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让世界重新认识长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an 26 12:05:59 2005), 转信



    长江是生态的长江,经济的长江,人文的长江

    长江首先是大自然的造化。亿万年前徘徊于雪山、深山中的流水,从高到低,从寒到暖,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汇合成了长江,最终归于大海。

    于是,人从山走到水,从西走到东,在长江万里的水流之中、之上、之外,有了人的开拓与创造。

    于是,在长江上,先出现了山地以狩猎为标志的生存经济,并以此为起点,走向了以大河水域为依托的农耕经济。

    从生存经济到农耕经济,直到早在五代十国人口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商品化发达的萌芽状态,逐步形成了商业经济。到了当代,长江发达地域又迎来了知识经济的崛起;于是,长江便以多种经济发展为支柱,使母亲河有了直立起来的“脊梁”。

    经济长江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又造就了文化。于是,人文资源便缤纷地出现在几乎与长江共生存的漫长年代之间,

    总之,在长江上,大自然与人造就了从生存经济到农耕经济,从商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物质历程,在这个基础上,长江又产生了灿烂的文明与文化。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又一发源地

    说到文明,可溯源于火。从钻木到炸药,火见证了中华文明。但,那是一脉。另一脉是水的文明。

    水是一种资源,它流动着,带来了人的迁徙与物质的转移。于是,有了思想观念上的交流与商品的流通;于是,有了以水为特征的文化的形成与互动;于是,又有了开发水利,让水促进经济发展并造福于人的水的利用;于是,还有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于水的尊重与梳理的不同举措;于是,再有了人类对于水的可持续性进程的前瞻性的规划与决策。

    总之,水体现了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文明。水能够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衡量水准。因此,水的文明与火的文明并重形成了人类文明的两足鼎立。

    在中国,黄河与长江历来就是中华文明的载体。

    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审视,自古至今黄河更多的偏重于农业文明,而长江更多的偏重于商业文明。

    回望长江,上游的金沙遗迹所蕴含的自然形态,中游的三星堆遗址所蕴含的人类形态,以及下游良渚文化遗址所蕴含的生产形态,恰好印证了长江文明发展的足迹,表明了长江是中华文明又一发源地。

    新世纪的长江是中国走向开放与富强的象征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的20多个年头,是中华民族向先进人类生存状态大步前进的年代。

    改革开放起始于珠江三角洲,目前,正在起步的有黄河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以及东三省的企业改造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长江在20多年发展中,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成为今日中国走向小康社会的最集中、最典型地域。

    万里长江,从东到西,从干流到支流,北接黄河,南临珠江,幅员半个中国。从上游、中游到下游,长江体现出中国在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文化的多元发展中的巨大变化。其典型亮点是上游重庆直辖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龙头;中游三峡工程,成为水利资源大利用的标志;下游长江三角洲流域,成为中国城乡经济大发展的旗帜。

    因此,再看长江,再说长江,再想长江,可以透视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前进。一个“长江中国”的概念是我们对于长江的最新的认识。

    长江留给中国与世界关于人类发展前景的思考空间

    长江后浪推前浪,总让人们步履匆匆。

    匆匆之中,往往会留下一些思考与举措上的缺憾。这是事物存在与发展中必然要有的正与负两面状态。

    于是,对于长江认识,必然另有一些思考。

    长江本身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环境的、生态的不平衡。

    长江流域的过度发展所带来的对于治水与用水认识上的误区,等等。

    这些思考的空间,不仅使我们认识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长江,同时,也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角度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出发,在今日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上,开拓出再说长江的更开阔、更深刻的“视野”。

    没有对于长江相对较为深刻的认识,就难以说出与说好长江。

    这一点,应是共识。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