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最大的白鹤栖息 鄱阳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01日17:14:53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在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庐山脚下,有一片浩浩茫茫、一望无际的水泊。这就是中国
第一大淡水湖,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珍禽栖息地——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江西省的北部,古名彭蠡,亦称彭泽或彭湖。早在
战国时期的地理专著《禹贡》一书中,就有“彭蠡既潴”的记述。隋炀帝时,因湖
中有座鄱阳山,从此改名叫鄱阳湖。
鄱阳湖,烟波浩渺,一碧万顷。目前,湖面大致南起三阳,北至湖口,西到吴城,
东抵波阳,南北长达170公里,东西宽为74公里,周长600公里左右,最深处为16米。
它的水面因季节变化伸缩性很大,历来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之说。在枯水
期,湖的面积为500平方公里;平水期湖的面积约为3960平方公里;最大洪水时,
达5000多平方公里。它的容积为248.9亿立方米。
鄱阳湖承纳了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等五大河和若干独流入湖诸水,北注
长江,汇归大海。一条条晶莹绵长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塘堰,构成了独具风姿
的向心状鄱阳湖水系。
鄱阳湖形似葫芦,北面有一条瓶颈般的狭窄水道与长江相通。按其独特位置,以都
昌和吴城之间的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湖。北湖地跨星子、德安、都昌、九江、湖
口五县境,位处湖体之西北,亦称“西鄱阳湖”。湖面狭窄,似葫芦上部的长“颈”,
实际上是一条狭长的通江港道。南湖在新建、南昌、进贤、余干、万年、波阳、
都昌、永修诸县,地当湖体之东南。湖面宽阔,形象葫芦的下半部,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是鄱阳湖的主要水域。
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6.2%。年平均入湖水
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最大时达2300亿立方米,而每年鄱阳湖注入长江的水量,约
占长江大通站年平均流量的1/5。由于鄱阳湖湖面辽阔,容积大,五河之水通过它
调蓄后注入长江,对长江中下游水势有很大的和缓作用。同时,鄱阳湖水系的汛期
一般要比长江上游早些,五河的洪水往往出现在4~7月,而湖口以上的长江干流洪
水,多出现在7~9月,江湖洪峰先后错开,所以,在正常年份,鄱阳湖水系的洪水
对于长江中下游的洪汛影响不大,即使在长江中上游汛期提前或五河洪水期延迟,
江湖洪峰碰头的情况下,鄱阳湖也可滞蓄洪水,缓冲长江的水位。
鄱阳湖周围是一片平畴万顷、沃野千里的湖滨平原——鄱阳湖平原。这个平原亦称
赣北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由江西五河及长江冲积作用而成。它北起
九江、都昌,南达新干、临川,西到新余、上高,东抵贵溪,广袤而辽阔,面积约
39000平方公里。在平原上,无数的小湖泊星罗棋布,港汊纵横交错,河湖息息相
通,沟渠密如蛛网。河湖港汊之间,良田美畴,阡陌相连,尽是田园、鱼塘和莲池,
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平原内侧,是一片低平的广阔湖滩。
每当枯水期,鲜嫩的湖草铺盖着滩地,景色优美。美丽的鄱阳湖,一年四季景色
变幻殊异,民间歌谣赞美这里是“春季千顷油菜分外黄,夏季万亩荷花吐幽香,秋
季处处稻谷闪金光,冬季轻舟湖面捕鱼忙”。
在鄱阳湖北面的一条“瓶颈”般的港道,是鄱阳湖唯一的外泄通道。这条通道是沿
着湖口——星子大断裂的脆弱带发育而成的,水面狭窄紧缩,长约50公里,宽3.5
~6.5公里。通道两侧多砂岩、页岩和灰岩组成的山丘,高出湖面一般在100米以下
。唯有坐落在通道西侧的庐山,绝壁千仞,高出湖面1500米左右。在通道出口处的
湖口,还有一座石钟山,此山并不高,却很有名,因位置险要,素有“江湖锁钥”
之称。
鄱阳湖是怎样形成的?从湖区的近貌及过去演化留下的痕迹推测,鄱阳湖是彭蠡泽
的残迹。大约在距今200万到300万年前的时候,继喜马拉雅运动以后,地球又发生
了一次剧烈的新构造运动,中国东部地区普遍发生地壳下沉作用,当时江西北部的
九江一带地壳也在陷落,形成一个巨大的凹地。随后,凹地逐日潴水,便形成了范
围几乎与今日鄱阳湖平原相当的大海——彭蠡泽。当时,湖水沿着赣江故道,在彭
泽附近注入长江,后因气候冷暖的变化,在大冰期时,彭蠡泽面积一度大为缩小。
后来随着地处湖口——星子大断裂带的江湖分水岭被凿通,形成通江港道,彭蠡泽
的水便改道由湖口汇入长江。到距今6000~7000年前时,全球进入冰后的温暖时期
,海水相对上升,海浸范围扩大。长江受海水抬升和顶托,江水受阻,造成沿江平
原上的洼地潴水成湖。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的来水受阻,停积在鄱阳湖
盆里,在原彭蠡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今日的鄱阳湖。
鄱阳湖水波浩瀚,港汊众多,水温适宜,是鱼类生活的广阔天地。辽阔的湖滩,丰
富的水草,繁多的浮游生物,肥沃的水质,更为鱼类生存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
湖内有鱼类9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大的就有20多种。其中尤以体纤透
明、味道鲜美的银鱼和肉质肥嫩、鳞下多脂肪的鲥鱼最为驰名,为鄱阳湖名产。此
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
鄱阳湖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朗日清风、天高云淡之时,鄱阳湖碧水共天,风
帆浮隐,直接长空,排筏连绵,宛若游龙,它是赣域四通八达的天然水运枢纽。鄱
阳湖水域宽广,浩浩茫茫,一望无际,有大海般的壮阔与雄美。“茫茫彭蠡春天地
,白浪卷风湿天际”,如遇风雨,湖上风啸浪涌,波涛连天,铅云低垂,混沌一片
。每当渔汛季节,湖上千帆竞发破巨浪,万网收拢鱼满舱。沿湖市场,处处一派繁
忙喜悦的丰收景象。众多的湖港湖汊,不仅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而且,还是天
鹅、黑鹳、白鹳、白鹤、白枕鹤和野鸭栖息之所。傍晚之际,晚霞浮动,水鸟回飞
,别有一番情趣。每年洪水退后,鄱阳湖便袒露出无数浅滩湖州,上皆淤泥,是谓
“漂田”,栽下秧苗,不须管理,只待秋后举镰。宋时王安石曾写下如此诗句:“
中户尚有千金藏,漂田种粳出穰穰,沈檀珠犀杂万商,大舟如山起牙墙”。足见鄱
阳湖的富饶。
鄱阳湖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庐山、石钟山、南山、鞋山
等脍炙人口的名胜,都融汇于鄱阳湖这幅巨大的画卷之中。
庐山,坐落在鄱阳湖的西北部,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它为地垒式断块山,多险绝胜
景,有仙人洞石松横空,五老峰山姿奇特,龙首崖苍龙昂首,大天池霞落云飞,白
鹿洞四山回合,玉渊潭惊波奔流,秀峰山奇水秀碑刻如林,含鄱口外江湖浩荡,千
帆竞发,不愧具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誉称。大汉阳峰是庐山最高峰,海拔
1174米,挺拔高峻,耸入云端。它雄伟博大的形象正与大江大湖的浩浩气派相匹配
。登临汉阳峰顶,北望长江似带,一泻千里;南瞰鄱湖如镜,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1618年8月,徐霞客登上汉阳峰后写道:“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
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持。”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
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是太乙峰。山势巍峨,怪石嶙峋,形凹如口,以势含鄱湖
,气吞长江而得名。岭前有石坊,一伞形亭名含鄱亭,此处是看鄱阳湖日出之佳地
。每当晨光微曦,一线湖水,一抹白云渐作赤鲤之色,瞬间,一轮红日跃出波涛,
金光万道,万顷湖水顿作绯红,天地万物尽着锦绣。若月夜登含鄱口,则奇峰错列
,群星璀璨,鄱阳湖中渔火万点,闪烁明灭,波光月色,相映成趣。
鞋山,又称大孤山、大姑山,在湖口县境内的鄱阳湖中,是第四纪冰川期形成的大
石岛。因其形状如鞋,故得此名。关于鞋山的形成,在民间流传着优美的神话故事
,说的是古代一位渔民与天上玉女在湖上相遇而成婚,被渔霸得知,欲抢神女,玉
帝得知带走仙女,渔霸欲害渔民,被仙女从天上丢下一只绣花鞋,压住了渔霸一伙
,绣花鞋便变成了现今的鞋山。鞋山高90余米,周长100余米。西南系湖水入口的
要道婴于口,东南群山起伏,西面匡庐崛起,北扼湖口,南镇鄱湖,为历代战略要
地。鞋山四面临水,一峰耸立,陡峭峥嵘,秀丽奇特。站立其上,匡庐山色,鄱湖
水光,尽入眼帘。鞋山以清幽著称,岛上林木苍郁,湖水生寒。酷夏在岛上避暑,
如入仙境。明代陈云德有诗赞道:“谁削青芙蓉,独插彭湖里。平分五老云,远挹
九江水。日月共吞吐,烟霞互流徙。大力障狂澜,与天地始终。”
靠近都昌县的鄱阳湖中,有一挺拔秀丽的南山,像气宇轩昂的中流砥石,耸立在万
顷碧波中。苏东坡曾慕名游南山,写下了《过都昌》的著名诗篇:“鄱阳湖上都昌
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南山与都昌县城隔湖
水相望,如今,在县城与南山之间已筑起了一道横贯鄱阳湖水面的石砌长堤,一虹
长堤成坦途,人可安步到南山,再也不用感叹“水隔南山人不渡”了。在南山一个
高达百尺的石壁处,有名迹“野老岩”。岩下一泓潭水,碧如猫眼,清澈甘冽,四
季不涸。据《都昌县志》记载:“相传汉时有老人处岩下,武帝南巡,欲举之;老
人辞不出,后人因名其岩曰‘野老岩’。岩下石罅中出泉,甘洁清冽,虽大旱不涸
。宋学士苏轼尝游此,悦其泉,乃于岩石上刻‘野老泉’三字,自是泉与岩并知名
于远近矣。”登南山极顶,极目四眺,但见无涯烟水,一脉青山,长波浩浩,沧溟
空阔。此处是南山胜景佳绝处,登临此境,令人神爽飞越。宋代著名诗人黄山谷在
《清隐禅院记》中写道:“升南山如望之,如李成、范宽得意图画。”诗人十分欣
赏这里的景色,故赞之似著名山水画家的得意山水画卷。
石钟山坐落在湖口县城双钟镇,巍然雄峙于长江之滨、鄱阳湖口。石钟山自古就是
游览胜地,它驰誉天下,除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秀丽景色外,尤为令人乐道
的,是因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夜泊绝壁之下探访石钟,写下了名噪千古的佳作
《石钟山记》。
石钟山分上石钟山、下石钟山,一倚南临湖,一靠北濒江。上、下石钟相距约1公
里,山体皆小,海拔也低。关于这两座石钟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遥远
的年代,王母筹办蟠桃盛会,诸事齐备,仅缺用以悬挂宴厅前的玉钟两口。王母差
遣二郎神四处寻访,终于在九华山觅得玉雕石钟两口,即请大力士担挑。当路经鄱
阳湖口时,恰遇鄱湖仙子在月下嬉戏,大力士为之痴迷、以致肩挑的两口玉钟跌落
于鄱阳湖口,变成了两座石钟山。
石钟山名的缘由,历来众说纷纭。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石钟山“下临深
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但唐代江州刺史李渤作《石钟
山记》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枪止响腾,余韵徐
歇,”故名石钟。宋代苏东坡为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缘由,于月夜乘舟亲临绝壁
之下考察,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这说明,石钟山下多洞穴裂缝,微风鼓浪,江湖之水涌灌洞内,冲击洞顶、洞壁,
轰然发声如钟鸣。明清两代及近代,又有不少人对石钟山名的来历发表己见。有同
意苏东坡之说的,也有提出疑问的。对石钟山名的探究增添了游人的意趣。
双钟山中,著名的是下石钟,突兀峥嵘,傲然屹立于长江鄱阳湖之滨,犹如一把锁
头挂在湖口“门”前,故有“江湖锁钥”之称。承平之世,则游人不绝,成为游览
胜境。山上亭阁玲珑,回廊曲折。这些建筑结构优美卓越,布局变化如画。现存江
天一览亭、半山亭、临湖塔、听涛眺雨轩、坡仙楼、归去亭、怀苏亭、芸芍斋、且
闲亭、太平楼等,俱为清代所建,皆因势构筑,上下错综,左右散布,曲径沟通,
回廊相接,庭院穿插,花墙点缀,显得处处通幽,美不胜收。
下石钟山不仅人工点缀别致,天然美景更引人入胜。山前长江的茫茫迷雾和滔滔江
水把山的轮廓勾勒得格外嶙峋有致。若乘小船从石钟山脚下驶过,但见红岩壁立,
岩壁上的青松直伸空际;没入水中的岩石被浪涛拍打得玲珑剔透,一行行幽邃曲折
的穴缝迎水而入,仿佛通向深深的远处。如登至山顶极目眺望,长江浩荡而来,一
泻千里,鄱阳湖水万川归一,蜂涌而出。江、湖水的汇合处,水限分明,江流混浊
,湖水碧清,始终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点点白帆,万千
桅樯,在蓝天白云掩映下犹如壮丽的水天帆影图。遥望南天,庐阜耸峙,如拱如揖
,葱茏秀色尽入眼帘。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颜真卿、
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王阳明、翁方纲等均慕名而至,并留下诗
文题记名篇。
在鄱阳湖的入江处,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县——湖口。湖口襟带江、湖,地势险要,
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势,因而湖口和湖口所连的鄱阳湖—长江一带成为历代兵
家必争之地。
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被朝廷招降而任广州刺史的卢循及其党羽徐道
覆,见北府兵将领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率军北伐,遂故态复萌,发兵叛乱。刘
裕和卢循在鄱阳湖中决战,刘裕战胜了卢循,巩固了自己在朝廷掌握军事重权的地
位。为日后废晋建宋施展雄才大略铺平了道路;元末农民大起义时,陈友谅和朱元
璋为兼并对方,竭尽全力,在鄱阳湖中决战,朱元璋以少胜多,对他占有江南,夺
取全国,倒元建明,具有决定性意义;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
革命战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反抗精神。湖口和
鄱阳湖曾是太平军的重要战场。1855年,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水师会战湖口,取得
“湖口大捷”。至今山上仍有太平天国遗垒;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拉
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江西鄱阳湖流域是最早响应的地区。
近年来,鄱阳湖又现珍禽蔽空、万鸟齐鸣的状景,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鸟类爱好者、
旅游者。鄱阳湖湖面浩瀚,饵料丰富,气候湿润、是白鹤、天鹅、白鹳、黑鹳等多
种世界稀有珍禽的理想越冬之地。每年10月白鹤等珍禽由北方飞抵鄱阳湖越冬栖息,
次年3月北归。据初步统计,湖区共有鸟类280多种,其中水禽有69种,世界珍禽
10多种。世界上几乎濒临绝迹的白鹤,在鄱阳湖区有1500多只,令前来观赏的世界
野生生物基金会会长、英国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国际鹤类基金会会长等人惊喜
万分,认为鄱阳湖是世界白鹤的故乡,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珍禽王国”。如今,
鄱阳湖畔开辟了候鸟观赏台,为庐山的秀峰景区增加了一大专项旅游内容。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