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九华山]古刹凌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Feb 12 19:33:12 2005), 转信
这里是位于安徽南部的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所在之地。我们走进这莲花佛国的山门,极目所望,发现这里所有的寺院与普通的皖南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寺院、尼庵与民居好像只有用颜色才能区分。在这里的寺院中也总能找到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这些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
冯建辉,九华山文物管理所所长,同时也是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长。他对九华山和化城寺的情况如数家珍。
这里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你看这个窗户叫做槛窗。这是我们徽派建筑,一般的大型建筑上面,或家庭建筑上面都有这种槛窗。寺庙他也结合了徽派。为了采光,他窗户比较大有玻璃,采光需要。这个窗户,这个叫裙板、腰板。上面是采光用的槛窗那么再一个典型的特征,天井。在徽派建筑中叫做泗水归明堂泗水呢,一、二、三、四就是四个屋檐落下的水仍然归到明堂里这个天井的作用是通气、采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里,所以虽然是寺庙他也结合了我们儒家的思想和我们徽派建筑融会在一起。
这里的建筑,除了粉墙、青瓦之外,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墙体高大的马头墙。在邻家房屋失火时能够阻挡外面的火势,保护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墙。
祈园寺,始建于明代,拥有一百三十余间寮房,是九华山规制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宏大的丛林寺院。佛家所讲的“丛林”,即“十方丛林”,是以南北东西四面和八角,再加天、地为十方,形容僧人众多如林木丛聚之意。
然而,如此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它的山门却并不富丽堂皇,只开了一个歪置的小门。这是为什么呢?
走进歪置的山门,穿过天王殿,让我们再次感到奇怪的是,并没有直接看到想象中的大雄宝殿,而是又要沿着一条斜向的路拾级而上,本以为还要继续前行时却猛然发现原来大雄宝殿就在我们身旁!
稍有佛教建筑常识的人会立即发现,祈园寺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建筑及其他殿堂均未按照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中轴线对称的模式来布局。
从建筑格局上看,我国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多为均衡对称,设计时以纵轴为主,横轴线为辅。一般佛寺的建筑,也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
这是世界闻名的故宫,是中轴对称式建筑的典型。这样的建筑模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然而在祈园寺却丝毫看不到这样建筑方式。
是什么让古人把祈园寺建造成如此的形式,这里有什么讲究或是某种用意吗?
由于山势的原因,祈元寺并没有建成传统的中轴形式。由于大雄宝殿是佛教里最重要的建筑,当时的人们则依山就势,把大殿建在高高的台阶上。从山门到天王殿再到大雄宝殿,等级的上升,也是比喻僧人修行品位的提升。
费业朝,九华山佛学院客座教授。他对于祈园寺的建筑模式有着自己的见解。从建筑方面讲,我们这个寺院,主要是都纲式建筑,自由都纲式建筑,以大雄宝殿为都,以周围的附式建筑为纲,所以,你会看到大雄宝殿的周围有讲堂,有禅堂,有僧寮,有课堂等等,围在大雄宝殿的周围。所以我们讲,这叫都纲式建筑,是我们九华山祈园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色。
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这里地形复杂,山多地少,建筑用地狭窄,修建房屋必然要依山就势。而建筑在花岗岩山崖上的寺院,也就成为悬寺。
百岁宫,初名摘星庵,始建于明代,同祈园寺一样,也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这座寺院修建于摩天岭上,如一座古老的城堡,布局曲折幽深、气势恢宏壮丽。 当我们从不同方位观察百岁宫时,赫然发现在每一个角度看到的楼层竟然各不相同。从山门的这个方向看只是一层楼,大殿的厢房是两层楼,然而从后门看,则是一座高达55米的五层楼。
释果首,在百岁宫十二年,作为这里的监院,为了让我们更全面地观察百岁宫,他把我们领到了百岁宫的后面。
师傅,请问这个房子三层的下面那个地方是不是房子?那个不是房子,因为在百岁宫,建在叫狮子背上面,山像狮子一样,狮子背的两边比较低,必须要用石棒把它堆起来,把它找平,然后有建造房屋的空间,然后在下面造房子,寺院建造的房屋,如果没有找平的空间,做出来的没有办法使用,不合适,建造的空间很小,就是不能作为寺院的房屋使用。
在百岁宫大殿中,我们在佛龛之下发现了一块天然的山石,它被称为龙头石,原本是这座山峰的最高点,当年人们修建百岁宫时,就巧妙地把它利用为大殿的基梁。而这座寺院就是为了供奉一尊僧人的肉身,百岁宫的建造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叫无瑕的僧人来到摩天岭的山崖上修炼,死后三年肉身不腐,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并下令以他修炼的山洞为基础,在摩天岭的山崖上建造百岁宫。
在九华山,还有众多像百岁宫这样建在高山之巅的寺院,它们统称为高山玄寺。而位于海拔1306米峰顶的天台寺就是其中最高的一所。从山脚到天台寺单程有15公里,我们先乘坐索道来到天台峰西侧,然后步行上山。天台寺,始建于宋代,后来又经过多次重建、修整,这座寺院巧妙借助山梁的凹陷处构造,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站在天台寺前远可眺黄山长江,近可望整个九华街,百岁宫也在它的脚下。
这是位于天台峰半山腰的吊桥庵,又名天桥寺。这座吊桥古时候是木桥,1985年才改建为现在这样的单孔石拱桥,桥身由条石垒成,长15米,宽2.5米。横跨两峰之间,上挂岩壁,下临深渊。桥面即为天桥寺长廊,寺建在桥上,桥建在寺内,故名天桥寺。
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在生产力条件极为低下的古代,像这样的高山玄寺是什么人,又是怎样建成的呢?当年修建庙宇时是怎样的场景,人们又是靠什么样的工具运送那些沉重的砖瓦呢?
这是九华山上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山路,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位僧人、香客从这里走过,又留下了多少建庙人的足迹和汗水。
今天,在通往山顶的路上,我们依然能够不断的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往返在这条路上,他们被称为挑山工。
师傅挑着砖上去,上山干吗用啊?盖房子。盖庙?对。你像现在一天挑几趟?挑两趟。一天只能挑两趟?对。走上来需要多长时间?三个小时。三个小时就挑这些砖?对。过去修庙都是这样挑吗?都是这样挑。
这一趟下来的收入非常微薄。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着一身的力气再去谋一个更轻松、赚钱再多一点的职业。然而,是什么动力驱使着他们从不言放弃,一次一次地负重向山顶攀行?
采访:挑山工
“一天两趟,早上四点钟出门,功德一般,积功德。”
在天台峰,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九华街,摩天岭上的百岁宫,还有与九华街一山之隔的闵园。
当地人介绍,闵园是一个特殊的村落,那里有众多的尼庵,有许多比丘尼在此修行和生活。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尼庵群落呢?我们索性顺山而下,走进闵园。
这里的庵堂相对前山的寺院来讲,规模比较小。一般都是中堂供佛,两侧的厢房为比丘尼坐禅、起居的地方。
这里的庵堂多数都采用了皖南民居的建筑模式,粉墙黛瓦,雕饰精良,部件小巧。这里的比丘尼也和普通人一样,在屋后的庭院里栽种着蔬菜、粮食。在这里,我们几乎无法分辨寺院、民居的区别。
闵园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与前山热闹的九华街相反,位于后山的闵园却十分幽静,天生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
而佛教戒律和规矩要求比丘和比丘尼不能在同一座寺庙、同一个道场修行。闵园自然就成了喜好安静的比丘尼们居住、修行的首选之地。
穿过九华街往上禅堂的路上,若不是寺院墙壁上显眼的黄色在提醒着我们,也许就会错过了什么。我们突然发现,像祈园寺一样,这里的许多寺院、庵堂在当初建造时,山门都似乎有意无意的朝向某个方位。难道又是因为依山就势?或者纯属巧合?
这是通往九华山的圣地---肉身宝殿的道路,那里供奉着地藏菩萨的肉身,去肉身宝殿朝拜是每一位攀上九华的修行人和香客的夙愿。而上禅堂就位于这条路边。从外观上看,上禅堂并不起眼,但它却是一所全国重点寺庙,在建筑上它完美地结合了皖南民居和佛教寺院的特点,别具一格。
从外表看去,上禅堂和九华山大多数寺庙差不多,然而当上禅堂住持释果卓带领我们走进不起眼的山门,看到的竟然是高10米,宽14米,同样是徽派建筑的四落水屋顶和天井。这样建在大殿中的天井却是在寺院中极为少见的。而正殿横梁上的三层浮雕,更是上禅堂的特点。
古人游上禅,称其有三最:“九华香火甲天下,唯上禅堂最贫;风景唯上禅堂最佳;院宇唯上禅堂为最丽”。既然风景最好,院宇最美丽,为什么反而香火却是最少的呢?为什么过往的香客和游人对这座寺院视而不见呢?
采访:释果卓 上禅堂住持
“因为,(人们来)九华山,主要是冲着地藏王菩萨来的,地藏王菩萨是一个重点,在地藏王菩萨烧过香之后,经过我这个不起眼的寺庙过去了,过去是这么讲。”
九华山的寺庙很多,不能一一的烧香,也就是进了大庙烧烧香以后他就过去了,在那个时候,我的寺庙可能还是很小的,很小的。
我们发现,上禅堂的大殿坐北朝南,然而山门却开在大殿东侧。和九华街上我们看到的许多寺院山门一样,都似乎朝向着某个方位,好像若有所指。这只是纯粹的巧合吗?是依山就势,还是当年建庙时的考虑不周?
我们找到了九华山佛学院的客座教授费业朝,本以为他会带我们在九华街一一讲解各个寺的山门,然而他却把我们带到了山上,一个可以尽览九华街的位置。
采访:费业朝 九华山佛学院教授
“整个九华街就坐落在小盆地里面,其中最大的建筑,我们化城寺在盆地的最中间,这个化城寺在我们盆地的最中间,它面南而居,而且最高,显示这个佛的尊严,显示菩萨的尊严。”
然后周围这些小的寺院,我们在九华山称它为72家僚房,所谓寮房就是化城寺的附属建筑,这些僧人们、和尚们寺院里面的杂役们,居住在小寮房里面,为了突出显示化城寺的尊严,现任在建寮房的时候,上寮房的门朝化城寺开着。
这个你看我们化城寺盆地里面有很多小的寺院,有很多小的寺院,你都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寺院门都是朝这个方向去的,
这就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化城寺,公元401年,金乔觉,也就是后来人们所敬拜的金地藏菩萨,创建了这所九华山最早的一间寺庙,以后,一座座寺庙才像莲花瓣儿一样绽放在整个九华山上,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地藏道场。
今天,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寺院,香火依然旺盛。同时,作为历史文物馆,它也记录着九华山的过去和今天。
在化城寺,我们发现一种九华山极为少见的,装饰性的形式,那就是藻井。
采访:冯建辉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长
“因为九华山的开山祖寺,他的地位相当高的,在我们九华山的建筑当中,总共有六口藻井,化城寺就占了五口藻井,第一进是穹庐式的 ,第二进是斗拱式的,第三进是三尊大佛,前面三口藻井,两边是穹庐式的,中间一个是九龙戏珠,他还有一种说法,如果达不到这种品级是不可以用藻井的。因为化城寺是开山祖寺,九华山四大丛林当中,他是总丛林,也就是说在四大丛林之上,所以说,他的地位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今天,在海拔五千米的高空观察整个九华山,可以看到它的形状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在中国人的眼中,盛开的莲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纯净与和谐。而佛教中的莲花,常被比喻为真如佛性,为达到更高的境界,修成正果。
虽然我们的航拍镜头没能到达那样的高度,但是这里的人们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莲花的精神,不论是在过去、今天、还是未来。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