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五湖之冠鄱阳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an 25 10:20:38 2005), 转信
一、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浩瀚万顷、水天相连的鄱阳湖,位于长江的南岸、江西省北部平原上,湖面范围大体南起三阳,北至湖口,西到关城,东抵波阳。它南北长170千米,南部宽约50~70千米,北部束狭处仅5~15千米,从平面上看,像系在万里长江腰带上的1只大"葫芦"。以都昌和吴城之间的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湖。北湖地跨星子、德安、都昌、九江、湖口五县境,位处湖体之西北,亦称"西鄱阳湖"。湖面狭窄,似葫芦上部的长"颈",实际上是一条狭长的通江港道。南湖,横跨新建、南昌、进贤、余干、万年、波阳、都昌、永修诸县境,地当湖体之东南,又名"东鄱阳湖"。它像葫芦的下半部,湖面辽阔,是鄱阳湖的主体水域区。 鄱阳湖烟波浩渺,通常水位湖面3500多平方千米,容积260亿立方米,洪水期间,湖面可达3960平方千米,蓄水量达248.9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集水面积为16.1万平方千米,接纳江西赣江、抚河、信江、鄱江、修水等五大河流及若干入湖独流诸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泄入长江,年平均来水量为1500亿立方米,最大来水量为2300亿立方米(1954年)。而每年注入长江的水量约占长江干流大通站年水量的1/5, 对中下游的水文情势有一定影响。 由于江西是一个边境群山环峙,地势自南向北,由边向里,渐次向鄱阳湖缓慢倾斜的大盆地,因而省境五大河流及其他一些小河顺着地势注入盆地最低处的鄱阳湖。一条条晶莹绵长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塘、堰,构成一个向心状的天然水网--鄱阳湖水系。
鄱阳湖的水情,大致与五大河流域降水情势相符,同时也受长江洪水顶托、倒灌的影响。随着各河入湖水量的季节性变化,湖水位的涨落变化幅度甚大。鄱阳湖年平均水位为15.22 米,最高水位为1954年7月31日的21.09米,最低水位为1978年12月27日的12.09米(康山水位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多在5米以上,最大水位变幅达15.70米。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水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水陡增,水域辽阔,波涌连天,可谓是"茫茫彭蠡春无际,白浪卷风湿天地";枯水期水位下降时,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水体面积不足1000平方千米,原来被淹没的湖滩大片出露,湖草应时茂盛,广阔滩地绿草如菌,景色焕然一新,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景色。 湖底水道高程自南向北渐降,由海拔12米降至湖口约1米,鞋山附近为负1米,褚溪口低达负2米。湖区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和汊港组成。赣江自南昌以下分为4支,主支在吴城与修水汇合,进入湖北部,为湖区西水道;南、北、中三支与抚江、信江均先后汇入湖南部,为湖区东水道。东、西水道在褚溪汇合为入江水道。洲滩分为沙滩、泥滩和草滩3种。沙滩多在水位14米以下,面积约1895平方千米;草滩多在14~18米,面积约1235平方千米。全湖现有岛屿25处,共41座(中、低水位时多为滩丘),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内湖出现在枯水期,中、高水位时与大水面连成一片,主要分布在东、南、西部。港汊多分布于入江水道 东岸,主湖区北岸和东北、东南湖隅,主要港汊区共约20处。 天高云淡之时,鄱阳湖碧水共天,风帆浮隐,直接长空;排筏连绵,宛若游龙,它是赣域四通八达的天然水运枢纽。每年洪水退后,鄱阳湖便袒露出无数浅滩湖洲,上皆淤泥,是谓 "漂田",栽下秧亩,不须管理,只待秋后举镰。早在宋代时王安石曾写下如此诗句: 中户尚有千金藏,
漂田种禾亢出穰穰,
沈檀珠犀杂万商,
大舟如山起牙墙。
足见鄱阳湖的繁富与丰饶。
鄱阳湖水草丰美,饵料繁富,水温适度,极宜鱼类繁殖生长,是鱼类蕴藏量极为丰富的天然鱼库。湖内共有90多种鱼类,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鲤、鲫、鲢、鳙、青、草、鱼感、鱼白等10余种,年产量达5100万斤以上。体纤透明、味道鲜美的银鱼和肉质肥嫩、鳞下多脂肪 的鲥鱼驰名中外,为鄱阳湖名产。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
二、从古彭蠡到鄱阳
鄱阳湖饱经沧桑,经历了千万年漫长岁月的变化。 在元古代时,鄱阳湖属扬子海槽,中生代早期结束海侵,强烈的燕山运动导致了湖区西北侧(庐山东边)产生了"湖口--星子大断裂,"而东南侧(怀玉山西边)产生了"宜春- -乐平大断裂"。两条大断裂中间,陷落成为一个巨大的洼地,地学上称?quot;鄱阳地堑盆地 "。随后,洼地逐日潴水,演化成为大型的内陆湖泊。当时,湖水沿着赣江故道,在彭泽附近注入长江。嗣后,地处湖口--星子大断裂带上的江湖分水岭,被长年累月的流水侵蚀凿通,形成通江港道,湖水便改道由湖口汇入长江。通过考察,此湖泊的范围侗认衷谯堆?湖的面积要大得多。 后经老第三纪末的抬升和新第三纪的夷平,鄱阳湖盆形态已基本消失。第四纪初,随着以继承性断块升降运动为基本特征的新构造运动的来临,南昌--湖口,都昌--波阳,三阳 --沙帽山三条继承性断裂带的复活,新第三纪夷平面发生解体,鄱阳湖周围地区迅速抬升,而湖区本身则开始强烈断陷,导致了鄱阳湖的再生。因此,也可以说鄱阳湖属新构造断陷 湖泊。
在整个更新世时期,由于新构造运动变化剧烈,同时气候冷热、干湿的剧烈变动,冰期和 间冰期的交替出现,鄱阳湖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变动极其频繁,几经沧海桑田。
全新世鄱阳湖的演变,是更新世的继续和发展,以时间、空间而论,其变动比更新世尤为迅猛。今天的鄱阳湖,是全新世尤其是历史时期湖区地貌形态剧烈演变的产物。 全新世开始,本区出现第四次断块差异运动,湖盆逐渐沉降,赣江诸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全部汇集下降中的鄱阳北湖地区,扩展成为较大的水域,并因长江洪水过程的增大而在湖口相通。《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彭泽:"《禹贡》彭蠡泽在西"。汉时豫章郡在今南昌市,彭泽县在今湖口县东南,东汉班固以为江南的湖口断陷水域即《禹贡》中的彭蠡泽。古彭蠡 泽的名称就这样被沿用了下来。
其实,《禹贡》中的彭蠡泽并不在今鄱阳湖地。在更新世晚期,长江武穴(今湖北广济县)与望江之间的主泓道南移到今天的长江河道上,林承坤:《第四纪古长江与沙山地带》,《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第2期。江北残存的河段,全新世以来因处于扬子准地槽新构造掀斜下陷带,逐渐扩展成湖,并与长江水面相连接,这便是《禹贡》中的彭 蠡泽。
当时长江出武穴后,呈分汊水系,《禹贡》概谓之"九江",传说中的禹疏九江,也就是对这些分汊河道进行疏导整治,使之汇注于彭蠡泽。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汉时寻阳在今湖北黄梅西南,枞阳即今安徽枞阳,均在长江北岸。可见古彭蠡泽为江水所汇,其范围约当今长江北岸鄂东的源湖,皖西的龙感湖、大官湖及泊湖等滨江诸湖区。古人很可能只把古彭蠡泽视作长江拓宽的河段,因而《尔雅》十薮中,只有云梦、具区而缺彭蠡。《周礼》、《吕氏春秋 》及《淮南子》等也不见记载。
古彭蠡泽既是长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江水潴汇而成的湖泊,以赣江为主的南北分汊水系所挟带的泥沙,在水下新老河段之间脊线上逐渐沉淀,最后露出水面形成自然堤,使彭蠡泽和长江水道分隔开,在长江发育过程中完成了江湖的分离。到西汉后期,所有分汊水系已" 皆东合为大江"。〖ZW(〗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第131~132页。脱离长江水以后的彭蠡泽,随着汛期江水泛滥泥沙的沉积而日渐萎缩,最后被分割成若干 大小不一的陂池。古彭蠡泽为六朝时的雷池、雷水等所取代。以后又逐渐演变而成为今天的 龙感湖、大官湖等滨江诸湖。
由于班固的误解,彭蠡泽这个古老的名字便被指为今天的鄱阳湖。根据史料记载,当时 彭蠡泽的南缘不过今星子南面的婴子口,其他部份则呈现河网切割的地貌景观。
北魏以后,彭蠡泽已越过婴子口,在都昌县西北一带,形成一片开阔的水域。隋代,因湖中有鄱阳山,湖因之更名为鄱阳湖。唐末、五代以至北宋时期,鄱阳湖迅速扩展,东界已达今莲荷山与波阳县城之间,南界达康郎山之南的邬子寨,西界则濒临松门山与矶山一线,湖的南端并有族亭湖及日月湖两个汊湖,形成"弥茫浩渺与天元际"的景象,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元、明两代,随着湖区的继续沉降,鄱阳湖继续向西南方扩展,南达进贤县北的北山,族亭湖并入鄱阳湖,日月湖泄入鄱阳湖的水道,也扩展为南北向的带状的军山湖。清初,松门山以南的陆地也相继沦没,松门山成了都昌县南二里湖中的岛山。进贤西北的河汊地区,也因沉降而形成另一个仅次于军山湖的大汊湖--青岚湖。鄱阳湖的发展至此达于鼎盛。
三、鄱阳湖的萎缩
自清代后期以来,鄱阳湖区在地质构造上,东北部地盘似有下沉趋势,湖湾、海峡发育,湖浪直拍山崖,但大部分地区,总的趋势是由下沉转为上升。据地质资料分析,从一千多年前开始,由于地壳变动,湖区曾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沉积了一层灰黑色肥惩敛悖鹾?海昏县的故城至罩鸡一带即下沉入湖,民间有"沉了海昏,起了吴城"之说。近代以来,湖 区以每年6~10毫米的速度急剧上升,至今肥粘土层已高出湖面5米左右,罩鸡一带原沉降时被淹没的建筑物废墟,又重新露出湖面6~7米。近年来,湖区南岸地盘仍在缓慢上升,发育 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湖心渐趋北移。
以赣江为主的入湖诸水挟带泥沙的不断淤积,使湖底日益抬高,并在河口处形成洲地。据估计,修、赣、抚、信、鄱五水挟带的泥沙,每年在湖内的沉积量达1300万吨,赣江占其绝大部分。本来赣江下游主泓在吴城附近,赣江大量泥沙直接由鄱阳北湖输入长江。但近代以来,由吴城入湖的主支渲泄不畅,而北、中、南三支分流的径流量增大,其所挟带的泥沙,由于松门峡出口狭窄,不易向 鄱阳北湖渲泄,大量泥沙在鄱阳南湖河口堆集。
目前,在赣江入湖的三大分流中,南支泄洪量最大,它与南边的抚河、信江联合形成的三角洲,由南向北推进,使原来在湖中的康郎山已与瑞洪相连,成为突出于湖中的陆连岛。泄洪量占赣江第二支的中支,在河口形成的三角洲也正向东北方向扩展。因而,鄱阳湖面临着 自南向北继续萎缩的总趋势。
此外,明清以来在湖滩上筑堤围垸,争相围垦,也是使湖区范围日益狭小的人为因素。据统计,1954年鄱阳湖洪水湖面是5050平方千米,1957年为4900平方千米,到1976年,急遽缩小到3841平方千米。在短短的22年间,洪水湖面就以惊人的速度缩小了1200多平方千米。
不过,与洞庭湖和长江有四口相通不同,鄱阳湖只有一条较狭窄的水道通江,湖盆地势又比长江略高,除湖水来量转枯而长江洪水特大江水倒灌入湖外,一般情况下,它只是修、赣、抚、信、鄱五水的总汇,并由湖口入江,长江的水沙很少进入湖内落淤,没有洞庭湖那样调蓄洪水的作用。因此,鄱阳湖的泥沙淤积情况远较洞庭湖为小,其萎缩趋势,相对来说也不若洞庭湖的迅速。久而久之,它终于取代洞庭湖而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四、引人入胜的画卷
鄱阳湖风光旖旎,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境,除"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外,石钟山、大 孤山、南山、龙宫洞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胜。
石钟山巍然雄峙于长江之滨,鄱阳湖口,属江西湖口县,由于地处"吴楚咽喉,江右要冲 ",素"江湖锁钥",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
石钟山由两座低矮的石质小山组成,滨鄱阳湖的叫上钟山,倚长江的叫下钟山,二山相距不到1里。山虽小,但由于滨湖临江,因而具有"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云间峭峻峰"的秀丽景色,尤其是峭壁临江的下钟山,名景荟萃,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素有"小蓬莱"之称 。
石钟山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或依其音响而得称,或按其形状而得名。它的基部浸立江中,岩薄洞多,外巍内空,江湖相汇的激浪,有节奏地冲击着山岩洞壁,发出"冬冬"声;加上它上锐下宽,很像一座覆盖着的大钟,所以,古人便形象地给它取了个"石钟山"的名字。《水经》中最早提到了它;《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又作了进一步的记述:"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为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缘由,携儿子苏迈,于月夜乘舟亲临绝壁之下,发现石钟山下多洞穴裂缝,微风鼓浪,江湖之水涌灌洞内,冲击洞顶、洞壁,轰然发声如钟鸣。考察归来,苏东坡拈笔展卷,趁兴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佳作《石钟山记》。由此,胜景名文,相得益彰,令人心驰神往。
据现代地学考察,石钟山下的石钟洞,是一批发育于石炭纪石灰岩山体内的穹形溶洞群,是石灰岩被含有碳酸气的水,长年溶蚀冲刷形成的。它的成因同江南许多岩溶洞穴是相似的。江湖之水灌入这些岩洞,风吹浪起,撞击洞顶和周围岩壁,水石相击,从而轰然作响,群声交迭,如洪钟共鸣,铿锵缭绕。所以,石钟山的形成,并不是神话传说的那样:原是九华山上的两口玉钟,由高力士挑上天宫,为王母娘娘蟠桃会增光,当挑至鄱阳湖上界时滑了下来,便成了石钟山。此山实际上是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长年累月雕琢的杰作。
"云静山浮翠,风高浪拨银"的石钟山,危崖壁立,奇石突兀,浓荫掩蔽中楼阁廊亭错落有致。山上从唐代起就有建筑,几经兴废,现存江天一览亭、半山亭、临湖塔、听翁饔晷? 、坡仙楼、归去亭、怀苏亭、芸芍斋、且闲亭、太平楼等,俱为清代所建。登临石钟山顶,纵目远眺,大江东去,波涛汹涌,浩浩鄱阳,点点白帆,江湖汇合处,浊水碧波,水界分明 ,宛如一幅壮丽的水天帆影图。
泛舟绝壁之下,则是另一番景象。峭岩直上,陡壁冲天,大有岩屋欲坠之势,令人不敢仰视,山壁的岩石被万古波涛洗刷得玲珑剔透,净洁分明。每逢春夏,水涨而洞门淹没,秋冬枯水期,则潮落而洞门外露,穴缝迎水而开,幽邃曲折,室室相通。洞内刻有不少游人吟咏题记,有人沉浸于"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有人则醉心于"小憩千年人不 识,桃花春涨洞乃关。"…… 在鄱阳湖北部,常可见到一种"湖柱",它是因山丘长期受湖水冲刷分割而成的岩岛,著 名的是"葫芦颈"口的大孤山。 大孤山,又称大姑山,亦称鞋山,属湖口县,山高约百米,前高后低,从侧面望去,仿佛一只少女的绣鞋,漂泊湖心。相传在远古时代,天上瑶池玉女大姑在湖上与渔夫胡春相遇,两人一见钟情而成婚,渔霸盛泰得知,垂涎大姑美貌而不得。玉帝点天兵带走大姑时,盛泰乘机抓住胡春,情急之下,大姑从空中丢下一只绣花鞋,压住盛泰及其爪牙,绣花鞋变成了 鞋山。
当然,神话究竟不是事实。据地质人员考察,它是庐山冰期漂流下来的巨石,长期兀立湖 中被水流侵蚀而成。
大孤山四面临水,一峰耸立,陡峭峥嵘,秀丽奇特。岛上林木葱郁,湖水生寒,盛夏在此 避暑,如入仙境。
离大孤山不远处还有座奇特的蛤蟆石,高约20米,突击湖面,远远望去好似一只青蛙,顶 波递浪,欲纵身而跃,令人赞叹不已。
在整个鄱阳湖周围,到处都有迷人的景物。位于都昌县城东南隅,隔水与县城相望的南山 ,秀丽挺拔,历史上就以独具湖光山色之秀而著称于世。苏东坡曾慕名来此游览,留下了《 过都昌》一诗: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光楼台一万家。
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水隔南山人不渡"如今已成为历史陈迹。建国后,在县城与南山之间,新筑了一道横贯 鄱阳湖的石堤。它雄枕滔滔湖面,吞波剪浪,一虹而成坦途,游人可直抵南山。
在南山一个达百尺的石壁处,有名迹"野老岩"。岩下一泓潭水,碧如猫眼,清澈甘冽,四季不涸。相传在汉代时,有一高洁老人隐居岩下,汉武帝南巡时,闻听此人名声,想让他出来做官,老人婉言谢绝。后人将他隐居处取名为"野老岩"。苏轼来此游玩时,极喜岩下甘洁清冽的泉水,因题"野老泉"三字。从此以后,泉与岩闻名遐迩。
登南山之顶,但见无涯烟水,一脉青山,长波浩浩,沧溟空阔。宋代诗人黄庭坚十分欣赏 南山胜景,将它比为当时著名画家李成、范宽的得意山水画卷。
鄱阳湖湖面浩瀚,饵料丰富,气候湿润,是丹顶鹤、白鹤、天鹅、白鹳、黑鹳等多种世界稀有珍禽的理想越冬之地。据初步统计,鄱阳湖共有鸟类150多种,其中水禽有69种,世界珍禽十多种,世界上几乎濒临绝迹的白鹤,在这里有数千只之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会长爱丁堡公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前来观赏后,惊喜万分,认为鄱阳湖是白鹤的故乡,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珍禽王国"。为保护珍禽与候鸟,1983年成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内开辟了候鸟观赏台。
美丽的鄱阳湖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中污染最轻,所以才是中国最大的、最美丽的,也是世界 上最大的候鸟聚集区。当地旅游部门组织的"观鸟旅游",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鸟类爱 好者和旅游者。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迎接珍禽与候鸟们的,除了宜人的环境和丰富的越冬食物外,还有数不清的猎枪和偷猎者。徐翔《鄱阳湖竟成了偷猎者的天堂》,《焦点》,1998年11月号。如何让珍禽凌厉的叫声不再在湖区上空响起,让鄱阳湖成为它们 真正的天堂,是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0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