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见牛思齐|是否有这样的基?(),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济源] 愚公移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r 30 19:20:36 2006), 转信
这是一座矗立在济源市中心的纪念碑,这座铜像,塑造的是这座城市里最著名的人物---愚公。这座纪念碑是济源市的城标,在济源人心目中,济源就是愚公的故乡。
在中国,《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许多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熟知这个故事了。
故事说的是:有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名叫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他的邻居智叟讥笑他不自量力。他却说:“即使我在有生之年不能铲平这座山,可是我的子孙后代会继承我的事业,最终把山铲平。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苍,神仙把大山背走了。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背靠巍巍太行山,王屋山全部处于其境内,依照地理位置来看,愚公的故乡确实应该在这里。
扎向太行、王屋二山,扑入视线的是一条条阳光大道,一路上提速换挡,行进在 这雄山大道上,我们没有一丝山城行路难的体会。这与故事中的愚公家乡并不相符,这里真是愚公的家乡吗?
这是位于王屋山脚下的中华愚公村。村里人说,这里就是老愚公的家乡。看见这些愚公故居、愚公井等所谓的遗迹,还有这尊扛锄头的愚公塑像,我们不禁心生疑问,愚公不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吗?怎么会留有这些遗迹呢?
当地人说,村东的这个山拗在很久以前并非眼前的景象,那时确实有座从王屋山主峰绵延来的大山梁,村里的人都说这是愚公挖山留下的痕迹,智叟就是在坐这个山头的亭子里冷嘲热讽的。
山拗崖壁上的纹理,酷似曾被人挖过,但是,地质专家却告诉我们,那只不过是亿万年前,地质运动留下的断裂和褶皱。难道愚公的故乡并非是在这里吗? 传说吕三太是个力大无比的人,一次他一手抓住一个牛头的角,把两头打架的牛分开。由于他力气大,脾气倔强,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别倒山”。
后来,人们根据吕三太的事迹,编写成了那个著名的寓言---愚公移山,这里的愚公村也是今天人们为了使这个故事有所依附才命名的。
愚公移山只是一个传说,但是,生长在太行山区的济源人自古以来确实像愚公一样被行路难的问题所困扰,“出山难,难于上青天”。
今天的人们依靠现代机械工具盘山筑路,四通八达,而古人又是如何克服险阻,走出这重重大山的呢?当地人特地指引我们离开公路,下到谷底,去寻找一条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路。
这条路人称直道,是当年隋炀帝巡游天下时修建的,他为了能从山西到河南游玩,就招募黄河以北数十万民工修筑了这条总长约90公里的道路,在没有修通现代公路以前,它一直是连接山西和河南的一个交通要道。直到20世纪50年代,当地人要到山西经商、求学,都还走这条道。
这条路如今早已废弃了,过去直道上行人车辆络绎不绝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行走在古道上,我们遥想当年,彷佛看到一路路马队顶着烈日行进,一双双脚步在谷底穿行,一阵阵马蹄声在山谷中回响。
其实一直到今天,济源人还在不停地修路,与这大山抗争搏斗,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现代愚公的故事。
这里是济源市档案馆,近年来公路系统涌现的先进模范的材料都在这里,人们称他们为“新愚公”。一位叫做苗田才的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是思礼乡水洪池村人,他带领村民十年筑一路,踏平坎坷成坦途,我们决心去拜访这位“新愚公”。
赶了一天的路,我们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思礼乡,沿途遇到了一队扛木头下山的村民。他们说,过去这里山高路远,山里人出趟山十分不容易,而山里多的是树木,人们就在下山办事时,顺便扛根木头,换来些钱来贴补家用。
天亮时分,我们来到了水洪池村,站在这大山之巅,回首若隐若现的来路,我们不禁产生一种跨越关山万里的成就感。水洪池村就深藏在巍巍太行的峰峦叠嶂之中。
水洪池位于海拔1460米的高山上,过去饱受行路难之苦,村民上下一趟山非常不容易。因为没有路,这里的经济相当困难,“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出门靠扶壁”。
这水洪池的山不是穷山恶水,为什么这样穷,关键问题是不能通路,回忆起来,以往生活情况,为什么咱们穷,你比如说喂个猪,当时来讲,这个猪囫囵就可以卖了,咱把它杀了以后,截成一截一截才能带下山,可是依当时来说,囫囵背下山这是不可能的,就得把它截成几块往山下担。
在我们的执意要求下,苗田才带我们来到了这条过去人们挑水的小路,当时,山上干旱少雨,村里人只好到山下挑水吃,无论是风吹日晒,还是雨雪交加,人们只能挑着担子行走在这条奇陡无比的小路上。
当年,那位姑娘就是顺着这条路摔下山的。这是一条窄的不能再窄的小路,没有任何负重的我们依然感到了行路的艰难。 为了一担水,为了一条路,为了生存,村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
水洪池村人认识到治穷要先治路,要想彻底改变生存的窘境,就必须修路。
为了筹集修路的资金,年轻的姑娘卖掉了为出阁准备的嫁妆,年迈的老人变卖了棺材和寿衣,还有许多人卖掉了家里仅有的家禽牲畜。为修路,全村上下有70%以上的人受过伤,也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赤脚医生在我们到一号洞,垒棱石的时候,他去垒挡土墙,扳石头时,他一扳,一扳脱,把他摔下去,摔下去以后,整个来说把头皮都掉了,看着可寒碜,抬到半路上就不行了,当时我都很痛心,这里培养了多少年才有个赤脚医生。
十年过去了,苗田才和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挖土、炸石,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修通了山西阳城界至郑坪村的15公里盘山公路,水洪池人从此可以方便地进出大山了。这,是一条从苦难通往幸福的路。我们的车沿着这条坎坷不平的土路开过,深深地感到,这每一米的路上都留有水洪池人的滴滴的血汗,滴滴的辛苦。
“有路要记无路苦,……”,路边这条标语发人深省。
这是盘桓于太行山中的济阳公路,修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跨越太行山的五条通道中,这是一条施工难度最大的公路。
在当地人指引下,我们走下路旁的山坡,在山崖下发现了一个山洞。从现场看,这个山洞并非天然形成,有着人工开凿的明显痕迹,这个洞是做什么用的呢?又是谁修的呢?
这是济阳公路旁的郭庄,郭庄原村委会主任王保富告诉我们,在济阳公路没修通之前,这里和愚公的家一样被所大山遮挡,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生活的艰苦条件丝毫不亚于水洪池村,老百姓受尽了翻山绕路的苦。
郭庄人想路都要想疯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保福和村民们决心打一个山洞,开凿一条穿山而出的捷径。
组织老百姓,连明彻夜干了,大概干了三年,这边干了200米,前面干了100米,大概是300多米。用这个钢钎,木锤子打的,一板一板打,最后用平车把它拉出去了。
当时,郭庄人没有任何专家指导,也没有任何探测工具,他们点着火把,拿着自己打造的工具,男女老少齐上阵,从山体两侧同时开凿。
一天上八个小时,一天打两米,用石头,用手锤,用钻机,这样子干,出来以后头晕眼花,当紧张时候,到半夜正打的时候,你就头晕就栽到洞里了,把人抬出来,抬出来以后用水洗洗,晾晾,在洞口停了一会儿,休息罢了重新进去。
由于没有专业探测工具,两头对挖的山洞偏离了方向,这个工程不得不半路中止了。后来,国家投入巨资修建了途径郭庄的济阳公路,村里人行路难的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两千年前的愚公也许没有想到,他的后代会再次重演他的壮举,不过不是挖山而是挖洞。这虽然是一个将会永远废弃的工程,然而郭庄人的身影将永远镌刻在山洞深处坚硬的山壁上。
这是郭庄人过去住的土胚房子,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家居住了,济阳公路修通之后,村里人纷纷离开原来的居所,紧邻公路建造新家。有人开玩笑说,郭庄的现代愚公搬家了,不必像老愚公非要移山不可了。王保福自己也搬到了公路旁居住,我们拍摄的时候,他家正在盖新房。想起以前没路时苦处,再看看今天的好日子,老人家感慨万千。每天,他坐在自家门口,看自己的新房,也是看门前的路。
经过千百年的努力,济源人终于实现了愚公的夙愿,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如今,济源已是村村通公路,接下来他们的目标是,村村通高速公路。
这是济源市艺校正在排练以《愚公移山》为主题的舞蹈《愚公魂》。这个节目自2000年首演后,就深受济源人的喜爱,如今已经成为艺校的保留节目。
他叫李义孔,是舞蹈《愚公魂》的编舞,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济源人,他对愚公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
为了这个艺术节演出,我们可以说济源人用愚公移山精神在排练愚公魂,当时排练场地非常简陋,演员们为了练一个动作,膝盖跪的动作把膝盖都磨破了磨烂了,夏天正值盛夏,每一个人整天一身汗,铺着地毯全部浸透了,白天把地毯浸透了,然后晚上晾干,第二天重排练。
今年是毛泽东的著名文章《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60年前,毛泽东号召人们发扬愚公精神,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两座大山,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60年后的今天,愚公精神依然是鼓舞中国人团结奋进的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
enjoy academia+66
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坐着仰头看会儿星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6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