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莆田]《莆田学子》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May 18 13:12:23 2004)
在北京繁华的大街上有一幢不起眼的建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不知情的人想象不出
许多尖端项目包括载人航天,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就出自这里,这就是中国航天的研究中心。
闽桂龙一个当年莆田贫困家庭的学子,如今已是这里著名的科学家。为什么这个在福建历史
上最穷的地方却贡献出了最多的科学家,这块土地有什么特殊吗?闽桂龙的身世也许能给我
们答案。
这是一个造型独特的龙柱,下面是若隐若现的小鲤鱼,而上面是哧刹风云的巨龙,在中国
民间惟有一种建筑可以以此来装饰,就是供奉孔子的文庙,但即便这样龙柱的数量也是受到
严格的限制的。因为它是等级的标志,可是在莆田仙游人们却发现了大量超标准的龙柱, 难
道这地方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吗?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崇尚读书的一个时代,科举竞争异常激烈,然而人们却发现远辟东
南海疆的一个小地方莆田每每夺魁,在一次科举中它竟然囊括第一名第二名,以及年纪最大
最小的进士,皇帝宋高宗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诧,他马上联想到朝廷中曾经有十名宰相十六
名尚书和二十二名侍郎也是来自这个地方,奥妙何在?
于是他亲自宴请高中的学子,想了解一下莆田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风水在起作用,结果
状元郎用一副对联讲述了一个道理却异常简单,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正是由于耕地稀
缺,水患频繁逼着莆田人通过科举求得生存。
然而瘦地未必都长满了松柏,是谁播撒了读书的种子。历史学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唐宋末年都是非常动荡的时代,大批受饱受战乱士卒南迁到了沿海,尤其是莆田这样交
通稍微发达的地区。但是他们势单力薄,没有田产一旦用光积蓄就将沦为下层,为了保持家
族的荣誉,他们开始不遗余力的培养下一代,用他们最有优势的儒家传统,几乎每一个家族祠
堂都是一所学校,而家族的福利总是优先给读书人。这种习俗延续了上千年。
这是一种从礁石上敲下来的贝类海产,名叫海蛎,有人说莆田人因为常吃这种高蛋白的
食物而变得聪明会读书,然而真正的莆田人知道许多父母就是靠每天从这种像刀锋一样锋利
的海贝中敲出的一点点肉换钱来供孩子们读书的。 正是这种深情换来学子巨大的动力,顽
强的,一步步的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莆田一中的食堂开饭了,餐厅里有数十道饭菜可以选择。但是在另一个房间,很多学生
却来领取自己的饭盒。这是他们从家里带来的米蒸出来的饭,他们就是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
学生。
在这里的许多学校都能看到这样一块牌子,教好一个孩子振兴一个家庭,所有贫困的孩
子都肩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因此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教育史上的奇迹。
郑樵一生最为传奇的是他的著书之多,据说无人能敌,到底郑樵写了那些书,量有多大呢
?黄玉石在颉积山上找到了一个有趣的线索。
郑樵一生的著书多达五百多部,单单通志就二百卷七百多万字,他为了把这些书奉献给
国家,他怕书潮湿了,经常把书抱到这个石头上来晒,他的著作整整把这一大块的石头都摆得
满满的,所以他现在留下一个暴书石的遗址。
更令黄玉石奇怪的是,一千年前,带着四五百斤的著作郑樵竟然还在大山里四处游走,难
道他在躲避什么?
是谁在追缴他呢?数年的调查使这个问题渐渐明朗,原来幕后的黑手正是京城里那个权
顷一时的宰相秦桧。可是他们两身份迥异,远隔千里的,又怎么会结仇呢?只有回到那个特殊
的年代方能了解。
南宋末年,金兵元军相继对中央朝廷发难,战事连绵。皇帝如坐针毡。为了开脱自己的
无能,大臣们不择手段.一个地方燃起了山火很明显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但如果在南宋就可能
被解释为某种战争的预兆,以秦桧为首的朝臣就用这种不相关的现象编织神话来迷惑皇帝和
百姓,他们还严禁修史来记述这些荒诞的事,这让郑樵深为痛惜。他不仅要修史还要把真实
的自然哲理告诉世人。通志弥补了此前通史逻辑性的不足,年代大大延伸,而其中最精彩的
二十略还系统的研究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已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雏形,世界著名汉学家
李约瑟评价它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
正是这些真实的东西惹恼了当权者。使他自己成为迫害对象长达十年。
可是一个远辟深山四处躲藏的人,从哪里得到数以万卷的资料呢?难道像传说中得到仙
人的指点,能够感应天下万物?熟悉民风的黄玉石为我们揭示了另一个莆田奇观。
这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普通农舍,在最里面的一间屋子里,九十四岁的陈老汉仍旧每
天花六个小时抄录古书,陈老汉六十年代开始办自己的书社,许多古籍藏书都是他亲手抄来
的。
据说宋代莆田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刻字印刷中心,日积月累在出现了许多藏书万卷的书楼
。
这为莆田学子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们虽然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却相信讨书看不为耻
。不管认识不认识,读书人都可以登门借书,如果需要主人还提供条件让他们就地抄录,而千
年以前郑樵也是用这个莆田式的读书方法。在这昏暗的油灯下完成了他上千万字资料的抄
录。据说他甚至千里跋涉到广东讨书,但那里人没给他抄书的条件,于是他就翻看。竟然练
就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
广借博抄的独特民风和郑樵强记的天赋使他远僻深山也能考据天下文章,成为中国历史
上惟一没有任何专业背景而完成史学巨作的人。
为求报国郑樵牺牲了自己辍手可得的功名与荣华,一千年以后,他家乡的一位女性继承
了郑樵的衣钵,他的格言就是成功就必须有所付出。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电子技术奠基人的
已故物理学家林兰英。
在她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了一件奇特的物品,既非科学仪器也不是生活必须,却一直被林
兰英带在身边并非常珍爱。
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科学家为什么林兰英如此珍视这套美国的风景片,这让我们产生了
很多疑问,又让我们似乎了解到了她少年时期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那是一个轻视女性的时代,林兰英其实还有三个妹妹都被送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孩
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她的执著和天赋打动了祖父,他帮助林兰英冲破了一重重家庭障
碍。不仅读了大学并最终留学海外,作为回报林兰英要用这个幻灯片让祖父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他回国的时候已经见不到祖父了。
林兰英中学时期的母校是著名的高考红旗莆田一中,七十年前这里就以致学严禁竞争激
烈而著称,据说当时有一位姓关的男生,与林兰英是学习上的对手,数年脚逐不分输赢,最后
竞碰撞出了感情的火花。在这座桥上他们约定共同完成理想中的事业。可数年后当林兰英
从遥远的国外回到家乡时却得知这位同学已英年早逝,人们猜测这可能是女物理学家终生未
嫁的原因之一。但另一个原因才是决定性的。
五十年代林兰英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从美国滨州大学回到祖国,她肩负重任,就是要尽快
制造中国第一块半导体。没有半导体我们的家用电器都无从谈起,而到了六十年代导弹卫星
又需要纯度更高性能更好的半导体,于是林兰英又开始了磷化稼砷化稼半导体的研究。八十
年代光电子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使这位第一线的科学家始终不能停下脚步,也许
这才是女科学家终生未嫁的真正原因。她常说要想取得成就就要有所付出,的确,她为国家
赢得了成就,却付出了一个女人应有的幸福。
莆田人杰
编导:陆镝 摄像:苏本珑
在北京繁华的大街上有一幢不起眼的建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不知情的人想象不出
许多尖端项目包括载人航天,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就出自这里,这就是中国航天的研究中心。
闽桂龙一个当年莆田贫困家庭的学子,如今已是这里著名的科学家。为什么这个在福建历史
上最穷的地方却贡献出了最多的科学家,这块土地有什么特殊吗?闽桂龙的身世也许能给我
们答案。
这是一个造型独特的龙柱,下面是若隐若现的小鲤鱼,而上面是哧刹风云的巨龙,在中国
民间惟有一种建筑可以以此来装饰,就是供奉孔子的文庙,但即便这样龙柱的数量也是受到
严格的限制的。因为它是等级的标志,可是在莆田仙游人们却发现了大量超标准的龙柱, 难
道这地方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吗?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崇尚读书的一个时代,科举竞争异常激烈,然而人们却发现远辟东
南海疆的一个小地方莆田每每夺魁,在一次科举中它竟然囊括第一名第二名,以及年纪最大
最小的进士,皇帝宋高宗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诧,他马上联想到朝廷中曾经有十名宰相十六
名尚书和二十二名侍郎也是来自这个地方,奥妙何在?
于是他亲自宴请高中的学子,想了解一下莆田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风水在起作用,结果
状元郎用一副对联讲述了一个道理却异常简单,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正是由于耕地稀
缺,水患频繁逼着莆田人通过科举求得生存。
然而瘦地未必都长满了松柏,是谁播撒了读书的种子。历史学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唐宋末年都是非常动荡的时代,大批受饱受战乱士卒南迁到了沿海,尤其是莆田这样交
通稍微发达的地区。但是他们势单力薄,没有田产一旦用光积蓄就将沦为下层,为了保持家
族的荣誉,他们开始不遗余力的培养下一代,用他们最有优势的儒家传统,几乎每一个家族祠
堂都是一所学校,而家族的福利总是优先给读书人。这种习俗延续了上千年。
这是一种从礁石上敲下来的贝类海产,名叫海蛎,有人说莆田人因为常吃这种高蛋白的
食物而变得聪明会读书,然而真正的莆田人知道许多父母就是靠每天从这种像刀锋一样锋利
的海贝中敲出的一点点肉换钱来供孩子们读书的。 正是这种深情换来学子巨大的动力,顽
强的,一步步的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莆田一中的食堂开饭了,餐厅里有数十道饭菜可以选择。但是在另一个房间,很多学生
却来领取自己的饭盒。这是他们从家里带来的米蒸出来的饭,他们就是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
学生。
在这里的许多学校都能看到这样一块牌子,教好一个孩子振兴一个家庭,所有贫困的孩
子都肩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因此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教育史上的奇迹。
郑樵一生最为传奇的是他的著书之多,据说无人能敌,到底郑樵写了那些书,量有多大呢
?黄玉石在颉积山上找到了一个有趣的线索。
郑樵一生的著书多达五百多部,单单通志就二百卷七百多万字,他为了把这些书奉献给
国家,他怕书潮湿了,经常把书抱到这个石头上来晒,他的著作整整把这一大块的石头都摆得
满满的,所以他现在留下一个暴书石的遗址。
更令黄玉石奇怪的是,一千年前,带着四五百斤的著作郑樵竟然还在大山里四处游走,难
道他在躲避什么?
是谁在追缴他呢?数年的调查使这个问题渐渐明朗,原来幕后的黑手正是京城里那个权
顷一时的宰相秦桧。可是他们两身份迥异,远隔千里的,又怎么会结仇呢?只有回到那个特殊
的年代方能了解。
南宋末年,金兵元军相继对中央朝廷发难,战事连绵。皇帝如坐针毡。为了开脱自己的
无能,大臣们不择手段.一个地方燃起了山火很明显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但如果在南宋就可能
被解释为某种战争的预兆,以秦桧为首的朝臣就用这种不相关的现象编织神话来迷惑皇帝和
百姓,他们还严禁修史来记述这些荒诞的事,这让郑樵深为痛惜。他不仅要修史还要把真实
的自然哲理告诉世人。通志弥补了此前通史逻辑性的不足,年代大大延伸,而其中最精彩的
二十略还系统的研究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已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雏形,世界著名汉学家
李约瑟评价它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
正是这些真实的东西惹恼了当权者。使他自己成为迫害对象长达十年。
可是一个远辟深山四处躲藏的人,从哪里得到数以万卷的资料呢?难道像传说中得到仙
人的指点,能够感应天下万物?熟悉民风的黄玉石为我们揭示了另一个莆田奇观。
这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普通农舍,在最里面的一间屋子里,九十四岁的陈老汉仍旧每
天花六个小时抄录古书,陈老汉六十年代开始办自己的书社,许多古籍藏书都是他亲手抄来
的。
据说宋代莆田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刻字印刷中心,日积月累在出现了许多藏书万卷的书楼
。
这为莆田学子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们虽然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却相信讨书看不为耻
。不管认识不认识,读书人都可以登门借书,如果需要主人还提供条件让他们就地抄录,而千
年以前郑樵也是用这个莆田式的读书方法。在这昏暗的油灯下完成了他上千万字资料的抄
录。据说他甚至千里跋涉到广东讨书,但那里人没给他抄书的条件,于是他就翻看。竟然练
就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
广借博抄的独特民风和郑樵强记的天赋使他远僻深山也能考据天下文章,成为中国历史
上惟一没有任何专业背景而完成史学巨作的人。
为求报国郑樵牺牲了自己辍手可得的功名与荣华,一千年以后,他家乡的一位女性继承
了郑樵的衣钵,他的格言就是成功就必须有所付出。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电子技术奠基人的
已故物理学家林兰英。
在她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了一件奇特的物品,既非科学仪器也不是生活必须,却一直被林
兰英带在身边并非常珍爱。
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科学家为什么林兰英如此珍视这套美国的风景片,这让我们产生了
很多疑问,又让我们似乎了解到了她少年时期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那是一个轻视女性的时代,林兰英其实还有三个妹妹都被送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孩
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她的执著和天赋打动了祖父,他帮助林兰英冲破了一重重家庭障
碍。不仅读了大学并最终留学海外,作为回报林兰英要用这个幻灯片让祖父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他回国的时候已经见不到祖父了。
林兰英中学时期的母校是著名的高考红旗莆田一中,七十年前这里就以致学严禁竞争激
烈而著称,据说当时有一位姓关的男生,与林兰英是学习上的对手,数年脚逐不分输赢,最后
竞碰撞出了感情的火花。在这座桥上他们约定共同完成理想中的事业。可数年后当林兰英
从遥远的国外回到家乡时却得知这位同学已英年早逝,人们猜测这可能是女物理学家终生未
嫁的原因之一。但另一个原因才是决定性的。
五十年代林兰英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从美国滨州大学回到祖国,她肩负重任,就是要尽快
制造中国第一块半导体。没有半导体我们的家用电器都无从谈起,而到了六十年代导弹卫星
又需要纯度更高性能更好的半导体,于是林兰英又开始了磷化稼砷化稼半导体的研究。八十
年代光电子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使这位第一线的科学家始终不能停下脚步,也许
这才是女科学家终生未嫁的真正原因。她常说要想取得成就就要有所付出,的确,她为国家
赢得了成就,却付出了一个女人应有的幸福。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