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见牛思齐|我就不信了,戒!(),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宁德] 海上社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r 13 22:15:04 2006), 转信
有人把它叫做海上都市,因为上万名居民生活在这里,他们居住的六七千栋小木屋飘浮在海上,延绵数十海里,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与陆地上的城市几乎相同的设施。
还有人把它称作海上的吉普赛,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随着季节的转换,在海上与陆地之间奔走着。
更有人把它赞誉为海上的威尼斯,看一看这种景象吧:飘浮的人家、游动的木船,海风与海浪之间孕育着的渔家风情,恰似一幅流动着的海上市井画,让人回味。
然而,实际上,它只是一个特殊的聚居地,一群靠养鱼为生的人们生活作业的地方,一个真正的海上社区。四月是渔业的淡季,清晨是渔民残留梦想的时刻,只有一两艘起早的驳船的马达声打破了沉静的黎明。
上午九点左右,卖菜胖嫂的叫卖声终于把人们从木屋里喊了出来,女人们开始购买家中需要的食品与蔬菜。
被大家称为胖嫂的这个女人精明能干,每天她都从数十海里之外的岸边赶来。
就在女人们为一天的饭菜而忙活的时候,鱼排上的男人们则迎来了他们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购买鱼饵。停泊在鱼排附近的数十艘饵料船来自浙江、山东甚至更远的地方。渔民们为了新鲜的鱼料和合理的价格穿行在它们之间。
不管如何讨价还价,交易最终都会完成,买卖双方都是海上社区里的重要成员。
下午四点刚过,海面上响起了一片机器的轰鸣声,成桶的冰渣鱼饵倒进了搅拌机里,吐出来时已成了灰黑色半流体的粘糊状物质,它就是鱼儿最喜欢吃的食品。
给鱼喂食是件既费脑力又费体力的活儿,往往要靠有经验的养殖工人来做,喂鱼食要仔细观察鱼儿的反应,喂多少,间隔时间多长都有讲究。
傍晚是鱼排上最热闹也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时候,鱼家的孩子们从岸上的学校放学回家了,老师挨家挨户的把她们送回到鱼排上。这个时候机器的轰鸣声,狗儿的叫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汇成一片,回荡在海面上,鱼排间。
有鱼排组成的海上养殖区聚集在一个叫三都澳的闽东内海中,虽然陆地和海上有明显不同的地貌特征,但在海上社区里人们会发现与陆上城市极为相似的布局。水道把占有六十万平方米的养殖区分成各个村落,村落之间或单家独户或互为邻里,有水道相连。宽阔的水上高速路和曲折的小径构成了综合交错的水上交通网。
三都边防派出所就坐落在海上社区的中心地带。六年前它从陆地上主动搬迁到这里 承担着维护海上社区治安的重要职责。派出所装备着先进的报警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一旦海上发生突发事件就能迅速做出反应
今天派出所的苏群警长和战士们来到一家鱼排,他们是对前两天刚刚发生的一件海上事故做跟踪了解的。
除了负责治安的警员之外,有时海上社区也会出现法官的身影。蹬上鱼排的这两名法官是来办理这家渔民相关民事诉讼案件的。渔民们把他们的工作叫做巡回法庭,法官们定期下海岛上渔船,现场解决渔民们在生产作业和生活等方面的诉讼要求。
在养殖作业之余,渔民们最常去的就是这家海上渔排联动服务中心,当他们遇到养殖中的技术问题、水产政策以及需要办理工商鱼政等相关手续时,他们总能在这里得到满意的服务。
不过如果遇到一些重大的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问题,就需要召开像这样的民主评议会。政府的相关部门、社区的居民委员会和养殖户门都会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讨具体的操作方案。
站在斗帽岛的山顶环顾四周,七百一十四平方公里的三都澳内海尽缆眼底。现在海上鱼排延绵数十海里占去了它的一角,三都澳水深港阔、口小腹大、避风防浪、不冻不淤,是中国东部沿海建设国际大港的理想地方。早在十九世纪末,三都澳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驰名中外。1898年清朝政府开放三都澳港,并于同年设立福海关,数十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公司或洋行,使它成为福建省最繁荣的商港之一。
三都本堂坐落在三都岛的半山腰,它与海上鱼排遥遥相望。歌特式建筑风格的三都本堂是当时三都港繁荣的见证。据这里的神父介绍,教堂建于1927年,当时教徒众多,人数可达五六百人,每逢教日,教堂座位爆满。和三都教堂一样,三都港的繁荣持续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直到二战爆发后被日本人侵占。
1941年日本军队攻入福建沿海,三都澳遭到了轰炸和侵占,在南澳村,八十六岁高龄的江成汉老人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
三都澳失陷后,靠连家船捕鱼为生的渔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辛了。
在南澳村人们还可以寻找到当时渔民居住的连家船,不过现在它已成为老渔民们闲适生活的一种情结。
连副镇长是连家船渔民的后代,不过,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大多只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公社体制里,渔民集体出海打鱼时的热闹情景。
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三都澳已成了大规模的渔业养殖基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投资者。网箱养殖从1997年的一万多箱发展到目前的12万多箱,主要养殖大黄鱼、石斑鱼和真鲷鱼等名贵鱼种。海上养殖区的总产值达到8亿多元人民币。三都澳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养殖基地、育苗中心和海上交易市场。
短短的十多年间,在这片海湾里迅速聚集了上万人口,前来发展养殖业的投资者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福建、山东、安徽、陕西,这些靠养鱼为生的打工者来自中国各个地方。他们聚集在这里成为海上社区的居民,成为一名不同于传统捕捞作业的新型渔民。
然而,就在这三都澳不断变迁的海湾里,就在这新的海上市井画的一角,人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似乎已经远去了的情景。在鱼家老者的吟唱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人们对过去生活的一丝眷恋和记忆。三都澳永远诉说着说不尽的鱼家故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