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风雨兼程迎来第二冬(),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鄂州] 一代人杰吴兆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Dec 11 13:02:21 2005), 转信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有凤凰台;凤凰台下的铜板上,按年代刻着鄂州的历史。1911年是中国旧历辛亥年,也是中国的“翻天覆地年”。这一年的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清朝新军中的革命士兵自发起义,一夜占领全城,这次举义在中华大地上敲响了帝制的丧钟,掀开了共和政治的新篇章。但是,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一幕,原本不该遗忘,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谁指挥了武昌起义?!
就是这位吴兆麟先生,武昌起义的总指挥,一个立下赫赫功勋的人,也是一个几乎被历史淡忘的人,慢慢的从时光的深处向我们走来。吴兆麟将军祖籍湖北鄂州市, 1882年出生于鄂城葛店的农家。16岁入武昌工程营当兵, 1905年参加革命团体"日知会",任该会干事及工程营代表。1909年,以优等生成绩毕业于湖北参谋学堂,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矛盾空前激化。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政党,在湖北主要有文学社和共进会这两大革命团体,因宗旨目的相同,和革命斗争的需要,于1911年9月联合起来,准备发动起义,革命党人蒋翊武,孙武,分别担任起义总指挥和参谋长,总指挥部设在武昌小朝街85号。
武昌起义在革命党人的策划下,本来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不料10月9日下午,孙武在汉口租界宝善里实验炸弹,爆炸负伤,被俄国巡捕入屋搜查,革命文告名册弹药均被搜出。武昌小朝街革命机关被暴露,彭楚藩、杨洪胜、刘复基三位烈士遇害,武昌风声鹤唳,形势十分严重。与其束手就擒,不如拼死起义。10月10日,下午7时,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熊秉坤打死镇压革命的士兵排长,率队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其他革命党人听到抢声,也率部赴楚望台集合。武昌城内外参加起义的新军达3千多人,楚望台成了起义军的大本营。
10月11日清晨,一面醒目的铁血十八星大旗,在黄鹤楼头迎风招展。当日中午,革命军商讨组织军政府,提议由吴兆麟任都督。但是吴兆麟认为自己只是一个队官,相当于连长的官职,不足以号召天下,于是,他以总指挥身份提议公举黎元洪为都督。黎元洪当时是清军协统,相当于旅长,利用他的资望来出任都督,对革命有利。十天后著名革命党人黄兴到达武汉,吴兆麟又让他替代自己出任战时总司令,
接着,清朝的北洋军向武汉反攻,面对装备精良的北洋军,革命军承受着巨大压力,汉口汉阳相继失守。危机中,黄兴远走上海,黎元洪潜走葛店,武昌危城,全靠吴兆麟支撑,吴兆麟重新出任战时总司令。
清政府派袁世凯亲临城下,但袁世凯并不想立即占领武昌,为了个人的政治野心,他通过英国领事馆提议停战3天,只要双方在停战条款上盖印,即可停战。然而,当时都督印已被黎元洪带走了,吴兆麟急中生智,编出黎元洪不在的理由,连夜命人刻印,签署了协议,革命军得以喘息。袁世凯上书清政府,言“民心已去,无可再战”。清廷只得下诏退位,武昌起义成功。
对此,孙中山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意外是有一些,比如那颗连夜临时刻制的印章,但更多的还是吴兆麟极其同人的勇敢与智慧,是历史的必然,。
1998年鄂州人民集资修建了吴兆麟纪念馆,纪念馆占地5亩,主体建筑共分两层,一楼展示了孙中山、康有为、程思远等人为吴兆麟题词的真迹200余幅。二楼是吴兆麟将军生平事迹展览,用图片、实物展示了吴兆麟将军的一生。
在鄂州市城外不远,有一道水闸,建成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看起来还是很结实,附近的孩子们说,他们很喜欢在上面跑来跑去的玩。一代名将为什么修起了水闸?在京任职期间,吴兆麟目睹北京政府之所为,袁丗凯野心勃勃,黎元洪不足有为,对党人丧失信心,遂退出政坛,解甲归田,回湖北从事公益事业。
1922年,他拿出自己的退役金两万大洋,督修樊口大堤,建民信、民生二闸,开辟月河,筑王唐黄堤等水利工程,风餐露宿,不辞劳苦,三年时间,使工程告竣,变水害为水利,终于使沿江七县一州浅泽变良田。闸门被命名为“民信闸”,顾名思义,民信也。
在修建水利的同时,吴兆麟被公举为"武昌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为了纪念武昌起义,也为了安置在武昌起义中受伤的伤残军人,他出资倡修武昌首义公园,这两大举措用去了吴兆麟将军全部的退役金4万大洋。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吴兆麟因素患哮喘,困居武汉读经自遣。日本侵略者知其素著声望,诱以出任伪军总司令,伪湖北省政府首席参议,均遭吴拒绝。日本人无奈,将其软禁。吴兆麟面对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心情悲愤难抑,哮喘病加剧,于1942年10月17日饮恨而逝。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予公葬。
吴兆麟作为武昌起义总指挥,时间的落尘仿佛掩住了他的身影,人们几乎在历史课本上找不到他的名字,他只是清清淡淡的记载于《吴氏宗谱》里,他也深深浅浅的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
With my veneration to David L. Donoho!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