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晚上站庆喽),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荆州]楚歌今昔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y 6 10:28:40 2004), 站内信件
洪涛:观众朋友,您好,这里是《走遍中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一曲楚歌。当年的
一曲楚歌,结束了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刘邦项羽征战的那个年代,当年楚
国是以能歌善舞而闻名的,美妙动听、感人肺腑的楚歌,涣散了项羽部队的军心,最终使
刘邦打败了项羽。从此也留下了一个四面楚歌的成语,楚歌也就有了一个特定的含义。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楚歌的今昔。
到我们节目中做客的嘉宾,是来自湖北省荆州市的作家孙昌宇先生。
孙昌宇:所谓楚歌就是指当年流行于湖北境内,特别是以荆州为中心这一带的民歌民
谣。这一带的民歌民谣,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在那个时代人们在劳动生活中,需要抒发自
己的情感,那么就逐渐诞生了这样民间的音乐,民间的歌谣。这样的歌谣传承下来一直数
千年来。到今天还是生生不息的。具有他浓郁的地方特色。
洪涛:据我所知在中国的最早的诗集《诗经》里面,它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来源于楚国的民歌是吗?
孙昌宇:对 ,这首歌是咱们著名的诗歌总集《诗经》305首里面,最浪漫的、最富有
爱情色彩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就是起源于楚地。从楚地的民间民谣里面逐渐由文人收集
整理起来,放入诗经里面的。
洪涛:我们一开始就提到这个楚歌的魅力,我在想当一种音乐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它
的这个力量会超过音乐本身的力量。
孙昌宇:当年所谓四面楚歌的楚歌,事实上是一首楚歌里面非常非常有冲击力的思乡
曲。就是当年楚人在怀念自己故乡的时候,就会有非常缠绵悱恻这样的旋律,唱出对故乡
的怀念。聪明的刘邦就在战争的武力上,一直战胜不了项羽的时候,就用楚歌。请很多楚
人在项羽的营房外面,就唱起楚歌。使楚国的所有人都放下了武器,军心涣散。体现了这
首歌它在情感上和在人性上的这个巨大的艺术魅力。
洪涛:那现在在荆州地区还能听到这样的歌声吗?
荆州地区流传的马山民歌继承了古代楚歌的特点。它的曲音曲调都是来自当地的方言
。马山民歌取材广泛,歌词内容大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在紧张的劳动之余,欢快的
民歌是大家自娱自乐的方式之一。大家聚到一起,有的唱,有的吹,有的听,一天的辛劳
就能减少很多。有时在田间地头,有时在劳动的休息时间,一首民歌就能把周围的人们聚
拢过来。
由于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过去的劳动生产又都是靠手工完成,每天的劳动量都很大,
所以,这种民歌也能起到调节劳动气氛的作用。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这劳动的劲儿就来
了。大家你唱我和,所以,这马山民歌才能一直留传了下来。
采访:荆州市艺术研究所 研究员 徐月波
“马山民歌它的种类比较多,有号子,有田歌,有山歌,有灯歌,有小调,有渔歌,
有风俗歌 ,有谣儿歌。这些歌都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绝大部分是在各种劳动生活当
中产生的。”
一曲渔歌唱出了渔民的好心情。这里的民歌形式多样,曲调活泼,这种打鱼时唱的渔
歌,就没有什么固定的唱词,完全是渔民的自我发挥。兴致所至,他们放声高歌,把这里
的民风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每逢秋八月起网丰收的时候,渔民更是要齐唱渔歌,显示
了荆州男子的一种豪迈气概。
采访:荆州市艺术研究所 研究员 徐月波
“荆楚民歌的话,跟古代的巴楚文化、楚辞, 屈原之间有很大关系。因为它是一个文
化的影响,楚文化是一个大的方面的影响,是整个民歌的文化的质量品位有提高。它是在
互相影响的,发展的。所以在后来的话,特别是在建国以后,这个民歌作为群众最喜爱的
一种形式。各地的文艺团体,很多歌手,都把这个民歌作为主要节目,保留节目。从群众
当中来,又到群众当中去。”
荆州的文化工作者一是为了收集整理这里的民歌民谣,同时也是为了丰富这里人们的
文化生活,所以,他们经常下到田间,为普通百姓带去新的田歌。
这些田歌都是根据过去的民歌改编的,这其中加入了许多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
田歌更具有活力。这段踩水舞,就是根据踩水歌而创作的。这些专业演员,把民歌带上了
大雅之堂。其实民间的歌舞原来就是一体的。在荆州,古时这里的人便是以能歌善舞而出
名。这些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的田歌,现在是难得的文化遗产,马山民歌被称为“民间
艺术的活化石”,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洪涛:实际上这个荆州地区的民歌,可以说是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有他
们的思想感情。那可不可以这样讲,一个地方的民风,决定了民歌的风格。
孙昌宇:对。
在荆州这一代,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生态非常繁茂的这样环境里面,充满着浪漫主义色
彩。体现在音乐这方面,也就集中表现了这种豪放,这种富于幻想而且充满了激情的这样
一种风格。关于荆州这一带民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所谓的阳春白雪,就是贵族和宫廷歌曲。所谓下里巴人就是老百姓,最普通引车卖浆
之流。所唱的歌,下里和巴人,阳春和白雪,都是一个曲子的名字。下里的意思就是一种
丧葬歌曲,就是老百姓生老病死以后,葬到地下去叫做下里。巴人其实是当时楚人的一支
,一个部落。它就是代表楚人的最普通老百姓的丧葬的歌曲。
洪涛:那我知道下里巴人演唱的时候,当时演唱的场面很壮观。
孙昌宇:哪个下里巴人的演唱形式,那是相当惊人的。当年就有这么一个描述,一人
唱,万人和。
洪涛:那这个一人唱,万人和。这种壮观的场面,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还能见到吗?
在荆州的稻田里,虽然没有“一人唱,万人和”的那种壮观场面,但是依然能够体味
到人们一起唱歌的热烈。过去,赶上农忙季节,大家为了抢时间插秧,连着一干就是好几
天。为了提高劳动的效率和鼓足干劲,大家就用唱歌的形式来提高精神。有人带头唱,大
家就跟着一起唱,有点像劳动号子。插秧的,抽水的,一听到这歌声,疲劳就好像减少了
一半。大家你追我赶,相互比着干,劳动热情在歌声的带动下,被调动了起来。这些田歌
,插秧歌,经过上千年的传唱,依然充满活力,就因为它植根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中。在一
些地方为了增加唱歌的乐趣,还特意请人伴奏,一些老人和孩子,也来到田边,跟着一起
唱。远远望去,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采访:马山村民
“一唱歌就把精神提起来了,就觉得把私心杂念,把其他的一些事情都忘掉了,搞生
产劲就大。我们从小就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就唱,唱了几十年了。”
荆州地区的民歌之所以能够留传这么久,跟当地百姓的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许多家
,老人孩子经常一起唱,把唱民歌当成一种消遣,在娱乐中就教会了孩子许多古老的民歌
。
王兆珍是当地的一位民歌艺术家。她从小就喜欢唱民歌,跟着大人学了不少的民歌。
后来,她发现民歌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十分有帮助,就主动承担起教民歌的任务,一有空,
她就来到孩子们中间,一字一句地教他们唱民歌。过去教民歌都是口传心授,现在有了乐
谱,教起来就方便多了。
采访:马山民歌 歌唱家 王兆珍
“我们当时唱这个民歌的时候,就在田里干活,听到老人唱我们就自己唱,也没有人
教我们,就这样唱,现在的话,你们听到老人唱,我们在一起教这个歌,在唱的时候,就
要带一种感情,激情来唱这个歌。这个快板是一口气连下来的,要快一点,但是这个音乐
就是上一句下一句,上一句下一句。这样接着来,一口气唱完。”
孩子们通过学习民歌一方面提高了音乐修养,同时,也继承下来了这里的传统。民歌
中所包含的情,民歌中所寄托的爱,都融入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
洪涛:看来荆州民歌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这么丰富的民间音乐,其实也为荆州地
区的其他的音乐形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孙昌宇:这个民歌其实是其他的各种艺术之母。在荆州这一带流传的民歌,后来孕育
了荆州非常有名的戏剧表演形式,荆州地区的戏剧形式,互相之间的借鉴是非常有趣的。
而且他直接影响到咱们当代的艺术,比如说 ,当年荆州花鼓戏,它在民间形成的音乐和表
演形式 ,逐渐被更广泛的新的艺术形式接受。咱们比较熟悉的电影和歌剧《洪湖赤卫队》
,它的基本的音乐元素,就是取材于当年的花鼓戏。另外还有一个,中国第二大剧种汉剧
,它的发源也是在荆州。
洪涛:在荆州地区看来,它的剧种还是挺丰富挺多的。
孙昌宇:这其中就有最典型地方意义的荆河戏,荆河戏当年是在明代的万历年间,开
始发展起来的,当时在荆江两岸,荆江的西岸,江陵和沙市这一带,号称九宫十三帮,所
谓九宫十三帮的意思,就是有九个演出的重要场所,有十三个演戏的行会,当时这些艺人
的发展,就是先从走乡串户,男打女唱,沿村卖唱,逐渐到草台班子的演出,逐渐有情节
有故事,变成连台本戏。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洪涛:在荆州流行的荆河戏,可以说是楚地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了。那现在的荆河戏
是不是仍然活跃在荆州?
采访:荆河戏演员
“我们这个荆河戏的历史大概有四百年了。它起源就是我们荆州地区,我们是票友还
不是专业,我们因为是地方戏很多人都会唱,我的父亲就是唱荆河戏,我是从小就跟我父
亲一道,经常参加他们剧团的活动,因为本身我就喜爱这个历史,看《三国演义》书看得
很多,看到以后就演这个戏,就会深有体会到。我们今天演的就是《大回荆州》的一折,
就是《洞房》《东吴招亲》。”
荆河戏又称楚调,俗称上河戏,是地方大戏剧种。因在湖南、湖北一带流传很广,19
49年后曾一度称为湘剧,1954年才定名为荆河戏。
荆河戏以弹腔为主,兼容昆、高等腔。舞台语言以中州韵结合澧县、津市的地方语言
而成。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有542个,多是一些古代战争或者打斗题材的剧目,看家戏有“
三杀”、“五图”、和“十二山”等。
荆河戏的角色分生行、小生、旦角、老旦、花脸、丑角等六行。利用各种不同的板式
以表达非常悲苦的情调。听众能从唱腔中判别角色的不同,其高亢嘹亮的演唱风格,艺术
感染力很强。
荆河戏所使用的乐器多是唢呐丝弦,土钹土锣,音调变化多,别具风味。那种粗犷大
气的表演,很有荆楚文化的特点。须生多用沙喉咙,旦角利用假嗓子,小丑、老旦用本嗓
。那一板一眼的表演让人看了很是过瘾。
荆河戏重视做功,讲究内、外八块功夫。“内八块”是表现吉、凶、祸、福、喜、怒
、哀、乐八个方面的内在感情;“外八块”是练就云手、站档、踢腿、放腰、片马、箭步
、摆裆、下盘八种外形程式。许多老演员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一招一式仍不含糊。 作为
荆河戏的传人,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把这个古老的戏种保留下去。
采访:荆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李启斌
“这个古老的剧种,经过这么多年来的流传,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从业的艺人
已经很少了。但是这个剧种,在我们金沙地区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对南北路的一些剧种
,一些声腔都很有影响。为了很好的抢救,人类口头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花了几年功夫,
从老艺人那里,通过采访通过收集,得到了很多宝贵的荆河戏文字资料,包括曲牌,包括
一些剧本,包括有些打头。通过我们这几年的工作,通过广大老艺人的支持,有近四百个
曲牌,有些老艺人多记的是公尺谱,公尺谱一般的青年人也不懂,所以我们通过两年的努
力,把公尺谱基本上翻成了简谱,准备把它整理成册。主要是为了把古老的荆楚的传统艺
术,荆楚的精髓把它保留下来。”
在荆州附近至今仍然活跃的挑担锣鼓,也是荆河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然没有什么
舞台,但是所演奏的曲牌,都是荆河戏中经常用的。这种挑担锣鼓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打击
乐表演,主要为百姓家的婚丧嫁娶等活动助兴。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其中的讲究也是不
少,什么场合演奏什么曲牌,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一定的要求。
采访:荆州市戏剧家协会 秘书长 王文华
“还有一种就是咱们说的围鼓,这个围鼓在我们荆沙也是相当有名的。所以围股鼓以
前叫围鼓堂班,一般的有钱人,用八仙的桌子,几张桌子摆出来以后,很多的亲朋好友全
部坐在周围,他们民间的艺人就坐在桌子的周围,叫围鼓。他就围在桌子上面坐着,进行
清唱,这样就供一些很多来往的宾客欣赏这个艺术。”
在炎炎夏日的晚上,艺术家们来到居民小区,大家一边在外面纳凉,一边欣赏围鼓,
虽然没有什么名角,但却能自娱自乐。无论是唱的,还是听的,都很投入。
采访:荆州市戏剧家协会 秘书长 王文华
“以前据说是按戏剧史来讲,没有营业的氛围,过去本身荆河戏也就是来源于民间,
它是从自娱自乐的形式,慢慢逐渐演变,就变成一般的靠这个维生的专业艺人,然后才有
剧团,然后才挂牌,名演员这么演出。”
这位身手不凡的老先生叫王群千,今年已经69岁了,他17岁进入荆河戏科班学习,为
了把这门古老的艺术传下去,王群千和其他一些荆河戏名家费了不少心血,他们把一些唱
围鼓的业余艺人,和戏迷票友组织起来,搞了一个业余荆河戏剧团。虽然挂名“业余”,
但是这些艺术家们却是念唱做打,样样精通。从以前的自娱自乐,到变成专业演员,从民
间的走街串巷,到登上舞台表演,这些艺术家们把自己的一生和荆河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些服装道具,全是剧团的人自己做的,他们不为别的,就为了荆河戏能够永远唱下去
。
孙昌宇:咱们刚才看了,荆河戏的这样一些表演形式,我们今天谈到了楚歌的今昔,
也涉及了楚地戏曲发展的一个历程。它也是咱们楚地的人们的历史和民风的一种非常生动
的见证。它记录的是一段荆州的难以忘怀的历史。
洪涛:是 ,楚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个代表。是很有特色的,而且这个楚歌也可以说孕
育了楚地丰富的戏剧艺术。楚歌尽管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是我们现在去听它仍然会用
一种很接纳的心情去欣赏,而且我相信楚歌,也会永远传唱下去的。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