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永州]潇湘溯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Feb 19 18:46:22 2005), 转信


  湖南省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她南接广东,西连广西,潇湘之水在这里汇合,流入洞庭湖.永州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潇水的“潇”字,在《水经注》中解释为“水又清又深”的意思。这一解释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潇水清澈明静、水流浩大的特点,也赋予它意韵深远的情感色彩。 

  水,是生命之源。潇水与湘水共同拥抱着永州,不但哺育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民,也孕育出一个美不胜收的锦绣潇湘。 

  永州,古时又名零陵。历史上一地两名,交替使用。关于零陵这一地名的由来,那还要从这座巍峨俊秀的九嶷山说起。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永州市的宁远县。在九嶷山的山顶,耸立着三块巨大的石头,名为三分石,那条纵贯永州全境的潇水,便是从这里发源的。 

  九嶷山由于地处偏僻,人迹罕至,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着比较原始的风貌。据说,由于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至少在一万年前,这里就已经是古代先民们繁衍栖息、渔猎耕作的乐土了。 

  而就在这潇水的源头旁边,2002年的一次考古发现,更是震惊了世界。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出了一处大型墓葬群,经专家鉴定,这竟然就是传说中,上古时期舜帝的陵墓。 

  
 
  
  关于舜帝陵的具体位置,司马迁曾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这样记载: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这就是永州古时又名零陵的由来。 

  舜帝陵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司马迁的推断,并且有可能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推进到一万多年前。 

  尧天舜日,这是中国文人所设想出来的一个最理想的社会。所以,舜帝又葬在这里,这也是寄托理想社会的一个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历来把舜帝看做是中华道德文明的源头。因而,埋葬舜帝的九嶷山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圣山,永州也就成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们不远万里来寻之地,并将他们的足迹和不朽的文采都留在了这里。 

  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的说法,把浯溪称为永州乃至湖南最美的地方,可见,古人对浯溪的山水之美是极为推崇的。 

  在永州市的祁阳县,临湘江而立,有一片像屏风一样的石山,石山的一侧,便是那条闻名于世的浯溪了。实际上,浯溪原本只是一条无名的小溪,说不清是大自然的造化,还是大自然的遗弃,它一直在那里默默无闻地流淌着不知道几千年几万年,直到有一天,它们被路过此地的元结发现了。 

  元结喜爱山水,可以说已经到了狂热的程度,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当元结前往道州赴任,乘船经过这里时,那湘清溪秀,绿树浓荫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索性把家安到了这里,并且为这无名的山水取了颇为好听的名字——石山称为吾台,他在石山上建了一座观景的亭子,称为吾亭。而这溪水便叫做吾溪。意思是“我的山”、“我的亭子”、“我的小溪”。 

  据说元结对吾溪那水清石俊,境象幽丽的景色尤为钟情,时常长久地在此徜徉漫步、流连忘返,他在一首诗中这样描写了他对吾溪的酷爱之情——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溪口石巅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 

  元结诗中提到的“溪口石巅”便是这湘江边上元结称之为“吾台”的石山山顶。 

  相传,元结当年曾在此和朋友一起居高远眺,吟诗赋辞。据当地人传说,“吾台”上这深嵌石中的脚印和酒樽,就是当年元结留下来的。 

  元结他把这儿叫吾台,就是他的台,实际上,他这是为我们后代的人能够领略他的诗情画意。他的《 吾台铭》里面最后有那么一句话,他说的非常好,他说:“湘渊清胜,吾台峭峻”。湘水非常深,溪水又非常清,恰巧这儿有一个最高最大最陡最险的台。这个吾台多么陡峭险峻,你登在这个台上往远处看,没有什么看不尽的。 

  
 
  
  然而,使吾溪真正著称于世的,主要还是因为那里的摩崖石刻。原来,元结曾经将安史之乱的始末写成了一篇《大唐中兴颂》,并请他的好友,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用正书大字书写,并铭刻于江边的崖壁上。 

  这个叫三绝碑,所谓三绝呢,第一就是文章绝妙,是元结写的文。第二绝是字绝,是唐代最大的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字。第三绝就是石头生的绝,浯溪这个摩崖、这块石头这么高大,可以磨平刻碑呀。 

  元结是唐代文学运动革新即古文运动的先驱,《大唐中兴颂》就是他的革新代表作。而字据说是颜真卿六十岁时所写,也是他平生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因此,这篇珠联璧合之作,历来便被奉为中国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典范。于是,这永州的浯溪便吸引着后世无数的文人名士纷至沓来,临江凭吊,拜谒临摹。宋代的大书法家黄庭坚、米芾、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都曾慕名而来,并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迹。 

  如今,这遍布石壁上的摩崖石刻,已成为历代诗人题刻和书法的宝库。 

  这里便是很有些年岁的永州古城。碧绿如练的潇水绕城而过,温存优雅地奔向远方。 

  一千二百多年前,32岁的柳宗元便被贬谪到这里,当起了长达十年的永州司马。 

  那时的永州,仍然是一片蛮荒之地,历来就是朝廷官员贬谪流放的地方。作为一个胸怀抱负的政治家,在这样一个远离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方,一呆就是十年,这大概是柳宗元始料不及的。然而,永州的十年,对柳宗元来说,恰恰是他在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上达到鼎盛的十年。由于充分地接触到社会底层,他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等寓言和散文,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辛酸与疾苦,对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社会现象给予了无情的鞭挞。 

  而颠沛之后的安定也使柳宗元对大自然产生了羡慕亲近的情感。当他张开双眼,重新打量这片土地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永州的山水竟是那样的纯净、那样的美丽。他开始细细地品味着江边的细柳断桥,水面的红花圆荷,水中的鸬鹚花鸭。 

  永州的山水给了这位忧患而沉重的文学家以无穷的慰藉,也给了他不竭的创作创作灵感。于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永州也通过他的《永州八记》呈现在世人面前。 

  他写那流织若文、响若操琴的石涧,那水尤清冽的小石潭,那寓所前遍布美石的愚溪。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一不在它的笔下变得美轮美奂,充满着灵性和情感。 

  然而,永州如此美好的风景却因为地处偏远之地而不为世人所知,这与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命运又是何等的相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蕴藏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孤寂和失落的情思。是对已然逝去的美好事物无可奈何的遥望和追怀;或者是对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日渐渺茫而生出的无限惆怅? 

  说不清是诗人、文学家成就了永州,还是永州的山水成就了诗人。不幸的柳宗元贬谪到幸运的永州,从而造就了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地位。而对于永州来说,正是因为像柳宗元这样许多文人们在永州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才浇灌出了一个文化韵味十足的潇湘。 

  这里是永州市的道县。 

  莽莽苍苍的都庞岭横卧连天,层峦叠嶂。近处,驼峰似的山丘翠屏峙立,峰下青螺数点,水净山明。安宁、冲淡、祥和的楼田村就安卧在这里。 

  濂溪穿过村庄汩汩东流,汇入潇水。溪水明丽、澄净、深情。这是一条南方常见的小河。但就是这条平常的小河,九百多年前,分明照见过一位东方哲人的身影。他就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他的故里就在这濂溪河畔的楼田村。 

  周敦颐,字茂,自号濂溪。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少年时代便是在这楼田村度过的。 

  楼田村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份珍贵的周氏族谱。 

  世代居住在楼田村的村民们,人人都为自己是周敦颐的后人而深感自豪。 

  周敦颐那篇千古传颂的《爱莲说》,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他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崇高品德也更为世人所称颂。 

  实际上,周敦颐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还是哲学。他所写的《太极图说》和《通书》,继承了《周易》和部分道家的思想,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即用太极图的阴阳变化来解释世界。而由他开创的理学,则是对孔子以来的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扬光大,倡导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也就是提倡个人的道德修养。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包括朱熹在内的后代理学家,都尊他为“道学宗主”。 

  据楼田村的村民介绍,要真正了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要到附近的月岩去看一看。 

  那是一片酷似广西桂林风光的山丘。其中一座山丘上有一个巨大的石洞,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这个石洞竟然是由三个大洞贯穿而成。站在洞里仰望,有如一轮圆月悬挂中天,因此名为月岩。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看到这个石洞后,曾经由衷地赞叹,称它为“永南洞目第一”。 

  据说,当年周敦颐便是在这里,凝神冥思,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产生了宇宙构成的基本理论的。 

  当地人说,这石洞中央过去曾有一个亭子,曾是周敦颐读书悟道的地方。 

  我在年轻的时候,读高中的时候,我跟着老师们来远足的时候,还看到过这个亭子,当时很破落了。抗日战争以后,我再到这里来的时候就没有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了。 

  这个石洞的神奇之处,除了成因和造型独特外,更重要的是,站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月亮盈亏的变化,而随着人位置的移动,洞顶则逐渐呈现出由弦月到圆月的变化过程。所以,后世有人认为,周敦颐当年正是受了这种动静、阴阳的变化启发,才写成了《太极图说》的。 

  然而,楼田村不过是湖南边陲之地,周敦颐一生学不由名师,官不过知府,著作字也不满三千字,平心而论,周敦颐的一生实在有些平淡,一如那条朴实本分的濂溪。然而影响却如此深远,确实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奇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濂溪边上铭刻的这“寻源”两个字分明向世人昭示着什么。 

  盘古置天又置地,又置江河又置田。置有青山向水口,清清河水流万年。 

  这首表现对故园热爱和对古代先人怀念的瑶族民歌,在潇湘流域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传唱了多少代。 

  事实上,每一条河流就是一方文明的源头,一条河流的绵延不绝,就是一方文明的生生不息。 

  永州,因为有永远的山水,永远的文明而称为永州。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