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嵩山]始祖先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Feb 5 14:12:41 2005), 转信
现在,沿着岁月的河流,我们寻找生命的最初。
嵩岳绵延东去,是具茨山,姬水流向山下的新郑,有熊部落就聚居在这样的青山绿水之间。
这一天部落的最后一位酋长少典和他的夫人附宝扛着木耜去田间种地,突然间天地暗淡下来,附宝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已经挂上天穹,这时一道电光像蛇一样绕着北斗七星旋转。四野都笼罩上一层青光。附宝只觉得腹中躁动,于是,便有了身孕。
二十四个月后,附宝于新郑北关的轩辕之丘生下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因成长于姬水河畔,遂改姓姬,名轩辕。
《吕氏春秋》说:"是日戊己,其帝黄帝。"戊己就是土日,在五行中,土主中央,黄是土色。所以轩辕氏成帝业后称黄帝。
辽阔的大地上,那些用树叶遮掩着身体的上古先民们,他们抬头仰望天空,天上是斗转星移,他们低头摆弄土地,地上是一年四季。
飞鸟从或远或近的山上衔来一粒种子,最初的文明在风雨中步履维艰,在日月里一唱三叹。
《太平御览》记载:"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
按照历史的记载,第一个制造出粮食脱粒杵臼的,是黄帝;钻木取火借助日光把生米做成熟饭的也是黄帝;第一个种桑养蚕,织布做衣的是黄帝;发明了捕鱼之网,捉野兽之陷阱的还是黄帝。
"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作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箕数,容成作遍历,诅诵、仓颉作书。"
天文、历法、数学、音乐、文字,这些中华远古先民的伟大创造,因人们对英雄首领的崇拜而归功于被神化了的黄帝。人们相信来自天庭的轩辕黄帝是华夏文明的总代表。
七迷店,嵩山南麓襄城之野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
5000年前的一个春天,黄帝带着六位大臣,驾车离开都城有熊,到几十里外的具茨山,拜访一位叫大隗的真人。他们在襄城的田野上迷失了方向。
这时候黄帝发现了不远处的一个牧童在放马,于是黄帝走过去探问说:"你知道具茨山吗?"
牧童说知道。
"那么,你知道大隗真人吗?"
牧童也说知道。
黄帝很惊讶,就很自然地说,那么你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吗?
牧童回答说:"治理天下如牧马一样,只要铲除害群之马就行了!"。
或许,就是为了纪念黄帝的求贤若渴不耻下问,或许,就是为了纪念牧童言之有理理直气壮,大家把这一片土地,改称为七迷店。
顺着牧马童子指引的途径,黄帝一行登上了具茨山。具茨山亦称大隗山。因为大隗真人住在这里,所以也叫大隗山。
自古以来的深山,总也是藏龙卧虎,自古以来的明君,总也是礼贤下士。黄帝自然见到了大隗真人。大隗真人向黄帝阐述了治天下要知天下、治军要知军情、治天下要访天下、知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并授黄帝九芝图。
走下具茨山的黄帝回首眺望,天水之间,云衣飘渺。
以后的日子里,黄帝再也没有和大隗真人相遇过。其实大隗真人,或许就是一个时代的借景抒情,就是一个政权的借题发挥。
黄帝的势力日渐壮大,许多过去依附神农氏炎帝的部落纷纷归顺黄帝。于是建都陈丘(今淮阳)的炎帝不甘失去"天子"之位,就向归从黄帝的部落进行讨伐。黄帝率有熊部落军队联合罴、豹、虎等部落,在今扶沟县境内的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激战,打败炎帝,并同炎帝结为联盟。
炎帝是黄帝的同父异母兄弟。
炎帝的母亲是少典的妃子,她在华阳游玩的时候,看到神龙凌空而舞并由此怀孕,生下"炎帝"。华阳坡上榆树成林,炎帝就取名为"榆罔"。
榆罔因为与黄帝有异德,于是离有熊部落而去,长于姜水之滨,遂改姓姜。炎帝姜榆罔先徙居于陕西、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后继任神农氏部落第八任首领,都于陈,后迁曲阜。
归顺黄帝前的炎帝,正和蚩尤交战,并遭遇兵强马壮的蚩尤追杀。而曾经和炎帝作战并且三战三捷的黄帝,派出使者,晓之以理,收服炎帝。杀得兴起的蚩尤闻讯后挥师北上,决心和黄帝一决雌雄。两军在涿鹿之野短兵相接。这一仗刀光剑影你死我活。
相持了好多年之后,蚩尤加紧练兵,他的将士们攀登悬崖峭壁如走平地,起起落落之间,也是神出鬼没,蚩尤组织起将士,对天盟誓,只战不降只进不退。
这时候的黄帝也在细细筹划着攻克蚩尤的策略,"顺德""信义""仁智"的大旗迎风招展,黄帝最根本的策略是以德治兵,以德治人,以德治人心,然后兵信民服。
两军阵前,蚩尤的兵马铜头铁额,伪装着兽身,举着古造的兵器,是一付虎视眈眈的样子,而黄帝的部队更胜一筹的是,虎豹熊罴也入了战斗,其实头一个回合胜负已定,蚩尤仍然负隅顽抗,关键时刻,杀入敌阵摧营拔赛的,是前来相助黄帝的玄女。
很多年之前,黄帝曾经救过玄女的性命,玄女父女俩带羊礼品,跋山涉水,准备找到黄帝,向他表示感谢,途中遇上一位白发老人,听了他们的故事,不紧不慢地劝说道,黄帝四处访贤,八方论道,东奔西走,南征北战,怎么可能呆在家里等你们前去酬谢?依我之见啊,你们真要报恩,我这里倒有一册武学图谱,学好了本事,从戎报国,才是对黄帝最好的报答。
玄女接过图谱,转身而去,十年之后,民间的一个柔弱女子,成长为征战沙场"仙女神刀"。
平了蚩尤,黄帝于具茨山下大会诸侯。大家一致推举黄帝为天子,天下众心所向黄帝,黄帝一统中华大业。
为了安抚归附其下的各部落,黄帝力排本族众议,毅然改变少典氏固有的"熊"图腾,取各部落图腾之一部,即狮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组合成统一的新图腾,这就是龙。
黄帝于所获宝鼎之上,铭刻功臣事迹,将鼎置于都城有熊的制高点上。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黄帝都要率各部落诸侯登上具茨山顶,迎接新年的日出,由黄帝布策,诸侯盟誓。黄帝下令各部落之间的争执,不准效法他那样用武力解决,改为向他控诉,由他以天子的身份为大家判断是非。
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曰:"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观,盘旋以上,悬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涧,淙淙振林木。峰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下有广成墓及城,即黄帝问道处。"
黄帝问道的人,是神话中的仙人,之后为道教所尊奉广成子。
黄帝在位第十九年,前往隐居在崆峒山石室中,向广成子请教修身至道之要。广成子欣然地教给黄帝放任无为而治天下的道理。
黄帝闻道后,善于治理人民,能使人民勤奋工作,并顺应民心,使人民自然而然接受教化。同时,黄帝制定的法律简明不乱,百姓都能安心守法。于是各地人民相率来归,自动自发地从事各类生产建设。所以黄帝能够无为而将天下治理得很好。
嵩山地区是黄帝的都城所在,所以周边地区遗留下众多的黄帝遗迹,其密度是中国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黄帝内经》记载:"王母会帝于嵩山,饮帝以护神养气、金液流光之酒,又有延洪寿光之酒,黄帝所常游与神会迹是。"
《山海经·中次二经》记:从少室山、太室山到大隗山乃"帝之棋台",即黄帝下棋的地方。黄帝"觞百神"即宴饮群神于鼓钟之山,此山在今嵩县东北。少室山"其山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即黄帝曾在此树下休息过。《山海经.中次三经》记新安县青要之山乃"帝之密都",即黄帝与诸神秘密相会的地方。
巩义市河洛交汇的洛汭地区,是黄帝修坛沉璧之处。《黄帝世纪》云:"黄帝时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御览》引《尚书·中侯》:" 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地,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于是得到《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实际上是大约五六千年前发现的早期龟甲文字,是嵩洛人在上古时代与自然斗争和谋求生存的劳动中,对社会和人生本体所作的朴素总结。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而后中国文物典籍是兴,其源即出于《河图》、《洛书》。它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亦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源泉。
黄帝最后的一项事业是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脚下铸成鼎。鼎铸成的日子,一条飞龙垂着胡须飘然而至。黄帝骑上龙背,他的群臣和后宫的人跟着骑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龙于是飞上天去。
黄帝的一把弓也掉落下来。百姓们仰望着黄帝已经飞上天去,就抱着他的弓和龙的胡须号哭。
荆山在今灵宝市阳平镇,其地有铸鼎塬。铸鼎塬上的黄帝陵,相传为皇帝的靴袜冢。黄帝陵前建有一座黄帝庙,创于汉唐。中门匾书"骑龙遗踪",山门题额"古荆山"。这里保存的唐贞元十七年《轩辕黄帝铸鼎塬碑》,是国内专记轩辕黄帝事迹年代最早的碑刻。
黄帝驾崩后,其衣冠葬于桥山。《今本竹书纪年》说,这年正好是黄帝在位一百年。
考古学的发现更为嵩山周边大量黄帝遗迹的可信度提供了佐证。北距轩辕之丘60公里的郑州西山古城址,经考古学家多次发掘,确认该城垣的年代距今5300年-4800年,正是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时期。
黄帝一生,生了二十五个孩子,二十五个孩子去向四面八方,然后一代一代生生不息,长成现在的我们,所以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20.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