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淮安]水城淮安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May 9 21:27:27 2004)
从今天开始,我们走进一座特殊的城市----淮安。淮安究竟特殊在哪儿,首先我们从
地图上了解一下淮安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 淮安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淮河中下游平
原,由于中国自然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和京杭大运河从境内穿过,因此,淮安北联黄河,南
通长江,发达的水运,使淮安在沟通中国南北的同时成为了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所以给这座城市取名叫淮安是有特殊含义的,淮安就是取淮水安澜之意,寄托着人们
祈求淮水平平安安,为人民造福的这样一个心愿。
在淮安民间,千百年来,“跳大神”是人们震慑淮河水妖,祈祷淮水平安的一种原始
歌舞,但是在今天,我们眼前的“跳大神”传唱出来的却是一派对洪泽湖的赞美之词。
这种老曲新词究竟在向我们传递着什么呢?
城还是这座城,只是城中的水发生了悄悄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通过这口有着几百年
历史的古井不难看出,虽然自来水早已流进了千家万户,但是,像这样的古井今天依然遍
布于淮安的大街小巷。对淮安人来说,这些水井后面隐藏着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仅仅从吃水这样一个简单的日常需求看,当年的淮安人与大运河的开通就有着非同寻
常的关系。今天,虽然人们早已不再喝运河里面的水了,当年储水的大水缸也被放闲置在
了一旁,但是在这个当年因漕运而兴建起来的小镇“河下”,人们却依然保留着在运河边
淘米洗菜的习惯,依然延续着与运河水结下的那份亲情。
当年,随着漕运带来的繁荣,河下在淮安逐渐成为了一个名声显赫的地方,仅明清两
代,河下的这条青石板路上就走出过55名进士。小小的河下镇成为了一个文人荟萃的地方
。
读过小说《西游记》的人都知道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但是恐怕同样有许
多人并不知道,这部为人津津乐道的神话小说是吴承恩晚年在自己河下的家中写成的,而
书中那位神通广大、顽皮可爱的孙悟空的原型,也正是出自吴承恩家乡传说中的淮河水神
“无支祈”。
清末,实业兴国的风气在中国江南兴起,当这股风吹到河下镇的勺湖畔时,这里出现
了一位以“养天下”为己任实业家刘鹗,这位最终以小说《老残游记》闻名的淮安人,虽
然一生坎坷,但是由于他在兴办铁路,开设工厂等方面的探索,使淮安较早地触摸到时代
转变的脉搏。
漕运的发达带来了淮安的繁荣,这里不但名人辈出,而且盛产名菜。淮安的菜鲜明地
体现着水乡的特色。水上的鱼家菜自不必说,著名的文楼汤包,把用蟹黄熬成的汤当成了
包子的馅,使吃包子变成了喝汤。而淮安人终日不离的茶馓,则是在汤水相融间中,让淮
安人吃的是回肠荡气。还有一道菜,是用水中的蒲草做成的蒲菜,这是一道堪称淮安的一
绝名菜,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水”字。
命运中注定了要与水相伴的淮安人,自然非常珍惜脚下的这一片水。这是洪泽湖畔一
个依然以船为家的水上村落,生活在船上的人们至今不愿弃船上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他们不愿改变依水而居的生活。
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生活在洪泽湖边的人们,从脚下的这片水中得到却不仅
仅是滋养。洪泽湖上承淮河之水,但是又无出海的水道,因此经常泛滥。今天依然安卧在
洪泽湖大堤上的镇水铁牛,正是淮安不安的一个历史缩影。
这种由水带来的不安,在河下镇我们同样能够清楚地看出。由于大运河高出古镇中心
的这条青石板路至少在五六米以上,因此,河下人又把头顶上的这条运河称是“悬河”。
在河下,一条名叫石工街的小巷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石工”一般是专门用条石
垒筑起来的河堤,难道这个名字与大运河有着某种历史的渊源吗?
这种疑问很快就有明确的答案,在进入河下镇的运河河堤上,有一块石碑记录着康熙
第五次南巡在此上岸的经过,把土堤改建成石堤正是康熙这里发布的一道重要命令。
我们从保存在原河道总督府里的御碑上不难看出,当保证漕运畅通成为了与皇家命运
休戚相关的头等大事后,特殊的地理位置迫使淮安在历史上担负起了艰巨的治水使命。
淮安人对淮河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早在远古时期,淮河就在这里创造了发达的农耕
文明。然而,同样是这条河,从1194年黄河第一次夺淮入海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叶,平
均每年一次的水灾使这座城市与淮河结下了千年的恩怨。
由于淮河连接着曾经支撑中国经济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因此,淮安作为沟通南北的水
运码头,其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加强。我们从始建于北宋的这座镇淮楼上不难看出,千百年
来,淮安就一直是在因水带来的祸与福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
俗话讲江淮熟,天下足,描写的就是当年咱们淮安一方面是产粮食的腹地,另外又是
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当然这都是在黄河夺淮以前,这个地方整个一直都是一个五谷
丰登的富地,那么黄河夺淮入海以后给淮河流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是怎样去面
对的,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治淮的壮举,那么最著名的应该还是明代的高家堰,这就是
明代的高家堰,这个高家堰建成以后,虽然保证了漕运畅通,但是也为把洪泽湖的水位抬
高,使它形成了一个人工的悬湖。
这就是始建于公元200年的高家塬,只不过当时它的名字叫做捍淮塬。到了公元1580年
,明朝总河潘季驯,开始修筑北起淮阴区马头镇,南到洪泽县蒋坝镇的洪泽湖东岸石堤。
用了整整171年的时间,到公元1751年,终于完成了这座长达67公里的水上长城,并把它的
改名为高家塬。
中国境内共有五大淡水湖,潘季驯为什么单独要在洪泽湖上修筑长堤呢?这还得从淮
河的变迁说起。
公元12世纪以前,淮河流域还是“淮流归顺、利甲天下”。到了公元1128年,黄河夺
淮河水道入海,并带来了大量泥沙,导致淮河水道泥沙淤积,严重地阻碍了京杭大运河的
通航,对维系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漕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明清两代,统治者相继采
取了“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水方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确保大运河的畅通。
高耸在人们头上的“悬湖”终于在公元1825年水漫决堤。当时因母亲去世在家守丧的
林则徐被急招到淮安堵水,他率领人们在决口的大堤后面修筑了另一道石堤,成功地堵住
了洪水。这条石坝至今保存完好,在见证水灾的同时成为了人们研究中国古代筑坝技术的
一个重要参照物。
兴一利而藏一弊,这是古人的遗憾,同时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个使命。而在当时的
历史背景下,洪泽湖大堤的修建,最直接的回报就是保证了大运河在以后四五百年里的畅
通。
在淮安市区中心,今天依然保存着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石闸,它使我们能够清晰地
想象出当年这里万艘漕船“帆樯衔尾,绵延数里”的景象。
明清两代,总理漕运和河道的机构不但都设在淮安,而且漕督和河督也由一二品官员
担任。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漕运总督府是在原来的遗址上重建起来的,透过眼前的这些残墙
断垣,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出它当年宏大的规模以及镇淮楼前漕船云积的景象。
淮安作为当年漕粮转运码头的历史,我们从离此不远的一条小巷深出找到了另外的答
案。透过这些被运粮食的车轮磨出深深凹槽的石板路和宽敞的院落,我们能够想象到当年
这里几乎汇集了大半个中国的粮食,构成了一座庞大的天下粮仓。
漕运的发达使淮安迎得了城市繁盛的机遇,到了清朝中叶,清江浦一带逐渐崛起成为
淮安的中心,人口达到了50多万。这块竖立在市区中心的石碑,真实地记录下了淮安作为
连通中国南北的水陆码头的独特作用。
据碑文所记,当年南来北往的人们,如果是北上,就在淮安下船上岸,搭乘车马,而
如果要南下,则在此弃车上船,因此,这里也就成了南船北马的交会点。
正是地处南北交通的咽喉,因此,仅仅就在清江浦石码头这方圆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范
围内,就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寺庙二十多座,当时随着人流物流带来的
文化交流盛况也可见一斑。那时,南来北往的客商会聚在石码头一带,常常是日出千车,
月过万船。淮安也因此成为了九省通衢之地,进入了古代运河四大名镇的行列。
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那时的淮安也算得上是一座中等发达的城市了。
在淮安,素有四水交会马头镇的说法。从地理形势上看,马头镇三面环绕水,淮河、
运河、古黄河和古盐河在这里交错进入淮安市区。
由于马头镇维系着漕运的安全,因此,自从明代开始,人们就在这里修建天妃庙,供
南来北往的商船祈求天妃娘娘保佑平安。今天,当年的天妃庙已经消失了,奶奶庙这个名
称,也只留在了村民的记忆中。
消失了的天妃庙当年究竟保佑了多少人的平安我们无从知晓,但是黄河夺淮入海,水
漫淮安则在市郊留下了一个名叫大口子的水坑,可见淮河不能通畅入海的阴影一直压在淮
安人心上。
最终一举根除淮河的千年水患的是新中国刚刚建立后开展的治淮行动,1952年,年轻
的共和国举全国之力,在千里淮河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治淮活动。这次治淮修建的苏北灌
溉总渠,后来被称作是新中国第一渠。
高良涧过去是通往洪泽湖的一条运粮水道,今天它作为苏北灌溉总渠的一个部分,变
成了一道雄踞洪泽湖出水口上的大坝,使千百年来一直与黄海相望的淮河水终于找到了归
海的通途。
纵观淮安发展的历史,它的命运注定了一直是要与水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中国近现
代新兴的铁路和航空曾经一度使淮安交通枢纽的位置有所下降,但是,淮安人却一天也没
有放弃过以水兴市的探求。这种在淮安持续一千多年的追求,今天终于变得现实起来,这
座目前国内惟一的水上立交枢纽工程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在现代,立交桥数量和规模往往被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与进步的标志。在被称作是水
城的淮安,它的立交桥当然没有建在地上,水上的立交桥才是淮安现代发展中真正的需要
。因此,当淮河、苏北灌溉总渠和京杭大运河在淮安南郊汇集时,淮安人为这三条河的去
路设计出了一个合理的方案。
由于淮河水患的彻底解决,淮安的水运事业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运河上跑了大
半辈子的夏建军,去年,他驾驶的运煤船随着运河通航能力的加大,换成了今天运河上的
巨无霸。对运河,他有着一种很深的感情。
朱兴华,这位在洪泽湖边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退休后,把全部情感投注在洪
泽湖大堤上,他收集资料,撰写文章,一种要把洪泽湖大堤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
和愿望在他心中一天比一天更加强烈。 朱老先生的愿望其实正好反应了淮安在解决了生
存之后面对发展的一种全新意识,走进今天的淮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座现代化的
的城市正在淮河两岸展崛起。
当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淮安市区中心这条运河的时候,我们发现,虽然当年的漕船已
经远去了,但是运河两岸的石堤却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使这座正走向现代的城市拥有了
一份历史与人文的气息。
今天,就在当年被称作是千里运河第一闸的清江大闸前,一种被称作康熙水上游的旅
游活动正在悄然兴起,给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平添了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