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风雨兼程迎来第二冬(),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鄂州] 武昌鱼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Dec 11 13:02:01 2005), 转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于梁子湖的渔民来说也不例外。每年9月中下旬日,梁子岛周边的渔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纷纷驾着自家修葺一新的渔船,开始了大规模的捕鱼劳作。整个捕捞季节,梁子湖上渔歌互答,人欢鱼跃。在这些鱼货当中有一种鱼有着令许多人好奇的神秘色彩,它就是体态优雅、味道鲜美的武昌鱼。 


  鄂州的莲花山是风景优美的文化旅游景区,武昌鱼集团就座落在这里.1998年4月2日,这里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他就是毛泽东主席当年的卫士李银桥。这位80多岁的老人,故地重游,武昌鱼引起他对毛泽东往事的深深回忆。 


  建国初期的毛泽东,政务繁忙。视察大江南北,运筹国家大事,他的生活起居也都成了他身边工作人员时常留心的事。性格刚烈但生性喜水的毛泽东,平时除了爱吃家乡湖南的红烧肉之外,就是喜欢吃鱼了。生活简朴的他,竟也和武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6年6月2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从这里横渡长江。在毛泽东眼里,这哪里是急流勇进,分明是一次悠然自得的闲庭信步。也就是在这一次畅游长江之后,毛泽东生平第一次品尝了湖北佳肴清蒸武昌鱼。 


  在武汉东湖宾馆内的梅岭一号住所,平时睡眠很少的毛泽东在这一天竟睡了九个小时。江水的波涛声仿佛成了他的催眠曲,长江仿佛成为他安然入梦的摇篮。“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愉悦心情,让他又一次文思泉涌。于是,也就在这一夜,他欣然命笔,填词一首《水调歌头.游泳》。一首诗词因一条鱼而意境深远,而一条鱼更因一首诗词而名扬天下。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武昌鱼就诱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美食行家对它的深情吟唱!唐代诗人岑参发出了“秋来倍忆武昌鱼”的感叹。宋代诗人周端朝有“夜栖看打武昌鱼”的雅韵。而苏东坡干脆自己钓鱼自己烹饪,怡然自得,乐不思返,以致“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而此后,更有诗人们留下了“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的反孙皓时代的诗句。 


  在鄂州市,先贤们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歌赋,尤其是许多与武昌鱼有关的诗句,传承着对武昌鱼的称颂和美誉。养在深闺的武昌鱼,被文人雅士们附会出许多神秘的色彩。文学把武昌鱼塑造成一条历史的鱼,而历史又把武昌鱼升华为一条文化的鱼。这条鱼游到今天,它展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资源。 


  由于毛泽东的一首诗词让它成为鄂菜中的精品,武昌鱼可以算得上是餐桌上的新贵,以至于在鄂州,乃至湖北无武昌鱼而不成宴席。 


  武昌鱼的做法有很多,但最受人们喜爱的还是清蒸武昌鱼。位于武汉市的大中华酒楼,就是以制作武昌鱼而闻名武汉三镇的美食老字号。曾经有数不清的食客慕名前来,专门品尝一条鱼。武昌鱼鲜美的肉质和厨师们精巧的手艺,无疑为食客们奉献上了一种享受。 


  在文人和名人们的极力推崇下,武昌鱼作为一个自然生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呢?而这个关于武昌鱼的故事,又无意中和一个普通的人联系在一起了。他就是人称“鱼博士”的周启才。 


  由于武昌鱼繁殖主要还是以野生为主,所以周启才研究的重点首先就放在了武昌鱼的食物上。他因此跑遍了附近的池塘,尝遍了池塘的水草。在初步掌握了武昌鱼的胃口之后,周启才感到很有收获,他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经过反复摸索试验,终于自行配制出了适合武昌鱼的膨化颗粒饲料,解决了丘陵山地养殖武昌鱼的饲料问题。通过用膨化饲料喂养使武昌鱼亩产达到了破天荒的526斤,这比传统养殖方法喂养武昌鱼高出了35倍。《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对周启才人工养殖武昌鱼的事迹作了大量的报道。 


  周启才和武昌鱼的故事在鄂州传遍了千家万户。他也因为在武昌鱼养殖上取得的突出成绩而被聘任为鄂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然而,坐办公室搞研究在周启才看来不能实际解决养殖技术后续发展问题。要解决和研究这一课题的惟一途径就是到鱼塘里去实践。1989年他毅然率领全家向银行贷款15万元租赁承包了150亩荒塘,办起了鄂州樊口鳊鱼养殖场。周启才终于实现了他的诺言。7年的时间里,他带领一班人把昔日的一片荒湖废水变成了150亩精养连片鱼池,共产鲜鱼45万公斤。其中武昌鱼5万多公斤。在及时偿还了贷款和利息之后,他一项又一项的科技成果也研究了出来。农业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摄了一条科教片在全国推广。在他多年传授影响下,养殖场的周边已发展成为了600多亩的连片高产稳产的大面积鱼池。 


  当一件事物凸现它的文化品位时,那么它的经济价值也就与日俱增了。在鄂州市,除了周启才的单兵作战之外,其实武昌鱼的研究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政府支持先后成立了武昌鱼的科研与原种培育基地。而像徐兴川这样科班出身的水产科研工作者们,坚持武昌鱼实用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凝聚了许多科研工作者们的心血。其实,创造奇迹的并不只是科学家,还有一大批普普通通的人。今天,当我们在百湖之市鄂州看到连片的鱼池,渔民们悠然自得织网时,这条曾经在历史名人的笔下活蹦乱跳的武昌鱼,曾经和伟人结缘的武昌鱼,曾经令许多研究者们奉献毕生精力的鱼,为湖乡增添了许多令人回味的奇趣。 


  鄂州市还以武昌鱼为主题,每年举办武昌鱼文化节、武昌鱼烹调大赛、武昌鱼钓鱼大赛以及武昌鱼摄影大赛,通过多种方式,让这条文化的鱼在时代的变革中进一步提高它的经济价值。文化和经济在武昌鱼身上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 


  一条历史与现实交融、经济与文化交汇的武昌鱼,使得它的故乡鄂州更加美丽迷人。 

--
With my veneration to David L. Donoho!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