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三峡"之名古今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an 25 10:24:17 2005), 转信



    " 三峡",是"长江三峡"的简称,是长江自重庆奉节至湖北省宜昌市长约208公里的江段上所穿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的总称。她是万里长江的"黄金河段",是世界著名的峡谷和观光旅游胜地。三峡因长江而存在;长江以三峡而骄傲。长江,中华之魂魄;三峡,长江之精灵。

    让我们如"诗仙"李白一样,从奉节白帝城上船,但不是"千里江陵一日还",而是该下船时就下船,走进三峡的时(历史的)空(地理的)隧道,走近那"一山一水一风景",投入到这"画的长廊"、"诗的长廊"和"人间天堂"的怀抱,醉在梦里,乐而忘返。

    不过,长江与三峡在远古已成一体,我们的"三峡游"也必须贯通时空,去作时间上和空间上(或者说"历史上和地理上")的许多思考与联想。而这种思考与联想需要作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我们首先从三峡得名由来开始。

    一、神州大地,"三峡"几何?

    清代吴秋士曾选编过一本《天下名山游记》(上海中央书店, 1936年版),其中录有徐吉羽《三峡考》一文,该文开篇即言:"古来三峡,罔不知之,然有二焉"。徐吉羽认为有两个"三峡"。而现今出版的一些辞书,有的认为中国有5个三峡,有的认为有9个三峡(张民主编《少年趣味文化知识宝典》,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潘爽亮主编《数字趣典》,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那么,中华大地上,自古以来,以"三峡"指称的地方到底有多少呢?

    神州大地,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雄奇、险峻、幽深、秀丽的峡谷往往与大江大河相伴共生,有的一江一河上即拥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峡谷。因此,华夏大地上以"三峡"指称的地方可以找出十数处之多,并且随着地理科学探险的深入,"三峡"的数目还会增加,让我们从长江上游数起:

    岷江三峡:在四川省眉山县以南至乐山市之间的岷江上,是平羌峡、背峨峡和犁 头峡三个峡谷的总称。是由岷江水切割龙泉山南端而成。

    巴之三峡:又叫"巴郡三峡"。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东突峡(今铜锣峡)、明月峡(今明月峡)、广德峡(今黄草峡)称为"巴之三峡"。见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和庾仲雍《荆州记》等的记载。

    长江小三峡:今人把位于长江重庆市辖区内的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称为"长江小三峡"。"长江小三峡"有两峡与古代"巴之三峡"的两峡相同。

    嘉陵江三峡:是沥鼻峡、温塘峡与观音峡三个峡谷的总称,在重庆市西北部嘉陵江上。是嘉陵江下游切穿华蓥山南段所成的峡谷。

    鸭江三峡:在今重庆市涪陵武隆县乌江的支流鸭江上,是犁辕峡、花园峡、谷雨峡三个峡谷的总称。

    长江三峡:今天人们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长江三峡,简称三峡。这是中国最大的三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谓为"巴东三峡",唯瞿塘峡称作"广溪峡",后来也把这一"三峡"称作"瞿塘三峡"。

    川东三峡:徐吉羽《三峡考》把瞿塘峡、归峡和巫峡称为"川东三峡"。

    大宁河小三峡:大宁河是长江三峡段的最大支流,在巫峡北面,有龙门峡、巴雾峡和滴翠峡三个峡谷。

    马渡河小小三峡:大宁河东岸有支流马渡河汇入,马渡河里面也有三个峡谷,即 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称为"小小三峡"。

    楚西三峡:徐吉羽《三峡考》把西陵峡、明月峡、黄牛峡称为"楚西三峡"。因这三个峡都在西陵峡内,故又称为"西陵三峡"。又因西陵三峡在夷陵州(今宜昌市)境内,又可名为"夷陵三峡"。见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长江三峡及三峡地区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旅游的热土,人们对"三峡"这一名称的认识和看法,概括起来大体又有大、中、小三峡的3种说法:

    大三峡:指的是长江西起四川宜宾,东至湖北宜昌共1044公里的江段。即广义的三峡。

    中三峡:指的是西起重庆市,东至湖北宜昌共659公里的江段。目前,不少人把这一江段视为通常所说的"三峡"。

    小三峡:特指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的192公里江段里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3个特大峡谷。即狭义的三峡。

    以上"大三峡"、"中三峡"、"小三峡"、"三峡"、"小小三峡"均与长江或长江的支流相关,且都在长江上游。长江上游这么多的峡谷,正是其不同于中下游的地质、地理生成的结果。

    清江三峡:清江古称夷水,是长江进入中游的一大支流。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 自治县境内清江上的平洛峡、巴山峡和半峡,称为"清江三峡",此三峡风光秀丽雄奇,集清江山川风光之大观。

    当我们把踏三峡"的足迹迈向岭南,就可走进广东省的2个"三峡":

    一为"北江三峡":在广东省韶关市与清远县间的北江上,自北而南依次有育仔峡、香炉峡和飞来峡。系北江切割山地而成。这北江三峡,清代似乎直接称为"三峡",峡名也与今称不同,谓为浈阳峡、大庙峡、中宿峡,见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三峡》。

    一为"西江三峡":在珠江最大支流西江上,自西而东有大鼎峡、三榕峡、羚羊峡三峡,系西江切割山地而成。

    此外,在祖国宝岛台湾省台北市西南,有一个镇名为"三峡",该镇地处大汉溪、横溪、三峡溪三条河汇流处,溪中滩多水急,类似长江三峡的水势,故命三条河会合之地的城镇为"三峡"。

    一个个"三峡"为神州大地增色,给华夏儿女添辉!而举世闻名的"三峡",就是本书将要介绍的"长江三峡"。

    二、"三峡"得名与"巴东三峡"

    虽然神州大地上以"三峡"指称的地方达十数处之多,但在历史上,"三峡"的得名和概念内涵却屡有变动。

    汉代《水经》一书,载有广溪峡(今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但汉代作为地名的"三峡"一词,还不曾见于书面文字。东汉杨雄《蜀王本纪》载:"时巫山峡雍而蜀水不流,帝令鳖令凿以通江水也"。似乎在东汉时期,人们对今天"长江三峡"习惯称"巫山峡"。

    两晋南北朝时朝,"三峡"作为地名已广泛使用于文字记载和民间。

    从文献记载看,学者们普遍认为, "三峡"之名始见西晋左思《蜀都赋》:"经三峡之峥嵘,"但左思所言"三峡",今天已很难证明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唐代李善《蜀都赋》注曰:"三峡,巴东永安县有高山相对,相去可二十丈左右,崖甚高,人谓之峡,江水过其中"。这一注解,只能看作是唐代人们所认为的"三峡"。

    随后,从东晋人的部分著述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三峡"作为地名更是被多次使用,且更加明确的直指瞿塘、巫、西陵三峡。

    《太平广记》卷三七四《灵异》引《蜀记》言鳖灵:"时巫山雍江,蜀民多遭洪水,灵乃凿巫山,开三峡口。"《蜀记》为东晋王隐所撰,己佚,但与杨雄《蜀王本纪》的记载相比,《蜀记》直接把"三峡"与巫山连在一起。

    同为东晋人的袁山松,著有《宜都山水记》,又称《宜都记》,描叙三峡风光,其书今不存,所幸多被《水经注》引用,今人尚能得见《宜都记》所描绘的三峡片段。

    《水经注》对"三峡"的描写最为集中,在卷三三《江水一》和卷三四《江水二》中,郦道元写道: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凝)。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与郦道元记录下的这首古老的三峡渔歌一起流传于三峡地区的民歌,还有一首叫《西曲歌。女儿子》,歌云:"巴东三峡猿悲鸣,夜鸣三声泪沾衣。"

    可见,从书面文字到民间口头语言上,"三峡"作为地名已广为使用。也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人们已有了两个"三峡"的概念。《太平御览》卷五三引袁山松《宜都记》曰:"巴陵、楚之世有三峡。"又引庾仲雍《荆州记》曰:"巴陵、楚之世有三峡:明月峡、广德峡、东突峡,即今之巫峡、秭归峡、归乡峡。"这里,按庾仲雍之意,是说从前以明月康任?quot;三峡",今则以巫峡等为"三峡",并不是说明月峡即巫峡,广德峡即秭归峡,东突峡即归乡峡。庾氏生平不详,但从《水经注》已引其说来看,应是东晋南朝宋齐间人,离袁山松相去不远。可见,当时明显有两个"三峡":一个是巴郡之三峡,一个是巴东郡之三峡。

    "巴郡三峡"或称"巴之三峡",源于巴郡。巴郡,战国秦于古巴国地置,治所在江州(今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三国蜀汉移治今重庆市区)。关于巴郡三峡,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

    巴子时虽都江州,……其畜牧在沮,今东突峡下,畜沮是也。……。其( 巴)郡东枳(今涪陵)有明月峡、广德峡,故巴亦有三峡。

    细味《华阳国志》这段文字,当与庾仲雍的意思相同:大体当时人已习知巴东有三峡,故常璩这里说"巴亦有三峡","亦"字即针对巴东之大三峡而言。查今重庆(古巴郡治)至涪陵(古枳县)之间,著名峡谷有三,即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明月峡即今明月峡无疑,在今重庆市东北80 里。另据学者们考证,东突峡即今铜锣峡,在今重庆市东北40里;广德峡应即黄草峡,在今长寿县东南30里。(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第58一59页注[四],巴蜀书社, 1984年版)。《华阳国志》所谓"巴之三峡"应即今铜锣等三峡。

    历史上,关于"三峡"的指称,说法不一,主要是在"巴东三峡"上。巴东三峡,源于巴东郡。巴东郡,东汉建安六年(201年)改固陵郡置,治所在鱼复(今重庆奉节东,三国蜀汉改永安,晋复名鱼复)。庾仲雍《荆州记》称"巴东三峡"是巫峡、秭归峡、归乡峡;郦道元《水经注》载"巴东三峡"是广溪峡、巫峡、西陵峡;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三峡山谓西峡、巫峡、归峡,俗云'巴东三峡'。"这一说法为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所接受,该书卷五十七《夔州》亦言:"三峡,谓西峡、巫峡、归峡。"此外,还有以巫峡、巴峡、明月峡为三峡的,也有以瞿塘、滟、巫山为三峡的。(谭传树选注《三峡文荟》,第48页注(50),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众说纷纭,有的仅是具体峡名的不同,有的不但峡名不同,连峡的位置也不同。

    今长江三峡,古代除称为"巴东三峡"外,又称"瞿塘三峡"。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一书写到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轼)、智辨峡中水的故事,将三峡分为上峡、中峡、下峡,好像宋明时期民间还有上、中、下峡的习惯称呼,并唤长江三峡作"瞿塘三峡"。冯梦龙记云:

    黄州至眉州,一水之地,路正从瞿塘三峡过。那三峡?西陵峡、巫峡、归峡。西陵峡为上峡、巫峡为中峡,归峡为下峡。那西陵峡又唤做瞿塘峡,在夔州府城之东,两岸对峙,中贯一江,滟堆当其口,乃三峡之门,所以总唤做瞿塘三峡。

    "三峡"自得名以来,"巴东三峡"、"瞿塘三峡"遂逐步闻名于其他"三峡"(如"巴郡三峡"、"川东三"、"楚西三峡"等)而成为后来众所周知的长江三峡,引得唐宋以来无数诗人文豪为之泼墨放歌,也引得不少史志方家为之书史修志。

    三、长江三峡的峡名演变

    长江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历史上除巫峡名称较为固定外,其余两峡历代均有异名。

    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历来以雄险闻名古今。古代对瞿塘峡别称通常有三:

    一名夔峡。西周至春秋之时,瞿塘峡一带曾为夔子国辖地。后来,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夔州,治奉节。故以地名称峡,即称之夔峡。清人王士祯《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诗有"猿声落日满夔巫"的诗句。夔巫:即瞿塘峡、巫峡。

    二名广溪峡。《水经》、《水经注》以至唐初诗文中仍把瞿塘峡称作广溪峡。杨炯为初唐著名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他曾分别为三峡写下了传世佳作,其 《广溪峡》诗云: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不过,大体在盛唐时,今瞿塘峡已不叫广溪峡了,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等文人的诗直言瞿唐或瞿塘:李白《荆州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杜甫有《瞿塘两崖》、《瞿塘怀古》等诗,而"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瞿塘险过百牢关"(《夔州歌十绝句》)等句是杜诗名句。刘禹锡《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酥械缆饭爬茨选?quot;白居易《夜入瞿塘峡》则发出了"瞿塘天下险"的感叹。可见,今 "瞿塘峡"得名在盛唐时。

    三名西峡或西陵峡。宋代《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及明清的一些著述均有记载。《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云: "三峡山谓西峡、巫峡、归峡。"同条又称"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又据明代王嘉言《瞿塘峡记》云: "三峡同称险矣,瞿塘为最,旧所谓西陵峡者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的记载已见前引。清代《渊鉴类函》卷二五引《潜确类书》:"瞿塘峡在夔州府城东,旧名西陵峡,两岸对峙,中贯一江,滟堆当其口,乃三峡之门。"不过,大概在南宋时,以"西峡"、"西陵峡"、"瞿塘峡"称呼今瞿塘峡的现象同时存在,不见有 "广溪峡"的称呼,但更多地是趋于称呼"瞿塘峡"了。如陆游的诗文中即有《瞿塘行》等诗文,而其《入蜀记》卷六言:"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

    而"归峡"、"归乡峡"等名称,即今日西陵峡,因峡西之秭归县而得名,据《水经注》引袁山松云:"父老传言,(屈)原既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秭归,屈原故里,古称归乡,《汉书·地理志》载:"秭归,归乡,古归国。"

    西陵峡自然便称之为归峡、归乡峡。古时,人们也把西陵峡大抵划成两段,秭归范围内为上段,称归峡;宜昌范围内为下段,称西陵峡。

    大体与今瞿塘峡称作"西峡"、"西陵峡"的同时,今西陵峡仍有西陵峡之称。《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峡州》、《方舆胜览》卷二九《峡州》都记当时有西陵峡,如《太平寰宇记》载:"西陵峡,在县(夷陵县,今宜昌市)西北二十五里。《吴志》云陆逊破刘备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即此是也。"可见,今西陵峡虽称归峡、归乡峡,但西陵峡之名自《水经》、《水经注》以来仍同时存在。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