地闪烁着冰雪的寒光。整个大陆的主要部分,好象两张缀生在同一根枝条上的
叶片,铺展在这道绵延上万公里的巨大山脉的东面。缀在上面的那张“树叶”是北
美洲,下面的三角形“叶片”是南美洲。
这是两张多么巨大而又奇特的“树叶”啊!
说它巨大,因为它的面积有4219万平方公里,比月亮的整个表面积还大,约摸
还多出400多万平方公里。说它奇特,因为这不是通常的树叶,而是一片景色瑰丽
无比的坚实的陆地。从寒风呼啸的加拿大雪原,到极南端的岩石嶙峋的火地岬角,
景色变化万千,物产十分富饶。这儿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铁、铜和别的矿产。
这儿有—望无际的草原和寒带、热带密林,林中长满了珍奇的树木,栖息着许多罕
见的禽兽。其中有一些,是地球另一面的旧大陆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对人类来说,它是新奇的。
在美洲大陆的两边,喧嚣着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波涛,北面横亘着封冻的北冰洋
,整个大陆被海洋紧紧包裹着,像是一个巨大的孤岛。缄默的大海久久地保守着这
块神秘大陆的秘密,不肯向人类吐露半点消息。
和亚、非、欧旧大陆相比,只是在很晚、很晚以后,才有人类踏上这个被遗忘
了的大陆的土地。在300万年前,当人类在旧大陆上诞生的时候,美洲的草原和林
莽间还只有乳齿象和三趾马出没。时间飞快地过去,旧大陆上的居民已经在劳动中
学会了制造品种更多的石器,还发现了火,慢慢从原始游群过渡到氏族社会,创造
出最早的人类文明。但是在地球的另一面,大洋环绕的美洲大陆上,仍然没有传来
古人类的半点消息。
沉睡的新大陆,还在等待自己的主人。
二、跨过白令陆桥的征服者
“啊—哈!……”
在冰封千里的阿拉斯加的雪原上,传来了第一声人类的呼喊,打破了长期的沉
寂,唤醒了沉睡的美洲。如果当时有谁在那儿观看,便可以瞧见一小群又一小群身
披兽皮的原始人,正从落日的方向迎着刺骨的寒风,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在疏松的
雪地上印下了第一串清晰的足迹。
人类到达美洲了,终于发现了神秘的新大陆。
这是一个多么震动人心的事件。然而,他们却没有留下塑像,也没有留下缀满
诗文的纪念碑,甚至连他们的足印也早已被无情的狂风扫除得一干二净。这些初次
踏上美洲大陆的原始人并不了解,他们的行动包含着多么重大的历史意义。他们也
许是在追逐披毛犀、猛犸象和北极鹿群的过程中,或是为了回避西伯利亚的寒风,
探索更适宜于生活的居留地,而无意识地步入了另一个半球。整个事件只在迷蒙不
清的远古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极其模糊的影子,谁也不知道它确切发生在什么年代,
也不了解最初到达美洲的精确路线与人数。
就是这些毛发蓬松的原始人忍受着饥饿和疲乏,冲破了冰河和风雪的重重障碍
,在上千、也许上万年间,一群又一群地从西向东,跨过连接亚洲和美洲两个大陆
的狭窄通道,顺着美洲的西海岸,逐渐扩散到整个南、北美洲,成为新大陆的第一
批居民。
他们是谁?历史啊,快留下这些伟大的美洲发现者的姓名。
不过他们没有姓氏,也没有谁能够弄清,最初进入美洲的部落的图腾名称.可
是这没有什么关系,并不妨碍历史做出公正的结论。他们是无名的原始劳动者,用
劳动的双手打开了通向新大陆的大门。如果我们有机会遇见他们,仔细端详一下他
们的面孔,便会发现一张张非常熟悉的容貌。他们有着黄褐色的皮肤,披着硬而直
的黑发,颧骨突出,眼眶较高,和亚洲东北部的蒙古人种很相似。亚洲,是他们最
早的故乡。
历史上从来没有偶然的事件,一切重大的进展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
了漫长的时间推移,人类已经从猿人和古人进化到新人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
体征大致和现代人相同,制作的工具更加细致和多样化。他们发明了如弓箭、投矛
器、鱼叉、鱼网等,比过去更加先进的狩猎和捕鱼的工具,大大扩充了食物的来源
。同时,在发现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以后,又制成了骨针,可以缝制简单的兽皮衣服
。因而他们在自然界里掌握了更大的自由,能够抵御冰期时代的严寒,再也不会因
受冰川的侵袭而到处迁移。相反,他们分布的范围更广泛,甚至在接近北极圈的地
方也发现了当时的古人类化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自从有了这种新的食物以后
,人们便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们沿着河流和海岸,甚至在蒙昧状态中也可
以散布在大部分地面上了。
旧大陆的人类已经从任随自然力摆布的渺小角色,一跃而成为初步开始征服和
利用大自然的巨人了。他们已经具备了足以克服重重天险、征服美洲的能力。这种
能力是经过了两百多万年的艰苦磨炼,才逐渐积累起来的。
那时,北方的大地和中、低纬地区的许多山地,正为最末一次冰期——玉木冰
期的冰雪厚甲覆盖着。地球上的水份大量转化为冰雪,并积聚在陆地上。其结果,
使世界大洋的海面普遍下降。连接亚洲和美洲的白令海峡本来就不过85.2公里宽,
18~59米深。有人计算过,在玉木冰期内,海面下降了约130米左右。于是在这里
便形成了一条狭窄的“陆桥”,把两个大陆牢牢地连为一体。
冰期内的气温和环境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亚洲的东北部,玉木冰期可以划
分为冷暖交替的阶段,其中包括早于五万年的朱利安克亚冰期,距今10300~
25000年的萨尔丹亚冰期和其间的卡尔金斯克亚间冰期。即使在这些亚冰期和亚间
冰期里,也还有小规模的气候波动。如在卡尔金斯克亚间冰期里,至少有三个比较
温暖和两个比较寒冷的时期,最适宜的温暖阶段大约在距今37000~43000年之间。
这时,一批批追踪野兽和鱼群的渔猎部落,就有可能逐渐向北方发展,通过白令陆
桥进入美洲,并沿着美洲的西海岸慢慢向南推进,散布到新大陆的各地。
当他们跨过了白令陆桥以后,跟前展现了一幅幅前所未见的天然景色。积雪皑
皑的阿拉斯加群峰,遍覆暗色针叶林的加拿大密林,阳光普照的加利福尼亚山谷和
墨西哥高原。大自然给予这些勇敢的原始猎人的礼物实在太丰厚了,把整整一个富
饶的大陆铺开在他们的脚下。从此,这些远道而来的迁移者就在美洲定居下来,逐
渐遗忘了亚洲的故乡,成为新大陆的第一批居民。
为了查明美洲人的起源问题,考古工作者和地质工作者到处发掘,至今也没有
找到更老的遗迹。有趣的是,仅有的少数人类化石和遗物,几乎都分布在西海岸上
,年代都不超过五万年。
看吧!下面是一些发掘的记录。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接壤的育空地区发现的一
块骨器,经过测定,距今大约30000年;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南部,一个幼童的骨
骼距今22000年;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一些古人类化石的年龄分别是17000、
23000、28000、44000年,最早的也不超过48000年;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头盖骨,距
今20000年;新墨酉哥州发掘到的一种具有特殊肩角的石器——圣地亚科尖状器,
根据同时出土的动物化石鉴定,距今18000年;墨西哥的一个“古老”的头骨,只
有10000年。
如果把它们都填绘在地图上,恰好和原始渔猎部落穿过白令陆桥,向新大陆进
军的路线一致。
和这个情况相仿的是,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福尔塞城附近,发现了一个原始部
落的居留地。在遗址里找到一种制作异常精致、底面刻凿了一条凹槽的尖状石器,
考古学家把它称作福尔塞尖状器。后来这种石器发现得越来越多,从阿拉斯加到墨
西哥的西海岸上到处都有,还一直向东,广泛分布在美国中西部的大草原上。
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最早的移民是在40000多年以前,沿着太平洋海岸进入美
洲,最后散布在整个新大陆的。
三、划小皮艇的北极捕鱼人
这是2000多年前的白令海峡。
在暗淡的北极光的映照下,北冰洋的景色显得格外寂寞单调。天穹低低地垂落
在地平线上,更增加了无限空旷的感觉。举目四望,到处都是冰雪,一些地方的冰
块互相挤压着拱翘起来,使冰面变得坎坷不平。天空是灰沉沉的,藏在云雾后面的
太阳,面孔显得十分苍白,仿佛它也耐受不住这儿的极端严寒,才失去了固有的血
色。在这儿,甚至冰雪也不是洁白透亮的,似乎也蒙上了一层灰沙,呈现出一片异
样难看的灰白色;远远看去,很难分清陆地和海洋。甚至天空和大地的界线也因为
染上了同一种灰蒙蒙的色彩,而变得混混沌沌模糊不清。
这里难以瞥见移动的物体,除了无往不在的风声和冰床上偶尔发出的轻微的冰
块倾轧声外,也难以听见任何其他声响。时间和生命在这里好像都被冻结了。
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错觉。如果有谁在高空俯瞰,便可以发现一些蒙着
海豹和海象皮的单人小艇,在缓缓漂浮的冰块间悄悄地绕行着。划船的人穿着毛茸
茸的兽皮衣服,带着有倒钩和皮索的鱼叉,顶着风一桨又一桨地用力划行着。
他们是谁,要把小皮艇划到何处去?
这些冰海上的航行者聚居在亚洲最东端的楚科奇半岛,自称“英努依特”,就
是“人”的意思,这真是再好也没有的称呼了。试问,在这冰雪茫茫、寒风怒号的
大自然界,难道还有什么比“人”——冰天雪地的主人这个名称更值得骄傲吗?
他们是勇敢的猎人,敢于握着原始的投枪,在雪地上追捕凶恶的北极熊;划着
小小的皮艇,在冰海里猎取鲸鱼。他们是聪慧的劳动者,不用木材,也不用砖石,
就地用一些压紧了、并冻得十分结实的雪块修砌成帐幕式的小雪屋。屋内张挂着海
豹皮保持温暖,点燃兽油灯度过漫漫的北极长夜。他们的“卡亚克”——单人小皮
艇,外面蒙着海豹皮或海象皮,只留下一个刚刚可以容人坐下的小圆洞。划船的人
坐在里面,把蒙在船身上的兽皮收拢,紧紧束在腰间。这样,既可以保暖,而且即
使船翻了,水也浸不进去。小皮艇还可以迎着凛冽的寒风继续在冰海上划进。
他们一次又一次离开了从亚洲伸出来的岬角,向着迷茫不清的东方海面驶去。
海面上漂移着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冰块,弥漫着难以分辨咫尺距离、从早到晚都不
易消散的浓雾,到处都潜伏着不可捉摸的危险。但是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他们世世
代代都生活在北冰洋上,早就习惯了极地所特有的严酷环境。尽管他们之中的许多
人曾经葬身在变幻无常的暴风雪和神秘莫测的冰海里,可是整个种族却汲取了更多
的经验教训。他们勇敢地划着小皮艇在东方的海面上越驶越远。
他们要在东方寻找什么?经验告诉他们,有一股海水从那边滔滔不绝地涌入北
冰洋,在这股海流下面,隐藏着数不清的鲑鱼和鳕鱼。这对捕鱼为生的海上民族来
说,该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诱惑呀!
终于有一次,他们驶行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远,小皮艇谨慎地绕过一座座危险
的冰山,逐渐驶入了那股夹藏着大量游鱼的暖流。海流带着小皮艇穿过白令海峡悄
悄向东偏移,这些水上猎人们只顾抛掷鱼叉捕捉活蹦乱跳的鱼儿,丝毫也不觉得顺
流而下,驶近了迎面而来的另一条陌生的冰封海岸。海流沿着陆地和北极冰原之间
的一条半溶化的狭窄水道,日夜不停地向东奔去,把他们送到了离开故乡很远、很
远的地方。
让我们打开地图看吧!穿越了白令海峡的海流,经过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沿
着多岛的加拿大的极北端,一直流到了巨大的格陵兰岛,那里濒临大西洋,水下的
鱼群更多。在猎获的清单上,还增加了数量可观的鲱鱼、海鲈鱼和黑线鳕等。正是
这些鱼吸引着这支民族逐渐离开亚洲的故乡,散布在从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美洲沿
岸,使他们成为新大陆的第二批移民。在这里,他们遇见了早在石器时代就迁移来
的印第安人,后者把他们称作“爱斯基摩人”。这个词起源于印第安人的一支——
居住在北美的阿尔衮琴部落的词汇“爱斯基曼蒂克”,就是“吃生肉者”的意思。
因为爱斯基摩人的食物,不论海豹还是鱼,几乎全都是生吃的。
爱斯基摩人比印第安人具有更明显的蒙古利亚人种的特点。现在他们虽然大多
数都分布在美洲,但是还有一小支留住在亚洲楚科奇半岛的故乡。他们的语言、文
化和风俗习惯都完全相同,更加印证了他们是从亚洲迁移去的。根据考古调查,爱
斯基摩人的文化可以远溯到公元前后的白令海文化期,他们至迟在那时便到达了美
洲。
以后,另一支自称为“乌乃干”,与爱斯基摩人在种族和习俗上相近的民族,
也划着一种名叫“巴达尔克”的小皮船,来到美洲向西伸出的—大串岛链——阿留
申群岛。成为到达新大陆的第三支移民。这个民族也以海洋渔猎为生,被称为阿留
申人。
四、东方海上来的“风神
自从原始时代的亚洲移民跨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直至哥伦布船队的驶达,在
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还有新的来访者?
居住在墨西哥的阿兹蒂克族的印第安人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远古时代,
从太阳升起的东方大海上,有一个白皮肤,大胡子,身穿白色长袍的“风神”来到
这里,教给人民种植和歌舞,并帮助制定了法令。在他的统治下,玉米长得象人一
样高,棉田里绽放出五色棉花。后来,“风神”扬起白帆离开了这里。临别的时候
,预言还会带着幸福的果子回来。
美洲印第安人的其他部落也有同样的传说。例如古代的哈尔人流传曾有一些长
着鹰钩鼻、乌鸦脸的人,乘着一只外形十分奇特的船来到这里。后来,又从大海里
走出来一个满脸虬髯的神祗,教他们建筑、种田和历法。特采塔尔人则流传海蛇的
儿子曾把文明传授给他们。在墨西哥,人们把这些神秘的外来人称为圭查尔柯脱尔
,就是“有羽毛的蛇”的意思。至今在古代的神庙废墟上,还可以看见这种法力无
边的羽蛇神的浮雕形象。
这些传说是不是真的?有人把它和神秘的大西国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从已经
陆沉了的古大西国来的旅游者。
据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说,在距当时约9000年以前,海拉克列
斯柱(就是现在的直布罗陀海峡)以西的大洋中,有一个十分巨大的岛屿,它的面积
比当时所知晓的整个亚洲和非洲加起来还要大。那里盛产黄金和许多别的矿石,农
作物每年可以收获两次,生活十分富足。大西国的居民有很高的文化和技术水平,
曾经统治着包括埃及在内的几乎整个地中海沿岸。后来在一个不幸的夜晚,由于一
场空前强烈的地震而全部沉没到大海里去了。
多少年来,围绕着大西国之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人完全相信这件事,
并列举出古巴比伦和埃及的同样传说。据称,有一些从海上漂来的神秘使者,把种
植、灌溉、建筑和历法等传授给当地的人们。这些使者也被认为是从大西国来的旅
行者。
他们还举出证据说,在埃及、巴比论和墨西哥都有相同式样的金字塔,并且都
曾信奉太阳教,就是受了大西国文化的影响。
瞧吧!在墨西哥城北郊的提奥梯华堪废墟,有一条长达两公里的“死者之路”
,两侧耸立着许多规模宏伟的金字塔。包括底宽220多米,高达60多米的太阳金字
培,和它相伴的月亮金字塔,以及雕琢极其精美,每个层都饰有带有羽毛的蛇头的
圭查尔柯脱尔神庙金字塔。面对着这些用石块堆砌成的巨大的锥形建筑群,人们不
禁目瞪口呆,联想起开罗郊外沙漠里的金字塔群,所不同的只是前者是一些神庙的
台座,而后者是古代帝王的陵墓而己。
为了进一步肯定这个问题,有人甚至在地图上标出了古大西国的位置,并认为
四周为悬崖陡壁所环绕的加那利群岛,就是大西国沉没以后露出在海面的山尖,岛
上的关西族便是大西人的后裔。
有的地质学家也出来作证,指出在亚速尔群岛以北900公里处,水深3000米的
洋底,有一层玄武玻璃。它只有在地面上迅速冷却的条件下才能凝结形成,很明显
这是以后才下沉到水里去的,陆地在这里至少下沉了3000米。大西洋两岸到处都有
下沉的痕迹,英国西海岸还曾沉没过一个名叫达努依奇的古城。因此大西国下沉,
是完全可能的。
也许,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一件事。大西洋上一个神秘古国的居民曾把文明的种
子传播到两岸广大地区,然后他们在一次可怕的地震中从海上永远消失了。他们是
传说中的羽蛇神,是首批从东方到达美洲大陆的旅行者。
五、沉默的岩块
历史的灰尘所隐藏的秘密是很难一一猜清的,这里还有一个费解的疑谜。
在美洲东北部的海岸边,有时可以发现一些巨大的石块,上面刻划着许多横七
竖八的线条。由于岁月久远,经过时间老人手指的摩挲,有的已经被风化剥蚀得模
糊不清。大西洋的波涛日夜不息地在近旁翻滚和咆哮,卷起一阵阵雪白的浪花,似
是急于要倾吐出有关它的一切秘密。但是谁也听不懂大海吟唱的语言,更没人去注
意,并且研究这是无意识的涂画,还是有目的的刻写。它到底出自谁的手笔?
不久以前,一位叫费尔的新西兰科学家开始留神它们的特点。他在美国萨斯奎
哈纳河口附近收集了几百块这样的石头,仔细比较以后不觉大吃一惊。这些看来似
乎毫无意义的笔划,竞和葡萄牙的特拉兹一乌兹一蒙蒂斯省所发现的青铜时代的文
字很相似,并且明显具有北非的古迦太基——腓尼基原始语言影响的特征。
他十分耐心地整理出了这种古石刻文字的字母表,并借助于居住在葡萄牙和西
班牙的巴斯克人的字典,象解密码似的着手翻译。根据他的译文,其中一些石头上
写着:“哎!”,“我热泪盈眶”,“阿内兹,一个活了三个夏天的小女孩”等表
示悲悼心情的语句。因而他断定它们都是墓碑,这里曾是公元前7~9世纪的古巴斯
克人的居民点。
接着,他又调查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一些同样的石块,结果认为是古迦太基人
的文字。其中有一句值得引起注意的译文是“汉诺从达武来到这里”。汉诺是公元
前5世纪的著名腓尼基航海家,难道他真的曾率领一支船队横过波涛滚滚的大西洋
到达这儿?
如果费尔的研究没有弄错,美洲沿岸真有古巴斯克人和腓尼基人的居留地,遗
留了数以百计的墓碑,那么这就决不是一次偶然的误航事件,至少在此之前曾有过
试航,以后才有载运着妇女和儿童的移民船队陆续到达,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情。但是使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延续了几百年的规模盛大的壮举为什么没有在历
史上留下任何痕迹,甚至专门记述汉诺功勋的《汉诺航海记》上也没有—字一句的
记述。究竟是历史的疏忽,还是费尔搞错了,还需要作更多的研究。但是几乎可以
立即肯定的是,这些海边蛮石上的涂绘和印第安人的文字毫无共同之处,这是一些
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旅行者的手笔似是可以相信的。
如果这些石头本身能说话就好了,但是尽管狂风在它们的头顶不住呼啸,浪花
在它们的脚下汹涌澎湃,它们却一动不动,始终缄默不语,使人无法彻底窥破这些
海滨石块的秘密。
六、太阳神“拉”号
1969年5月25日,一艘用芦苇捆扎成的奇怪小船驶出了摩洛哥塞布港,船上乘
坐着五个不同国籍的旅客,一只活蹦乱跳,不肯安静下来的猴子以及鸡、鸭各一只
。这引起了港岸上以及泊港船上的人们好奇,人们打量着这只“诺亚方舟”式的小
船,在心底里发出疑问:他们是谁?要驶拄哪里?
熟悉内情的人知道,指挥这只芦苇船的是挪威著名的探险家沙尔·海雅达尔,
这次航行的目的地是约6500公里外的美洲。
海雅达尔已经55岁了,鬓边也已露出了许多白发,为什么还要驾驶着这样一只
脆弱的小船去和大西洋的风浪搏斗呢?
原来海雅达尔是一个勇敢的探险家,也是一个工作态度非常严谨的科学家。通
过观察比较,他发现南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遗迹有许多方面和四、五千年前的古埃
及文化很相似,因此他怀疑它们是从埃及传来底早期文明。但是,为了要证实这个
论点,必须回答一个使人困惑的问题:古埃及人怎样漂过汪洋大海到达新大陆?
海雅达尔素来就认为大洋不足以成为人类往来的障碍。因此,1947年4月,他
曾为了研究太平洋上的土阿莫图群岛的民族起源,和五个伙伴、一只鹦鹉,乘了一
只古代印加人式的木筏从秘鲁出发,花费301天,漂流8000公里,终于到达了目的
地。这一次,他准备采取同样的办法,通过亲身实践来证明这件事。
试验必须在严格仿效古代的条件下进行。他仔细察看了埃及一座大金字塔内壁
画上的芦苇船图形。与此相似的芦苇船,至今还在南美高原上的的的喀喀湖上应用
,他认为古埃及人很可能就是乘坐这种小船漂航到那儿去的。他决定也采用这种船
,于是便在青尼罗河发源地的达拉湖边砍了12吨芦苇,按照从金字塔里抄绘来的图
纸捆扎了一条小船,把它取名为“拉”号。因为,这是埃及太阳神的名字,古埃及
和印第安人都信奉同一太阳教,太阳神拉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两个民族之间的一种
神秘的联系。
他们的航行起初十分顺利,六天后驶过了加那利群岛,大约一个月就漂航了
3300公里,前面还有不到一半的路程就可以到达美洲了。
但是进入7月以后,大西洋上卷起了罕见的风暴,狂风夹着暴雨无情地袭击小
船,洋面上掀起的巨浪足有6米高,像是一座座两层高的楼房。小船一会儿被托上
高高的浪峰,一会儿又被摔入深陷的波谷,真是危险极了。
在风浪中,芦苇船受了严重的损坏,又驶行了一段距离后,终于在邻近美洲不
远的地方被海浪吞没。海雅达尔一行人被跟随在后面的保护船救起才幸免于难。
“芦苇船怎么能漂洋过海呢?”有人劝海雅达尔,不要再去冒险。
“不,”海雅达尔摇了摇头,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坚信埃及和南美洲有过联
系,古代人能够做到的事情,现代人也一定能做到。上一次的失败在于小船捆扎得
不够结实,只要注意这一点,就一定能够成功。
1970年5月17日,他造了第二艘太阳神“拉”号芦苇船,再度从塞布港出发驶
向南美洲。这一次比较顺利,40天后就看见了从陆地上迎面飞来的蜻蜓。又过了
17天,终于抵达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从而证实了古埃及人使用这种船只来到美
洲的可能性。
除此而外,还有许多线索表明,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也有可能到达过美洲大陆
。例如南美洲的一些印第安部落具有较黑的肤色和波型头发,鼻部也较宽,和太平
洋上的一些岛屿居民很相似。在美国缅因州的一块岩石上,刻有一段拉丁文的诗句
,附近的海滩上曾发现公元3世纪的古罗马钱币。在墨西哥的古马雅人和阿兹蒂克
人的语言中有类似土耳其的词汇。在北美一个印第安部落中有类似威尔土的词汇,
威尔士人还传说,在公元1170年,一位名叫格威内德的人到达过美洲。
美国的田纳西州和佐治亚州发现了一些石刻文字,表明在3000年前,也许曾有
一些希伯莱人从巴勒斯坦来到这儿。在那儿,有一支印第安人,他们的容貌,语言
和习俗都带有一些希伯莱人的痕迹。另一块石刻碑文,经研究认为是古腓尼基人留
下的。
在阿拉伯的记载中,传说有人从北非的卡萨布兰卡出发,到达了一个动植物都
和旧大陆不相同的很大的地方。爱尔兰也有一个传说,说是公元6世纪的一个名叫
圣布伦丹的传教土在北海上浪游了许久以后,曾经到达美洲,至今在纽芬兰考古还
找到了一些证据。
这些说法当然不一定都属实,但也并非毫无根据。至少提示了在遥远的古代,
可能有人不断从四面八方漂流到美洲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2.6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