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太湖水系——苕溪与荆溪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31 02:54:52 2005), 转信
1.苕溪
苕溪又名雨言溪,在浙江省北部,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想仿,又称姐妹溪。
东苕溪,又名龙溪、仇溪、余不溪,上源由南、中、北三个支流组成,在浙江省东北部,而以南苕溪为正源。源出东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山峰海拔1166.8米,南流折东流,与中、北苕溪会合后,流至瓶窖称东苕溪。瓶窖以下至全村,左有安溪汇入,至德清县城,左有湘溪、余英溪汇入。德清至湖州左有埭溪汇入。解放后建东苕溪导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导流 经横山、鲍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长桥与西苕溪汇合。
东苕溪杭长桥以上有流域面积2267平方千米,干流长165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5.4亿立方米,自然落差524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54亿立方米,可能开发装机容量0.35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27万千瓦。
西苕溪,又名龙溪港,因在湖州城区以西,故名。上游有南溪、西溪两源,西溪为正源, 源于浙江安吉和安徽宁国两县交界的天目山北侧南北龙山之间的天锦堂,山峰海拔1415米, 东北流至安吉县塘浦乡会合南溪后始称西苕溪。
两源合流后,水分两支,其中北支系西苕溪故道,清同治年间原为西苕溪干流,后遇大水 ,干流改道,逐渐淤小。1954年在南支塘浦村上游建乌象坝,故道成为该坝的灌溉总渠,沿 故道已有黄金坝等8条引水灌溉堰坝。故道东北流至安城,复与南支汇合。
南支原系一小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遇大水被冲开成为西苕溪干流。从塘浦村东流至姚家桥附近,侵占原大溪下游河段,至洪渚渡,有许溪、递溪合流之水从右岸汇入。至安城镇西苕溪由山溪性河道变为平原河道,故道从左岸汇入,主流北流至小溪口经石路村,东 流经胥仓桥、徐家雨言 门、土斗水桥,至湖州市与东苕 溪汇合。
干流总长145千米,流域面积227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2.0立方米/秒,自然落差297 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38万千瓦,年径流量22.6亿立方米。为浙江省重要的北部通航河流。
东、西苕溪在湖州合流后,向北流15千米,歧分为数十条港娄,分别经由环城河、小梅港、新塘港、长兜港、大钱港、横港诸道注入 太湖。
苕溪上游流经浙西低山丘陵区,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具有山溪性河流特征。天目山区是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径流丰富,苕溪年径流量达39亿立方米。下游进入杭嘉湖平原,水流平稳,河道曲折,支流发育,河段宽80~160米,水深约7~8米。昔日流域内水患灾害频繁,1949年以来,在东西苕溪上游营建大型水库多座,1957~1960年,又先后完成东苕溪导游工程和东西苕溪分流入湖工程,基本上控制了水患,并兼有航运、灌溉之 利。
苕溪的得名,是由于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 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
2.荆溪
荆溪又名南溪,在江苏省的西南部,自西向东延伸于宜溧山地(又名界岭)北侧高淳、溧 阳、宜兴三县、市境内。
荆溪的上源是胥河。胥河古名胥溪、胥溪河,源出高淳县固城湖,就是连接荆溪和长江在安徽省东南部的支流水阳江的一段河道,是我国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春秋吴王阖闾伐楚时,伍子胥建议开挖一条运河运输粮食,东通太湖,西入长江。吴王接受此议,并任命伍子胥负责筹划、负责此事。这便是胥溪的由来。岁月的流逝,泥沙的淤积,后来胥溪逐渐湮废。唐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的部将台蒙修筑五堰运粮于这一河段。北宋时五堰渐废,改筑东坝、西坝,以防御高淳县境内固城湖、丹阳湖等湖水东侵。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疏浚胥河,建石闸启闭,使河流经由固城、石臼二湖泊,并通过秦淮河以沟通太湖、南京之间的水道运输。永乐初年废掉运道,再筑东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更筑下坝,从此高淳县境内诸湖水不复东行。直到1958年,拓宽、疏浚胥河,拆除东坝引水东下,建封口 坝和茅东闸等控制工程,古老的运河才重新焕发青春。
今天的胥河,源出固城湖,经东坝、下坝、定埠至溧阳县朱家桥桠溪河口东接南河,是高 淳、溧阳间引水灌溉和通航河道,故又称淳溧运河,全长约31千米,河宽20~160米不等。
南河是荆溪中游,古名溧水、濑水,在朱家桥垭溪河口上接胥河,东流,先后收纳来自茅 山东南麓的上沛上兴、竹箦诸河和来自宜溧山地北麓的社渚、大溪和沙河诸支流,经南渡、 溧城二镇,到溧阳、宜兴界上的渡济桥东入荆溪。
南河是唐代杨行密漕运所经的河道。解放后,曾进行过多次拓浚,并在大溪和沙河上游分别兴建大溪、沙河二水库。现在的南河干流全长39千米,宽30~35米,在溧城镇与丹金溧漕河相通,流域面积108平方千米,是溧阳县重要引、灌、排洪骨干河道,也是通航河道。
过渡济桥以下为荆溪干流。水流横穿宜兴市中部,经徐合镇,贯通西酒、团酒,再经宜城 镇,贯穿东酒,然后分汊由大浦、汤渎、新渎等港口泄入太湖。主要支流有来自南侧宜溧山 地北麓的屋溪河、张渚河等,屋溪河上游建有横山水库。
荆溪干流全长42千米,宽窄不一,宽处可达1千米,窄处仅有30~60米,流域面积2078平 方千米。北侧与洮湖、鬲湖区诸可道以及武 宜漕河相沟通,为太湖西部地区主要引灌、排洪河道,也是宜兴、溧阳间主要通航河道,故 又称宜溧运河。
二、黄浦春色
"襟江负海"的黄浦江,是从一条涓涓细流,逐渐演变为长江三角洲上滔滔大浦的。它是 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是我国江海联运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黄浦江发源于苏南太湖,从吴淞口注入长江,流向碧波万顷的东海。它的发展演变有着自 然的因素和劳动人民的治江业绩。
据说,在四五千年以前,上海一带都是和大海连在一起的。那时候,太湖的水,是通过娄江、松江及东江3条水道入海的。北支娄江即今浏河,经昆山、太仓到浏河口入海;中支松江即今吴淞江,近代又称苏州河,从吴江向东进入上海后入海;南支东江即黄浦江前身。三江古代均为水量浩瀚的大江,尤以中支松江为最宽,唐代时河口处宽达10千米。当时太湖接受西部山区的来水,足以通过三江排入大海,故古代太湖平原很少泛滥。
唐宋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的下沉以及泥沙在河口地带大量堆积,原来渲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也在海潮的倒灌下,水池不畅,东江和娄江相继淤塞,吴淞江也日趋束狭,堵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三江的淤塞与阻滞,使太湖的面积扩大,并在其尾闾一带出现了湖泊广布 的局面。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苏州、平望间吴江长堤的修建,使吴淞江源受阻,流水不畅 ,以致下游日益淤塞,水势转向东北,经过不断冲蚀,使娄江至13世纪末形成浏河。明初,浏河代替吴淞江成为太湖的 "入海大道" ,郑和下西洋即多由浏河口入海。中支吴淞江淤塞更加严重了,到明天顺二年(1458年)另辟新道,形成了今日的苏州河,其故道则为今日残存的"虬江"。南支东江自被封塞后,最初其水经淀泖湖区改向东流,经今闵行以东,从闸港经下沙至新场以东入海;一部分从闸港折向北流注入吴淞江,成了吴淞江的支流。以后随着吴淞江故道的淤废而日益扩大,成为黄浦江早期的雏形。
明弘治《上海志》引《云间通志》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元吉采纳上海人叶宗行的治水建议,上奏请求疏浚黄浦江。得到皇上批准后,次年,他动员十余万民工,大治河道,疏浚范家滨,上接黄浦引淀泖之水,自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东的古南跄口入吴淞口 ,而成今日黄浦江入海的河道。
相传,黄浦江是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所凿,所以黄浦江又有黄歇浦之称。清代中叶,在上 海三茅阁桥北面延真观里,几经变化而供奉起春申君,后迁祠城内。在洋泾浜北岸建造有" 春申古迹"的牌坊,纪大复曾为"春申道院"阁中的塑像写联道:
浦江姓名传,吾不为鱼终古赖, 阁因封号建,居之向古今称。
清人咏《夜浦秋涛》,缀句如:"黄歇军声来定内","黄歇贤豪付海鸥"。--从传说 、供奉、到题咏,传说变成客观存在了。
但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黄浦水域还没有成陆。黄歇是没有可能在海里去"疏凿黄 浦"的。更何况身为楚国贵族的黄歇怎么可能封于尚属越国的领地上海一带?!这仅是后代 文人扯古事为地方攀古增名色而已。
黄浦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在明中叶另有"黄龙浦"之称,如明曹泰《黄浦》诗:"月照黄龙浦水黄",顾清《曲水棹歌》:"黄龙浦上画兰桡"。清初吴覆震在《五茸志逸随笔》中说:"黄龙之浦,气势宏伟,实惟松江之巨川,其间回旋曲折,若龙蟠地中者。秦荣光记黄浦亦称黄龙浦,因潮色黄也?quot;这些记述,正点明了黄浦的名源与流状。
民国十年(1921年)间,孙中山先生著《建国方略》。他在《以上海为东方大港》一节里 ,计划新开一条黄浦江,绘有地图,作了详析,又规划建设"新黄浦滩"。这在当时的社会 里是难以实现的。但他的设耄徒袢展婊傩缕侄嬖谌舾晌呛洗Α?
入清以来,浏河日益束狭淤浅,黄浦江不断扩大,成了太湖入海的主要泄水道。"黄浦秋涛"也因之成为"沪城八景"之一。"江色分明练■台,水天东望一徘徊;风翻白浪花千片,涛似连山喷雪来?quot;每年7-9月,浦江潮最高,8月18日众多民众会集陆家嘴观看潮水。
黄浦江以太浦河为主要源头。太浦河出太湖经吴江县东流穿越淀山湖改称拦路港,流至东 方红大桥南称泖河,流至界泾后称斜塘,东南流与圆泄泾合改称横潦泾、坚潦泾。这是黄浦 江的上游。它上承太湖之水,与苏南水网地区相连接。
水流至松江米市渡后,向东北平流,过得胜港、闵行、达闸港(上海、奉贤两县交界处) ,实则此为中游。由此转向正北,经七个曲折,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纳源出太湖的吴淞江( 下游称苏州河),再北转为一个S形,至吴淞口入长江,是为下游。
从淀山湖至吴淞口止,黄浦江全长113千米,如加上太浦河,则达171千米;流域面积约23 8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21立方米/秒。全河支流纵横,密如蛛网。又连接着建国后新开的淀浦河、金汇港、大治河、川杨河,流经六县和上海市八区的沃野与繁华都市,装点 着江南丽色。
由于黄浦江上游有众多大小湖泊调蓄,下游受海潮顶托影响,因而河港宽阔,松江以上河宽300~500米,吴淞口附近宽达800米,水深一般5~15米,最深达20米左右,万吨轮船可终年进出。黄浦江是一条潮汐河,每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潮波远上。建国以来,对浦江 进行了全面规划,不断浚深,现已成为祖国东南的巨流良港。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20.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