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汉江与清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31 02:55:38 2005), 转信


    一、最长的支流:汉江

    汉江,古名沔水、汉水,又名襄河,初名漾水,亦名漾川,《尚书·禹贡》篇:"番冢导漾,东流为汉。"即指此。

    (一)干流概况

     汉江有南、北、中三源,即漾水、南河(即玉带河)、沮水。过去一般以中源为正源,即发源于陕西宁强番冢山的漾水。漾水的流量 比玉带河与沮水小得多,但河谷远比二者宽广。在烈金坝附近,漾水平常水面宽不过10米,但河谷宽达2000~3000米,两岸谷坡平缓,河床坡度也很平坦,不像一般河流上游开端的深 邃峡谷情况。

     汉江由烈金坝东流至大安驿,成1000米宽的小型盆地,当地洪枯水位相差不过1-2米,唯河道散乱,水无定槽,两岸田地都遭冲毁变成荒滩。其后流入峡谷,至新铺湾则又展为一盆地,情况与大安驿相仿佛。再东行至炭厂市,南源南河来会,至沮水铺,源出陕西留坝秦岭山脉、海拔2610米的紫柏山西南麓的北源沮水来会。南北两源的流域面积长度和水量均较中源为大,但河谷都是非常仄隘的峡谷。三源会合后,汉江已具有大河规模,再经约10000米 之峡谷,至武侯镇上游高家泉出峡,进入平坦开阔的汉中盆地。

     自西向东从汉中盆地穿过的汉江,河谷开阔,两岸为冲积平原。沔县附近两岸距山约3000 ~4000米,河面宽度低水位时约60~70米,洪水则达400~700米,至南郑附近,南岸平地距山仅1000~2000米,北岸则达10千米以上。河面宽广,低水位时河宽约300米,水深3~5米。洪水河面则宽达1000~2000米,河中沙洲栉比,河岸皆冲积沙土,易受流水冲刷,河泓变幻无常,如洋县城南土地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大水以前在江南,现已在江北,距河岸约500米。本段汉江河谷两岸阶地颇为发育,10米以下为第一级阶地--河漫滩阶地,地面平坦;10~15米之间为第二级阶地,平坦的程度不及河漫滩阶地,但较少分割;第三级阶地高出河床30~40米,地面分割比较破碎;第四级阶地高出河床70~80米,分布零星;第五级 阶地高出河床200米,完全为丘陵地貌。

    汉水出汉中盆地,便进入一段600余千米的峡谷河段。汉江急剧下切,两岸山峦叠嶂,河床狭窄,最窄处仅50米,最宽处亦不过200米,江流被约束在陡峻的河谷中,水流湍急,有一泻千里之势,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干流上的丹江口、安康、石泉及支流堵河上的黄龙 滩水利枢纽,都座落在这群山狭谷之中。

     汉水过均县后,东南流经老河口市、谷城、襄樊、宜城、钟祥,而进入下游平原地区,过 潜江、天门、仙桃、汉川、蔡甸等县市,在武汉市龙王庙注入长江。

    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汉江临眺》诗中对汉水中下游景色的描绘。看,南临三湘,下连长江,广袤无垠;滚滚江流,一泻千里,水天相接,好像到了天地之外;远望藏在茫茫烟霭中的山色,时而清晰,时而迷蒙,若有若无,虚无缥渺。今天,如果有幸乘飞机飞越上空,从机舱往下看去,只见辽阔的江汉平原上,长江和汉水像两条游龙,浩浩荡荡,晶莹的湖泊从机翼下掠过,大的似明镜, 小的如宝石;众多的河渠像一条条彩带,构成一幅秀丽的水乡图景。

     汉江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约925千米,集水面积9.52平方千米。穿行于秦岭、大巴山之间,河谷常与岩层走向斜交,平均比降为0.6‰,交替出现峡谷和盆地,河道蜿蜒曲折,束放相间,滩多水急,重要滩险有100余处。盆地段河宽一般为200~300 米,峡谷段一般谷深300~400米,河宽仅数十米,其中洋县至石泉间,峡谷最为集中。根据自然形势,这一段可分为两小段:洋县至渭门为深切峡谷段。本段为汉江干流上最大峡谷,全长约53千米,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从洋县小峡口至环珠庙,长约23千米,称为小峡。汉江进入小峡后,河身骤束至200米,两岸山岭高出河床100~200米。环珠庙至渭门间约3 0千米,称为黄金峡,又称大峡,是汉江最著名的峡谷。大峡成一大轭形,水程30千米,陆程仅9千米。汉江进入大峡后,两岸山岭高出河床300~400米,谷坡倾角达50~60度,河身最窄处仅50米,最高与最低水位相差达24~25米,河中滩险甚多,著名者30余处,其中龟滩 、笼滩、金溜子等为最险。

     渭门至石泉。渭门以下至茶镇河谷较阔,大致一岸较陡,一岸较平缓,不若黄金峡双峰夹峙毫无回旋余地。本段河宽约200米,谷宽达500米,七星坝附近有红色岩系所成之小盆地,比石泉盆地略小。茶镇以下至石泉又为荒凉的峡谷区,河宽约150米,两岸山峰高出河面约3 00米,谷坡50~60度,在石灰岩区域尤其峻峭,并有很多溶洞,高出河床30~40米。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汉江流域地理调查 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26页。

     本河段河床多卵石和砂碛。支流短小,且多属山溪性河流。

     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长约270千米,平均比降0.19‰,集水面积4.68万平方千米,河流流向从东西方向转变为西北至东南。穿行于低山、丘陵、岗地间,流速减缓,河谷略见开阔,枯水期河宽一般增至300~400米,洪水位河宽2000~3000米,最宽处达5000~6000米,最大洪水时期最宽地区扩展至8000~10000米,洪水泛滥于全部平原地区,直达两边岗地边缘,唐白河下游平原亦完全被淹没。河床宽广不稳定,冲淤多变,沙滩罗列。汉江进入平原后,流速骤缓,河中停积泥沙甚多,常常此冲彼淤,变化很大,洪水时期河床冲刷甚烈。例如襄阳测站1952年4月29日~11月10日16次测量洪水时期断面的变化。开始时河底高程为61.9 米,中间一再冲淤,最低时曾达51.8米,但洪水退后又回淤至61.3米,恢复纵剖面的平滑状态。本段共有大小沙洲143处,沙滩38处,平均每1.7千米即有沙洲或沙滩一处,这些沙洲与沙滩经常在变化,例如三官殿附近饶家营以上至王家垸一带,1944年有沙洲6处,至1953年已冲走2处,但在该地又有新沙洲出现。本段襄阳以上河床质为大石、粗、细砂组成,襄阳以下为沙质河床。河谷沿河两岸除局部地点(如襄阳老龙堤)之外,几乎全部无堤,因此,常受洪水灾害,沿河自然堤逐渐加高,而平原部分离河愈远则地势愈低,至岗边为最低,造成河谷地貌的倒置,当地居民亦都了解此点,有"高莫高于河沿,低莫低于山边"之谚。 〖ZW(〗同上,第27页。

     钟祥以下为下游,长约382千米,平均比降0.09‰,集水面积1.7万平方千米。穿行于江汉平原间,水流缓慢,河床淤浅,河曲至为发育,有"曲莫如汉"之说。各段河道的中心里程比直线距离长得多,汉江从钟祥到汉口,河身长388千米,直线距离仅210千米,相差达142 千米;又如东荆河,从泽口到沌口,河身长210千米,直线距离仅136千米。两岸自明代起,筑有堤防,河道沿途收束,河槽上宽下窄,成漏斗状。汉江在钟祥一带寻常洪水期宽达3000 ~4000米,自泽口至张截港,河槽宽约1000米,张截港以下至麻洋潭减至500米,黄新场与仙桃之间已缩至350米,仙桃以下更窄,至武汉市附近最窄处仅100米。汛期时,上游来水由下游干流和右岸东荆河分流入长江。东荆河上游陶朱埠附近河床泄水断面为2300平方米,而下游北口附近仅仅1700平方米。这种上游宽下游窄的畸形状态,使河道允许泄量愈往下游愈小,如钟祥碾盘山汉江允许泄量为27000~30000立方米/秒,而仙桃杜家台以下允许泄量仅为5250立方米/秒,而上游来量很大,形成了洪水来量与泄量极不平衡的局面,这便是汉江与其他河流不同而具有的最大特点。一旦发生水灾,洪水汹涌澎湃,以致冲破堤垸,实为造 成汉江下游严重水灾的基本原因之一。

    本段沿江两岸海拔35米以下为广大平原与众多湖泊,平原成带状,与河道平行。35~50米为河阶地、岗地与丘陵。汉江、东荆河、长江等大河沿岸的地势一般比较高,各河之间往往形成洼地,为积水所汇聚的洼地湖泊带。例如汉江左岸,干流与北方岗地之间为天门河刁汊湖洼地带,汉江右岸与东荆河之间为通顺河排湖洼地带,东荆河与长江之间则为内荆河(中襄河)洪湖洼地带,这些洼地带大致均为东偏南方向。在平原与阶地毗连的地方地势亦很低,常有湖泊散布期间,成为岗地边洼地 湖泊带,如钟祥笪家湖,天门白湖,孝感童家湖、野猪湖等。

    汉江下游河道淤塞的情况普遍而严重。汉江干流两岸在历史上原有甚多穴口和支流,后来因为日渐淤塞与堵筑,以致各支河大多淤废。明朝为了维护献王陵寝,将左岸穴口全部堵塞,因此右岸水灾日益严重。明隆庆间,大学士张居正为保护其祖坟,在右岸修筑沙洋大堤,并堵塞长江的茅江口(现洪湖县),于是右岸穴口亦大多堵塞,把汉江河身约束于狭隘的干堤内,最大洪水流量超过安全泄量的4~5倍,再加上长江洪水顶托,汉水常因泄洪不畅酿成水患。1949年后,除全线修筑堤防外,在上游干支流上先后建有安康、丹江口和黄龙滩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下游修建汉北大型排涝工程和杜家台分洪工程等,减少了洪涝灾害,并 兼有灌溉、航运、发电、养殖之力。

    汉江全长1577千米,为长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在长江各大支流中,仅次于嘉陵江,多年平均径流量563亿立方米,河口年平均流量为1820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964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066万千瓦,可能开发的水力资源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

    汉江由于中上游来自山区,水流急骤,冲刷较强,沙量较多,碾盘山站年平均含沙量2.39 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1.3亿吨,最大年输沙量2.63亿吨(1964),最小年输沙量0.223亿吨(1996),侵蚀模数达929吨/平方千米,在长江各大流域中仅略低于嘉陵江,水土流失 严重,是长江中游主要泥沙来源。

    (二)重要支流

    汉江支流众多。在汉中盆地汇入的支流,北岸有褒水、胥水、水、黄沙河、溢水河等,均为秦岭南坡的顺向河,它们的河90%以上 在山地区,均系峡谷性质,河床平均比降为4‰,各河一出峡谷,即进入汉中平原,河谷骤然开朗。南岸有濂水河、冷水河等,源于大巴山北坡,除比北岸支流短促外,其他情况大致相同。流入汉中盆地的各支流,均由山区骤入盆地,都能利用河口形势,筑坝开渠引水灌溉 。历史上,汉中的人民在此开凿有汉惠、褒惠、胥惠、冷惠等渠,为汉中盆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从洋县至均县峡谷盆地段,支流一般较为短小,较大的有酉水、金水、子午河、牧马河、 甲河、洵河、蜀河、天河、白石河等。

    中游段支流主要有丹江、南河、唐白河、蛮河与利河等。

    下游支流多发源于周围的山地大洪山、桐柏山等山,如员水、天门河、鬼水、大富水、■水等,均在左岸。各支流一般上游穿流于山地,乱石多,坡度大;中游经过丘陵地,多石滩;下游入平原湖沼地区,多泥沙沉积。由于河流短,河槽窄,水量小,夏季涨水,旋涨旋落,属山洪性质。在沿江堤防没有修筑以前,汉江下游河道常常发生变化,洪水时期干支流交汇在一起,一片汪洋。江汉干堤及其他大小堤垸修筑以后,汉江与各支流河道淤塞严重,河流发生极大变化,如天门河原来从汉川的新鲜口到牛角湾、沉下湖、皂角树、马港、会张弛口水出风门,入松湖、慈湖,后来由于故道淤塞,遂由冯家湾、杨腰坡入三台湖。天门 旧河(俗称老县河),七八十年前为梅石廖湖,现为梅石两垸。

    现将汉水重要支流介绍如下:

    唐白河 系唐河与白河的合称,由源出河南方城县伏牛山的唐河和源出河南嵩县的白河,流至湖北襄樊市双沟镇汇合而成。至襄樊市东律镇注入干流。以白河为源,全长312千米(唐白河口至白河源),流域面积245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2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2 26米。整个水系略成扇面状,干支流在山地的长度很短,白河自黑山头以上仅90余千米,唐河自金店以上仅30余千米,河身大部分在平原上。干支流进入平原后,河曲发育,并有局部改道现象,如新野以东有老白河,为东汉以前白河正流,从老白河沿河集镇残碑断碣推测,过去曾通航。南阳瓦店区东湾原来在白河以西,现已改在河东。唐白河下游从前纳清河以后在现在的清河口流入汉江,后因改道淤塞,始改道南流至张家湾入汉江,而清河则单独入汉 江。唐河的河槽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类似的变化较少。

    唐白河各河流的流量很不稳定,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相差达1900多倍。每逢大雨之后,河水猛涨,毁岸决堤,破坏甚烈,河床普遍扩展,如白河支流鸭河在唐村一带从1919年以来河床已加宽一倍多。若久晴不雨,则又干涸无水,甚至断流,对于航运和灌溉都很不利。

    唐白河干支流大部分流经地均在南阳地区。而南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远在战国时代,楚人沈诸梁为叶县尹,即"作陂池,资灌溉"。这种风气在两汉进一步弘扬光大,一直沿袭到明清,历时两千年左右。但是从明代开始,由于数十万流民聚积于荆襄山区,迫使政府允许他们在此"各占旷土,开垦为永业",开垦很快出现了向山头延伸的苗头,清代则大规模地向山区发展。这一方面带来了田地的开垦,另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的进程。据史书记载,自古河南的土壤就是很肥沃的。南阳汉代适宜种稻,不光是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适宜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明清以后,土壤沙化问题屡见记载,如"麦熟高低陇,河流浅白沙",嘉靖《南阳府志》卷10《诗》。"白河不流飞白沙",邓州田地"土壤夹沙,非徙即涸",嘉靖 《邓州志》卷11《陂堰志》。《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图表说》。唐县"土瘠民贫",乾隆《唐县志》卷3《赋 役志》。这和汉代的肥田沃土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由于流经地土壤沙化日益严重,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沙粒自山地冲刷而下,使唐白河干支流中充满了沙砾,尤以白河系统为严重,白河河槽几乎全部有沙的沉积,当地居民有"白河沙多,唐河湾多"之谚。其实,唐河的大部分河槽也有沙粒沉积,除下游苍台以下一小段外,沙滩也很多。唐白两河主要不同之点在于白河河槽宽,河底全属沙质,河身淤浅,河槽不固定,两岸地势低平,稍一涨水,即四处漫流,不能归槽。由于淤积太甚,白河干支流的河床在很多地点已高出两岸平畴,如南召潦河上游三岔口一带,河底高于堤内田面有0.8~3米。湍河在内乡附近亦有类似情况。唐河河槽较窄,河底有泥有沙。两岸地势较高,即使有洪水,淹没两岸有限,不至四处漫流,河水总能归槽。不过,由于沙砾的大量淤填,唐河干支流中上游的河床亦大都平坦宽广,因此,当地居民往往垒沙为堤,堤外植树(大多为槐树、杨树与柳树),改河为田,这种沙堤非常脆弱,极易冲垮,在洪水较大年份,水灾便很严重。例如,1953年南召县冲毁河堤达 1970处,造成很大损失。

     丹江 俗称丹河,又称均水,亦称丹渊,发源于陕西蓝田县与商县之间分水岭西南侧,与渭水支流灞河同源而背流。东南经陕西商县、丹凤、山阳、商南4县,河南淅川、内乡2县境,于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水,干流全长390千米,为汉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17300平方千米,占汉江流域总面积的10%。多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01米。水系发育 ,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武关河、淇河、淅河、滔河等。

     丹江流域在地貌上最显著的特色为沿江峡谷与平地相间,从丹江口至秦岭依次为江口峡谷、李官桥盆地、关防滩峡谷、淅川荆紫关盆地、湘河街峡谷、竹林关普峪河宽谷、流岭峡谷、丹凤-商县盆地,最后为秦岭峡谷。这种地貌对于修建水库非常有利,峡谷两岸高而陡,可以建高坝,而盆地宽谷亦可拦蓄大量洪水。著名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就建在汉江与丹江的汇合处。丹江口水利枢纽是综合开发汉水的关键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银灰色的混凝土大坝,高97米,连同两岸土石坝长约2500米。它像一道水上长城把汉水挡住,扼守着上游深山峡谷的大门,有力地控制着坝址以上95000平方千米的集水面积的径流,约占汉水全部径流的3/4,在万山丛中形成一个总库容达209亿立方米的巨 大人造湖。

     丹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仅次于唐白河,每年冲入丹江干支流的泥沙数量很大,根据白渡滩水文站1953年所测丹江最大含沙量达10%,河床推移尚未计算在内,河床年年淤高,在河流出峡谷入盆地处尤为显著。如商县附近,丹江从秦岭峡谷进入商县盆地,在峡口及盆地内堆积大量泥沙,河床淤高甚速,商县小南门在1919年以前尚可通行,至50年代下半部(约2米)已被丹江的泥沙所堵塞,仅留上半孔,洪水期间上半孔必须关闭,否则洪水即拥涨入城。河床淤高的结果,使丹江的航运愈感困难,在清康熙乾隆年间,丹凤(龙驹寨)为一个十分热闹的沿江码头,丹江小船可以上溯至此,大水时还可通至商县,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民国年间,50年代以后丹江的航运起点已移至丹凤以下190千米的荆紫关,《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第31~32页。小船大水时也只能到此,缩短了航线152千米。

     堵河 又名武陵水,亦名庸水、陡河,为汉江第三大支流,有两源:南源出湖北神龙架东北麓,北流称官渡河,至竹山县两河口汇合西源;西源出陕西与四川省间大巴山东南麓,南流称平溪河,过镇平县称南江,进入湖北竹溪县称汇湾河,与南源汇合后始称堵河。干流经竹山、房县、十堰市,至郧县西流镇入汉水。西源为干流,全长约342千米,流域面积12431 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93‰,自然落差1586米。黄龙滩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834万吨,年平均输沙模数695吨/平方千米,为湖北泥沙高值区之一,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弯曲,干流弯曲系数1.87,为山地弯曲河型。主要支流有潭口河、苦桃河、北星河、官渡河、泉河、竹 溪河等。

     堵河沿岸除黄龙滩、竹山、竹溪等城镇附近河谷较宽外,其余均系峡谷性质,两岸山峰高 出河床150~200米,可以修坝的地点很多,但无宽广盆地足以拦蓄大量洪水。

     堵河干流横截均房背斜层之西端,与地质构造不符合,根据研究,李捷与朱森认为堵河上 游背斜层以南水系原是南河的上游,后因堵河向源侵蚀袭夺南河上游为己有,乃成今日的堵 河。

     褒河 古称乌龙江,又名太白河、褒水。有二源:东源出自秦岭山脉陕西太白县与宝鸡县之间分水岭西南侧,西南流称红岩河;北源出自陕西凤县东部秦岭沟附近山区,至留坝县江西营汇合东源,至汉中市入汉水。全长198千米,流域面积3940平方千米。无论是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水量,均超过沮水,故有人主张以褒河为汉江正源。流域多山,河道流向较顺 直。主要支流有沙子河、武官河、太白河、杨家河等。

    (三)流域概况

     地貌 《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指出:根据汉江流域的地层情况,可知自从经过三叠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以后,本流域不再受到海侵。当侏罗纪的时候,本流域低洼地区成为内陆湖泊,有砂岩和页岩的沉积。侏罗纪末期的造山运动在本流域非常剧烈,完成了本流域地貌的大轮廓。白恶纪时期本流域只有汉中盆地略有沉积,其余各地可能都是侵蚀区。白恶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本流域地面上升,发生褶皱与断层,造成很多盆地与地堑,如郧县盆地、均县盆地、丹凤-商县地堑、西峡地堑等。在这些盆地与地堑中沉积了第三纪红色岩系。发生在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本流域整个地面隆升,秦岭、巴山、荆山、大洪山、大别山等均因这次运动而重新上升为高山。经过这次运动后,本流域的地貌基本上已 和现在的一样。

     汉江流域绝大部分是山地,山地面积约123000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174000)的70%,丘陵地面积约22000平方千米,占13%,平原面积约27000平方千米,占16%,湖泊面积约 2000平方千米,占1%。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主要平原分布在钟祥以下,之间为丘陵地区。当然,在上游山地区内亦有局部平坝与丘陵地貌,在下游平原上亦有个别丘陵,但在整 个地貌上显然无足轻重。

    本流域地面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积占70%多,2000米以上的面积仅占4%,。从全流域各地的绝对海拔的差别来说,上下游相差很大,秦岭最高峰太白山的海拔达4100余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约2500米;巴山最高峰的海拔达2500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约1500米。但下游平原的海拔在35米以下。本流域的山系,根据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与大巴山脉;一组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如大洪山脉与荆山山脉。这两组平行山脉都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它们的走向基本上就是地层的走向。这两组山脉都是以褶皱为主的山脉,岸层挤压很紧密,并有角度大的逆转断层,秦岭和巴山尤甚。它们的共同特色是"山大谷小",整个山地只有红色岩系分布的盆地和地堑比较宽广,其余山谷都很 狭窄,平地尤属罕见。

     本流域平原面积很小,只有四处较大的平原,即汉中平原、襄阳-宜城平原、唐白河平原、下游平原。四处平原之中,汉中平原、襄阳-宜城平原与下游平原都是泛滥平原,地势平坦,只有唐白河平原大部分为古冲积平原,俗称岗地,已略受分割,泛滥平原则占地面积较 小。

     本流域湖泊较大的20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洼地积水,旱年与湿年湖泊面积的变化较大。 各类湖泊不论它们的成因如何,都在逐渐分裂与消失之中。

     气候 汉江流域位于北纬30°8′~34°11′,东经106°12′~114°14′,距海洋甚远。全区北有秦岭、外方山与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桐柏山与淮河流域毗邻,西南以大巴山与嘉陵江流域相邻,东南为江汉平原。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一东南向敞开的喇叭形,使东南季风可长驱直入本流域,加之北界的秦岭山脉,一般高程在2500~3000米之间,它不仅有抬升气流的作用,而且阻滞北方冷空气侵入,因而这里成为我国南北气候交界 地带,流域内气候较温和。

     本流域的风向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冬季多东北与西北风,夏季多东南与西南风,春秋两季为过渡时期,风向变化较多,但仍以偏北方向为多。就地域而论,大致自白河以下汉江河谷内春夏多东南风与南风,冬季多北风与西北风,白河以上虽在夏季仍以偏北风为主,南风或东南风不占重要地位。风力一般说来,下游平原寒潮长驱直入,风很大,最大风力达10级;上游山岭纵横,阻碍重重,风力较弱,最大风力在7级上下,但在峡谷道上,风力亦大,可 超过9级。

    本流域的气温上下游相差不大,冬季温暖,霜期较长,冰冻现象不严重,平常年份汉江干流无冰封现象,只有沿河湾处有薄冰,特寒之年有相当厚的冰,钟祥县志有:"汉江冰,人履其上"的记载。1955年1月汉口附近汉江干流全河封冻。汉江的支流一般比降大,水流急,无冰封现象,仅唐白河平原各河流结冰情况较突出,白河在南阳附近,唐河在唐县附近,冬季河水极浅,坚冰封河,冰上可通牛车。上游山地冰冻现象比中下游普遍,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5月间亦有结冰现象。夏季炎热,各月平均气温高于22°,愈往下游,气温愈高 ,但相差仅2~3°,可见本流域夏季普遍炎热。

     本流域的降水主要是雨量,降雪、冰雹很少,除秦岭及大巴山高山地区之外,鲜有积雪达半个月以上者。多年平均雨量约700~1100毫米,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平均雨量的分布,大致自西北向东南递增。郧县以上,盆地河谷的年雨量均在700~800毫米之间,大巴山与武当山约在1000~1200毫米左右,高山地区在1000毫米上下,中游800~900毫米,但唐白河流域只有600~700毫米,下游自1000~1300毫米。各季雨量的分配颇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大规模降雨的主要原因,系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所至。

     汉江流域的水旱灾害都很严重。就水灾而论,原因有自然与人为两方面。暴雨为造成洪水的基本原因,其洪水全系暴雨形成,且上中游地区常处于同一暴雨区,当发生全流域性大暴雨时,暴雨移动方向往往与干流流向一致,加上地形陡峻,重要支流汇口不远,使洪水汇集迅速,沿程逐步增大,形成洪量集中、洪峰特大的洪水。而自北宋以后,下游荒地被大量开垦,以致本流域湖潴被垦,妨碍容蓄;明清以后,山地大规模的垦殖,造成植被严重的破坏;再者,自明代在钟祥以下大规模筑堤以来,年经展修,导致河槽日渐狭窄,宣泄困难, 这是水灾日重的人为因素。

     旱灾就地区来说,以丘陵、岗地最严重,其中,汉江中上游的旱灾比水灾严重得多,所谓 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中上游的丘陵地亦为本区农业发达区域,但由于雨量分配不均, 以致"5、6月常怕旱,8、9月常怕霖",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旱灾。

     航运 汉江干支流的航线很长,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70多个县市,在这一广大区域内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方面,几千年来曾经做出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上,说明了在两千年前汉江已是今湖北、湖南和四川、陕南向中原运输贡赋的要道。在陇海铁路通车宝鸡以前,陕南和部分陇南的货物都要顺汉江运到汉口。可以说,在历史上 汉江干支流一直是本流域交通网的骨干之一。

     汉江干流水量比较充足,全流的95%均可通航。但比降很大,从河源到河口平均比降为0. 36‰,而且滩险甚多。上游约占总航线的62%,是全流航行最困难的一段。其中,洋县至石泉,河流流经山地中,大部分为峡谷,比降达1‰,为全流比降最大的一段,水流极为湍急,礁滩最密,两滩相距不及500米,河床最窄处50米,而尤以黄金峡最著,其中的车滩、囚滩、龙滩、龟滩等处,泓道宽度在10米以下,船只转动不易,因此极易触礁,成为汉江干流 最困难的地段。

     中游段占总航线的16.4%,平均比降0.12‰,对航运来说流速仍嫌太急。本段乃全河流河 槽最宽,沙滩和沙洲面积最大的一段。因水流散漫,泓道多变,沙滩常移动(称为跑沙), 若对航道不熟,易发生危险。

    下流河段平均比降0.09‰,常年可通行轮船。

     支流航线4317千米中,终年通航的河流仅2294千米,占53.23%。不能终年通航的河流约1 873千米,占43.39%。上游的支流,汉江北岸少航运之力,南岸通航河流较多较长,大部分河流穿行于比较低缓的山地中,不过,除木马河、月河滩险较少外,其它各河滩险仍然很多,通行船只载重较小,航行十分不易。中游通航支流较多,主要有唐白河、北河、南河、蛮河、利河、丰乐河、梓河等,其中,唐白河航线最长,北河、利河、丰乐河与梓河航线极短。下游支流上游乱石多,坡度大,大半不利航行,中游多石滩,下游多泥沙沉积,对航运亦有妨碍。但当长江及汉江洪水向各河下游倒灌之时,常使下游水位提高,而且历时较长,因 此夏季航运比较方便。

    二、清澈秀丽的清江

    清江,古称夷水,《水经注》称:"夷水,即艮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 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在湖北省西南部,是长江中游右岸重要支流。

     清江发源于利川县东北部齐岳山龙洞沟,自西向东切割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鄂西群山,大部分河段形成高山深谷,急流险滩众多。主河道曲折北流折向东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7县市,至枝城市北注入长江。干流全长423千米,流域面积1.67万平方千米。流域内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415毫米,并且集中在夏季。径流深约870毫米。清江河口年平均流量464立方米/秒,年平均水量14 7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211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径流82亿立方米(1966年)。一年之中,水流量以7月最大,1月最小。清江流域属鄂西暴雨区,恩施和五峰附近为暴雨中心,而清江为山溪性河流,洪水陡涨陡落,年最大洪峰多发生在6、7月,常与长江洪水相遇而加大对荆江的威胁。下游搬鱼咀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89万立方米/秒,最枯流量27.5立方米/秒,洪枯流量比值达687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页。与长江其他支流相比,清江含沙量较小,水质清澈。长阳水文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0.65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833万吨,年输沙模数545 吨/平方千米。朱道清编《中国水系大辞典》,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340页。清江自然落差1430米,全流域理论蓄能达290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装机容量177 万千瓦,年发电量90亿度。恩施至长滩间水能蕴藏集中,宜建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效益的大型水库。重点开发的隔河岩水电枢纽工程完工后,装机容量可达120万千瓦。茅坪以上仅局部河段通航小机动船,茅坪以下137千米可通航5~20吨机动船。其中,磨市以 下22千米,受长江水顶托,可季节通航500吨级船舶。

     清江干流分为三段:河源至恩施为上游,全长153千米,河床平均比降6.5‰,多高山峡谷,地势崎岖,水流湍急,落差大,富水力资源,沿程多伏流、溶洞,如利川市长堰干流河段,伏流26千米,名雪照河;恩施至资丘为中游,长160千米,平均比降为1.8‰;资丘至河口为下游,长110千米,平均比降为0.74‰。中下游为低山与丘陵,河谷渐宽,为半山溪性河型。清江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倾斜,除上游利川、恩施、建始3块较大盆地及河口附近有少数 丘陵、平原外,80%以上是山地,呈高山深谷地貌。

     清江水系发育,支流流短坡陡,分布成羽状,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忠建 河、马水河、野三河、龙王河、招来河、丹水、渔洋河。

    忠建河,又名牛草河、勇洞河,源出咸丰县梅子坪附近山丘,曲折南流折东流,经咸丰县 城、宣恩县,至恩施入干流。主河道全长117千米,流域面积188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 8.8立方米/秒。流域多山,水系发育。主要支流有中间河、长潭河等。

     马水河,又名盆家河,源出建始县,南流经建始县东南境,又南至恩施县龟山河附近注入 清江。全长102千米,流域面积169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5.2立方米/秒。水系发育, 支流众多,主要有太阳河、东洛河、大池河等。

     野山河,源出建始县西绿葱坡边界,沿巴东与建始县界南流,至野山口注入清江。全长63 千米,流域面积109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8.4立方米/秒。中上游流经山区,支流发育 ,主要有中柱河等。

     龙王河,源出鹤峰县芹草坪,北流至巴东县桃符口入清江。全长51千米,流域面积624平 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0立方米/秒。建始县红沙乡以上流经山区,河道弯曲,支流发育 ,水源充沛;以下地势平缓,无大支流汇入,系山溪性常年河流,有灌溉之力。

     招来河,又名甘坪河,源出巴东县白岩东侧,东南流至长阳县招来河口注入清江。河长50 千米,流域面积78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7立方米/秒。

     丹水,又名点心河,源出长阳县西堡镇附近山区,东流经贺家坪、高家堰等地镇,在长阳 县津阳口注入清江。河长70千米,流域面积5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7.8立方米/秒。

     渔洋河,源出长阳县西部雪尖山,西流折向南流,经五峰县东北部,至枝城市莲花堰北入 清江。主河道全长96千米,流域面积119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8.0立方米/秒。中上游 多山地丘陵,水流湍急。聂河镇以下,河谷展宽,建有幸福渠等水力工程。

     清江水质清澈,流域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众多,现已成为湖北省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 主要名胜有;利川县太平塘摩崖题刻、落水洞洞群、恩施市连珠塔、长阳县"长阳人"遗 址、建始县石通洞等。

     极富魅力的利川落水洞洞群,在利川市东北6.8千米,是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包括落水洞、鲢鱼洞、凉风洞、干洞四个石灰岩溶洞。落水洞洞口朝向西南,高50米,宽30米,清江至此跌落洞中成为伏流,洞故名。江水潜流10千米后,于观彩峡槽谷明流1千米继而又潜流2 千米,在黑洞流出。伏流流程之长,流量之丰,为国内罕见。江水跌入洞时,飞流成瀑,响若巨雷,以"卧龙吞江"成为名景之一。鲢鱼洞离落水洞约300米,并与之贯通,洞口似一古老城门,洞顶古树倒垂,野藤悬挂,洞内有一深潭,多鲢鱼,故名。由洞泛舟南行不远,是一地下湖,湖面广阔,碧波荡漾,可容千舟共泛,堪称一绝。凉风洞在落水洞的左面,为一穹行大厅,石笋林立,钟乳石倒挂,石幔、溶槽遍布洞壁,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干洞洞口在落水洞的右面,高约50米,宽近60米,洞内通道宽敞,可并行7辆卡车。洞内大厅中,有潺潺流水,广阔的"教道场",石笋林立,岩石多姿,有"金子山"、"人头 岩"等。洞穴壮观,景色奇特,宛如一座地下迷宫。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20.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13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