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见牛思齐|我就不信了,戒!(),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宁德] 山海传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r 13 22:13:22 2006), 转信


  所谓闽东既是今天福建的宁德市,在这片高山与大海紧密相连的地方,山与海两极对立,海与山又相克相生。千百年来,人类面对这种奇特的地理环境做出了不同的艰难选择。 

  1989年,在一座与海相邻,高度只有50米的小山头上,发现了大量的贝壳类堆积层,从这些残破的贝壳来看,它们并非是正常死亡后,沉积在海底的堆积物,但随着一些陶片的出现,考古专家们做出了明确的推断。 

  这个重大的发现,将闽东古代先民,最早的生活遗迹,追溯到了石器时代,这说明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来自于大海,那么这个古代先民,又属于现在的哪个民族呢? 

  这个造船基地在历史上被称为“温麻船屯”,三国孙吴时期,当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很高的时候,闽越族人已能够驾驶着自己制造的木船,耕犁在浩瀚的大海上捕鱼了。据史料记载,闽东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闽越国,到了汉代,汉武帝发兵攻灭闽越国,大部分人被迁到了今天的安徽,江苏一带。 

  “澳”字在中国字典上是指“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三都澳在为船舶航运提供了天然良港的同时,贫瘠的山地资源,又迫使在此生活的人们,以海面为良田,大面积进行渔业网箱养殖,成为不靠出海捕鱼而生存的现代渔民。 

  据当地人告诉我们,三都澳很早以前曾经是个荒岛,但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渔民生产生活的水上城市。 

  人类的生存地点可以有多种选择,但从古至今,来到闽东的渔民,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下海捕鱼,要么进山开田,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使那么多人迁移到闽东来生活呢? 

  唐朝后期闽东伟岸的群山,阻挡住了当时中原战乱的蔓延,当地人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区生活,虽然经济不发达,但却是躲避战乱的一个绝好的地方。于是大量的中原移民开始涌入闽东,从此这里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 

  然而最早在闽东创造出山区大规模农业种植条件的,是一位汉族移民。黄菊这位隋朝谏议大夫,于隋炀帝大业九年,辞官入闽避乱,在山海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大山,但能否在山中开垦出良田,水利灌溉成了能否在此生存的命脉。于是,这个当年曾经为官的知识分子,把中原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应用于闽东特殊的地理环境,开凿出了至今还在造福于当地百姓的水利工程。这种处于山海之间思变的智慧传奇,到今天还一直被人们所供奉。 

  在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永远是人类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但却有一种很迷人的说法,那就是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返老还童,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就是在古代神仙信仰和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讲求得道成仙,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在道家人的眼中,宁德这片奇特的地理环境,正是道家修炼的理想之地。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早在秦汉时期既有容成子、太姥和霍童真人在宁德的太姥山和霍童山修道成仙的传说。南北朝时期,闽东为道教金丹派的重要修炼场所,唐天宝六年,霍童山被册封为霍童洞天,被列为三十六洞天之首。 

  闽东的地方神仙信仰,由于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道教化,最后演变为道教神仙。不同的生活环境下,人们信仰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那么这些流传在闽东的民间神仙信仰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闽东的高山虽然阻隔了中原的战乱,但大海却未能挡住来自西方的宗教,而洋教的传播比起道教、佛教也更显曲折。这主要是道教,佛教在传入闽东以前,民间广泛流传的神仙信仰已为它的传播做好了铺垫。 

  与西方的宗教相比,最早从海上进入闽东的外国宗教人士就是日本一代高僧空海,但他却是从海上将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中国的茶文化带到了日本。创建了日本真言宗教派,并对日本茶道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唐贞元二十年,空海大师随第十七次遣唐使来大唐学习佛教,途中遇上了台风,漂泊到赤岸,受到当地官民救护后,北上长安学习佛法,回国后,创东密,著诗文,兴教育,成为中日友好交流的先驱,现在这里已成为日本真言宗信徒朝拜的圣地。 

  这不是两把普普通通的椅子,它的主人就是中国佛教学会第一任主席圆瑛。光绪四年圆瑛出生在宁德古田端上村。圆瑛从小好学,传说所读诗文能过目不忘,被人称为神童。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参加科举考中秀才,在一场大病后,皈依佛门,从此开始了佛教修行的生涯。圆瑛,先后到福州鼓山汤泉寺,江苏常州天宁寺,浙江宁波天童寺,拜师学习佛法。 

  1931"九一八"事变后,他以中国佛教会主席的身份号召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致电蒙藏各寺院,警惕敌人分裂活动,呼吁日本佛教界,制止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强行侵略。1937年他又着手成立战时服务团,难民收容所。自任救护团团长。民国28年,圆瑛师徒回上海,被日本宪兵逮捕,关在闸北四川路宪兵司令部。他与徒弟明旸法师,经受了日本宪兵的严刑审讯与威胁利诱。师徒俩绝食抗议,保持民族气节,最后敌人无奈将他们释放,出狱后圆瑛法师给北京佛教学院写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亡,教徒有责"的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5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大师因病未能出席,但仍被选为会长,不久因病恶化决定归老天童寺,临行前,将遗嘱交与赵朴初先生并寄语,"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同年九月十二日,大师圆寂,享年七十五岁。 

  穿过闽东漫长的历史隧道,将一座座当年阻挡了中原战乱的群山甩在了身后,如今一条贯穿高山与大海的高速公路,翻阅了新时代的一篇篇山海传奇。当年,温麻船屯的那些造船人,如何能够想象得到,今天钢铁大船的样子,宁德那一个个山环护的天然良港,今天终于有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万吨级大船的身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曾经规划的东方大港的梦想,终因历史上的战乱而搁浅,但宁德正向着这一目标越来越近。 

  当高速公路拉近了高山与大海,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时,那曾经幽居在深山的古老文明,与现实才得以对话,演绎出了更多的山还传奇,眼前的这座掩藏在至今还是人迹稀少的深山大院,为什么会建在这里,是为了躲避当年中原的战乱,还是为了找到一处好的风水,那么又是什么人居住在这里? 

  很难想象在这偏僻的大山里,会有这样一座结构考究的深宅大院,据主人介绍,他的祖先吴氏在清代乾隆年间是一位靠经营茶叶发家的商人,当年为选好这块风水宝地,花了近四年的时间,而像这样的深宅大院,他的祖先在宁德先后建起了四座。 

  闽东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戏剧文化,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剧种,兴旺时戏班经常来往于江西,浙江,广东等地,相传吴家大宅的修建,也与戏剧有过一段奇缘。 

  闽东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生活传统,这里的落后与闭塞,使很多读书人认识到,只有参加科举才是人生飞黄腾达,走出这片山海的惟一出路。自唐朝的闽东第一进士薛令之到清朝的林栋,在长达1197年的时间里,闽东出了507名文进士,薛令之考中进士后,最后成为了皇太子的老师,但在冷酷的宫廷争斗中,得罪了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薛令之因此称病返回故里。唐玄宗得知他家中贫寒,便每年都拨给他一部分生活费用,但薛令之总是只取一小部分。唐肃宗继位后,感念自己的老师,下旨召薛令之重新入朝,但此时薛令之早已谢世,为嘉奖这位老师的贤德,便册封这里的村子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 

  清代的李拔,曾经对大诗人李白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下了一番感叹,“然其崎岖险隘,未有如宁郡之甚者”。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也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一根扁担,担起两头的行囊,奔走于山海之间,去演绎人世间经典的传世佳话,这就是闽东布袋戏的独特之处。布袋戏俗称大拇指戏,堪称八闽绝活,并在闽东广为流传,只用片刻时间,一个小小的舞台便组装起来,一百多个精美的小木偶,五六种民间乐器,都由艺人操控,即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表演者手脚口舌身并用,两只手演木偶,两只脚踩五、六种乐器,以口来表达戏剧唱腔,和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而表演的内容大多是以三国故事为主。 

  闽东从远古的闭塞,历史上人口的变迁,发展到今天的繁荣,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移民城市,还会在山海之间产生更多的选择,据我们所了解,那种精彩的布袋戏表演,同时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