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第七章 地质旅行中的摄影与素描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Jan 6 10:31:17 2005)
一、摄影与素描各有千秋
地质调查工作,具体他说,以地质旅行为例,是一项颇具特色、以描述为主的
工作。文字记录固然少不了,但单凭文字的记叙,最后总感到"美中不足"。比如过
分的烦琐,无法形象的表达,起不到直观的效果等,因此,当我们观察了某一地质
现象,并作过记录以后,总希望能将野外的真实形象留在自己的记录本上或其他地
方,作为重要的信息带回室内去,让自己或其他同行们能见到实际模样的景物,以
便于进行深入研究或切磋探讨。
这样,很自然的,每一个对地质有兴趣者必须学会摄影和素描这两项基本技术
,配合文字(更确切他说,应是补充文字的不足)记录,就可以使自己的地质调查
记录生色,具有"锦上添花"之妙了。
善于地质摄影和素描的地质工作者,不仅使自己的野外记录生动、真实、美观
;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文字篇幅,缩短调查和观察的时间,也就是说,提高工作
效率。这一点,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真是太重要了。
不过,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学会摄影就行了,何必还要学会素描呢?或者说,
摄影是"科学仪器"的产物,而素描是艺术家的任务,不是我们地质工作者所能胜任
摄影是"科学仪器"的产物,而素描是艺术家的任务,不是我们地质工作者所能胜任
的。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根据我们自己的野外工作体会,实际上也是许多前辈地
质工作者的经验总结,摄影和素描对于野外调查工作来说,都同样重要,两者是相
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手段,不可偏废。
摄影的优点在于镜头所拍摄的景物可以毫无遗漏地收取过来,而且取景迅速、
形象逼真。特别是给旁人观看时,使他们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还可以多张
复印,广为散发,扩大影响。或者可以放大洗印,制作幻灯片,景物更为清晰,当
其展览、陈列、放映时,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摄影也有它的难以避免的缺点,比如天气阴晦,能见度较低;照相机本
身的功能不理想;甚至景物的某些细节特征难以用摄影的办法获取;至于洗印、放
大、做幻灯片等还有一系列技术与效果的协调问题尚待解决。换句话说,调查者所
需求的地质资料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获得。这时候
,虽然捧着现代化的照相机,也许会望"景"兴叹,感到无可奈何!
假如地质工作者此时能掌握一手熟练的素描技巧,运用自己的慧眼和洞察力,
去捕捉景物身上为地质科学所需要的某些细节或宏观轮廓,得心应手地画下某些地
质资料,克服照相机无能为力的缺陷,该有多好啊!
当然,素描到底不是"科学仪器"的产物,再高明的画家,也无法画得如照相那
当然,素描到底不是"科学仪器"的产物,再高明的画家,也无法画得如照相那
般的逼真、形象,所以说,能干的地质工作者,应该学会摄影与素描这两手,该用
摄影表达时就拍照,该用素描来表达时就提起画笔,两者都需要时就一起上。我们
的前辈地质学家中,有不少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长,在他们的地质论文或地质
调查报告中都有自己创作的素描作为插图,显示出他们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才能
,值得我们虚心学习。
二、地质摄影
地质摄影的最主要特点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要求摄取的景物具有真实性和科
学性;二是要求所摄影的景物尽量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当然,科学性与美学性并不
是等量齐观,应以科学性为主,美学性是为科学性服务的。
为什么对地质摄影要强调这"两性"呢?科学性是相片的灵魂,是我们获取地质
科学资料的目的与手段。这一点,任何一个地质工作者都了解并悉心注意的,毋需
再予强调。而我认为:一张拍得好的地质相片,仅仅只有科学性是不够的,还需要
注意这张照片的展览与欣赏效果,这样才能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提高论文与报告的
质量。因此,要求这张相片的取景角度在不损伤科学性的前提下,在使用光圈、速
度方面符合美的要求。不仅使照片上的景物清晰可见,而且能吸引别人来看,成为
一张名副其实的科普美术作品。
特别是拍摄视野范围较大的地貌照片时,美学的重心要放在画面的显眼位置上
来。例如我们专业地质工作者曾经拍摄过不少在石灰岩区的溶蚀地貌景观、高山地
来。例如我们专业地质工作者曾经拍摄过不少在石灰岩区的溶蚀地貌景观、高山地
区的冰川地貌景观、花岗岩地区的裂隙地貌景观等的地质照片,但比之摄影记者在
同样地区拍摄的名胜风光照片要差得多,其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即在于取景范围、摄
取角度、光线运用等没有很好地运用美术技巧,以致画面平淡无奇,不足以吸引人
,更谈不上"爱不释手"了,所以当我们选择教学相片给学生观看时,往往就选择专
业摄影记者所拍摄的风光片来替代了。可见,拍好地质照片是很不容易的!
地质摄影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视野范围比较大;一是视野范围比较小。这两
者的目的与要求都有差别,因此对摄影技术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了。
视野范围大的地质摄影,主要用于宏观的地质现象与地质作用,特别用于地貌
景观方面。例如要表达岩石性质、地质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岩石性质与地面植
物生长的关系,规模较大的断层或褶皱在地表露头的形态、地形起伏与岩性、构造
的关系,地层层序剖面图、较大的矿体或矿脉的露头形态等等。
这类镜头,最好利用俯视角度、远近结合的办法取景,使整个画面具有宏大的
气派,地质与地貌的轮廓清晰,而具体的地质特征可从近镜头所见的局部现象中获
得了解,由近推远,全区的地质概貌也就了解到了。
拍摄时,竭宜注意光线的照射与阴影的关系,怎样运用光线的特点使景物的层
次分明,起伏清晰,富有立体感,才能收到实效。
而视野范围小的地质摄影,主要用于摄影局部性的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比如
而视野范围小的地质摄影,主要用于摄影局部性的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比如
岩层的某些构造特点(波痕、干裂、交错层理之类),裂隙系统的特点(节理组合
、断层错位之类),脉岩或矿脉的延伸方向以及它们的相互穿插关系等,局部的构
造地质现象(褶皱的轴部、断层的上下盘关系之类),化石的埋藏特点(植物茎干
与层面的关系,垂直还是平行。大型脊椎动物的骨骼,特别是腿部与层面垂直还是
平行等等),化石种类的伴生关系(比如造礁生物的门类),泉水出露的特点(沿
断裂带的涌泉之类),甚至矿物晶体的自然特征(晶洞)等等。
对此类镜头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目的物的逼真形象及其微细特征上,甚至有些
照片只求局部显示,不求轮廓面貌。所以,此类摄影最主要的是焦距要掌握适当,
采光方向与取景角度也有讲究,最后的形象务必使微细特征暴露无遗,使观看者犹
如近在咫尺。
如今彩色照相已经相当普及,地质摄影又具有明显的色调特点,应尽量采用彩
照,尤其如拍摄矿物共生关系、化石与围岩的关系、植被与岩性的关系、矿物与岩
石的关系、岩脉或矿脉的互相穿插关系等必须运用彩照,色泽分明,关系清晰,自
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运用彩照时要注意尽量符合或接近天然色调。
三、地质素描
1.地质素描的优越性
前面已经提到,摄影有许多缺陷(或者说受限制)的问题,运用素描的办法差
前面已经提到,摄影有许多缺陷(或者说受限制)的问题,运用素描的办法差
不多都可以得到弥补和解决。比如素描不受天气的限制,不受镜头取景范围的限制
,不受近景清楚、远景模糊的限制等等。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分析某种地质现象并
认为哪些特征应该强调,哪些附属物或近旁的草木可能对这些特征有所干扰而应该
排除时,若用照相的办法,忠实于客观景物的复制,会有"鱼龙混杂"、"喧宾夺主
"之嫌,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若用素描技术处理,完全可以根据观察者的需要,对
地质体的各种形象与特征,对附近的景物等有所取舍,该强调哪些,该精简哪些,
都可以凭自己的运笔而描绘。比如说,当我们在野外的岩层露头上看到有两三组颇
有意义的节理,需要给予摄影,而这些节理的裂缝中长满杂草,摄下来的照片肯定
看不清节理特征。此时,若用素描技术处理,就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了。我们可以有
意识地不画或少画那些干扰节理特征的杂草,而将这两三组不同方向的节理画得清
清楚楚。像这样的处理,并没有歪曲地质体的客观事实,倒是更清楚地强调了客观
实际,这是完全合理的。
又比如在野外遇上大型脊椎动物化石,为了研究它的埋葬特点,很需要有一幅
能表达其实景的照片或画图。但由于骨骼上沾满碎石污泥,若用相机摄影,这许多
附属物必然完全摄入镜头,致使骨骼的轮廓带来模糊不清的形象,如用水冲洗或揩
抹干净,费事费工,还不见得满意。此时如用素描的办法来处理,可以有意识的把
骨骼上的附属物舍去,将骨骼的轮廓画得清楚些。
再如画一幅视野广阔的地貌图,比用相机拍摄要好,它可以把远山远景的轮廓
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素描对于地质工作者是一项十
分重要的技术。
分重要的技术。
2.地质素描的基本常识
何谓素描?简单他说,一句话:单色作画。也就是运用单色线条在平面上勾画
出景物的立体形象。
何谓地质素描?从地质观点出发,运用透视原理和绘画技巧来表达地质现象或
地质作用的画幅。在野外勾画的素描,往往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通常就在野
外地质记录本上画,不可能精工细画,也可称为地质素描草图。以铅笔作画较多,
如技术熟练,用笔有把握,也可用钢笔作画。
作素描图的最基本要求,必须懂得透视原理,或者说,必须掌握投影法则,整
个画面,就是一张实物的投影图。
所谓投影法则,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中都能体会到,比如说远处的山肯定比
近处的树高,而当我们站在旷野上,极目远望时,却觉得远山矮于近树。又如公路
两侧排列成行的电线杆,每一根的高度,肯定都是相同的。但当我们向电线杆的尽
头望去时,只觉得近处的杆子高,向远处挨个儿低下去。
再如当我们站在挺直的铁路上向远处望去,两条铁轨好似从平行逐渐向尽头交
汇合并起来。
如此等等,就是透视现象。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规律,可作为素
描时掌握之要点:
①等大的物体,近者大而远者小,以至消失。
②物体等距排列,处于近处之间距较长,而处于远者较短,最后与视平线处于
重合。
③等高的物体,近者高,而远者低,最后与视平线处于重合。'④视中线左侧
物体,渐远渐偏向右方,右侧者反之,最远处交汇集中于一点。
归纳起来,就是:"近高远低,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前远后,近弯远直,
近清远蒙。"也可说是实地运笔时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法。
素描的线条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轮廓线,这是最主要的线条,用于勾勒景
物的基本轮廓,有如建筑物的骨架,因此运笔画轮廓线时,必须抓住景物的关键部
位,按透视法则表达之。故轮廓线所表达出来的景物形象,有如一幅速写图。
二是阴影线,在轮廓线勾勒的基础上,如何使景物符合"立体感"的形象,必须
运用阴影线,而运用阴影线的关键在于表达光线在景物上的明暗差异。运用得宜,
景物逼真;运用不善,损伤了轮廓线,甚至景物的形态也无法辨认了。因此,运用
阴影线时也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阴影线时也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方向性。阴影线的起伏必须保持与景物表面的起伏一致,掌握"线条随面走
,面变线亦变"的原则。
②疏密性。线条的疏密是表示光线明暗的办法之一,明处用线要疏,暗处用线
要密,最暗时甚至涂黑,尽量符合阳光照射于景物上的实际情况。
③灵活性。在注意景物科学性的基础上,要考虑到美化图面,如何合宜地运用
阴影线颇有讲究。也就是说,阴影线的长短、疏密、曲直、断续等技法的运用要灵
活掌握,以美化和令人悦目为标准。这方面的功夫,只有在素描技巧比较熟练的基
础上才能逐步提高。
此外,地质素描除了表达地质景物的最基本特征外,有些图幅还可适当配合一
些衬托物体,诸如林木、野草、村舍之类。其目的有三:一是作为景物的比例尺,
经常作为衬托物之用的有人物、动物之类;二是为了美化图面,不使有孤单枯燥之
感,如道路、草木、屋舍之类;三是为了作特殊背景、专门说明某个问题的,如泉
水出露、水草丰盛之类。总之,画衬托物时要求考虑构图的整体效果,切忌不适当
的堆砌、虚空和不协调等弊病,因此,衬景物也宜选择。
3.地质素描的基本步骤
地质素描的基本步骤,实际上跟美术素描的基本步骤是相同的。大体如下:
地质素描的基本步骤,实际上跟美术素描的基本步骤是相同的。大体如下:
①选定素描对象的范围,在白纸上划出需要作画的图框,确定主要地质体的位
置,一般放在中心位置上或其他合适的位置上。
②安排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的大小比例关系及相对位置的关系,在图框内勾出
其范围。
③勾勒地质体(或景物)的轮廓线,这主要是抓住外形的轮廓--如山脊、河床
、陡崖、阶地(台地)的边缘、河岸、层面、大裂隙之类。素描勾勒时,先近后远
。近处画得细致、清晰、浓重;远处画得粗略、轻淡、隐约。画轮廓线时尽量注意
透视原理来运笔。远近景物交汇之处,应有意识地在图面上留出空隙,使视线有开
朗深沉的感觉。
④在轮廓线勾勒就绪的基础上,加阴影线。这一步主要是掌握景物形象的立体
感,使之逼真如实。
⑤适当画些背景或衬托物,用以美化图面。
⑥为了清楚地表达图内的内容,可在地质体附近或景物附近标上必要的文字,
如村庄名称、地层年代符号或其他地质符号之类。
⑦最后写上图名、地名、方位、测量数据、比例尺以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⑦最后写上图名、地名、方位、测量数据、比例尺以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⑧通常这类素描图是在野外用铅笔完成的,如为长期保存,需要加墨线的话,
则可带回室内再整理着墨。
4.地质素描实例
地质素描的内容颇多,几乎所有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都可作为猎取之列。按
其基本内容,最常见的素描,大致有下列各类:
(1)地层素描
地层素描多用于剖面图的测制方面,是实测剖面图和信手剖面图的重要补充手
段,通常作为近景插图之用。
地层素描的对象即地层,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因此,首先要
注意岩石性质的不同,在素描图上表现出来的内容要点亦应有所差别。比如沉积岩
层以清晰的层理为要点;火成岩类以致密块状伴以节理现象为重点;而变质岩系地
层则以褶皱及其复杂的微细构造为要点。
其次,岩层中的结构和构造特点也应尽量在素描图上表达出来。如岩性软弱的
岩层(页岩、泥灰岩、薄层灰岩之类)应描绘出柔曲易褶的特点;刚性较强的岩层
(如砂岩、石英岩、火山岩类)应描绘出裂隙发育、块状坚实的特点。
(如砂岩、石英岩、火山岩类)应描绘出裂隙发育、块状坚实的特点。
若沉积岩层层面上有波痕起伏,岩层露头上可见结核或火成岩体的球状风化等
,都需细心运用阴影线方能表达其效果。
如遇砂岩中有交错层理发育、序粒层理发育,作局部素描时,可以采用些夸张
的技法,使其特征清楚可见,是允许的。
如有好几条不同时期或不同成分的岩脉相互穿插时,若单纯用美术技法素描,
必然无法分辨它们之间的先后关系,此时,则可创造一些或按地质图例所规定的花
纹将这些不同的岩脉分别出来,才能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效果。
地层接触关系的素描,往往是地层素描中的重要内容。如果上下两层间呈现角
度不整合现象,素描时容易画得清晰。但如果上下两层间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时,
甚至是低角度不整合时,用素描表示出它们的接触关系特点就比较困难了。画得不
好,上下两层无差别,看不出发生变化的地质现象,素描就失败了。那应该怎么办
呢?这时候,我们应该仔细揣摩假整合面或整合面上的微小变化,将这些微细特征
给予必要的夸张,使其明显起来。例如发现有薄的、易揉皱的岩层,或者具有粉末
状的风化面、底砾岩、不大平整的岩层面之类,都可以视为夸张的对象,着意加工
,使人们看见它就能了解到这是由上下两套不同层位的岩层在此接触的景象。假如
在这类接触带上有植物生长,则可借助作衬景托物之用,也是可以的。在图上写一
句说明就清楚了。
地层的含矿性,必须在素描中正确地表达。由于含矿层在露头上往往与其他岩
层的坚硬性有所差异,风化以后显示出凹凸不平的情况,如煤层、石膏层较之相邻
岩层易风化剥落,或易溶蚀成凹穴,故素描这些含矿层时,可以着意加工其外形特
征,特别在运用阴影线时,尽量使其突出。
画地层素描时,最伤脑筋的是:遇到几层岩性差别不大,而分别属于不同时代
或不同单位的地层,例如黄土高原上的新生代后期地层基本上是土状堆积物,但分
属于不同层位,素描时必须予以分开。若"忠实"地素描,是无法分开的,这样,只
好运用不同的花纹代表不同时代(或层位)的土状堆积地层了。一般运用花纹素描
时,最好遵照统一的图例符号,不宜随意创新。
(2)构造地质素描
构造地质素描的主要对象是褶皱、断层、节理及其他构造地质现象。素描时除
抓住其外形特征以外,更要注意其产状要素的准确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取得直观效
果。
①褶皱素描。地层发生褶皱,不会是单一岩层发生的,而是成套的、众多的岩
层发生褶皱的。因此,素描未动笔前,要先琢磨一下哪一层可以作为"标志层",以
此追索整个褶皱的形态,并确定其褶皱的名称,诸如背斜、向斜、箱状褶皱、伏卧
褶皱等等。然后,再仔细琢磨这个"标志层"的岩性特点以及如何表达的素描技法。
这样,把这个"标志层"置于图框的合适位置上,按其起伏与延伸方向勾勒出这个"
这样,把这个"标志层"置于图框的合适位置上,按其起伏与延伸方向勾勒出这个"
标志层"的褶皱形态。接着,再找次要的"标志层"素描。有这样两三个"标志层"的
控制,就可以把整个成套岩层的褶皱格局定型了,或者说,某褶皱的骨架已经勾勒
搭建成功了。于是其他岩层就可以顺着这些"标志层"的起伏形态进行素描了,在轮
廓线的基础上,加阴影线,图面结构就呈现出来了。当然,"标志层"的素描可以着
意加工,其他岩层则作衬托,就像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一样,不能偏废。
②断层素描。跟褶皱一样,断层也不会发生在单一岩层中,总是一组岩层一起
发生断裂的,所以,素描断层现象之前,也应先找出它的"标志层"。以此追索断层
的上下盘及其错动关系,确定断层的形态特征及其名称。
当素描断层时,先将断层面(线)画在图框的适当位置内,勾勒时宜注意断层
面的产状,特别是倾角的大小、断距的大小及其比例关系,必须尽量符合实际。然
后画出"标志层"的上下盘位置,这样,这个断层的性质及其格局就基本上控制住了
,画"标志层"时,也宜仔细琢磨一下岩性特征及其运笔时的技巧,要在画面上突出
显眼。
为了美化图面或强调某一方面的特点,可以画些作比例尺之用的衬景,如人物
、房屋、草木之类。
如果断层的规模较大,在断层带附近出现拖曳褶皱、断层角砾岩、发育大量岩
脉之类,则可以进行选择性的取舍,作删除或夸张的画法,不必拘泥于如数素描,
能说明问题就行了。
能说明问题就行了。
如果断层发生在厚层的、岩性均匀的地层(如石灰岩)中,而其断距不大,很
难画清楚它。此时,应注意断层带上的微特征(如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之类)
以及断层两壁上留下的错动或位移的痕迹,素描时可以将这些微痕迹作些夸张处理
,使其形象清晰。
如果有些岩性特征与微构造痕迹仍难以用素描表达,则可在素描图的断层线两
侧加上箭头,以示上下盘的动向。
③节理素描。节理素描比较容易,特别是岩层露头上的节理素描主要是把几组
不同方向的节理表达清楚就可以了。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两组以上节理的交角大小
画到图上时,应尽量使其符合实际。哪一组裂隙的宽度大些,哪一组裂隙的宽度小
些也要符合实际。不过,交角的大小与裂隙的宽度也应符合透视原理,不应不顾景
物的远近距离而机械地如实描画。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节理裂隙与层面或其他缝隙的相互干扰与分别,素描
时为了清楚地表达节理特点,可以将其他缝隙排除,轻淡运笔,甚至不画它,这也
是允许的。
如果在火成岩发育区,柱状节理十分丰富,为了表达其"柱状"的立体感,不妨
用俯视角度画。这样,可以兼顾柱体的纵横切面,也就充分表达出两组以上节理的
方向及其柱体的逼真形象。不同方向的节理面,宜用阴影线着力表达,使之具有强
方向及其柱体的逼真形象。不同方向的节理面,宜用阴影线着力表达,使之具有强
立体感。
(3)地貌素描
这是一类视野颇大的素描图,从地质学观点考虑,主要是表现地貌特征与岩石
性质、地质构造的关系;有时也为了表达风化、侵蚀、冰川、火山、地震,气候等
与地貌的关系,今将几种常用的地貌素描简述如下:
①多层地形的地貌素描。多层地形指的是河谷阶地及剥蚀面。这是由于新生代
后期大陆地区的地壳运动发生节奏性的升降运动,于是地表的侵蚀作用与堆积作用
交替进行,从而出现了由河谷两旁的阶地以及分水岭上的剥蚀面所组成的多层地形
。
作此类素描图时,首先要判断视野范围内的多层地形有几层?哪些属于阶地的
范围,哪些属于剥蚀面的范围?然后考虑取景的范围,把最有代表性的镜头画到图
上去。第一步,先用几条淡淡的横线勾画出"多层"的阶地面和剥蚀面,作为全画幅
的控制线。第二步,运用透视原理勾勒出山容水貌的轮廓线。第三步,运用阴影线
渲染山形、河曲、阶地、剥蚀面的立体形象,使具真实感。近景宜细致,远景可疏
淡;陡坡、陡崖、陡坎宜浓影,缓坡平台宜淡影,甚至留白。第四步,衬以树林、
村舍、曲径、人物、家畜之类以美化图面。最后可用文字在图面上写些必要的说明
,诸如山名、村名之类,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亲历其境。据笔者的野外旅行经验,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尤其是在崇山峻岭中行进时,此类地貌素描图很有用处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尤其是在崇山峻岭中行进时,此类地貌素描图很有用处
,至少可以减少很多文字记述,而且形象生动,便于直观。
②岩性与地貌关系的素描图。此类素描图用于特殊地貌现象居多,例如石灰岩
地区,因溶蚀作用而产生的岩溶地貌;如花岗岩或火山岩地区,因岩性坚硬,节理
发育而产生陡崖峭壁、群峰林立的"黄山型"地貌或"丹霞型"(广东北部丹霞县境红
层地区所见者)地貌。也有如大河谷地两岸,或盆地周围而出现的平丘缓岗地貌之
类。
动手素描之前,先要确定取景范围与取景角度,怎样能在方寸的纸面上容纳较
多的地貌现象。第二步,勾勒出山脊、山坡、水岸、崖壁、洞穴之类的轮廓线。第
三步,着阴影线,这是很关紧要的一步,据笔者的体会,可以仿借中国山水画技法
的皴法来表示,比如火成岩(花岗岩或其他火山岩)区的地貌,要画出雄峙、峭拔
、坚硬、苍健的形态和质感,可以参阅我国传统山水画中五代、两宋的荆浩、关同
、李成、范宽、马远、夏圭等曾运用的豆瓣皴、钉头皴、斧劈皴、铁刮皴等技法表
现。
对于坚硬的、成层性较好的石英砂岩、厚层硅质岩、其他玄武岩、凝灰岩地层
,着阴影时可以模仿南宋、李唐山水画中的斧劈皴技法。
对于画石灰岩、白云岩及其他具溶蚀性岩石的地貌特征,着阴影线可参考云头
皴法、破网皴法、鬼脸皴法、骷髅皴法、弹窝皴法。像"鬼脸皴"表现太湖石的质感
--玲珑剔透尤佳。
--玲珑剔透尤佳。
对于画变质岩的地貌特征时,可以仿雨点皴、豆瓣皴、芝麻皴、水斯皴、马牙
皴等。
这些皴法,在地貌的不同部位上应该交替使用,例如坡台斜面极宜用斧劈皴兼
折带皴;而断层崖壁和整个山岳,又宜用矶头皴兼披麻皴;洞穴宜用卷云皴,破网
皴等等。
为了美化图面,在基本地貌格局完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配上一些树林、房舍
之类。
③构造地质与地貌关系的素描图。主要是由褶皱、断层构造控制的地貌特点,
所以在着手素描之前,先研究清楚此间的构造地貌,是受褶皱控制,还是受断层控
制,或者是两者俱备,谁主与谁次之类的问题。然后抓住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典
型的构造地貌着笔。
比如以褶皱为例,背斜为谷,向斜为山的地貌现象比较普遍;也有背斜为山、
向斜为谷的正常地貌现象。在运笔之前,要把岩层在露头上的倾斜方向先抓住,再
注意岩层的倾角大小与山坡坡度之间的关系,地层的倾向与山坡的坡向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要善于选择哪一部分地层最能清楚地表示出地貌特征者,即以此为重点
解剖构造与地貌的关系,素描时也就以此为重点,把这部分素描画得形象逼真。然
后配上其他的相应地层,使在总体上看得出"褶皱山"的地貌景象,也就是说,即使
后配上其他的相应地层,使在总体上看得出"褶皱山"的地貌景象,也就是说,即使
岩层露头不佳,也大体上能从若隐若现、断断续续的露头上看得出褶皱的整体与山
形的轮廓关系就行了。
第二类与褶皱有关的地貌现象是单面山和猪背山,它们都是单斜岩层组成的山
形地貌。单面山的地层倾角在30°以下;猪背山的地层倾角在30°以上。素描时应
注意以下几点:A.山坡与地层倾角的关系,顺地层倾向的山坡缓,逆地层倾向的山
坡陡。B.陡坡一侧往往暴露出岩层的倾向与倾角的大小;缓坡一侧则不清楚。C.有
时在外貌上不易表达此种地貌特征(比如森林或植被覆盖得很密时),则可在山麓
切出一块地质剖面示意图,在此处运用地质图例及符号标明地层的岩石性质、倾向
与倾角、地层的时代之类,使读者更加清楚。
此外,还常遇到未经褶皱的水平岩层的地貌,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大大小小的平
台地形间以深深浅浅的峡谷或沟壑地形,素描此种地形的关键应放在如何表达切割
水平岩层的沟谷上,只要把纵横交错的沟谷地形画清楚了,其他地貌景色也就自然
出现了。
与此类似,还有水平岩层区的穹隆地貌。素描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山脉呈环状
排列,而水系呈放射状排列;二是穹隆以外的地层保持水平,穹隆内的地层以缓和
的倾角表示,地形也以缓坡出现为标志。
与断层有关的地貌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最显著的是断层崖和三角面山,此外
尚有地垒山、地堑谷、断块山等。
尚有地垒山、地堑谷、断块山等。
画断层崖的主要所在是表现好崖壁的地貌特色,如刀劈斧削。几条纵向的轮廓
线是全图的关键,动笔之前,要琢磨清楚。为了表达断崖的立体感,在轮廓线的基
础上再加些辅助线。阴影线要稀疏一些,只是在断崖后面的山坡、崖顶、崖麓诸处
,则加密一些阴影线,使崖壁显眼。
画三角面山,宜作近远结合的透视法素描,三角面以上的山脊和山坡都需要清
楚地表达,因为断层通过一系列山坡时,走向挺直,断壁陡立的三角形形象是三角
面山地貌的主要特征,三角面的轮廓一定要勾勒清楚。两三角面之间的沟谷要加密
阴影线,作为三角面的陪衬。山背,山坡也可用较浓的阴影线。这样,三角面山的
地貌特征就能突出醒目了,至于三角面以下的河流、边岸、道路、田野之类,为了
美化图面,可适当取舍。
地垒山、断块山往往有阶梯状断崖出现,地形作相应的陡坡与缓坡相间。当轮
廓线勾好以后,着阴影线时,陡坡宜浓密,缓坡宜稀疏。
地堑谷,实际上往往由河谷两岸的两排三角面山及其上的阶梯状断崖构成,素
描的方法可以参照上述,不需赘述。
④其他地貌素描图。往往是专门性的地貌素描,比如火山地貌,常见者有玄武
岩台地,火山口的火山锥、熔岩流等遗迹。动笔之前,先要研究一下这些地貌的轮
廓线,如何表达才能清晰醒目。画近景,尤其表达熔岩流的构造特征,比如绳索状
廓线,如何表达才能清晰醒目。画近景,尤其表达熔岩流的构造特征,比如绳索状
构造,需用细腻的笔法,阴影线的运用颇为重要,不然看不出流动构造的特点。
画冰川地貌,着重于取景冰蚀地貌--冰斗、角峰、鳍脊、U形谷之类。重点在
于轮廓线的勾勒,阴影线比较次要。至于山林、房舍等衬景物尽量减少,否则,容
易产生喧宾夺主的"帮倒忙"的效果。在描绘古冰川地貌时,经常会遇到由于风化侵
蚀的影响而使地貌标志模糊,素描时可以排除此种干扰,有意识地夸张某些方面的
特征,使形象显得逼真一些。
沙漠地貌,主要着眼于岩石的裸露,裂隙的发育,露头的崩解破碎。有些水平
岩层或火成岩类往往风化呈城堡状的露头形。素描时着重于轮廓线的勾勒。画沙漠
地区的沙丘,特别如新月形沙丘,除轮廓线的勾勒需清楚外,在其凹洼处用阴影线
表达也十分重要,柔和弯曲的阴影线要平行地画,切忌交错起来。
海滨、湖滨地貌素描,重要的是从成因类型出发取景。画湖泊地貌,还要注意
其发育的阶段性问题。除地貌轮廓外,湖岸与湖内生长植物的情况尽量接近实际画
下来,它们的繁茂程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湖泊的发展史,甚至植物的性质(名称、
特征)也宜细致描绘。
(4)化石素描
化石素描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室内的,一是野外的,要求各有不同。
野外化石素描,多用于露头范围较大,或化石的色调与岩层的色调一致,反差
不大等情况,此时用照相摄影,效果不见得好,可以素描代替。况且这种化石露头
对于研究生物群落、古生态、化石埋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素描时还可根据作者
研究的需要在某方面有所侧重。
比如在某地露头上沿层面分布着众多的化石(如石灰岩中的生物礁、煤系地层
中的植物群体化石),对于研究各类动物或植物间的共生关系至为重要,恢复它们
的群落也极有意义。因此,素描的侧重点就应放在化石的形态上,使读者能大致分
辨出它们的门类以至属的名称(图7.17)。其他在露头上的有干扰的物件(岩石破
碎,植物生长之类)可以省略不画。就是在画这些化石时,也应着重于它们的轮廓
形象,不求其内部构造的细微描绘。同时,各类化石的数量关系、个体的大小比例
关系等也应注意,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如果素描的对象是为了研究古生态或埋葬群的特点,则化石的位置、定向与岩
石结构或构造的关系等方面均需作重点描绘,甚至它们在地层中的倾斜角度、附着
情况都要如实素描,而化石体的若干微细构造可以简略一些,只求能分辨出轮廓特
征,大致叫得出门类的名称也就行了,特别是它们的生长方式或化石的排列方式与
层面的关系要切实注意。例如竹节石、软舌螺等长锥形化石的排列方向往往可指示
当时的水流流向。煤系地层的基干化石的排列方向可以指示煤层是原地形成的,还
是经过搬运以后埋藏的,由此,还可以对煤层的经济价值作参考性的评价。当观察
清楚以后,可以在不损害科学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夸张手法使化石埋藏的特
点更具典型化,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点更具典型化,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大型脊椎动物化石,往往见到全身各部的骨骼散乱地保存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比如在十几平方米以内),表示基本上是原地埋葬的,这时候,除画清楚这些部位
骨骼(头,胸、脚部)的轮廓外,还应注意相互间距的比例关系。
有时,要利用化石的埋藏特点说明岩层的形成环境,则素描此类化石(例如贝
壳滩)要着重于它们的堆积特点,不必拘泥于各个化石的细微形态,有个大致轮廓
也就行了。
化石的室内素描,一般说来,并不是地质旅行中的任务,不过对于训练画个别
化石的形态特征仍有帮助,不妨在此作些简介。
个别化石素描的关键在于形态逼真,立体感强。总的说来,要求用笔细腻,凡
化石上的微小特征都要表达出来。不过,也不尽然,因为每一个化石的特征有主要
的,次要的;也有属于属一级特征的,也有属于种一级特征的。一般而言,能画到
属一级的特征已算是很不错了。因此,属于种一级的特征就可以画得粗略一些。
其次,有些特征在天然标本上保存比较模糊(因风化关系),而实际上这个特
征是存在的,那么,在素描时可以使其"完整化",有意识地将其"补充"起来。、
再次,为了使化石标本显眼,在其背景衬托上可以适当运用"美化"的办法,例
如加浓色调,或减轻色调(往往用阴影线的浓密、疏淡表示)。
如加浓色调,或减轻色调(往往用阴影线的浓密、疏淡表示)。
有时候,我们还会碰到化石由于保存的原因而出现一些细小的裂缝,或附着一
些难以去掉的杂质,或带有铁锰锈斑之类。如果如实描绘时,必然影响到化石的应
有特征,形成干扰。这时候,只能排除干扰,凡与化石本身特点无关的杂质、裂缝
、锈斑之类完全不画出来,使化石"净洁"醒目。如果遇到大型化石,其上附有裂缝
、杂物,而不会影响该化石的特征时,适当地画几笔也无妨,有时反而增加其天然
情趣,有逼真的"化石感"。
哪些该去,哪些该画,由作者根据需要而定。
即将结束本章内容的时候,必须指出:素描的成功与否在于执笔者的多多练习
,而不在于了解或熟记多少基本知识、步骤、技法之类。画多了,熟能生巧,肯定
能创作出既合乎科学道理、又合乎美学要求的素描图来。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 作者:夏树芳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93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