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晚上站庆喽),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襄樊]荆山楚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y 7 10:32:58 2004), 站内信件
不论谁看到这个场景,都会被深深震撼。这就是不久前在襄樊市东面枣阳出土的九连
墩楚墓发掘现场。像九连墩这样规格或者比它更庞大的楚墓,在全中国还有数千座之多。
大量形制各异的楚墓,向人们展示了一个2000多年前辉煌的文明。这座青铜大尊盘的通体
采用漏雕技术,做工精细,工艺繁复,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也难以想象、难以复制。除了大
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楚国的漆器、丝绸、玉器等也都具有同时代其他诸侯国不可比拟的
精细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美轮美奂的器物上都闪烁着楚文化璀璨夺目的光辉。在
楚墓中,编钟、鼓、琴、竽、瑟等古乐器也很多,曾侯乙编钟,成为传世的代表之作“五
音纷兮繁会,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这是《楚辞》中描述的情景,昔日的楚国
宫廷,金振玉鸣,钟鼓齐奏,乐师们奏起竽瑟,舞女们跳起舞蹈,钟鼓齐鸣,震动整个宫
殿,楚人的好歌尚乐喜舞,楚人的歌舞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然而时隔两千多年风雨沧
桑、岁月更迭,如此美妙的歌、乐、舞,人们又到哪里去寻找?灿烂辉煌的楚文明我们今
天是不是只能在地下去寻找?或者只能在华美瑰丽的楚辞中去重温那些浪漫美妙的梦境?
在今天的荆山楚地究竟有没有一些遗踪可寻呢?
1985年冬,襄樊市一位音乐家来到荆山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人在吹奏一
种乐器,这个乐器音调独特,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灵异之气,搞了一辈子音乐工作的他,
还从未听过如此奇特的声音。
杨顺适当时正在编写《中国民间音乐集成》,职业的敏感使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藏
于深山的珍宝,于是他迫切地想见到那个老艺人。在莽莽荆山爬了一整天,直到深夜杨顺
适才终于找到老艺人的家。老艺人叫王作玉,当年已年近七十,他说这种流传在荆山腹地
的民间音乐叫巫音,巫音一般是以家庭为主组成班子,祖传世袭、口耳相传。
王老艺人一家演奏的巫音让杨顺适惊异不已,这种声音似乎穿越时空,来自远古。
荆山之行让杨顺适难以平静,巫音的声音奇异诡谲,一直在杨顺适耳边缭绕,挥之不
去。那么,这种奇特的民间艺术是什么时代传下来的呢?在文献记载中能不能找到它的来
龙去脉呢? (吹长号)这就是巫音演奏。不过演奏的不是王家班子,当年杨顺适找到的王
作玉老人几年前已去世了,如今我们已无缘聆听他那传神的演奏。如今,像这样的巫音班
子在整个荆山腹地也只有六、七家了。这是老艺人在甩马锣。巫音唢呐是巫音中主要的乐
器,这种两人交换手指的演奏叫换拇眼,是巫音班特有的演奏方式。大山里的村民们与外
界交往不多,每逢喜事丧事都离不开巫音,巫音在他们心目中能上通神灵,驱邪除魔,呼
风唤雨。在古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在这样相对封闭
的大山里,巫音祖祖辈辈世代相传,到底传于什么时代
老艺人们只知道巫音年代久远,并传说巫音过去是为皇帝服务的,但到底传于何时,
谁也说不清。回到襄樊,杨顺适查阅了大量史籍资料。《史记》中记载;“恒舞于宫,酣
歌于室,时为巫风”,巫文化是古楚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山民们所说的巫音与古代楚国
的酣歌曼舞有没有联系呢?随后的几年,他又多次到荆山腹地,收集民间巫音曲谱,与有
史记载进行对比,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流传于荆山的巫音它会不会就是2000多年前楚国的
遗音?
《楚辞》是楚文化遗存下来的精华,杨顺适的研究也离不开《楚辞》。精心分析每一
首巫音,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巫音的音乐结构与楚辞有些近似,它是头腹尾三段式结构,
而《九歌》、《离骚》等也是头腹尾三段式,结构相似。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在古代宫、
商、角、徵、羽中,巫音的主音是徵音,也就是5,作为它的基音
为什么楚人不效仿中原以宫音为主、而以徵音为主呢?3000多年前,诸侯伐纣,楚人
因祖先鬻熊开国灭商有功,因为他骁勇善战,楚人受到周天子分封,领地就在汉水之南、
山高林密的荆山一带。这就是楚人的祖先鬻熊,不过那时,楚国的国君地位很低,在周天
子大会诸侯时,他是惟一一个没有分得任何宝器的国君,而且必须看守祭祀的火种。在黄
河流域中原文化占主流的年代,南方地区被视为蛮夷之地……,楚王“筚路褴褛,以启山
林”,后来逐渐强盛,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鼎盛时,领土几乎占到全中国的一
半……与中原分庭抗礼,自立特色。杨顺适在史记中查到,徵是旺盛、向上的意思,另外
徵还有红色的意思,楚人崇拜火,尊火神为祖先,选择徵音,恰好符合楚人的精神,符合
楚文化的特色。更巧的是,楚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以徵音为低音的音阶也是排在最合适的
位置上。种种证据使杨顺适最后认定,如今流传在荆山腹地的巫音,正是古代楚音遗韵。
由于地处偏僻,少受外界影响,同时又服务于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巫音得以留存至今。
他把收录到的巫音编进《音乐集成》,荆山中深藏着如此古老的楚文化活化石,使得这块土
地在人们眼中变得更加神奇。吸引众多的艺术家、文学家来到荆山探索、采风、考察。根据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楚人好歌尚乐喜舞,楚时的盛景是歌乐舞同辉
,如果巫音是古楚遗音,那么除了巫音,还有没有其他形式遗存下来呢?古老的荆山,苍
茫幽深,一如原初,有一种神秘莫测的诱惑力,置身在大山里,对自然的崇敬油然而生,
在荆山,山民善歌喜舞,山锣鼓、薅草锣鼓等等多种,歌舞的场面处处可见。荆山古楚遗
韵“东海的伢妹,西海的一枝花,莫怕山里苦,何必往外嫁”在众多的歌舞表演中,有一
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端公舞,逐渐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端公师在荆山民间是指能通神灵的领头人,只有读过神书的能人才能担任端公师。与
巫音一样,端公的传承方式也是本姓单传,口耳相授。这位身穿红长袍、头戴五佛冠的就
是端公师,穿黑袍的则是端公子。在山里人眼中,端公既能把神的意志传达给人,又能把
人的愿望申诉于神,所以他们常常要请端公举办法事,了还心愿。端公舞的表演看似简单
,却有特殊的意义。端公舞的步伐小心翼翼,极有法度,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据说如果
走错一步,就无法与神灵沟通。端公舞的演唱也有特殊的韵味.
楚地荆山深处这些古朴、带着原初意味的艺术让人震动。那么,端公舞与楚国巫文化
是否一脉相承呢?在端公舞中有一场“苞茅缩酒”,吸引了专家们的目光。古时候喝酒要
用苞茅过滤,“苞茅”是一种茅草,只出产于荆山山麓,是楚王向周天子进献的主要贡品
。用这种茅草过滤酒浆,以祭祀祖先。《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齐桓公纠
合诸侯讨伐楚人,兴师问罪的两大理由之一,就是楚国逐渐强大,藐视周天子不再贡奉苞
茅,周天子“无以缩酒”。为了苞茅,甚至不惜征战。“苞茅缩酒”方法是将酒浇灌于直
立的包茅之上,表示让祭祀的对象享用了。类似于现在把酒浇在地上,以祭奠先辈,把酒
洒在江上,表达一种心情。这个古老的故事出现在端公舞中,似乎在证明端公舞历史的久
远.
端公只分布于荆山,其他地方没有,同时它用于祭祀,推测很可能与巫音一样,是楚
国宫廷文化的遗存,但为什么端公舞中只有舞蹈,而乐器只是简单的锣镲呢?
古楚遗风至今在襄樊荆山山麓仍然活跃着,继承民间传统文化,
古代楚国宫廷歌舞乐同辉,它是怎样分离成如今的巫音和端公舞两部分,又是怎样流
传到民间,流传到大山里,已成为千古难解之谜,其中的故事,留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