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徐州]画家李可染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May 10 16:30:40 2004)


  1999年嘉德秋季拍卖会,收集了许多历代山水画名家们的作品,整个交易会场气氛热
烈,有许多幅名家作品都拍出了每平方尺几十万元的高价。但这次拍卖会上最引人注目的
还不是这些古代名家的作品,有一个当代画家叫李可染的,他的一幅仅有4平方尺的画作《
层林尽染》,竟然被买家一路追捧,拍出了400万元的天价,平均每平方尺达到了100万元
。那么,《层林尽染》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作?它的作者又是一位什么样的画家呢? 

  据说,《层林尽染》是当年为毛泽东主席办公室定制的一幅画作,它的作者李可染是
开创了当代中国山水画新局面的一代绘画大师。 

  采访: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孙美兰 

  中国画整个从古典向现代转型期间 

  他是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果没有李可染这样一个中间的承前启后的大师 

  很难设想我们今后山水画的发展 

  所以把他评价为二十世纪山水画新的里程碑 

  
 
  
  这里,是许多中国人都会感到十分熟悉,十分亲切的画面,它的作者李可染先生在去
世前曾任中国画研究院的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在漫长的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
,他表现了可贵的创新勇气和胆识,使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由传统上的清远平静转变为亲
切感人,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新的观念。要了解李可染先生的创作道路,就必须从
他的家乡徐州说起。1985年,在李可染先生还在世的时候,江苏省徐州市政府就把李可染
的故居加以修整,建立了李可染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李可染的艺术,了解他的爱国
情操。 

  采访:徐州李可染纪念馆副馆长 李秀君 

  这个西屋是可染先生的 

  父母当年居住的地方 

  可染先生的胞兄 他们父母 

  都住在这所房子里 

  南屋是可染先生的故居 

  这也是可染先生早年作画的地方 

  他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年 

  东屋是可染先生的书房 

  当时在这个书房里会聚了 

  徐州的一些青年画家 

  他们常在这里聚会 

  
 
  
  1907年三月,李可染先生出生了。包围着他的是中国民间浓厚的亲情和乡情。他慈爱
的老母亲有一双灵巧的手,这些造型生动的民间剪纸,启发着年幼的可染对造型艺术的爱
好,小小的年纪,他就经常在徐州黄河故道边那松软的沙地上画画了。那时候,在黄河故
道边经常云集着一些民间艺人,像说书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这些都在他心中种下了
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种子。 

  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名城,一直到今天,在黄河故道的边上还能看到那各
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如果说,母亲的剪纸不经意间在可染心里埋下了热爱
艺术的种子,那么徐州深厚的民间艺术土壤,更加滋润了可染幼小的心灵。尤其是传统中
国戏曲那洗练与高度概括,艺术表现的程式之美,给李可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他
一生的艺术走向。 

  采访: 李可染的夫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邹佩珠 

  他小的时候就跟他母亲喜欢看戏 

  家庭的生活不是太好 

  他们看的就是河堤旁边的那些戏班子 

  那个时候的戏班子 

  尽管穿的戏装有的都破破烂烂 

  戏台都是泥台 

  要是打个武戏的话 

  满台都是泥土扬起来的 

  但是在那里还是受到一些教育 

  胡琴他就是跟着卖唱的老艺人后面自己学的 

  你想他这么一个学习过程 

  (后来)非常怀念他那个家乡 

  十三岁的时候,出于对绘画的喜爱,李可染拜当地名重一时的乡土画家钱食芝为师,
从此开始了对传统中国画的学习。在快哉亭这个苏东坡曾经题写匾额的风景胜地,可染度
过了几年难忘的学画时光,那满池的曲院风荷,那枝头经霜的红叶,都使他更深地体会了
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境。街头的字画店,裱画的作坊,都成了他汲取传统绘画营养的地方。
在李可染17岁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并且取得了传统画
第一名的成绩。 

  
 
  
  和许多学习中国画的人一样,李可染在绘画上的起步是从这一本《芥子园画传》开始
的。《芥子园画传》是出现在清代的一部绘画范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
教科书。它把许多自然界里客观物象的画法都固定了下来。这些画法本来都是古人在观察
大自然以后总结出来的,可是逐渐地人们把它当作了金科玉律,许多人就放弃了对大自然
的观察和提炼,放弃了绘画中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关在
屋子里临摹古人的画法,这就造成了清代以来许多中国古典绘画失去了创新精神,失去了
艺术活力。少年时代的可染已经能把这些古人的画法模仿得惟妙惟肖了,这一时期的李可
染,外表上还是中国传统的好学生,可是在内心里,他已经开始酝酿着对它的变革了。 


  从上海美专毕业以后,李可染回到徐州私立艺术学校任教员。表面上,李可染过着平
静的生活。但即使是在徐州这样一个远离大城市的地方,也依然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自
从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对中国旧的文化传统进行改造以来,整整一代有抱负的年轻人
都在思考着,寻求着从文化上改造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的出路,年轻的画家李可染也不例外
,他在寻找着改造中国画的方法。 

  采访:徐州市文史学者 田秉锷 

  徐州的特殊地位决定了 

  在五四运动的时候 

  它是一个南京 北京的连接点 

  北京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 

  徐州的学生比南京反应得还早 

  中小学生全部上街游行 

  可染先生那时候做个小学生 

  那就是十三 四岁了 

  他一定参加了这样一个运动 

  他即使不上街游行 

  但是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的这种精神 

  一定在这个少年心灵上 

  受到了巨大的撞击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都被陆续介绍到中国,这其中也包
括西方美术。跳出中国传统进行学习的机会终于来了,1929年,当李可染听说在杭州有一
所可以学习西方美术的西湖艺专的时候,他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采访:中国美术教育史学者 李树生 

  五四新文化运动很重要的旗帜是科学和民主 

  那么强调学校教育要强调一个科学 

  学美术要有一种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引进西方的这个写生的方法 

  杭州西湖艺专的校长是当时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著名画家林凤眠,他也是最早为中国画
坛带来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杰出美术教育家。他聘用了法国画家克罗多在学校里教授素描
,这种注重观察和写实的,西方绘画中的科学的教学法,在今天中国的美术学校里还一直
延续着。 

  西湖艺专还十分强调外景写生。当时流行的一些艺术思潮,如法国印象派绘画对光线
的重视,影响了李可染在以后自己的新山水画中对光的表现。林凤眠校长还在西湖艺专里
提倡兼容并蓄的开放的学习风气,促进中西艺术观念的碰撞和融合。他强调艺术面向社会
、面向生活。李可染在学校里不仅学到绘画的技法,还学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始关
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战争时期的李可染在重庆绘制抗日宣传画,全民
抗战的时代氛围,使他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采访:徐州市文史学者 田秉锷 

  实际上抗日战争 

  这样一个战争背景 

  对这个画家的一种艺术个性的影响 

  是仅次于五四运动的 

  所以后来我们可以这样说 

  可染先生他作为一个爱国画家 

  他的起步阶段是从宣传抗日开始的 

  民族危亡的经历进一步激发了李可染的爱国主义,使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重新回归
到中国画的传统之中。他不仅要吃透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把它的优秀部分发扬光大,使
它能够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民族传统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这时期他提出了“以
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口号。李可染四十年代的人物画就是这种“
打进去”的结果,它不仅表现了李可染对传统中国画的熟练技巧和精深造诣,还可以看出
他早期受到的乡土文化、民间、民族文化的滋养。 

  采访:李可染的儿子 画家 李小可 

  这个东西实际带有很强的东方的写意人物(画的特点) 

  他不需要有任何更多的语言 

  因为用最简洁不能再简(洁的笔墨) 

  但他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实际上非常丰富 

  所以这个东西也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赞扬 

  另外他对于空间的处理(也很出色) 

  比如他画了一个观画图 

  三个老头在那儿看画 

  画是一张没有东西的白纸 

  但是从三个人的神态 

  不同的表情 不同的形象 

  能看出这些人的性格和他们的文化的修养 

  这实际上也是东方写意画的一种妙处 

  民族主义的文化倾向,使他开始了牧牛图这一题材的创作。牛一向是中国人喜欢的家
畜,牛任劳任怨,只求给予,不求回报,是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和中国精神的象征。 

  采访: 李可染的夫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邹佩珠 

  因为重庆经常受到轰炸 

  他们搬到农村 

  那个正好是歌乐山的山脚底下 

  叫赖家桥 

  正好他住的这个老乡的房子的隔壁有水牛 

  白天看到这个牛出去劳动 

  去犁地 干嘛 

  晚上呢 

  就等于同他在一起 

  因为就在隔壁 

  在一幅牧牛图的题跋上他写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身劳作事农而
安不居功,性情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
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他后来还把自己在北京的画室取名“师牛堂”,
以表达其爱牛之情。 为了进一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1947年,李可染来到北京,向中国
画的两位大师齐白石和黄宾虹拜师求教。 

  采访: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孙美兰 

  因为过去的那些传统都是 

  只能叫做间接的老师 

  你只能看作品 

  而学真传 

  活在世上的代表性的第一流大师 

  他是看中了齐白石和黄宾虹 

  齐白石和黄宾虹不仅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力,同时他们两位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家
。齐白石先生在一生中数次变法,使自己的笔墨极具表现力,简到不能再简的地步;相反
,黄宾虹先生的画却注重泼墨和积墨,笔墨繁的不能再繁。李可染向他们学到的不仅是手
段,更重要的是大胆创新的精神,他自己的艺术创造随即开始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
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的创作要求艺术家们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此时已在中央
美术学院任教的李可染,带领学生开始了写生创作。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所做的不是西画
中的素描写生,油画写生,而是中国画传统中从来没有的国画写生。他把西方绘画中对景
写生的方法加以改造,和中国画的创作方法与审美传统结合起来,独创了国画写生的方法
,他那中西融合的画面空间处理,掀开了中国山水画崭新的一页。 

  采访: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宝林 

  它融合了西洋写生的方法 

  但是它有中国画自己独创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说在透视上 

  它不是一个焦点透视 

  要是用焦点透视 

  那前面一个大船就很大 

  它这个前后透视关系也都把它减弱了 

  你看这个基本上是一种散点透视的办法 

  它没有固定到一个点来画这个山城 

  它是好像在一点点移着 

  不断地升高来观察这个城市一样 

  这个方法是跟西方方法不一样的 再如这张“嘉定大佛”,它也并没有像西画那样有一
个中心视点。往上看是仰视,往下看是俯视。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李可染先生多次来到中国的风景胜地桂林漓江进行写生和
创作。桂林的山光水色,阴晴风雨,给了他以笔墨功夫来捕捉大自然丰富变化的机会。他
用融合东西方的造型语言和画面结构处理,创造了自己绘画中深远的空间。那丰富的层次
,和强烈的光线效果,形成了李可染绘画中“逆光山水”的独特风貌,把大自然的万千变
化尽收笔底。 

  位于中国中部的黄山是一座奇山,它不仅山峰陡峭,景色秀美,而且一年中有三分之
二的时间都在云雾缭绕之中,历代许多画家都曾经以它为题材进行创作,试图把握大自然
的神奇变幻。李可染也把黄山作为自己写生创作的重点,他笔下的黄山景色,具有丰富的
层次和云雾笼罩的神奇效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他更进一步地尝试着把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景物结合在一
起,来创造出自己心中对祖国河山的美好印象。 

  采访: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孙美兰 

  他的经典的作品 

  都体现出相对地脱离开了大自然的写生 

  他自己叫做“采一炼十” 

  就好像他到大自然写生了 

  采集矿石一样 

  他要用十倍的功力来锤炼这些矿石 

  把它变成一种非常高纯的艺术 

  或者就是说变成黄金 

  六十年代中期,正当李可染在创作上处于旺盛时期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李可染和其他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受到了冲击,被迫停止了正常的创作活动。这时,是家
乡徐州,是儿时徐州的生活经历再一次启发了他。他开始练起小时在街头看到的,那不登
大雅之堂的民间书法,他称之为“酱当体”即“酱园当铺体”的书法。通过这种书法的练
习他进一步寻找民间情趣,开拓艺术视野,体会生活中朴素的情感,向着“大巧若拙”的
方向努力,这使得李可染文化大革命以后的山水画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采访: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宝林 

  他已经完全脱离开这种景物 

  画一种自己胸中的山水 

  所以这个时候的画 

  就更自如 更潇洒 更博大 更厚重 

  画起来已经随心所欲了 

  作为一个在徐州出生的贫民的孩子,苦难和动荡的生活磨炼了李可染先生,使他既有
豪放豁达的胸襟,又有着深沉婉约的情感,在长达七十年的绘画生涯里,他对中国传统绘
画的两进两出,成功地给中国画带来新的面貌。在他创作的绘画作品中,那洗练而又厚重
的笔墨丰富的层次,强烈的光线效果,和亲切感人的意境。都使中国画在面对大自然和人
的思想感情的时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所有这一切,使李可染成为了中国现代绘
画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代大师。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54毫秒