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第三章 地质旅行的准备与方法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Jan 6 10:28:36 2005)
一、地质旅行的准备工作
既然我们的地质旅行带有一定的任务,那么,欲达到预定目标,做好充分的准
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文献资料阅读
有目的地查阅将要登程路线上的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的工作成果、具体的
行程、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地质方面的资料,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打算,订出可行的
方案,避免走"弯路",使地质旅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全国性的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在很多地方已经结束,相应的调
查报告及地质图件也已陆续出版.为我们阅读文献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小范围的地质旅行来说,许多区域性的综合报告,或专题调查报告、学术论
文甚至科普文章都可以搜集阅读。
除此以外,我认为凡旅途将要经过地区的地方志、古籍记载乃至游记之类也可
以顺便浏览。因为在这些非专业性的文字中,往往有与地质有关的记载,如哪里采
以顺便浏览。因为在这些非专业性的文字中,往往有与地质有关的记载,如哪里采
过矿,哪里发生过地震等,如能继续追寻踪迹,也将会获得某种成果。
特别是我国,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其中不乏与地质科学有关的记载,常见的地名之类,往往就能反映出古人在
那里开采过什么矿。
例如湖北大冶铁山,果然名不虚传,整座山都是高品位的铁矿石。1952年以后
,从铁山开始,经过大力勘探,在地下发现了更大的铁矿,为武汉钢铁公司提供了
数以千万吨的铁矿原料。
以铜字命名的地名更多,如江西德兴铜厂、安徽铜陵铜官山、湖北大冶铜录山
、山西中条山铜矿峪、南京附近的铜井与铜山等等。这些地方,确实都是铜的产地
,并且自古以来就已开采,但由于古代采矿技术与打洞条件的限制,往往只能开采
表面露头下不深的小部分铜矿,无法向地下纵深处延伸。现在,我们已在这些古老
铜矿或废弃不开采的老铜矿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地质勘探,扩大了它们的储藏量或
矿区的范围,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在这些铜字命名的地方,如今已建立了规模
可观的铜矿山。
有些地名,非铜非铁,却有其他金属字眼,例如甘肃白银市,原名白银厂,
50年代勘探发现,当地是一处颇有规模的黄铁矿型铜矿。老百姓为何称之为白银而
非铜呢?原来,这种类型的铜矿床表面确实存在一些银矿。又比如祁连山地区的一
些铜矿,一般每吨也含有几克银、几十克银,甚至几百克不等,当达到100克以上
些铜矿,一般每吨也含有几克银、几十克银,甚至几百克不等,当达到100克以上
,够银矿的工业品位,就成为银矿山了。也许最早是从这种黄铁矿型的铜矿表面先
认识银,名称就这样叫起来了。
湖南新化锡矿山,也是以矿命名的地方,早在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当地
居民就发现了矿,由于他们还不认识锑,而且锑与锡的外貌特征又很像,于是叫起
锡矿山了。直到近代,经地质学家纠正,才知道这里是世界上储藏锑矿最丰富的矿
山,素有"世界锑都"之称,但旧有的锡矿山之名却留下了。
当我们注意这些老矿区遗址时,往往还能看到古代开采的痕迹,如冶炼以后丢
弃的炉渣、废弃的矿石堆。古人冶炼技术不高,含矿量稍低的矿石都无法提取干净
。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看,这些废渣、废石堆身上往往还能发现"高品位"的矿石呢
!例如前文提到过的江西德兴的斑岩铜矿,开采历史恐怕已经有1000多年了,而山
坡上的老矿洞有好几处,"废渣"、"废石堆"上到处都能捡到有用的矿石。从1954年
开始,地质队在这里工作,连续几年的勘探,终于探明这是一处大型的铜矿山,现
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铜矿基地。
就拿德兴来说,当地不仅可见"废渣"、"废石堆"之类的自然证据,而且当地的
县志上还有详细的记载:唐、宋以来就有人在此采铜和冶炼硫磺的记录。德兴铜厂
祝家的《祝氏宗谱》也有记载云:"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采铜颇盛"之语。清
代人顾祖禹所作的《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记述:"铜山(即铜厂)在德兴东北三十
里(1里=500米),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硫酸铜的水溶液),亦曰铜泉,土
人汲以浸染,数日,辄类朽木,刮其屑煅炼成铜。"如果用现代科技语言将这段文
人汲以浸染,数日,辄类朽木,刮其屑煅炼成铜。"如果用现代科技语言将这段文
字加以解释,就是说,乡民们用硫酸铜溶液浸铁而刮取铜粉的方法来炼铜。实质上
是应用简单的化学置换方法提取铜。
又如,北京附近,有一个地质队在那里找寻铁矿,辛辛苦苦地找了好几年,而
且动用了钻机,结果还是没有找到像样的矿体,领导决定撤离,另找地方。而有些
地质队员仔细地研究了当地的地质条件,认为还有希望,只是因为打钻的部位没有
选准。正在踌躇之际,他们想到古籍,于是找来当地县志及其他有关的古书,详细
地翻阅了资料,最后认为,应把钻机搬到"古矿区"去,果然在地下深处打出优质厚
层的矿体,找到了新的矿体,由此地质队又安定下来,扎寨勘探。
由此启发,翻阅古书整理出找矿线索是完全可能的。例如战国时代成书的《管
子·地数》篇中有"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也就是说,在我国东半部,当时已经开
采铜矿的山已达467个了,可能有人认为夸大不可信,但进一步想想,殷周时代,
我国的青铜器十分发达,数量特多,质量亦佳,从武器到日常用品,无不取材于铜
,可见铜矿的开采当时已经很普遍了。考古学家如果能真正考查出这467个铜产地
的具体地点,再结合地质调查,该能做出多大的贡献啊!
另一本也是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中,亦记载了600多处出产80余种矿物
、岩石或矿石的产地,无疑也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甚至在吟咏古代诗词时,也会给我们启发,例如唐代刘禹锡(772-842)被贬
到湖南时写的《浪淘沙》之六云:
到湖南时写的《浪淘沙》之六云: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在这首小诗中,他指出沙金最容易聚集的地方是在澄洲(指江心小洲)和江限
(指江流的弯曲处)两处,这里是淘金最合适的地方。现已查明,常德附近的沅水
中确实产有沙金,前已提及,湘西会同县发现金矿的地方正是处在沅水上游,可见
此诗是写实的,是有科学意义的。如果说,地质工作者事先不知常德产沙金,偶然
读到《浪淘沙》,岂不是启发我们去找金矿吗?
再如清代康熙皇帝游南京燕子矶有诗云:
锸江当时此矶雄,振翼翩跹俨若飞。
此际涨沙成沃土,春来惟见麦菲菲。
在诗中,写出了"矶"的地貌特点,又写出了长江淤积形成河漫滩的经过。后来
,乾隆皇帝游燕子矶留下的诗篇中,更细致地刻画出这里的地貌特点: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
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相凿久相安。
于此可见,200年前的燕子矶是三面环水、一面接陆的滨江小丘;而如今已变
于此可见,200年前的燕子矶是三面环水、一面接陆的滨江小丘;而如今已变
为三面接陆、一面临水了。读此七绝,抚今追昔,沧桑变迁,可见一斑。
至于晚唐诗人皇甫松的《浪淘沙》:"宿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说
出了江流对沙洲的破坏和堆积作用的迅速变化,在短短的一年间,河流的地质作用
,使当地的地理面貌发生巨变。
再如位于江苏东北角的连云港市的地质演变,也可在古籍中找到,《山海经》
与《水经注》都提到郁州(今连云港市的新浦)在海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
到连云港市西侧东海县境内的羽山:"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而羽山之东的云台山,当时苏东坡(1037-1101)作游览诗所提的则在海上: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
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寰。
甚至明代吴承恩(1510?-1582?)写《西游记》时提到的花果山(云台山脉
的一部分)也还在海上,他写道:"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
海,海中有一名山,唤为花果山。"但由于黄河淤积和改道,到了清康熙五十年,
花果山才脱离黄海,与大陆相接。
仅从上述这些不完全的古代诗歌、文献的摘录中不难看出,自东海县东延至连
云港的50多千米距离内,3000年间,大陆逐步东移,昔日的"海上仙山"逐渐向大陆
靠拢。这样,给我们提出了地理变迁的研究课题--是黄淮平原淤积的结果还是上升
靠拢。这样,给我们提出了地理变迁的研究课题--是黄淮平原淤积的结果还是上升
的结果,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当我们亲临其境考察地质时,有针对性地寻找地质证
据,岂非收效更佳?
我在这里举这些文字作品的例子,无非说明在我国大量的古代文献中,有许多
资料对我们研究地质、地理问题,为我们提供地质旅行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
价值。
2.图件准备
作为地质旅行应用的图件,最主要的就是地形图。根据旅行者的不同要求,选
择合适的地形图,随身携带,以便随时观看。最普通的就是1:50000的。如需在短
距离内观察剖面,则可选1:10000的地形图。
在收集地形图时,还可注意不同年代测绘的(最好是同一比例尺的)图件,往
往可以发现一些地形变化情况,特别是河流下游地段,变化十分惊人,由此可以进
一步研究变迁的原因是否具有地质意义。例如南京的栖霞山至镇江间的长江河道与
两岸地形的变化,近二三十年来非常明显,比较各年份的航空照片或测绘的地形图
都很容易看得出来。
其次是地质图,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
--地层划分的精细程度有所差异。
第三类是地质剖面图,包括实测剖面、信手剖面(示意性的)等图件。一般说
来,这类图件都是比较精细的,最适合路线穿行时应用,可以按图踏勘,对照观察
。
如果上述三种图件都具备的话,作为教学实习或参观性的地质旅行基本上可以
满足需要了。
此外,还可以收集一些补充性的图件,例如某一观察点的地质素描图或照片之
类。这些图片,针对性强,如构造特点、地层接触关系,化石埋藏情况,岩石构造
面貌,由地貌反映出来的地质特征、矿体埋藏与围岩的关系,火成岩脉的相互穿插
关系,火山作用留下的遗迹以及其他等等。这类图件或照片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某种
地质现象,具有专题研究的功用。描绘得精彩的野外地质素描图,有时比照片更清
楚,甚至更富有实用价值。
如果作大面积的区域性地质旅行,还应该收集航空照片、卫星照片之类。这是
遥感地质的一部分内容,例如分析区域地质构造特点,利用此类照片往往比看地形
图或小比例尺地质图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特别是要到前人未曾工作过的空白地区,
或者是地形复杂、交通困难的高山或沙漠地区旅行,在出发之前,事先分析一下航
空照片或卫星照片,然后根据预定目标选择旅行路线,收效肯定较大。例如在勘探
塔里木盆地石油之前,先从卫星照片上判读沙漠地形、干涸沙道、可能出现泉水地
点以及含油构造区等,然后选择路线,计划交通及后勤装备;基本定妥以后,人员
才大举进军。
才大举进军。
一般非专业人员当然不可能做到收集如上述的各种图件,但至少应有一份能指
明山川方向、村落位置、地物标志等的普通地图,这对了解旅途沿线的地貌、地质
特征亦有帮助。
3.工具器材准备
由于地质旅行是轻装前进的,因此带到野外去的用品必须以选择轻型、坚固、
多功能用途的为宜。除了最基本的铁锤、放大镜、罗盘"三大件"以外,在目前条件
下,再带上用于登高时观察标高的空盒气压仪、照相机、手提录像机、度量工具等
也是必要的。
至于记录本、文具、包装纸、标签纸、棉花之类,此处不必一一列举了。
需野外及时查看的鉴定化石手册、矿物手册、区域地层表之类的工具书籍,也
应适当携带,以便随时翻阅。
除上述与业务有关的工具、器材、图书资料以外,还应带些劳动防护药品,诸
如蛇药、消暑药品、外伤急救包扎药品之类。
二、野外地质旅行的方法
室内的准备工作就绪以后,就可以出发旅行了。但由于要求和目的不同,旅行
的具体方法也必然有所差别。换言之,根据不同的地质旅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交
通方式,采用不同的考察方法,现叙述如下:
1.坐火车的地质旅行
所谓坐火车的地质旅行,一般而言,不是有意识地去布置的。只是趁旅途之便
,利用坐火车的机会,凭窗注视沿途的地质概貌而已。特别是在陌生的铁路线上旅
行时,也可算是额外的收获吧!对于地质工作者以及地质爱好者来说,应该利用一
切可充实自己地质见识的机会。
当然,坐火车看地质,是极为粗糙的,可称为宏观观察法。根据我个人的经验
,采取远近结合的办法来了解沿途地质概貌是可行的。
远看,着重于观察山形、山峰的特点,大致可以分辨出视野之内的山脉是由哪
些岩石构成的。比如山岭高峻、尖峰刺天,有如"万笏朝天",而且岩壁面上显现出
黄色、褐色,或微带粉红色者,并有古松自悬崖伸出,奇株苍劲,则此山可能是花
岗岩类、火成岩类或较为坚硬的变质岩类之岩层构成。如若峰峦圆润、群山林立,
而诸山相连之鞍部常以"U"形接壤,山色青灰,葱郁深沉,很少有古松盘桓,代之
以杂树回环,并可见采石烧制石灰,此类山体多为石灰岩层构成。若山势不高,常
见悬崖峭壁,峰林叠嶂,苍松在红岩之间相映成趣,涡洞于断崖之处凹凸造奇,颇
似岩溶地貌,则多为火山岩系或中、新生代的红色砂砾岩层构成,如武夷山或粤北
似岩溶地貌,则多为火山岩系或中、新生代的红色砂砾岩层构成,如武夷山或粤北
丹霞地区所见。若在沉积岩区穿行,高山与低山相间出现,山势有一定走向,则可
能是不同时代的坚硬的砂岩、石英砂岩与较软弱的泥岩、页岩地层相间出现之故,
车行之处,或者是褶皱构造区,有背斜与向斜出现。
岩石情况了解以后,结合已知的区域地层分布,大致可以判别遥望所在处的地
层组合情况了。如能在近处看出岩层的产状,根据其倾斜方向,恢复其层位的上下
(新老)关系,也许能确定其背斜和向斜的分布位置,结合山脉延伸方向,推测当
地的构造线方向。
若山坡常由峭壁构成,坡下有低山紧偎,如此景观,延伸相当距离,则可能是
较近地质时期发生的断层所致。与此类似,大河谷地与山体相交之处,成排的"三
角面山"构成山麓,并有固定的延展方向,则此谷地可能系断层陷落而成。此处如
有泉水出露,更可证明无疑是断层了。若河谷两侧均有类此地貌,则此谷地或系地
堑构造造成的。
近看的目的是了解铁路旁的岩石露头,能够比较正确地观察岩石的类别名称及
其特性、地层的产状、倾斜的方向、地层的接触关系、岩层受地壳变动影响的程度
、沿途的水文地质(如泉水出露,不一定见到泉眼,可根据绿野流水判断)与工程
地质的情况,特别在人工开挖的隧道洞口附近、边坡上,这些都是观察的好地点。
如果沿途地层排列齐整,铁路线穿越地层走向前进,当你初步确定地层的新老
如果沿途地层排列齐整,铁路线穿越地层走向前进,当你初步确定地层的新老
关系以后,还能预测迎面而来的前方岩层应属某种地层的可能。
将远处与近处的所得材料相互结合、相互印证以后,至少对所经之处的区域地
质概貌会有所了解,例如是地台区,地槽区,古陆区,还是沉降区。
列车在河谷谷地前进时,还应注意阶地地貌特点,如阶地的级数、阶地面的宽
度,甚至了解阶地的类型,由此推测当地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如在山西汾河两岸所
见。
如列车在山区行驶,沿着某些河流上游谷地前进时,还可注意那里的河曲是否
深切?是否还是正常的?例如在天宝路上,从宝鸡到天水,火车沿渭河上游谷地前
进,可以看到明显的深切河曲,这一带正是新构造运动的剧烈上升区。
要是铁路穿越较大的、由丘陵起伏构成的盆地,当走过一段较长的路途以后,
回过头来小结一下,也许会了解到若干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情况--诸如它们受什
么样的断裂控制(可用罗盘测量方向),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的岩层性质有什么
样的变化规律,进而找到研究盆地发育过程中的古环境和古地理面貌的线索。
2.坐汽车的地质旅行
坐汽车作地质旅行有时是作为大面积踏勘工作的前导。
由于公路有条件在山区盘旋,沿途山坡上往往有筑路工人开挖的剖面,露头良
好,而且被观察的对象临近车窗,车行速度比较缓慢,因此,坐在汽车上观看沿途
地质,比坐在火车上略胜一筹,所得到的地质资料的可靠性也更大。
如果汽车在沉积岩发育的地区行驶,基本上可以看清沿途暴露的岩层,初步鉴
定出它们的名称、产状、受构造运动影响的情况等。这样,如果出发前阅读过当地
的一些地质资料的话,不需行驶多长的路程,便大致可以估计出眼前出露的地层属
于哪个地质年代?叫什么层位?随着行车的前进,还可以预料迎面而来的地层是老
还是新。由此进一步了解沿途的构造地质情况--有无褶皱或断层,然后判断其构造
线的方向。
如果汽车在变质岩发育的地区行进,那么临窗注视变质岩的类别--片麻岩、大
理岩、片岩、千枚岩、板岩以及混合岩之类也可以鉴定出来。
假如在火成岩区行进,也能判别花岗岩、辉绿岩、闪长岩、玄武岩、流纹岩、
粗面岩、凝灰岩、凝灰角砾岩之类。也能辨识侵入体的形态是岩基还是岩脉,甚至
看到几条岩脉的相互穿插关系。
岩石的节理,特别是一些喷发岩的柱状节理往往清晰可见。如遇汽车上坡减速
,还可以大致测量裂隙的方向,帮助了解区域构造线的方向。
坐在汽车上看沿途的地貌现象可能是颇为理想的了,当然还是属于宏观地貌现
坐在汽车上看沿途的地貌现象可能是颇为理想的了,当然还是属于宏观地貌现
象。例如考查剥蚀面(或夷平面)具有优越的条件,这是因为公路经常翻山越岭而
过,从山麓到山顶,都能见到。
自山巅俯瞰,脚下群峰很有层次地排列成几条水平线。每一条水平线又都独自
展开,构成开阔的谷地,这就是次一级、形成时代较晚的新的剥蚀面。如笔者在大
巴山区地质旅行时,曾见到多层的剥蚀面,气派雄伟,十分壮观。
坐汽车看地质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可以随时停车,下来细看某些感兴趣的地质
现象。这种"粗中有细,线上夹点"的观察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也就是踏勘大剖面时
常用的方法。
3.坐轮船的地质旅行
经过江流河道,特别在若干大河上游的峡谷地带旅行,坐在船上观察剖面是颇
为理想的。例如长江的三峡地区,两岸青山,历历在目,水洗悬崖,岩层暴露无遗
。如果是溯流而上,船行缓慢,可以多次观看,细心琢磨,了解沿途地质情况,比
坐火车、汽车更胜一筹。不仅地层的岩石性质、产状、层序,乃至褶皱、断裂都能
指点记录,甚至素描示意图也有充裕的时间,摄影取景也很方便。
在航行时,还可注意水道的宽窄与当地岩石性质、构造的关系。如石英岩类、
硅质岩类等坚硬岩层分布区,水道流过,往往构成落差较大的急流险滩,浪花飞溅
,水声震耳。如水道流经石灰岩或白云岩地区,由于溶蚀造洞,致使河底突兀不平
,水声震耳。如水道流经石灰岩或白云岩地区,由于溶蚀造洞,致使河底突兀不平
,深浅无常,河面水流,时见漩涡。小船扁舟,往往有遭覆舟没顶之危,人们视为
畏途。如水道流经结晶较粗的花岗岩类岩石分布区,或其他岩性较为松软的沉积岩
、变质岩区,因质地脆弱,极易风化,故常见宽拓之河谷,即使在上游地段,亦不
例外。耕田村舍,错落其间,俨若中游之景观也。要是仔细观察河谷两旁,或能见
到若干阶梯状之地形,据此还可以了解当地在最近地质时期内,地壳发生节奏性上
升的特点。
有时候,船行峡谷中,但见两岸崖壁,挺拔峻峭,好似千仞高峰,而舍舟登陆
,攀登而上,眼前却是一片峰峦平整的准平原地貌,甚至在这个准平原山顶上能找
到由地质近期形成的河床砾石所组成的砾岩层,足见此峡谷形成的年代,并非久远
,此间则是强烈的上升区,河水下切迅速而构成此种特殊地貌现象。如在三峡就能
见到此种地貌特点,由此推测,三峡最后形成的时间当在距今不远的更新世时期(
图3.5)。
到河谷的中、下游地段,边岸不见山崖,平畴千里,一望无垠。虽偶有残山剩
丘在视野远处浮现,也无法判断其岩层的岩性及所属的年代。所以观察地质特点显
然不如上游峡谷地区,但其地貌景观仍应予注意。例如多层的阶地地貌,发育良好
,借此可以判断地壳上升运动的影响;河曲迂回,堆积岸与侵蚀岸的发育,借此可
以了解河流摆移作用的因素,并进而研究其未来的趋势,对当地工程建设,农田水
利有无影响等。
沿河旅行,如能了解到历史上的变迁记录,也是很有趣味的事。如南京的长江
沿河旅行,如能了解到历史上的变迁记录,也是很有趣味的事。如南京的长江
边岸,李白在《游凤凰台》诗中有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当年
的三山矶是临江的小山丘,白鹭洲则是长江中的小岛,而今两处均已与岸陆相连,
长江主流线也西迁了。这些地貌变化,对长江沿岸的工程设计(如码头设置)是极
为有用的材料。
当河道进入平原地段,如偶然遇有山丘伫立于江滨,船过其旁,不能掉以轻心
,其中有许多富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可供观察。如在长江航线上的皖赣交界处的小孤
山、安徽马鞍山市境内的采石矶及其西侧当涂境内,曾被李白诗中描述为"天门中
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南京长江大桥沿幕府山北麓直到燕子矶,
以及镇江的金山和焦山等名胜地,巉岩屹立,峭壁千仞,往往是大断裂通过之处。
总之,沿江河作地质旅行,了解某些地段甚至全流域的地质概貌及其河流发育
史,用乘船观察的办法,是比较有效的。
4.徒步地质旅行
这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地质旅行,也是调查或研究沿途地质概貌的最佳办法。
随身携带的各种野外工具、仪器都可以协助我们提高观察的质量,可以根据自己的
需要用记录本、素描册、照相机等详细地记录、绘画、摄影。
徒步地质旅行的最重要步骤是选好剖面,一般而论,剖面线方向应与地层的走
徒步地质旅行的最重要步骤是选好剖面,一般而论,剖面线方向应与地层的走
向方向垂直,或者说,跟地层的倾斜方向一致。这样,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最短的
距离,看到最多的内容。基本上可以通过穿越几条剖面的办法了解到区域地层分布
的面貌,岩石的类别、特征与构造的格局等等。
这样说来,是不是一定要选择在完全合乎理想的垂直于地层走向线上的剖面才
能作地质旅行呢?当然,能符合此条件的最好,而实际上,长距离的旅行路线是很
难找到理想剖面的。这是因为山区大多崎岖无路;而行人的道路,又不一定符合我
们的要求。按地质要求选路就有困难,况且,山坡上经常被浮土和植被掩盖,岩层
露头不佳,因而观察内容贫乏,收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野外选择旅行路线时,
只要能照顾到既能大体上符合剖面线方向,又能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露头看清岩层
排列、产状的路线就行了。
所谓人工露头,最理想的就是在沿山公路上观察路旁山坡峭壁上的露头。所谓
自然露头,一般多选择在峡谷、溪涧、山间小路上因风化剥蚀出来的岩层露头。这
时候,应张开地形图,如有前人工作过的地质图更好,再结合访问,谨慎选择路线
。如果途中有合适的休息地、名胜古刹之类,也可结合选线,那里往往有重要的地
质现象。
至于徒步地质旅行要求观察的项目,着重点应放在地层及构造方面。地层方面
的具体内容包括岩性、名称、产状、所含化石、各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厚度
、岩层的其他特点等。如遇火成岩,则还应观察岩体、岩脉的形态、穿插关系、火
成岩与沉积岩的先后关系或两者接触处的变质现象。如遇变质岩,起码要判断属于
成岩与沉积岩的先后关系或两者接触处的变质现象。如遇变质岩,起码要判断属于
何种变质类型。
构造方面的具体内容,包括断层、褶皱及其类型,节理的方向及其组合关系,
变质岩系中的节理组合与方向,区域构造线的方向。
综合上述观察的内容,可以判断此间地壳运动的性质,演变的历史以及当地大
地构造所处的构造单元的部位。
如遇有矿点或矿化现象,应观察矿物的种类,何者为主,何者为次;可能的成
因类型、类别,估计其矿体范围及其经济价值。
徒步地质旅行还可以观察小地貌现象,主要是注意岩性与构造地质这两方面对
当地地貌的影响,例如沟谷与断层的关系、悬崖与断层的关系、山坡形态与岩层倾
向的关系以及与岩石性质的关系等等。如在石灰岩地区,注意洞穴有无成层性现象
,如果存在,则可考虑当地在地质近期内地壳上升的节奏性运动;溶洞及岩溶的形
成过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如在火山岩、花岗岩或其他坚硬岩层发育地区,要特
别注意裂隙系统对塑造山形水流的关系。
徒步地质旅行,边走、边看,要停就停,要走就走,随手作笔记,随时作记录
,还可及时素描或摄影,把特殊的地质现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以附图的方
式描绘下来,一幅清晰的图件,经常起到胜过文字的作用,并能提高工作效率。更
重要的是,信手剖面必须随着前进的步伐而随时描绘下来,哪怕是不很准确的、示
重要的是,信手剖面必须随着前进的步伐而随时描绘下来,哪怕是不很准确的、示
意性质的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一位技能全面的地质工作者,应该在绘画技
巧方面有所训练。
徒步地质旅行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标本,这是上述几种地质旅行
所难以办到的。当然,在地质旅行时采集的标本也不能完全按照规定的标准来做,
比如,按国家规定的正规比例尺的填图,必须按规定的密度采集,每块标本的体积
也有一定尺寸,而地质旅行的采集标本便可以自由些了。
不过,徒步地质旅行时采集的标本必须选择富有代表性的。所谓富有代表性,
指的是所采集的地层的岩性标本、化石标本、矿物标本及构造标本等能较全面、准
确地反映所观察的地质现象。采集这些标本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定(带回室内研
究)该地层的年代、岩石的名称、构造的特点,掌握沿途地质情况,为下一步工作
设计方案。
徒步地质旅行除了本人直接观察地质对象以外,更有利的条件是根据地质特征
,进行一些访问工作,比如向当地群众了解到某些生产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说不
定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去深入了解或作好进一步研究的准备
。常碰到的如以村庄内泉水出露情况了解水文地质特点;以动植物的异态,来了解
土壤中矿物元素分布的情况;甚至偶见村落旁边的废弃矿渣堆(古代土法冶炼所遗
弃的)可以了解此间某种矿产的埋藏情况,在黄土高原地区,通过"龙骨"(主要是
新生代后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挖掘的线索,找到重要的化石产地;在南方岩溶地貌
发育区,通过"泥岩肥料"(大多是洞穴内的哺乳动物化石堆积物,其泥土中含有丰
发育区,通过"泥岩肥料"(大多是洞穴内的哺乳动物化石堆积物,其泥土中含有丰
富的磷质,可作肥料)线索找寻化石,甚至人类化石(例如巨猿与马坝人化石便是
如此发现的)以及其他等等。
总之,利用徒步地质旅行,随时随地向群众了解有关的地质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其他形式的地质旅行不易办到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 作者:夏树芳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6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