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淮安]淮阴侯韩信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May 9 21:28:49 2004)
今天的嘉宾是中国军事科学院的刘庆教授,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有关淮阴侯韩信的故事
。
刘教授,凡是研究军事的人,都非常佩服韩信,是这样吧?
对。在我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讲两个战例。一个战例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
常著名的一场战役,叫诺曼底登陆。当时英军和美军,在欧洲大陆上登陆有两个地点,一
个地点是加来,这个地点距英国最近,另一个登陆地点就是诺曼底。诺曼底比较远,而且
他从诺曼底登陆上来以后,进攻到德国,需要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这个时候英美联军
,他就声东击西,表面上做出在加来登陆的样子,实际上把自己的部队,在诺曼底登陆,
所以很快取得了突破。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海湾战争时期,当时美国他们的军队把自
己进攻的主要方向,不是放在科威特这个方向,而是悄悄地把自己的部队,由东线就是科
威特这个方向,平移到西线,在伊拉克军队最薄弱的地点,迂回到伊拉克军队的背后,这
样的话很快在海湾战争中,就对伊拉克的主力部队进行包抄,也很快就结束了战斗。其实
诺曼底登陆和海湾战争,这两次战斗所采用的战法,我们的老祖宗,我们汉代的著名军事
家韩信,在两千多年前就采用过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所以
我们说,韩信作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淮安,去了解一下,有关韩信的故事。
这是由淮安通往市郊区的一条小路。据说十多年前,从车窗向外望去,人们还能看到
当年韩信城留下的遗址,而今天我们却找不到了。 南方的冬天就像是北方的春天,农民
始终在地里忙活着。当我们向他们打听韩信城遗址的时候,这位农民告诉我们:脚下的这
块土地就是韩信城。
而这位当地的老汉,却非要带我们去看一下韩信城里当年的水井。
韩信城位于淮安市清浦区城南乡。汉高祖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韩信被刘邦封为楚
王后,他回到了故里,开始建了一座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土城。相传这里就是韩信的
出生地,《史记淮阴侯列传》说:韩信年轻时常寄食于昌亭,这个昌亭指的就是这里。
据当地的老人说,当年他们曾看见过韩信城的城墙高约4米,墙宽约5米,还有3米多高
的韩信点将台。
当地的人还说,韩信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这里曾是黄淮泛滥的重灾之地。
从韩信城向南走大约两公里,我们看到了地面上突兀着一个硕大的黄土堆,司马迁在
《史记》当中的记载说,这是韩信少年的时候为母亲修筑的坟墓。
为什么韩信要选择这为母亲修坟墓呢?
韩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古代人很相信风水。认为祖先的坟假如风水好,将来
他们就有可能有出息,但是不管怎么说,韩信当时能够把他母亲的坟葬在这里,旁边可以
安置一万户人家,就是希望自己将来能有出息,他立有大志,将来要当万户侯。这是表示
韩信,他从小人很穷,地位不高,但志向很大。
韩信在昌停这个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就离开了这里,到了五公里以外的码头镇
上去了,那么在那里韩信又遭遇到了什么,他的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在码头镇我们来到了韩信当年曾经居住过的这条小巷。
据司马迁《史记》中说,当年韩信流落到码头镇之后,曾在城下的淮水河边垂钓,以
此谋生。后来韩信穷困潦倒,饿昏在河边,这时一位在河边靠为别人漂洗丝麻为生的农家
妇女,救起了韩信。一连十几天,这位妇女都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饭菜分给韩信,韩信感
动的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的报答您老人家”,而这位女人却说:“大丈夫竟不能养活
自己!我看你小小年纪,值得怜惜才给你吃的,难道是望你报答么”!《史记》当中记载
了这段故事,司马迁将这位不知姓名的女性,称为“漂母”。
在码头镇还发生了一件历史上很有名的事件,那就是韩信的胯下受辱。
今天我们在一部早年的电视剧中找到了这一片段,剧中的韩信是由著名演员张丰毅扮
演的。
韩信的这一举动,绝不是说他当时没有能力打败对手,而是恰好表现了韩信随机应变
的处事思想。
淮安文史专家 马超骏:“韩信完全可以把那个屠夫少年杀掉,但是他没有杀。他深知
当时的法律是杀人者偿命。他不能以自己这条有价值的生命,去换一个市井小人的生命。
”
从这个事情说明,韩信当时已经深知,以退为进,以屈求伸,能屈能伸的这么一种人
生的谋略。就和他后来战争的谋略、策略思想是相一致的。
后来韩信回到淮安的时候,他又找到了当年那位曾让自己胯下受辱的那个小人物。此
时韩信面对这个俯地请罪的人说:“当年我要是把你杀掉,你怎么能看到我今天所成的大
业呢?大丈夫所为,斤斤小事,不必计较,看你也是个壮士,就赏你在军中作一个中尉官
吧。
韩信胯下受辱据说就在这条街上,但两千多年过去后,确切的位置谁也无法说清。
但在淮安市楚州区的街道上却有一座“胯下桥”牌坊,它始建于明朝的万历年间,虽
然这里不是韩信当年“胯下受辱”的原址,但它却为这条街道营造了一定的文化氛围。
不过今天人们在码头镇原淮阴侯庙的遗址上,又修复起了一座新的淮阴侯庙,庙里的
韩信、钓鱼台、胯下桥等雕塑和建筑物虽不是当年的原型,但赋予它们的故事却从未改变
。
我们刚才讲的是韩信在淮安的故事。但关于韩信更多的故事,应该是他带兵打仗的故
事。另外关于韩信的成语和典故就有二十多条,应该说这在历史人物当中,也是很罕见的
?
不过从韩信的结局来讲,应该说韩信这个人,还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这个应该就像韩信自己所说过的叫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实际
上韩信为汉高祖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要求刘邦封自己为王,这实际上就违背了刘
邦,封自己的同姓子孙为王的愿望。当然最后韩信要被刘邦他们所杀掉了。
韩信在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候,曾作过大将军,相国,楚王等,然而他死后所留下的身
份却是淮阴侯。那么这个淮阴侯又是一个怎样的官职呢?
刘邦开始的时候由于形式需要,他封了好多的所谓异姓王。韩信 、彭越 、英布都是
异姓王。平定天下以后,他认为这些异姓王,对他造成了威胁。所以他下决心,一个一个
把他们以谋反的罪名,把他们诛灭了。韩信做了齐王,因为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当时的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不甘心给他,就把他袭为楚王,他还对他不放心,又用了计策,把
楚王给免掉了,最后封他一个淮阴侯。而淮阴侯的待遇相当于一个县,当时的一个县,待
遇是这样,把他兵权就全部拿掉了。
韩信的悲剧人生,也造成了历史对他的描述有些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司马迁的《史记
》和班固的《汉书》当中,专家认为司马迁笔下的韩信是一个素怀大志,富有将才,并有
一定政治眼光的军事家,肯定了韩信在帮助刘邦统一天下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班固在《汉书》中则削弱了司马迁对韩信的肯定,那么这样的纪事方式对韩信在历史
上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淮安市政协委员 葛以政:“在汉代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史记》是通史,《汉书》
是断代史。汉人要读史,以《汉书》为主,在整个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史记》比《
汉书》影响大,而且《史记》明白晓畅,《汉书》艰涩难懂。所以后人读史,特别是读淮
阴侯韩信的都是以司马迁的淮阴侯列传为读本,这样大家了解韩信,都是从《史记》中得
来,所以《汉书》就没有多大影响。”
尽管如此《汉书》对韩信的负面影响,还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产生过作用,从这尊
石碑上流传的故事当中,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
当年韩信故里碑大体就在这个位置。当时在这,他那个碑是朝东的,上面有一个明朝
皇帝的训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到了清代的时候,有个知府大人上任之后,他的
轿子从这经过,要下轿他感到很不方便,后来就叫人把这个碑,从这原地调了个个,把“
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字朝里面,让人看不见,他从这过,就不需要下轿了。
今天的这座碑是于1989年重新仿制后而立于这里的,因为当年的那座碑已在上个世纪
的六、七十年代被彻底毁掉了。
而位于这座古塔旁边的漂母井,至今还保存完好,这里也是漂母晚年生活过的地方。
据说当年韩信被封为楚王之后,曾回到故乡,那一次韩信见到了漂母,并赐给漂母一千两
黄金,漂母不要,于是便有了“一饭千金”的成语典故。而还有一说就是,那时漂母已经
去世了,韩信便以一千两黄金酬劳将士,用十万大军为漂母担土筑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
看到的漂母墓。墓的前方有三块石碑,一块是近些年来由当地政府立的,另一块立于上个
世纪初,再有一块就是立于清朝的光绪年间,石碑上有这样八个字引人注目。“漂母古墓
禁止取土”。这位曾经施舍过韩信的善良女性,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她所表现出来的那
种博大的母爱,却被千古传颂。漂母的故事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表现的是韩信的为人处
世,但更让人折服的是韩信表现在军事方面的创造才能。
刘教授,韩信在军事方面的这种创造能力,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比如说中国古代很早就发明了风筝,但是根据历史记载:第一次把风筝用于战争,我
们知道是韩信开始用的。这个就是在著名的垓下之战的时候,当时汉军已经把项羽的军队
,已经包围在垓下,但是项羽的军队仍然很有战斗力,这时候韩信他们很早就利用了军事
心理学的原理,怎么想办法瓦解项羽军队的战斗力。他就派人制作了一个很大的风筝,放
到天上去。据说这个风筝上面可以坐一个人,在上面吹箫,吹着那种很凄惨的曲子,这样
被包围的项羽的士兵,听了这个曲子以后,军心涣散、压抑,这时候四面的汉军营围里面
,士兵都开始唱起,项羽士兵家乡的歌曲,就是楚歌。 这是典型的四面楚歌,这个歌都唱
起来以后,项羽的军队士兵痛哭流涕,想起回家,想起家乡的妻子儿女父母,这样的话都
不愿意打仗。这个就反映韩信这个人,他有非常强的创造能力,能够把一些平时人们不注
意的东西,创造性的运用在军事上,运用在战争之中。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韩信为后人留下来的故事还有许多。
码头镇的人告诉我们,这两尊石头狮子当年是守护在淮阴侯庙门前的,据说那座位于
码头镇的淮阴侯庙,早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就把它称作古庙了。
后来古庙毁于水灾,留下的也就只有这些石头了。
那么当年在码头镇那些曾有关于韩信的文物古迹,后来又为什么被移到了别的地方了
呢?
淮安位于淮河和运河交汇之处,这里水系纵横,宋代以后黄河泛滥,夺淮入海,这样
就造成了历史上淮安是一个多水患地方,而韩信当年生活过的码头镇又是重灾之地,所以
每当洪水把那些文物古迹冲毁之后,人们就会想办法再将它们改建到一处更安全的地方,
因此在楚州有漂母祠,韩侯钓鱼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韩信的一生除了充满传奇之外,他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的不解之谜,人们猜测韩信只
活了三十几岁,但他准确的出生年代却没有记载。韩信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百战百胜,然
而他为什么没有辟开自己人生的悲剧结局?韩信出身贫困,少年流浪街头,而他却能出口
成章,足智多谋。韩信的知识又是怎样得来的呢?
亘古千年,时光荏苒,答案会由谁来破解呢?
其实韩信一生最大的谜,是他自己被杀?到底是他有谋反的意愿?还是完全是被人冤
杀?因为韩信死了以后,司马迁和其他的史学家都提出过,认为韩信是不可能谋反的,很
可能是吕后假借韩信谋反制造的一个冤狱,因为韩信在他当齐王,拥有百万大军的时候他
没有谋反,到了后来当了淮阴侯,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兵力了,这个时候他再谋反,实际是
不可能的。所以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他们都认为:韩信之死,是一个千古冤案。但到底真相
如何?只有留待史学界慢慢研究了。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2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