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徽州]花雨弥天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May 11 22:27:11 2004)

[徽州]花雨弥天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2日 14:59

  
 
  
  在徽州,傩戏就是贴在春天里的对联。最初的时候,傩,是徽州乡村驱鬼逐疫的一种
形式,后来,傩的表演中,有了人物和故事,傩也就成了一种特有的戏剧形式,徽州人说
,这就是傩戏。 

  徽州的乡村,看戏的热情是高涨的,演戏的日子也肯定是不少的。目连戏是徽州古戏
台上,演出最多的剧种。目连戏是一个剧种,又是一个剧目,说的是目连为救打入地狱的
母亲历尽千难万险的故事。徽州人说,目连戏“出在环沙,编在清溪,打在栗木”,指的
是这一个故事发生在环沙,而编写《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郑之珍是清溪人,“打”就是
演出,要说目连戏的演出,栗木的戏班首屈一指。“一年目连三年熟”,说的是村子里邀
请目连戏班前来演出的费用,还是比较昂贵的。 

  与目连戏一样,在徽州生长的,还有徽剧。和徽剧最有关的人物是曹文埴,回徽州之
前,曹文埴去了一趟扬州招了一班童伶,他将他们带到徽州去,让自己在徽州说起曹文埴
,更多的话题是“父子尚书”以及栽在竹山书院的桂花。户部尚书曹文埴在京城官场上呆
了28年后打了离职报告,并得到了乾隆的批准。的老母亲在歌舞升平中颐享天年。为了取
悦老母亲,用心良苦的曹文埴开始了扩大和改进戏班的努力,首先是从附近的戏班中请来
老艺人做教师,对童伶们加以辅导,丰富和改进了原来的唱腔,当徽州腔和昆腔不再是楚
河汉界的时候,传统的弋阳腔一变之下,成了二黄平板,这也是后来徽班进京所采用的主
要唱腔。 

  
 
  
  1790年8月13日,是乾隆80岁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
,赴京晋庆。曹文埴家班的这次演出,共演了《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皇亲
国戚们于是称赞不已。“庆升班”沐浴龙恩,给当时在京城献演的“三庆”徽班也壮了声
威,更为后来的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晋京开辟了道路。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
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四大徽班”进京后,经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
艺人合作演出。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
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
的京剧。 

  就这样,徽剧从乡野走向了皇城,走向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殿堂。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