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见牛思齐|我就不信了,戒!(),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宁德] 人鱼奇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r 13 22:14:01 2006), 转信

   
  
  这里是一个桃源仙境,八百年来人鱼和谐共生。 

  人谙鱼性,鱼识人情,患难与共,欢乐殊同。 

  这曾是一个显赫门庭,三十代人恪守祖训传统。 

  耕读传家,诗礼传家。 

  时至今日,这一祖训传统又经历着怎样的扬弃与变革? 

  本期《走遍中国》,为您讲述《人鱼奇缘》的前世今生。 

  这里是福建省周宁县仙风山下面的浦源村。清晨,一场特殊的葬礼正在举行。 

  虽然祭文是用骈体韵文写成,但我们还是能够听出它讲述的是人和鱼之间的故事。是的,今天被埋葬的不是人,而是一条得享天年的鲤鱼。此地的鲤鱼何幸,能够受到如此尊贵的礼遇呢? 

  要讲述浦源鲤鱼的故事,还要从溪边的郑氏宗祠说起。宗祠里供奉着浦源郑氏始祖郑尚公的塑像。 

  南宋嘉定二年,在那个偏安江南的小朝廷里,虽然已是风雨飘摇,却依旧是勾心斗角。官拜朝奉大夫的郑尚公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还是走吧,寻一块世外桃源,作为自己安享晚年的栖身之地吧。 

  当他举家来到距今浦源不远的吴厝底时,他被这里的鸟语花香吸引了,此处山清水秀,土地尚未开垦,一条溪流绵延流过,郑尚公的心里不禁涌过一阵激动:这不正是自己的理想家园吗? 

  鲤鱼溪本是一条普通的溪,数十眼淙淙泉水流下紫云山麓,便汇成这一股涓涓细流,峰回水转,流向浦源,就形成了这人间奇景——鲤鱼溪。溪水继续在下游的稻田间蜿蜒潜行,注入东洋溪,流经九龙漈,最后东流入海。 

  春到鲤鱼溪。六岁的小雨霏和伙伴又一次爬上桥头,盼望着能像去年一样再一次看到鲤鱼跳龙门。 

  无奈今年的早春阴雨连绵,水还太冷,鱼儿还不活跃。 

  肖陈慧自小在浦源的外公家长大,对鲤鱼溪可谓了如指掌。如果真如肖陈慧所说,那么这里的鲤鱼为什么具有如此灵性,并且历八百年兴旺不绝呢? 

  故事还要回到郑氏宗祠,回到那位主持建造了宗祠的浦源郑氏八世祖——郑晋十公。晋十公是当时村里的族长,威望很高,他又极富远见,认为溪中的鲤鱼多了之后,定会有人偷捕,哪一天将鱼捕完,岂不枉费了先祖的一片苦心? 

  然而,晋十公还不放心,他还想出一招“苦肉计”:暗示孙子偷鱼,并将其当场抓住。在宗祠前,当众将孙子吊打得皮开肉绽,并“罚宴”村人三日。开宴前,他还让村人立下誓言:无溪中鲤鱼,则无浦源村人。 

  在浦源,人人都可以告诉你这样一个故事:溪中的鲤鱼不是鱼,而是太上老君身边的侍女下凡变成的鲤鱼仙姑。因此,凡偷捞捕食者都会受到神仙的惩罚。我们笑一笑,这神话传说的背后寄寓着几百年来浦源人的一片善良愿望。 

  “涧水拖兰翠,游鳞逐浪多,羡鱼休唱钓鱼歌……” 后世的文人这样赞美浦源的鲤鱼。是啊,浦源的鲤鱼是幸运的,它们本来只能成为人类餐桌上的佳肴,在这里它们却被免去刀俎之灾,修成不杀之身,得享天年。 

  郑氏祖先为何选定了浦源这块风水宝地?八卦地的村落布局又暗藏怎样的玄机?浦源人不吃鲤鱼,就是到外地也不吃浦源人对鲤鱼又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结? 

  从浦源望仙风山,是环村八景之一的“麻岭春晴”。从仙风山望浦源,山下的盆地和座座隆起的小山包,就像一个大洋和其中的小岛。而浦源所处的位置就如同大洋岸边的港口,真可谓占尽了风水。 

  从高处看浦源,黄墙黛瓦的老村恰似一幅太极图,而鲤鱼溪恰似这太极图中的太极线,村口的葫芦塘和半月塘便是两个太极眼了,而那满溪的鲤鱼不正是太极图中自在游弋的阴阳鱼吗? 

  踏进浦源村的古巷,仿佛迷宫一般,连拐几个巷口,我们迷路了。村人说这样既方便了邻里交往,又防止了盗贼出没。这也许就是八卦地的奥妙之一吧。浦源人以他们的造村实践,自觉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精神。 

  风水去掉迷信的成分,应该说有许多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因素。浦源郑氏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依据了风水,却暗合了科学。 

  淅沥的春雨中,桃花怒放,整个浦源便掩映在桃花的粉色当中。漫步在浦源的旧街,体会那份古香与古色。田野里,农夫们在耕作,披着蓑,戴着笠。我们不禁疑惑:这里果真是郑尚公心中的桃花源了…… 

  小雨霏跑出家门,也许她忽然想到,她在吃饭,小鲤鱼也该饿了吧。今天的天气转暖了,休息了一冬的鲤鱼也开始出来晒太阳,浦源的男女老少聚在溪边,饶有兴致地讲述他们溪中鲤鱼的故事。 

  听着浦源人绘声绘色的描画,我们真的遗憾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所幸我们还可以从这些资料画面中一窥浦源鲤鱼的风采…… 

  令人称奇的是,鲤鱼溪中的鲤鱼只生长在溪中段的浦源村里,偏要与人呆在一起,上到葫芦潭,下到半月潭。每当雨季时,鲤鱼便咬住溪壁上的绿菖蒲,防止被水冲走。一旦被水冲到下游,它们也是千方百计,逆流而上,“跃龙门”回家。 

  每日清晨,郑传康的母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溪中的鲤鱼祈祷。祈祷上天降下福瑞,保佑人鱼平安。 

  这些或是顶住椽檩的斗拱,或是廊檐上饰物,或是石坊的一角,却都被刻上了鲤鱼的图案。鲤鱼,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浦源人的生活中。 

  如今浦源的姑娘出嫁,也要带上娘家的鲤鱼到婆家放养,或许是为了守住为姑娘时的那份心安,或许也企盼鲤鱼给婆家亦带来吉祥。 

  浦源人好文而且尚武,据说习武也是因了保鱼护鱼的初衷。 

  门庭显赫的郑氏为何迁居浦源再无达官出现?八百年来浦源人秉承着怎样的人文传统? 读书不考取功名,不做官。今天的一溪锦鲤又与经商有着怎样的关联?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鲤鱼溪边的郑氏宗祠都会迎来“重三”祭祖仪式。这时候郑氏族人便会抬出那厚厚的几十卷家谱。这一刻,郑氏族人便可以遥想当年祖上的辉煌了。 

  郑氏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他们本是周王室姬姓。当年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受封郑国,他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改姓郑了。之后,郑姓一直是中华历史上的显赫姓氏。就在北宋一朝,郑氏族人还是进士辈出,达官不穷。但是从郑尚公之后,浦源郑氏这一支却再无大官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从此,浦源人读书不为做官,乐在与一溪鲤鱼为伴。一边是诗书礼易乐,一边是油盐酱醋茶,日子就这样过着。一过就是八百年…… 

  春山新雨后,万木竞争荣。郑孝禄与三两诗友在鲤鱼塘上吟诗题咏。这一幕,是八百年来浦源文人生活的写照,有多少前人将青春理想与诗酒年华都付与这新雨初晴,或者是月白风清…… 

  既然是耕读传家,读书之外就是耕作生息,养家糊口。农耕毕竟是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了,如今的浦源人更多地选择了外出经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浦源人纷纷前往上海、广州等地做生意。因为诗礼传家的祖训,他们诚信经营;因为人鱼和谐共生,又使他们和气生财。目前村中资产在千万以上的富户不下几十家。富起来后的浦源人,更把村里的这一溪“锦鲤”作为帮助他们致富的功臣。 

  从鲤鱼身上讨得吉利的人经商走了,愿意与鱼厮守的人留下来了。郑传康一家有八口人,现在有五口在上海。家里只剩下自己照顾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与十几岁的小儿子读书。母亲已经习惯了与鲤鱼做伴,习惯了这山村生活的宁静,而十五岁的儿子却是日思夜想地憧憬着外面的世界。 

  这就是浦源,老迈的安详深处正涌动着青春的骚动,浦源人正日益与山外的世界连在一起。从这一种意义上来说,浦源已不是桃花源。 

  如果说山象征着稳定、坚持;水则意味着灵动、流转。而山环水抱的浦源村,一面将“耕读传家”的祖宗遗训薪火相传,同时又将它随着时代的进步进行演进与扬弃。 

  一场连绵的春雨过后,溪中的鲤鱼终于活跃了起来,它们又在力争上游。听到小鲤鱼又要跳龙门了,小雨霏飞跑地去看,这一次,她终于如愿以偿了。 

  天色将晚,劳作了一天的浦源人又恢复了一天中最安闲的时光。上了一天学的孩子们也趁着这个时候发一下疯,或者坐下来听老人讲故事。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又说:我不知你你也不知鱼啊!庄子则说:你刚才反驳我就已说明你能知我,既然你能知我,我也能知鱼啊! 

  庄子与惠子的谈话近乎诡辩,但在浦源鲤鱼溪,人鱼之间存在的那份默契表明:人和鱼真的能够心意相通。 

  世纪之交,浦源鲤鱼的故事还被一些专家选入北京市的小学语文实验课本,或许他们希望:鲤鱼溪的这个演义了800年的人鱼奇缘的故事,能感动天下更多的孩子……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