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十堰]《武当山下飘出的歌》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May 13 08:37:29 2004)


  洪涛:观众朋友您好,您现在收看的是《走遍中国》,今天到我们演播室做客的嘉宾
是北京大学的陈连山教授,陈教授您好。 

  陈连山:你好。 

  洪涛:陈教授,前不久我去朋友家听了一盘CD,里面全部都是汉族的民歌,平时听流
行歌曲听多了,偶尔听这么一盘民歌的CD,觉得特别的清新,后来我一看上面写的,中国
汉族民歌村吕家河,当时我觉得很惊讶,我觉得这样一个小山村里面,能出这样一盘CD。
我知道您对这个吕家河,这个小村庄挺熟悉的,您给我们讲讲,这是什么样的小村庄。 


  
 
  
  陈连山:就是这么一个小山村,你看山清水秀的,可是它的交通很闭塞,我第一次去
那里的时候,公路还没有通,还是土路,去年我带着北大中文系的几十个学生,到那里去
实习,去搜集民歌,住了半个多月,那地方民歌太丰富了,而且非常有魅力,学术界不管
是音乐学家,或者是民俗学家,都对它很感兴趣,所以我们北大中文系,就在那里设了一
个民间文学实习基地,让老师同学到那里去体验,去观察当地的民歌。 

  洪涛:那如此偏僻的一个小山村,竟然能够引起外界如此广泛的关注,我想吕家河民
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现象,应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么最初,吕家河这个小村庄是
如何被发现的呢? 

  在秀美的山水包围中,一个相对偏僻的小山村------吕家河,是很容易被忽略掉的. 
外面的人初次来到这里,如果没有本地人的带领,是很容易迷路的。李征康一直是从事民间
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教授。1996年到武当山采风时,不小心迷了路,却无意间被山里远
远飘来的歌声所吸引。顺着歌声,李征康来到了吕家河。凭着一股直觉,他感到这村里一
定有些为人所不知的故事。 

  采访: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征康 

  那是一个春天的,大概上午的十点钟的时候,我到吕家河去了,去了以后发现它的山
水非常美,而且农户都是那种古式的明清建筑,进入吕家河,三面山上都有歌声,都是从
树林里面传出来的民歌声,我就非常感兴趣,我就站在那里听。 

  
 
  
  这一听,是越听越有内容,越听越有味道。那年采风结束以后,吕家河的民歌一直在
李征康的脑海里盘旋。1998年退休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吕家河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
当中。 

  吕家河的民歌是以汉族民歌为主,而且数量之大,歌种之多,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少
见的。这些民歌曲调优美,内容丰富,有反映百姓生活的,有讲述历史传说的,也有男女
谈情说爱的。据音乐专家统计,这里民歌的曲调有20多种。但是李征康估计,能有七八十
种之多。在随后的几年中,李征康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吕家河民歌的收集整理当中,他
前前后后走访了周围500多户人家,记下了两百多位歌手演唱的歌曲,录下了60多盘磁带。
 

  在吕家河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全民能歌”,上至80岁的老奶奶,下至几岁的孩子,
各个都能张嘴便唱,开口成曲。全村有80多人能唱几百首民歌,如果说,这里的民歌歌词
丰富生动,大家爱唱,能够容易被理解,那么,这么多的曲调又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流
传下来的呢? 

  采访: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征康 

  吕家河民歌发展阶段就是在明朝,明朝明成祖在修武当山,大修武当山的时候,在全
国各地征集了30万工匠,在武当山住了13年,那么这些民歌是全国带来的民歌,都在这里
汇集起来了,估计都在这里流传下来了。 

  吕家河村背靠武当山,以前朝圣者留下的南神道从村里穿过。这里地灵人杰,早在据
今两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就流传着大量优秀的民间歌谣。象《诗经》中的《孺子歌》
就是在这附近的汉江边采集的。吕家河村山高水远,地僻人稀,历史上的几次外来移民,
给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和歌谣。 

  在民歌传入以后,这里相对封闭,人员流动性不大,大家相互学唱,从而很好地保留
下来了这些历史上的曲调。如今,大山里通了公路,外面的人听说了吕家河有大量的汉族
民歌,都纷纷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吕家河是一个小山村,总共才有180多户人家,在群山峻岭的包围中,若隐若现。古朴
的民居,质朴的村民,都使这些外面来的人感到新鲜。但是最吸引他们的还是这里的民歌
,一进村口就能看到一面墙,上面写着一些民歌的歌词。这些歌词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情
真意切,让人百读不厌。 

  吕家河村虽然在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的脚下,但它的民歌并没有大量受到道教文化的
影响,而是武当山世俗文化的积淀对这里民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采访: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国家一级作曲 黄中骏 

  吕家河的民歌,实际上它就具有一个各个地方的这样一个民歌音调的,这样一个集成
,都在这个地方积聚下来了,所以它这个地方的民歌音调的特色,应该说有多样性,除了
有我们湖北地方的特色之外,还有比较明显的秦音,或者是豫音,也就是陕西的,河南的
音调,大家还可以听到一些湖南的音调,还有些民歌音调当中,有比较明显的浙江一带,
也就是说江南一带,这种比较婉转的民歌音调的这样一些成分。 

  这些江南小调,现在由吕家河的姑娘们轻轻吟唱出来,已经别具韵味了。除了这些江
南特点明显的民歌外,吕家河村比较独特的是还保留了一些明清时期的小调,这可以说是
我国民歌史上的活标本了。在吕家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风格奇妙地融合在
一起,产生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形式。 

  采访: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国家一级作曲 黄中骏 

  
 
  
  按照他们民间的说法有阴歌和阳歌,所谓阳歌就是在劳作的时候,在一些公开的场合
,一些喜庆的场合,特别是劳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唱的一些歌,阴歌就是在做丧事的时候
,唱的一些歌,阴歌主要在民俗活动当中非常的突出,现在歌手们可能都不大愿意唱阴歌
,因为感觉到不吉利,我们原来在这搞收集的时候,动员他们唱,他们才给我们做资料性
的,我们才进行了一些收录。 

  阴歌在吕家河民歌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大约有70%。一般阴歌有三、四个调,所演唱的
作品多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所以,可以演唱很长的时间。 

  在吕家河,人们无事不歌,无人不歌,在田野乡间,歌者与自然有着一种亲切的交流
。村民以歌代话,以歌相谈,形成对歌。这种对歌,或情意绵绵,或机智有趣,村民辛苦
一天的疲劳在歌声中就不知不觉地化解了。 

  洪涛:陈先生,中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所以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尤其
是少数民族,都有唱民歌的传统,但是像吕家河村这样,在一个地方比较集中的出现大量
汉族民歌的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陈连山:这个跟它的整个环境是有关系的,吕家河村它地处河南,湖北,四川,陕西
交界的地方,明显的处于南北过渡的那么一种状态,比如从他们的经济生产方式上来看,
他们那里既有南方出产的水稻,也有北方出产的小麦,他们的方言也是更接近河南,所以
他们当地的人到了武汉去逛街,别人问他你是哪的人,他说我是河南人。 

  洪涛:我觉得吕家河村民歌应该说,它不仅音调非常的优美动听,应该说内容很丰富
。 

  陈连山:民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创作的一种艺术,它跟日常生活关系很密切,老
百姓也容易学,容易记,容易唱。 

  洪涛:这个民歌流传下来,它一般是靠什么样的形式来流传? 

  陈连山:主要是口耳相传。 

  洪涛:那口耳相传的话,它会不会有所丢失,在流传的过程中。 

  陈连山:当然会,但是它也会容易产生新的创作,这其中有一些优秀的民歌手,它就
能够大量的记忆过去的古代的民歌,同时他还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比如当地的歌王姚启华
老先生,他不识字,但是他的民歌才能非常突出,他能够唱一千多首民歌。 

  洪涛:一千多首民歌,我觉得他是很了不起的,下面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这位民歌王的
歌声。 

  今年六十多岁的姚启华,在村里有个称呼是“歌布袋”。一提到他,人们就习惯地叫
他歌王。自幼喜欢唱歌的他,还是个不满10岁的放牛娃的时候,就开始偷学,一听到什么
有意思的歌,就马上背下来。日积月累,他学会的民歌中有讲历史故事的叙事诗,也有幽
默风趣的小调。姚启华不仅歌唱得好,而且会唱的数量之多,令人惊讶。据说,他能不停
地唱上三天三夜。 

  当年李征康发现这位歌王的时候,整整跟了他半年的时间。如果不是亲耳所闻,李征
康简直不能相信这位不识字的歌王是真的。 

  采访: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征康 

  我们称为的歌王,他就能够真唱一千多首歌,这一千多首歌是我一首一首记下来的,
不是说听别人说的,我们搞研究的必须要经得住推敲。 

  姚启华的歌是走到那儿,唱到那儿,无论是劳动还是生活,他总是曲不离口。当年没
有上过学的他,完全凭记忆,把这些学来的歌唱了又唱,才能积累了很多民歌。姚启华的
妻子当年也是听见他在田里唱歌,觉得他人挺好,才嫁到他家的。 

  几十年过去了,唱歌成为姚启华和老伴儿在劳动时的一种乐趣,他们边干着农活,边
随口唱出几句,是一首首情歌加深了他们的感情,也减轻了他们劳动中的枯燥单调。有时
唱得高兴了,还像年轻时一样,相互开开玩笑。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姚启华还记忆犹新。
 

  是歌声连接起两个人的心,是歌声伴随着两个人走过无数风风雨雨的日夜。 

  现在,虽然没有以前那么艰苦了,但是在艰苦中磨炼的性格,正影响着下一代。姚启
华的儿子也是一位民歌手,现在出去打工了,儿媳妇在家里帮助婆婆料理家务。儿子和儿
媳的爱情故事也是由民歌产生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但也是一种缘分。姚家的老老
少少都喜欢唱歌,也都各个擅长唱歌,他们衣食简朴,却心胸开阔。每天劳动过后,大家
聚到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在吕家河这么一个小山村中,有这么一户爱唱歌的人家
幸福地生活着,确实是有很多让人值得回味的地方。 

  从小就放牛的姚启华,对牧童战歌十分熟悉。这种源自牧童相互打嘴仗的对歌,曲调
独特,唱词即兴。 

  现在孩子们都上学了,也就没有小孩放牛了,这牧童战歌也就大多成了一些人平常解
闷时,唱唱罢了。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吕家河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研究者和探访者。姚启华自
然也成为了吕家河民歌的一个代表。 

  洪涛:看刚才的这个节目,会发现男女老少都会唱,就是很有唱歌的天赋,应该说吕
家河的民歌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的智慧,他们的历史知识,他们的道德观念,他们的情感
都在里面表现得非常充分,虽然他们很多人不识字,但是他们通过唱歌,他就学到了历史
知识,而且一首歌给他们以后,据说是他可以听上一两遍,他就可以唱出来,唱出来的歌
曲,还会融进一些本地的特色和风格进去,所以听很多的吕家河村的民歌,有一种似曾相
识的感觉。 陈连山:是的。 

  洪涛:我想问问您,比如说流行歌曲,会不会也加上本地的风格,给他改写了唱出来
。 

  陈连山:流行歌曲在吕家河也受到欢迎,特别是年轻人,但是流行歌曲在吕家河的生
活里面,还是浮在表面上,不能完全深入吕家河的生活,为什么呢,因为吕家河传统民歌
,已经和它的日常生活结合非常紧密,成为一种实用性的歌唱艺术,为什么这么说呢,他
们劳动,有专门适合劳动场合演唱的歌,薅草锣鼓,老人有老人的歌,小孩子有小孩子的
歌,牧童的各种各样的歌曲也很多,这样流行歌曲就跟他,但是流行歌曲跟他们的日常生
活距离比较远,所以当时歌王就告诉我,流行歌曲在我们这没有用。 

  洪涛:应该说民歌已经完全融入到吕家河村民的生活当中去了,为了展现每一个人在
歌唱方面的才华和本领,村里面还会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赛歌会。 

  赛歌会说是比赛,不如说是村民的一种娱乐活动。在农闲的时候,吕家河就会热闹起
来,全村男女老幼,聚集在村口的大凉棚下,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首民歌带着乡土的气
息,在凉棚里回荡。连来这里参观的外国游客,也被这热烈的 气氛所感染,纷纷上场一展
歌喉。 

  歌会成为了大家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集中展现吕家河民歌文化最好的舞台。 


  吕家河的民歌唱出了名,深山中飘出的山歌,吸引了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都赶了
过来。吕家河要举办民歌节了!大家像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来到吕家河。 

  台上演唱的民歌手,朴实无华,尽管他们没有明星大腕们的名气大,但是台下的观众
,依然聚精会神,依然兴趣盎然。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歌,这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民歌比赛结束了,获奖的歌手高高兴兴地拿着奖品回家了,观众也心满意足地散去了
。它留给文化研究者许多思考的空间。 

  何放英老人,是吕家河村里年龄最大的歌手了,除了会唱民歌以外,她还喜欢唱一些
现代流行歌曲。每逢有人慕名前来,老人就展开歌喉,用歌声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过去吕家河人教孩子们唱歌都是口传心授,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学习正规的音
乐。保留民歌文化,一方面是继承,另一方面就是发展,吕家河人也看到,只有提高文化
修养,才能进一步把民歌文化发扬光大。 

  声声民歌,悠悠乡情,吕家河让民歌飞出了大山,民歌也让世人知道了一个吕家河。
 

  洪涛:陈先生,这吕家河的民歌应该说,唱了上千年了,那么今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
发展? 

  陈连山:生活在发展,他们的艺术也一定会随着生活而发展,我相信吕家河人民,一
定会创作出更具有现代气息的新的民歌来。 

  洪涛:应该说随着现代化的东西进吕家河村,吕家河的民歌也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
 

  陈连山:但是也有新的机会。 

  那是一个春天的,大概上午的十点钟的时候,我到吕家河去了,去了以后发现它的山
水非常美,而且农户都是那种古式的明清建筑,进入吕家河,三面山上都有歌声,都是从
树林里面传出来的民歌声,我就非常感兴趣,我就站在那里听。 

  这一听,是越听越有内容,越听越有味道。那年采风结束以后,吕家河的民歌一直在
李征康的脑海里盘旋。1998年退休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吕家河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
当中。 

  吕家河的民歌是以汉族民歌为主,而且数量之大,歌种之多,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少
见的。这些民歌曲调优美,内容丰富,有反映百姓生活的,有讲述历史传说的,也有男女
谈情说爱的。据音乐专家统计,这里民歌的曲调有20多种。但是李征康估计,能有七八十
种之多。在随后的几年中,李征康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吕家河民歌的收集整理当中,他
前前后后走访了周围500多户人家,记下了两百多位歌手演唱的歌曲,录下了60多盘磁带。
 

  在吕家河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全民能歌”,上至80岁的老奶奶,下至几岁的孩子,
各个都能张嘴便唱,开口成曲。全村有80多人能唱几百首民歌,如果说,这里的民歌歌词
丰富生动,大家爱唱,能够容易被理解,那么,这么多的曲调又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流
传下来的呢? 

  采访: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征康 

  吕家河民歌发展阶段就是在明朝,明朝明成祖在修武当山,大修武当山的时候,在全
国各地征集了30万工匠,在武当山住了13年,那么这些民歌是全国带来的民歌,都在这里
汇集起来了,估计都在这里流传下来了。 

  吕家河村背靠武当山,以前朝圣者留下的南神道从村里穿过。这里地灵人杰,早在据
今两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就流传着大量优秀的民间歌谣。象《诗经》中的《孺子歌》
就是在这附近的汉江边采集的。吕家河村山高水远,地僻人稀,历史上的几次外来移民,
给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和歌谣。 

  在民歌传入以后,这里相对封闭,人员流动性不大,大家相互学唱,从而很好地保留
下来了这些历史上的曲调。如今,大山里通了公路,外面的人听说了吕家河有大量的汉族
民歌,都纷纷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吕家河是一个小山村,总共才有180多户人家,在群山峻岭的包围中,若隐若现。古朴
的民居,质朴的村民,都使这些外面来的人感到新鲜。但是最吸引他们的还是这里的民歌
,一进村口就能看到一面墙,上面写着一些民歌的歌词。这些歌词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情
真意切,让人百读不厌。 

  吕家河村虽然在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的脚下,但它的民歌并没有大量受到道教文化的
影响,而是武当山世俗文化的积淀对这里民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采访: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国家一级作曲 黄中骏 

  吕家河的民歌,实际上它就具有一个各个地方的这样一个民歌音调的,这样一个集成
,都在这个地方积聚下来了,所以它这个地方的民歌音调的特色,应该说有多样性,除了
有我们湖北地方的特色之外,还有比较明显的秦音,或者是豫音,也就是陕西的,河南的
音调,大家还可以听到一些湖南的音调,还有些民歌音调当中,有比较明显的浙江一带,
也就是说江南一带,这种比较婉转的民歌音调的这样一些成分。 

  这些江南小调,现在由吕家河的姑娘们轻轻吟唱出来,已经别具韵味了。除了这些江
南特点明显的民歌外,吕家河村比较独特的是还保留了一些明清时期的小调,这可以说是
我国民歌史上的活标本了。在吕家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风格奇妙地融合在
一起,产生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形式。 

  采访: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国家一级作曲 黄中骏 

  按照他们民间的说法有阴歌和阳歌,所谓阳歌就是在劳作的时候,在一些公开的场合
,一些喜庆的场合,特别是劳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唱的一些歌,阴歌就是在做丧事的时候
,唱的一些歌,阴歌主要在民俗活动当中非常的突出,现在歌手们可能都不大愿意唱阴歌
,因为感觉到不吉利,我们原来在这搞收集的时候,动员他们唱,他们才给我们做资料性
的,我们才进行了一些收录。 

  阴歌在吕家河民歌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大约有70%。一般阴歌有三、四个调,所演唱的
作品多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所以,可以演唱很长的时间。 

  在吕家河,人们无事不歌,无人不歌,在田野乡间,歌者与自然有着一种亲切的交流
。村民以歌代话,以歌相谈,形成对歌。这种对歌,或情意绵绵,或机智有趣,村民辛苦
一天的疲劳在歌声中就不知不觉地化解了。 

  洪涛:陈先生,中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所以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尤其
是少数民族,都有唱民歌的传统,但是像吕家河村这样,在一个地方比较集中的出现大量
汉族民歌的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陈连山:这个跟它的整个环境是有关系的,吕家河村它地处河南,湖北,四川,陕西
交界的地方,明显的处于南北过渡的那么一种状态,比如从他们的经济生产方式上来看,
他们那里既有南方出产的水稻,也有北方出产的小麦,他们的方言也是更接近河南,所以
他们当地的人到了武汉去逛街,别人问他你是哪的人,他说我是河南人。 

  洪涛:我觉得吕家河村民歌应该说,它不仅音调非常的优美动听,应该说内容很丰富
。 

  陈连山:民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创作的一种艺术,它跟日常生活关系很密切,老
百姓也容易学,容易记,容易唱。 

  洪涛:这个民歌流传下来,它一般是靠什么样的形式来流传? 

  陈连山:主要是口耳相传。 

  洪涛:那口耳相传的话,它会不会有所丢失,在流传的过程中。 

  陈连山:当然会,但是它也会容易产生新的创作,这其中有一些优秀的民歌手,它就
能够大量的记忆过去的古代的民歌,同时他还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比如当地的歌王姚启华
老先生,他不识字,但是他的民歌才能非常突出,他能够唱一千多首民歌。 

  洪涛:一千多首民歌,我觉得他是很了不起的,下面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这位民歌王的
歌声。 

  今年六十多岁的姚启华,在村里有个称呼是“歌布袋”。一提到他,人们就习惯地叫
他歌王。自幼喜欢唱歌的他,还是个不满10岁的放牛娃的时候,就开始偷学,一听到什么
有意思的歌,就马上背下来。日积月累,他学会的民歌中有讲历史故事的叙事诗,也有幽
默风趣的小调。姚启华不仅歌唱得好,而且会唱的数量之多,另人惊讶。据说,他能不停
地唱上三天三夜。 

  当年李征康发现这位歌王的时候,整整跟了他半年的时间。如果不是亲耳所闻,李征
康简直不能相信这位不识字的歌王是真的。 

  采访: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征康 

  我们称为的歌王,他就能够真唱一千多首歌,这一千多首歌是我一首一首记下来的,
不是说听别人说的,我们搞研究的必须要经得住推敲。 

  姚启华的歌是走到那儿,唱到那儿,无论是劳动还是生活,他总是曲不离口。当年没
有上过学的他,完全凭记忆,把这些学来的歌唱了又唱,才能积累了很多民歌。姚启华的
妻子当年也是听见他在田里唱歌,觉得他人挺好,才嫁到他家的。 

  几十年过去了,唱歌成为姚启华和老伴儿在劳动时的一种乐趣,他们边干着农活,边
随口唱出几句,是一首首情歌加深了他们的感情,也减轻了他们劳动中的枯燥单调。有时
唱得高兴了,还像年轻时一样,相互开开玩笑。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姚启华还记忆犹新。
 

  是歌声连接起两个人的心,是歌声伴随着两个人走过无数风风雨雨的日夜。 

  现在,虽然没有以前那么艰苦了,但是在艰苦中磨炼的性格,正影响着下一代。姚启
华的儿子也是一位民歌手,现在出去打工了,儿媳妇在家里帮助婆婆料理家务。儿子和儿
媳的爱情故事也是由民歌产生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但也是一种缘分。姚家的老老
小小都喜欢唱歌,也都各个擅长唱歌,他们衣食简朴,却心胸开阔。每天劳动过后,大家
聚到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在吕家河这么一个小山村中,有这么一户爱唱歌的人家
幸福地生活着,确实是有很多让人值得回味的地方。 

  从小就放牛的姚启华,对牧童战歌十分熟悉。这种源自牧童相互打嘴仗的对歌,曲调
独特,唱词即兴。 

  现在孩子们都上学了,也就没有小孩放牛了,这牧童战歌也就大多成了一些人平常解
闷时,唱唱罢了。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吕家河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研究者和探访者。姚启华自
然也成为了吕家河民歌的一个代表。 

  洪涛:看刚才的这个节目,会发现男女老少都会唱,就是很有唱歌的天赋,应该说吕
家河的民歌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的智慧,他们的历史知识,他们的道德观念,他们的情感
都在里面表现得非常充分,虽然他们很多人不识字,但是他们通过唱歌,他就学到了历史
知识,而且一首歌给他们以后,据说是他可以听上一两遍,他就可以唱出来,唱出来的歌
曲,还会融进一些本地的特色和风格进去,所以听很多的吕家河村的民歌,有一种似曾相
识的感觉。 陈连山:是的。 

  洪涛:我想问问您,比如说流行歌曲,会不会也加上本地的风格,给他改写了唱出来
。 

  陈连山:流行歌曲在吕家河也受到欢迎,特别是年轻人,但是流行歌曲在吕家河的生
活里面,还是浮在表面上,不能完全深入吕家河的生活,为什么呢,因为吕家河传统民歌
,已经和它的日常生活结合非常紧密,成为一种实用性的歌唱艺术,为什么这么说呢,他
们劳动,有专门适合劳动场合演唱的歌,薅草锣鼓,老人有老人的歌,小孩子有小孩子的
歌,牧童的各种各样的歌曲也很多,这样流行歌曲就跟他,但是流行歌曲跟他们的日常生
活距离比较远,所以当时歌王就告诉我,流行歌曲在我们这没有用。 

  洪涛:应该说民歌已经完全融入到吕家河村民的生活当中去了,为了展现每一个人在
歌唱方面的才华和本领,村里面还会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赛歌会。 

  赛歌会说是比赛,不如说是村民的一种娱乐活动。在农闲的时候,吕家河就会热闹起
来,全村男女老幼,聚集在村口的大凉棚下,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首民歌带着乡土的气
息,在凉棚里回荡。连来这里参观的外国游客,也被这热烈的 气氛所感染,纷纷上场一展
歌喉。 

  歌会成为了大家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集中展现吕家河民歌文化最好的舞台。 


  吕家河的民歌唱出了名,深山中飘出的山歌,吸引了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都赶了
过来。吕家河要举办民歌节了!大家像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来到吕家河。 

  台上演唱的民歌手,朴实无华,尽管他们没有明星大腕们的名气大,但是台下的观众
,依然聚精会神,依然兴趣盎然。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歌,这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民歌比赛结束了,获奖的歌手高高兴兴地拿着奖品回家了,观众也心满意足地散去了
。它留给文化研究者许多思考的空间。 

  何放英老人,是吕家河村里年龄最大的歌手了,除了会唱民歌以外,她还喜欢唱一些
现代流行歌曲。每逢有人慕名前来,老人就展开歌喉,用歌声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过去吕家河人教孩子们唱歌都是口传心授,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学习正规的音
乐。保留民歌文化,一方面是继承,另一方面就是发展,吕家河人也看到,只有提高文化
修养,才能进一步把民歌文化发扬光大。 

  声声民歌,悠悠乡情,吕家河让民歌飞出了大山,民歌也让世人知道了一个吕家河。
 

  洪涛:陈先生,这吕家河的民歌应该说,唱了上千年了,那么今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
发展? 

  陈连山:生活在发展,他们的艺术也一定会随着生活而发展,我相信吕家河人民,一
定会创作出更具有现代气息的新的民歌来。 

  洪涛:应该说随着现代化的东西进吕家河村,吕家河的民歌也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
 

  陈连山:但是也有新的机会。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0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