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plxb (小兵),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厦门]闽南地区的婚礼习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14:13:05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uJian 讨论区 】
发信人: yuyu (溺水的双鱼), 信区: FuJian
标 题: [厦门]闽南地区的婚礼习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9 13:52:05 2005), 转信
我国古代婚姻礼仪,有"六礼"之规。六礼即:纳采(求婚)、问名(问女姓氏)、纳吉(定婚)、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八六礼定下了婚姻基本程序,虽然后来有所改变,但仍为历代遵行。
清末民初,厦门仍有豪绅大贾之家,婚嫁照搬旧制程序,俗称"吃六礼"或"大嫁娶"。民间人家,一般都没咬文嚼字地行六礼,但从实际活动看,大礼内容都已包含其中。
我国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就算成年人,要举行加冠及加等之成年礼,称为"冠等之礼"。男女婚嫁,全凭"父母之命,煤的之言"。家有儿女年及冠等,提亲的人就上门来了。旧时有专司撮合婚事的媒人,专替求亲人家上门撮合,厦门的情况也是如此。传统的所谓"明煤正娶"的"媒",当然也有至亲的人临时担任的,但往往指的就是这种专业煤八,厦门人称之为"煤太婆"的,多为中老年妇女。
厦门传统的婚姻习俗,大致可分为"提字仔"(提亲条)、"吃定"(定下婚事)、"送回头"(确定婚期)、"送走"(送聘金聘礼)、"迎娶"、"做客"几个阶段,礼节繁琐,花费额大。富裕人家乐此不疲,历来为有识之士所讥贬。贫穷人家量力而为,虽简陋行事。反被称赞"犹为近古"(鹭江志)。
"提字仔"。厦门俗称提亲为"提字仔",男方托媒上女方家门提条。女方父母若无意结亲,煤人只得怏怏离去。如女方父母有意,即向煤人要来写有男方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职业等情况的红纸条——"字仔",让煤八三天以后再来,这门婚事算有了希望。女方将这张"字仔"供在正厅长案桌上祖先牌位前,拜告此事,同时对男方进行了解。调查了解,重在男方的家境,即所谓门户",至于当事人本身的情况尚居次要地位。如果女方对男方门户满意,红"字仔"供在祖龛三日,家中没有发生打破碗碟、争吵、有人生病等显示祖先震怒的不祥之事,则将女方的"字仔"和男方的"字仔"合送男家,表示同意。否则就此了事。旧时厦门儿女的终生大事就是这样,不但要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还要由冥冥之中的灵魂来支配。
在提亲议婚的过程中,"煤太婆"往往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鼓动议婚双方振成亲事,好从中捞取"煤人钱"。为此,甚至去干出伤天害理、祸害青年的事。厦门俗语中有"三八五日,过后没长短脚话"这么一句话.后来的人往往把它当作议事时劝人有话当面说清,过后不要翻悔来理解,却不知这里面藏着一个典故,意思完全不是这样。
这是一个很多年、很多年前的故事。一个一脚"跛脚"(病脚)的男子托媒人撮合婚事,另一个一眼"瞎瞑"(瞎眼)的女子也托这个煤人撮合婚事。这两人的条件在当时都是很难谈上人家的,媒太婆却又舍不得到手的生意。煤太婆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把他们两个撮合起来。她在两家之间来回奔波,鼓唇弄舌,把双方的相貌吹得美貌无比,两家都心动了,但也都怀有疑心,几乎同时要求要"对相对看",即当面看的意思。这个可难住媒太婆了。媒太婆见自己贯用的欺骗手段不能一下奏效,又狡猾地进行策划。她教男方去看女方时骑着马去,将好脚对着女方的家门,"跛脚"掩在马身的另一侧,女方就看不到了。她又教女方出来看男方时,只在门边露出有眼的那半边,瞎眼的那半边脸掩在门后,不让男方看到。两人依计行事,果然不出煤太婆所料,双方都满意自己看到的各人的半边身子,也都以为另半边身子一定和看到的这一半边身一样。"对相对看"的结果是两家满意地"吃定",确定了婚事。狡猾的煤太婆策划了这个阴谋鬼计,生怕婚后真相大白,人家找她算账,马上为自己日后摆脱责任留下一条退路。她很认真地对男女双方说:"我们三人五目,都亲自看过了,过后不要再有长短脚话。"双方都欢喜自己骗过了对方,正在兴头上,都把这句话领会为媒太婆提醒他们,亲眼认定以后,不能再说长论短,都没注意去分辨此话里有三个人怎么只有五只眼和脚有长短之说。待到两人一"过房"(合婚),煤太婆拿到了钱,马上溜之大吉。婚后,男女双方找到煤太婆,要跟她算老账。媒太婆却不慌不忙地说:"我老早就告诉你们:‘三人五目,过后无长短脚话。"三人五目’,就是我二目,新郎二目,新娘一目;‘长短脚’就是新郎‘跤脚’。当时你们都不说不满意,现在凭什么道理来责问我?"夫妻俩无话可说,只好作罢。足见"三人五目,过后无长短脚话"完全是句公开骗人上当的大实话。
这个故事里的夫妻俩是否般配,我们且不去讨论,故事中的媒太婆却是旧时代害人不浅的煤人的缩影。这故事也告诉我们,厦门议婚很早就有"对看对相"的相亲风俗。
"提字仔"的议婚风俗,相当于六礼中的"问名"礼。两家通过"提字仔",彼此认定门户相当之后,即通过煤人进一步谈论聘金、聘礼的具体数目,婚事的各项程序、日期和要求。条件谈不成,婚事就吹了;条件议定后,就按婚俗的各项程序筹办婚事。
"吃定"即定下婚事之意,后来称为"订婚",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纳吉"礼。男家差煤人带着装有礼帖和订婚帖的帖盒前往女家,送去金手环或戒指一对,以及部分聘金和礼饼、香、烛、鞭炮、猪肉等,作为订婚礼物。女家以订婚帖回复男家,同时回赠金表链等饰物,并退回部分礼饼,由煤人送往男家。女家给煤人的"煤人礼"钱银也一并放在帖盒内。男家收回帖盒,视盒内"媒人礼"的钱数,再给媒人双倍的"谋人礼"。以后每次有劳煤人,都要给谢礼。订婚的当日,男女两家都要办订婚桌,宴请自己的亲戚,庆贺儿女订婚。女家将男家送来的礼饼(盒装的马蹄酥,多者达数百盒)分送亲友,宣告女儿出嫁在即,男家也分喜饼。收到喜饼的人家,要送上结婚礼物致贺。穷人家订婚,免去一切应酬,只请亲戚送去金戒指一只或珍珠片插做订婚礼,称为"吃暗订"。厦门的"吃订",相当于六礼的"纳吉"。
现在婚礼一般都不再经过"订婚"这个环节,合并到"送定"这个步骤,节省了应酬花费、也有送女方一只金戒指或一条金项链作为信物的,这颇有旧时代"吃暗订"的订婚意味了。
"吃定"时,女方须将新妇及主婚人的生辰月日填写在男方送来的帖书中。男方此举称为"请八字",帖中男方及主婚人的生辰月日已先行书在帖上。男方收回帖书后,即持之向专司择吉日的择日师选取进定、迎娶等的吉日。以后各项婚仪就按这些日期进行。"吃定"以后,双方婚姻关系已确定,每逢年节之际,男家多有礼品致送女家。
"送走"即送聘礼、聘金,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纳征"礼。"送定"前日,男家常做戏谢神,所谓"前棚加扎,后拥大戏"。即日男方请媒人送聘金、聘礼。媒人随身带着的帖盒内装有聘金礼书、聘礼礼书,上面详细开列了聘金的数目、聘礼请单,帖盒还装有男方填写好的致女方的婚帖,另有空白婚帖持女方填写后回送男方。聘金、聘利都放在叫做"槛"的扁平木盒中,每槛都围着红布,由两人扛着,鞭炮送行,鼓乐开道,排成长队游街,再送往女家。
聘金多是成封或封的银元,也用槛装。
聘礼种类繁多。
扎饼,俗称"大饼着花"。"大饼"即特制的碗口大的马蹄酥,两个一包,动辄数百数千包。"着花"即中空的油炸糯米球,外面用糖浆粘上"米香"(爆米花),类似今日的"麻著"。还有"四色饼",即各种小馅饼,包装成封,视"大饼"的多少,按一定比例搭送。
礼糖,俗称"大糖小巧"。"大糖",由糖压制成块状,中空;"小巧",顾名思义,是较小的糖块,多为乐形或菱形,实心。"大糖小巧"上面都压出龙凤、亲率图案,或"两姓合婚"、"百年偕老"等吉祥语。"小巧"名下还有花生糖、米香糖,寓早生贵子等佳意。"大精"、"小巧"数量也是数百数千包。"大精"、"小巧",一般按一比一的比例搭送。
女方吃男方多少礼饼礼糖,往往成为议婚时双方争执的重点。数量、制作店家、搭配比例,都是计较的内容。经常是,好不容易谈成了聘金的数目,却马上又在糖饼问题上发生分歧,甚至双方出言不逊,不欢而散,婚事告吹。
何以女方要向男方索要数量如此巨大的糖饼,以至使婚事告吹?原来,索来的糖饼,女方向亲戚、邻里、朋友广为散发,向他们报告女儿结婚的喜讯,而接到喜糖喜饼的亲友在新妇结婚出嫁时,都要各礼品或礼金致贺,厦俗称为"添妆"。女方送喜糖喜饼,送的越多,收到的"添妆"礼物和红包就越多;亲友收到女方送的喜糖喜饼越多,质量越好,回贺的礼就要越大,女方的收获也益丰,面子也大。女方收到的"添收"的钱物都是自家的收入,和聘金一样,意味着女儿的身价,难怪都力争多要。巨量的礼糖礼饼对男方是一个大负担,真要都装"桩"送去,起码都要几十上百榕,所以一般都象征性地在"送定"时送十数"桩",其余的由女方上糕饼店自行领取。后来也有折成钱额付给女方的。
礼饼礼糖,女方大部分收下,退回小部分。男方也散发礼饼礼糖给亲友,常再加香蕉搭进,寓招子之意。男方在"送定"前已给亲戚喜物,为红糯米汤圆一桶(用红色饭桶装)或糯米掺四大团和礼糖若干。
礼糖礼饼的种类、式样后来多有变化,但送礼饼礼糖和"添妆";至今仍是婚事必不可少的礼俗全猪全羊或猪腿。女方收下猪羊肉,猪脚不能收,要退还给男方,这是循俗行事。俗语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不退猪脚,对男家不敬。
面线。寓白头偕老之意。
冰糖、冬瓜糖、桔饼、柿棵(柿饼)、生花(糖花生)等蜜料、茶料(饮茶的条配),女方也退回部分。这些都是招待客人的甜点佳品。甜应俗语"吃甜甜,生后生",桔饼寓吉意,生花寓早生贵子。女方陪嫁也都有这些。
瓮酒、活鸡活鸭。女方留下酒,鸡鸭要退回。
龙风大红烛、礼炮、礼香。都是婚事必需品,龙凤大红烛供女子出嫁前举行"上头"(冠礼)仪式用。
四时水果。香蕉、凤梨(菠萝)、柑桔等,香蕉寓招子,凤梨寓"旺来",柑桔寓吉意。
饰物。手环、戒指、项链、珍珠片头、金银河、珠宝等。
盘头衫仔。女子结婚时穿的新衣裳、绣花鞋,多为四季外装,一般四套、八套,也有十二套或更多的。
"选定"行列沿途吹吹打打,燃放鞭炮,招摇过市,吸引路人围观,以为荣耀。至女家,女家放炮迎接"送定"队伍,并设宴招待媒人等。女方将收下的聘金聘礼置正厅神祖前,燃香奉告。
女方收下大部分聘礼,将部分聘礼作为回礼,让"进定"人等带回;同时回赠女婿结婚礼服一套,袍套鞋袜,以及文房四宝和其他礼品,如男家大小的衣冠鞋袜等,仍具礼书,鼓乐礼进。
如若男女两家远居两地,则把聘礼折成现金,与聘金一起送去。"送定"时女方收下了男方的婚书,同时填写女方婚书,交付煤人送男家。古时没有结婚登记这回事,男女双方的婚书即起结婚证书的作用。
"送定"当日,男女双方都宴请亲友。
"选定"预示着婚期将近,具体的迎娶日期由男家确定后通知女方,这个程序叫"送回头"。
"送回头"。厦门的"日头"原指"太阳",这是本地话,在这里指"日期"。"送回头"即男方将迎娶的日期通知女方,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请期"礼。从字面上看,似乎古代是男方向女方请示婚期,其实不是这样。古代礼书上是这样解释"请期"的:"婿之父使使纳征讫,乃下卜婚月得吉日,又使使吉日,是期由男家来。今以男家执谦,故造使者请女家,若云期由女氏,故云请期。女氏知阳倡阴随,当由男家出,故土人辞之,使者即是主人辞,遂告主人期日也。"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言"请"是男方尊重女方的谦让表示,女方还之以礼,婚期还是男方定的。中国是闻名全世界的礼仪之邦,确实是名不虚传,从"请期"用
"请"字可见其一斑。厦门虽然直称"送口头",但是在"送回头"时也是男方再三谦请婚期,女方也再婉言拒请,最后在送客辞别时才由男方把婚期告诉女方。直至今日仍是如此,不失古礼淳风。
"送口头"仍请媒人领衔出面,略备礼饼。男方"送定"时往往留下新妇婚期必穿的礼服一套,在"请回头"时再送去。婚期则书于红帖。在"送回头"时,男方往往同时通知迎娶前裁衣、"上头"、上轿、下轿的吉日吉时,这些时日都是在"吃定"、"请八字"后请择日师择定的。
婚期既定,各项婚前准备就加紧进行。
男女双方都发出红帖遍告亲友。有的再发礼饼礼糖,以示隆重。自"吃定"以来,收到喜糖喜饼的亲友都准备结婚礼品.前往致贺或"添妆"。婚家派送喜糖喜饼也颇有考虑,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宜厚送,反之薄送。收糖饼者也视厚薄回贺厚礼或薄礼。不能无视亲疏,广为分送,否则会被视为"狮子大开嘴"——贪婪。过去回贺的结婚礼品,厚三金首饰,薄至香份数盒(给女家)、炮仔一串(小鞭炮,给男家)。香料用于梳妆,炮仔寓意新郎"门门都响"。礼不论厚薄,都是一片情意。一般多贺男家以现金,贺女家以衣物。亲戚须进大红喜幛、红烛巨炮及酒等。男方舅家往往贺以大幅喜幛,供挂中堂。
吉日裁衣,男女两家同时进行。过去结婚外装多请外工裁缝制作。在家裁制的内衫,必定有男女"上头"行冠并之礼时穿的白布衫——"上头衫仔裤"。裁衣执剪要请"好命人"——夫妻子女齐全的妇女,所用白布也非同一般,必须是边上织入象征喜庆的红线的"红边仔布"或"山东绸",以示吉利。时至今日,为出嫁的女儿做几套贴身内衣裤,仍有一番忙碌的乐趣。裁衣日,女家还制作新妇结婚系的"肚裙",也以白布为之。这件"肚裙"在头胎婴儿出生后裁作儿衣,具有预兆早生贵子的意思,也是必不可少的。
合帐。男家在裁衣当日,须制床帐一顶,也是"好命人"执剪,在当日缝制好,称为"台帐"。过去的"古早眠床"多是雕花大床,四角有往,上面有顶,朝外的里档有镜。镜上有屉柜,床帐从床顶罩下,放下前片即成一个闭合空间,十分安静舒适。
安床。男家择吉日安床。安床即摆放新床。古时迷信,在新房摆新床时忌与桌椅橱柜相对,还要考虑新夫妇的生辰八字、神明祖位、门窗等因素,颇为慎重,因此多有谙熟个中忌讳的亲戚参议其间。安床妥后,即以豆腐、肉、酒祭床母,祈其安适,多加保庇。安床多在迎娶的前一天下午或傍晚,属相与新人相克的人不能看。当晚,新郎要与一个父母双全的男孩同睡新床,俗语说的"翻铺生干埔",称男孩睡在床上左右翻身,是新人将生男孩的佳儿。
送嫁妆。迎娶前一日或数日,女家将新妇随嫁的物品——嫁妆先行送往男家。贫家嫁女"轿一顶,亲戚数人至大家迎之。嫁女者亦用布索杉裙准备洗换,犹为近古"。(《鹭江志》)富家嫁妆的丰盛与否,多与男方"送定"所送聘礼多少有关。嫁妆一般是钱、衣服、布料、金器、古瓶酒、礼快、礼糖、蜜料、茶点、日常用品,皆用"桩"装。还一定有子孙桶。也有用厅堂摆设作陪嫁的。富豪巨贾之家行"大嫁娶"的,则是从生到老的各项用品,不论巨细,皆陪嫁之。
陪嫁攀比之风在过去非常之盛。收人家的聘金聘礼多,嫁妆也不能少,少则以后女儿的日子就难过。议婚时既讲究门户,女儿出门时也得撑住门面。于是竟出现了所谓"千金嫁女时常有,万金教子此地无"的局面,为有识之士所讥:"厦门婚嫁重门户,不甚选婿。妆吉先期鼓乐迎送至男家,珠翠衣饰无论已外,如四字精、福讲、绒花、彩增动盈数十售。谓不如是则见销于人。在富者欲所欲为,中户嫁一女费用过半矣,甚有卖产嫁女者,何其昌也。"(《厦门志》)
为了张门面,女家往往借来家中女眷、亲戚的金首饰、珠宝,权作嫁妆,送往男家,待婚后第三日,小舅子"探房"时才悄悄取回来。因此,常为嫁妆中的金器失落而引起两家的争吵。
女家担心女儿嫁过去日子不好过,往往在箱底下放一定数量的压箱银钱,使衣箱沉甸甸的。倘若在箱轻了,也会招来男家的轻视。
中等以上人家嫁女,嫁妆中常有成套的精美漆具,如彩绘九龙的茶料盒"九龙盘",装蜜饯的蜜料罐,装茶料的糖罐,内有冬瓜糖、桔饼、红枣、龙眼于肉等茶点蜜料,让女儿搁在房中使用。招待公婆舅姑的茶具也一应俱全,有"龙眼干盎",供婚后三日出厅奉"龙眼干茶"用;有"鸡蛋盎",供公婆生日奉"鸡蛋茶"用。嫁妆中还有"红春簪",是三日出厅献赠男家女眷的。这些细致的考虑,都是为女儿着想,不让她饿着,不让她失礼无贵气。
"子孙桶",顾名思义是与子孙有关的。这是特制的红漆桶,供分娩时使用,是嫁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过去"子孙桶"拿过新房时要念"四句"(吉利话)."子孙桶提高高,生子生孙中状元"等,足见子孙桶在婚嫁中特别突出的繁衍后嗣的象征意义了。
送嫁妆由女方派人押送,不用煤人,煤人只算男家的代表。男家也同样礼待女方客人。
婚期前夜或当日清晨,男女双方要举行"上头"成年礼。新妇在"上头"之前,请"好命人"用结实的纱线绞去脸上的汗毛,并且把眉毛绞得细细的,叫做"开面"。绞掉了脸上生长了十数年的毫毛,出阁前的新妇愈显得容光焕发,光艳照人,出落得更美丽了。
"上头"即将新人童孩发式梳成成人发式,系古代所称"冠弃之礼"的遗风,原来是在男20岁,女15岁时就要举行的成年礼仪,后来都变成在结婚之前。厦门人认为结婚了的人才算成年人,未结婚的还是孩子。未婚者,不管多老,过年都还有人给红包。这也许是成年礼改在结婚前夕举行的缘故吧!
"上头"都在正厅祖先神位前举行。"上头"男女都要穿上称为"上头衫仔裤"的白布衫。神位前置一大"加箩"——扁平的竹制大晒盘,上覆红毡,毡上放一竹椅(有的男子成年礼放米斗),备好嵌有红丝线的梳子,请来"好命人"就可以开始"上头"的礼仪。先供十二碗菜在祖先神位前,焚香,点上龙风大红烛,拜告祖灵。然后,接受冠多的男女均要坐在竹椅上,脚放在矮竹凳上,由"好命人"拿起梳子从后面梳头。抗好后,男用红丝线束发,戴上礼帽;女用发簪插在发髻上,这就算完成了成年礼。举行冠等礼的时候,"好命人"给新人梳发要念吉祥语。给男子念:"上头带冠已成人,出门坐大位,食人头杯酒,说人头句话。"
后三句都是指从此受人敬重的意思;给女子念:"头毛梳起起,坐金交椅","高椅坐,低椅润脚,吃饭配猪脚。"意即将来好命。行冠等礼时,男女坐的方向不同。男子朝内坐,女子朝外坐,因为男子成年将掌家,而女子成年要外嫁、方向截然不同。成年要庆贺,所以礼毕撤下家什,马上摆上酒席,或由为父者向年轻人敬酒祝贺。
冠弃之礼自清末就已不时兴了,唯好古者孤芳独赏。现在则已完全绝迹。
冠等之后的新人,皆入房中歇息,不能再出房间,要等到花轿来到才能出来。至此,亲迎前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待佳期的来临。厦门的迎娶多在天未明之前。
花轿来了,迎娶开始了。迎娶即古代六礼的"亲迎"礼。厦门的迎娶,有"单顶轿"和"双顶轿"之分。新郎来迎的称"上门娶"。迎娶人等皆乘轿,依轿乘顶数又有"十六娶"、"二十四娶"等称呼。
新郎穿上了结婚礼服,长衫马褂,头戴礼帽;新娘则是蟒袍玉带,凤冠霞披,一身明朝宫中女子打扮。内衣则是"上头衫仔",再系上肚裙。肚裙内装有特制的小铅钱、五谷、猪心、乌糖等吉祥物。
新郎拜祖先,别父母,由煤人陪同,带领迎亲队伍前往女家迎娶。迎娶队伍前导为"字姓灯"(书有男家郡号、姓氏),后有鼓乐、煤人、陪同人等、叔爷(新郎弟辈)、新郎、新娘花轿。沿途放炮。
女家在迎娶队伍到来之前关闭大门,让媒人来敲门。媒人敲门时,女家问说"何事?"谋人答:"要娶新娘!"这时,女家将门稍稍开启一缝,谋人依礼递进一个红包给开门的人,门又关上了。煤人重新叫门,如此三次,女家才开大门迎客。这就叫做"打门娶新娘"、故意延长出门的时间,是世俗认为新娘拖延出门的时间越长,对女家越有好处,能留住更多的财气。也有说这样才显得男家有诚意。新郎进门入厅,拜见丈人、丈母娘,女家小舅子辈即为新郎拜上剥壳的熟鸡蛋煮糖水的"鸡蛋菜",以及"龙眼干苍"、"四果茶"、"茶心茶",新郎依例只喝汤水。新娘一身盛装,头脸罩上"乌巾"(紫帕),与新郎拜过祖先,叩别父母后,由父
母(或兄弟、好向人)牵上轿。新娘上轿时要哭几声,俗称"哭好命"。新娘轿一出门,女家立即紧闭大门,俗称如此财气才不会被拔去,然后放炮礼送、门外的迎亲鼓乐自始至终尽情欢奏,鞭炮越放越热闹。
迎得新娘的迎娶队,这时除了增添了新娘的花轿之外,又增加了陪送新娘的轿乘,乘有小男(新娘兄弟辈)、送嫁婶。大户人家常常还有随嫁切、梳头嫂、母仔(老年保姆)陪同新娘前往男家。这些人里,随嫁润是女家自小买来伺候新娘的丫环.随新娘出嫁到男家,不再回来,仍为新娘的贴身丫环,终身受新娘支配。命运好的,日后由新娘给找个婆家嫁出去;命运坏的,常被老爷占为偏房。送嫁婶(雇来的)谙熟礼节,圆通豁达,专为新娘开道应酬。梳头嫂(雇来的)随时整理新娘发髻服饰。"母怀"是女家多年老保姆,负责照料新娘起居。送嫁后,舅子、送嫁婶、梳头娘,一般当日即返。唯有母仔有时还留下照料新娘几日才回去。
有的梳头娘送嫁后,天天上男家为新娘梳妆,直到新娘满月。
新娘花轿离开大家不远,新娘就从轿中扔下一把扇,此扇俗称"放心扇",让家里父母放心,不要牵挂。
迎回新娘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偶或遇到另一家迎娶队伍,就犯上了"喜冲喜"的禁忌,是不好的事。这时陪送的煤人、送嫁姆就有了施展本事的好机会。她们略施小技,就化解了不祥。说来也简单,就是将两个新娘头上的插花互换一朵,俗称"换花",这样就消除了一切可能的不祥。新娘花轿若是遇上了官轿,花轿径行,而官轿反而要避让,不得阻挡。
花轿到达男家,先停在门口,等待出轿入门的吉时到来。男家小姑(新郎姐妹辈)捧着茶盘和盛着柑桔的桔盘,站在轿旁。新郎则立于轿门前。轿前还燃着一盆炭火。吉时一到。新郎抬脚猛踢轿门三下,轿门才开。这时,小姑捧上甜茶,再捧上桔盘,让新娘触摸柑桔。新郎牵新娘时;新娘稍起身又复坐下,再牵再坐,反复三次才出轿。这时,原来挂在花轿后的米筛,由男家人举在新娘头上。新娘出轿,踏在瓦片上,才由新郎牵着,跨过炭火,进入大门内。在整个入门的仪式过程中,鞭炮震天动地,硝烟弥漫,红色的鞭炮纸屑把地面都铺满了。
踢轿门,摸柑,三牵出轿,踏瓦,这米筛,过炭火,是新娘出轿入门戏剧般的场面,但是做起来,每个人都很认真,完全没有嘻闹的意味。原来,这都是娶亲的老规矩。踢轿门,猛烈的撞击使新娘吓一跳,俗称这才能镇住新娘,驱除新娘的威风,以后才会顺从听话,做乖媳妇。三牵出轿,有助于增添女方的贵气,让新郎体会一下新娘的骄(娇)气。摸柑桔则是象征从此夫妇生活圆满吉祥、这米筛,踏瓦片,一俗称这样可以驱魔避邪。米筛上大多画有八卦或阴阳太极图案,儿繁盛之意,又说是依古俗行事。古代有娶亲要瞒天瞒地之说,称如此才能避开天地间的灾难。厦门至今迎娶新娘,仍在凌晨天明之前进行,可能与此说法有极大关系。过炭火,炭与厦门话"繁殖"谐音,象征生育,后嗣兴旺。在更早的时候。迎娶队伍还带有一支长长的带枝叶的青竹,上挂猪肉一片。据说万一碰上了专爱抢亲的白虎神,让它吃猪肉就没事。竹子多节,又象征新妇贞节;青枝绿叶,象征新婚生活朝气蓬勃。此俗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这些习俗带有浓郁的乡间色彩,显然是来自闽南乡村。随着城市文明的发育,渐渐一个个地消失了,较晚的迎娶中已没有这么齐全。到了民国时期,只有"踢轿门"才见得到了。据说当时有一个花轿老板娶儿媳妇,该老板可谓深知"踢轿门"的个中奥妙。他平时看别人踢轿门,都嫌人家不懂,不够劲,轮到自己儿子迎娶,使刻意教导一番。儿子心领神会,新娘乘花轿来到自家门前时,便端起黑皮鞋猛踢。"叮当!"一声,竟把轿门踢得掉了下来,观众大哗。有人庆幸道;"幸亏是自家的,不然不知要怎么赔!"
新妇入门后,与新郎在正厅拜天地后往入新房。新妇要第三天才能出房。厦门人说的"新妇娶来,藏在房仔内",很形象地道出了这个细节。新娘入新房,若踏门槛而过,意味着她想压服新郎。这种斗法一般不为家法所容。
在新房里,点着龙凤大红烛,俗称左烛主男寿,古烛主女寿,那盏先灭那个先亡。新郎新娘端坐在高椅上,还有矮凳搁脚,所谓"高椅坐,低椅搁脚",象征婚后生活舒适安逸。"送嫁婶"随人新房,为新娘打点一切。
新郎新娘在新房里先吃"‘合婚圆",自己夹着吃一粒,再各夹一粒给对方吃,还要吃庆贺婚事的"酒婚桌’,民间又讹为谐音的"水婚桌"。新郎新娘端坐在圆桌的两侧,由"好命人"掌具。厦门的酒婚桌要上十二道菜,六荤六素,由"好命人"拿筷子—一夹起,递到新郎新娘嘴边,作喂食状。每夹一样菜,就要念"四句"吉语。这些吉句充满祝福,押韵顺口,妙趣迭出,长期在民间流传,想必是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砺而成的。最流行最著名的"四句"有"吃鸡能起家,吃鱿鱼生子好育饲,吃鹿肉全寿福禄,吃猪肚子婿大进步,吃肉丸万事圆,吃鱼颔下快做老爸,吃鱼尾又快做干家(婆婆)(以上是吃六道荤菜的吉句);吃福圆生子生
孙中状元,吃红枣年年好,吃冬瓜大发花,吃甜豆夫妻吃到老老老,吃甜桔好尾结(以上是吃六道素菜时的吉句)"。新郎新娘一般是象征性地张张口,并不真的吃这十二道菜。若真的要吃的话,恐怕也吃不下口,因为这些妙趣横生的吉语还不把尚在少年的新人逗得喷饭!
夜幕降临,新人上床圆帐之时,仍有需要注意的禁忌。新郎衣要搭在新娘衣之上,新郎的鞋要放在床下不易被人踏到的地方,否则将兆男被女压。新娘必穿"上头衫仔"的白色彩裙。过去还有"听房"的习俗,好事者在新房窗下偷听房中动静。这种"听房",据说听了千百年,只听得新娘的这股动静:上半夜新娘对新郎说"老鼠在偷吃你的谷",下半夜新娘对新郎说"老鼠在偷吃我们的谷"。这就是俗语"上半瞑吃你的谷,下半瞑吃我们的谷"的由来。称呼上的变化。意味着新人已互相认同。
婚后第三日,新妇才第一次走出新房,上厅拜神、拜祖、拜公婆和亲戚长辈,俗称"出厅"。新妇要把龙眼干、红枣泡的甜茶敬捧给家人,尊长以礼物放在茶盘上谢贺,称为"压茶盘",多为饰物和红包。新妇还以红簪花遍赠家中女眷。
女家也在第三日派小舅子前来探望,带着槛装的香蕉、冬瓜糖等蜜料,还有甜包、香粉等礼物,女婿须出门迎接。小舅子上堂拜见各位亲家,称长辈,说"给亲家请安"等。诸长辈则给红包,称给舅于"糖仔钱"。
"出厅"当日中午,男家设"新娘桌"宴请小舅子、全家女眷。新娘居中,姑嫂左右招待。席间,小舅子面前还放着一只碗,人们将席上的鸡、鱼大菜中的鸡头、鱼头先行夹在这只碗里,请舅子回家时带回去,表示新娘家有吃的,还表示婿家的敬意。
小舅子回家时,婿家回之以成槛的大乌糖丸和小舅于带来的部分甜包。
婚后的第三天晚上,夫家宴请宾客。席后,客在厅中,新娘泡甜茶,遍敬宾客,客人要以红包压茶盘。捧茶时,客人要说吉利话向新娘表示祝贺,最常见、最一般的是"吃甜甜,让你明年生后生","吃红枣,让你年年好",这是比较稳重的客人或长辈常用的。有的客人戏派有加,专用世俗"四句"逗新娘,左一句右一句,说不完的顺口溜,使气氛一下活跃热闹起来,形成"闹房"场面。常见较文雅的"四句"略举一二:"人客坐满厅,听着巨仔声(茶杯相碰);新娘在准备,有食不免惊","来食新娘一杯茶,给你两年生三个;一个手里抱,二个土脚爬","甜菜甜甜,年尾双生","新娘娶到靥,家财年年富;今年娶媳妇,明年起大厝","新娘真古意,闹久新郎会生气;大家量早走,给伊两人去输赢"。这些逗新娘的"四句",现在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婚后第四日,小舅子偕"母仔"来访新妇回家探望父母,称为"做客",即古代"归宁"之俗。公婆都要给舅子红包,称给舅子"结衫子带"。
"做客",由新郎陪新妇回家。新妇回家"做客",夫家要备槛礼,有碰饼、四色饼、著花、水果等。男家还备有给女家父母、长辈、晚辈的红包,装在帖盒带去。一般女家父母按红包内钱额加倍回礼,并另赠亲家衣物,对方长辈原封退回,晚辈可照收。"做客"时,女家合家欢宴。
新妇"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必须是天黑,好应俗语说的"暗冥模,生干埔"。为了造成"暗冥模"的全黑环境,新妇回家之前,舅家不但不点灯,也不能烧灶火。娘家给女儿带回婆家的礼物真不少。
"阿妈烧",是一只涂满身糖的光鸡,给女婿的奶奶暖身;"干家烧",是一只涂满乌糖的猪腿,给婆婆暖身。此俗现在还有,大多用猪脚、面线致敬。
"无路鸡",是一对或两对的"鸡化仔"(未成年鸡),带回新房,放入新床下,看是公的先跑出来还是母的先跑出来,以卜生男生女。70年代起,城市禁养鸡鸭,此俗不行。
"带尾蔗",是连根头带尾梢的甘蔗。街上卖的多是削去尾梢的,要特地吩咐卖蔗人从田里选取上好、无虫蛀的甘蔗连尾送来,故称"带尾蔗",寓意夫妇生活"有头有尾",百年偕老。七八十年代,夜晚的街上还时常可以看到新婚夫妇骑的自行车上绑着"带尾蔗",蔗尾拖在地上,宛然旧俗。
"米糕",是甜的糯米饭,要一白一红两大盘,或半红半白一盘,象征甜蜜难分。夫家收到后,多搓成"米糕条",赠送亲友。
包子、着花、四色饼、面桃。
果子,香蕉、柑桔、龙眼等时令水果。
"房内吃",各种甜、酸食品,供新妇放在自己新房享用。
"鞋甘仔",即装针线的小竹筐,其中还有剪刀等女红工具,意即将手艺传男家。
大家收到槛装的果饼、米糕,多将其中一部分赠给亲戚。
"做客"是新妇应娘家邀请而返家,有时新郎并没有同往,而是下午再去接新妇。后来的"做客"都一定是双去双返。厦俗新婚满月后,新妇才能"做客"留宿。而后凡要回娘家"做客",皆要娘家派人去请,经夫婿同意后才能成行。
正因为"做客"只邀请新妇,所以过去还要请女婿,时间定在婚后的第十二日。和"做客"一样,还是要礼尚往来,而且更不能含糊,唯不必等到天黑才回家。
婚后的第十二日,有能力的人家又广请宾客,凡婚礼有贺礼者都清。男方在席间答谢各方的爱护。席毕,新妇捧甜茶,受"四句"祝福。闹厅,如第三日。
传统的厦门婚姻礼俗,可谓"先兵后礼"。从"提字仔"起,双方看门风、谈聘金聘礼,买卖婚姻的劲头十足。"生意"谈成后,"请期"、"亲迎"、"三朝"、"做客"、"请女婿",才讲起礼来,但是仍十分注意讲究金钱上的对等。传统的婚姻礼俗,当事的男女双方没有丝毫的自主权利,不知葬送了多少青年人的美满青春。古老的一辈人介绍自己的婚姻时常常说:"你们现在是先恋爱后结婚,我们过去是先结婚后恋爱,好坏都是一世人。"
厦门旧时代封建文人编撰的地方志书里,记述婚姻礼俗,都特别强调"婚嫁之礼,贫富悬殊"。(《鸳江志》)婚俗名下,寥寥数行的记述里,充满了对富者奢侈的抨击与讥讽,对贫者的怜悯,足见传统婚姻礼俗丑陋的一面。
当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封建礼教罗网终于被冲决时,厦门婚姻礼俗才揭开了新的篇章。
--
当 小丑出场的时候
如果众人都笑
你也傻笑好了
为什么你偏偏要想--看看他面具背后的泪痕呢??
http://218.98.0.197/20041029/zd102914.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3.24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5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